恭惟如来御世。观众生机。有上中下。故教设三乘。所谓菩萨。缘觉。声闻也。乘虽分三。莫不以戒为定慧之本。是故如来初坐菩提树下。即为诸大心菩萨。传诵卢舍那佛三聚净戒。次至鹿苑。王城。为诸二乘。渐制五篇七聚。立十人僧。白四羯磨。授比丘具足戒。然佛初出世。边地尠闻正法。出家五众亦希。时迦旃延尊者。居西天竺阿槃提国。彼有长者子名亿耳。出家。求尊者为受具戒。而彼国无十人僧。不得受具。彼驰往白佛。佛听边地持律五人僧。得作羯磨受具。五人中须一人持律。善解羯磨。即以羯磨师为第五人。其教授师。要闲轨范。余证戒僧。必须清净。方许为证明也。所谓中边者。中即中天竺。居东南西北四天竺之中也。边地者。中天竺东去至东际。有白木调国。国外是边地。南去至南际。有靖善塔。塔外是边地。西去至西际。有一师黎仙人山。山外是边地。北去至北际。有柱国。国外是边地。今此震旦。在白木调东。去天竺五万七千余里。如来出世一千余载。未闻佛法。至汉明帝永平三年。帝感瑞梦。乃遣将军蔡愔等。一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六年愔等。至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法师。得梵本经六十万言。相与东还。明帝大悦。由是此方王臣士庶。渐知归向。至十四年。司空阳城侯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一千余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妤等。与宫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时二法师。与诸人出家。剃除须发。著缦条衣。授与三归五戒十戒而已。以不得满十人五人授具足戒。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递相传授。至汉灵帝。建宁元年。有北天竺沙门五人。来到汉地。与僧受大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在此流行。至魏初(邵陵厉公)嘉平二年。有中天竺沙门昙磨迦罗(此云法时)。善诵诸部毗尼。至雒阳。立羯磨受法。准用十僧。于是佛法大行震旦。为东夏受戒律之始也。后至前秦建元二年。天竺沙门昙磨持(此云法海)。译出十诵戒本三部。建元十四年。竺法念。译出毗柰耶律十卷。后秦姚兴。弘始十年。天竺尊者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来游关左。阐扬毗尼。鸠摩罗什所译十诵律大行者。叉之力也。弘始十一年。有中天竺佛陀耶舍尊者至。译出四分律藏。而关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诵。至元魏。法聪律师。始弘四分律宗。聪传道覆。覆传惠光。光传云晖愿。愿传隐乐。洪云。云传洪尊。尊传智首。首传道宣。宣传法励。满意。意传法成。成传大亮。道省。亮传云一。道岸。惠澄。澄传惠钦。皆口相授受。臻于壶奥。自此之后广矣(详载高僧传中)。至宋元已来。代不乏人。元末明初。戒律稍异。明中谙律者已希。至明末时。律之一宗。扫地矣。余从受具来。阅大律藏。目不交睫者数年。而不得其中宗趣。遂徧参诸方。以求明哲。而无一习学毗尼者。经云。毗尼藏。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余虑法不得久住。昼夜悲伤。不能自安。时余年三十有四。兴往天竺之念。求请梵僧数人回震旦。再传授戒法。俾戒灯熄而更著。寿命微而复续。遂于甲申春。抵闽地。欲取海舶人夫。从闽濵泛一载余。至东天竺海隅。耽摩立底国。可六十余驿。到中天竺那烂陀寺。不意时值沧桑。弗果所愿。至今年过古稀。犹怅昔之无缘也。比见诸方丛席。与人授戒。不依佛制。尽是非法别众。非法者何。不知白四羯磨。惟抄写他人杜撰。闲文唱诵。或师自心所作。佛制受具者。至多。惟许三人同坛。若过即成非法。纵依羯磨。而诵文生涩。事多舛谬。尚是非法。况杜撰者乎。别众者何。不知依律结大界。及戒场。既无戒场。即一人受具。同住比丘。或百或千。尽要共集。与彼授具。有一比丘不集。是名别众。众既获罪。受者亦不得戒。而终身得假名比丘。虗受信施。公然上座。受他礼拜。罪莫大焉。或在白衣沙弥前作羯磨。三十二十。同时一齐授之。大违佛制。若不依佛言教。何名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世无二佛。法无二制。斯则非法为法。以讹传讹。递相踵习。不觉其非。诚为末法之灭法矣。然此。则关系法门非小。若有如法受得戒者。自当保重。如护明珠。其住持弘绍之宾。特宜遵木叉之教。依法。依律。依佛所制。俾戒珠朗于长夜。木叉固而永久。是为弘正法传教之大士焉(坛者。即是戒场。在大界内结。大小法式。如标释如释所明)。
已上略序得戒缘由。向下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临坛尊证僧伽。并记自生年。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并知作法之仪轨也。
比丘 生 年 月 日 时 族姓 |
系 府 县人于 年 月 |
日礼 师出家 年 月 日 时依 |
和尚受沙弥戒于 年 月 日 时受 |
和尚具戒于 年 月 日 时受菩萨戒 |
秉羯磨阿阇黎法名 法号 |
教授师阿阇黎法名 法号 |
尊证僧伽 大德 大德 大德 |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
作法略仪 |
初受具足戒者。未能即阅大律藏。其和尚阿阇黎。当与比丘戒本。令其熟读。使知护持。毋致亏犯。及识布萨。结夏。受日。自恣。受衣。舍衣。净施等法也。
附
(南山。灵芝。云栖。法语一十五则。以救时弊。当用自警)。
唐南山宣律师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檝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虗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
明云栖大师竹窓三笔
出家(一)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道讥释
道者曰。诸宫观道院。及诸神庙。皆我等居也。奈何僧众多住其中。罕见道流住佛寺者。夫归依佛者住寺。归依道者住宫观院庙。今僧居于此。为归依三清诸天尊诸真人神耶。抑欲占夺我等产业耶。其言有理。予无以应。徐而曰。韬光古灵隐也。何道流居之。曰。此在家修习全真者寓焉。冠簪者不与也。况剃度一僧主之矣。其言有理。予又无以应。噫。今之为僧者。或栖止丛林。或幽居兰若。或依岩为室。或就树结茅。何所不可。而必附彼羽衣。以为居亭主人也。
今时诸方丛林。各各亦有戒录。而不叙得戒原由。持犯枢要。惟录三师七证。乃至同坛同期受戒人。监院。副寺。知客。司库等名。诚没交涉。如欲录者。当录和尚五位阿阇黎。生年戒腊。生处者可也。
授十戒和尚讳 号 生 年 月 |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
于 年 月 日从 山 |
和尚受大戒 |
授大戒和尚讳 号 生 年 月 |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
于 年 月 日从 山 |
和尚受大戒 |
一授十戒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 |
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
和尚受大戒 |
二羯磨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
于 年 月 日从 山 |
和尚受大戒 |
三教授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
于 年 月 日从 山 |
和尚受大戒 |
四依止阿阇黎(比丘三藏未通。五夏未满。一夜不得无依止。必须依一有应解律者宿)讳 |
号 生 年 月 日 |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
五授经阿阇黎(从彼受习经律文义之师)讳 号 生 |
年 月 日 时系 府 |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 |
从 山 和尚受大戒 |
诸部律文。无剃发阿阇黎。原剃发即是和尚遣能剃者剃之。近时不谙法律者。复妄加审戒阿阇黎。引请阿阇黎。值坛阿阇黎。原审戒即是教授。先在坛外审问诸遮难事讫。次引入坛内。羯磨师对众审问已。乃为作四羯磨授戒。值坛者。谓受戒人初至。未谙礼法。恐临坛仓卒失仪。故教之行礼。并无阿阇黎位。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在坛七证。尚无师位。惟称七证僧伽。况其余者。佛言。非和尚而称为和尚。非阿阇黎而称为阿阇黎。或翻此二。皆得恶作罪。
七证僧伽 |
长老 长老 长老 长老 |
长老 长老 长老 |
同坛得戒 |
大德 大德 |
同期受戒 |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
比丘受戒录终(为弟子者。须存此录。令后代人知师之生年戒腊。如无徒者。乃可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