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35-B 羯磨仪式缘起

毗尼源委。止作功能。律藏载之详矣。唐南山宗主澄照圣师。念律海渊深。学人难探。故于四分广律。撮略正文。诸部毗尼。采摭要义。类聚编之。就其时用。题云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于中定淆讹。决是非。纲宗立矣。宋昭庆允堪律师。出会正记。灵芝元照律师。以圆意作资持记。似与会正殊途。实乃同推南山之意。而上合佛祖之心。如折金杖金体无失者也。嗣后分灯各帜。法渐式微。布萨。羯磨。寂无闻矣。於戏。愈远而愈迷其本。益久而益失其真焉。明万历间。吾祖翁古心律师。乘愿而来。礼见文殊指授。戒法中兴。三昧师祖承之。大振寰宇。

皇清顺治乙酉。本师见月老和尚继席宝华。翻阅全藏。考核毗尼。撰止持会集。以明四分戒本。注作持续释。用解随机羯磨。安居。自恣。布萨羯磨。事事遵行。复还旧制。时人皆称为南山再世也。己未春。老人掩室。典诰具存。辨僧事时。犹未精悉。谚云。方饮多。未若临症多。始知人在则易。人亡则难。故观者咸为慨叹。时同门颛一律师。与余共相论曰。禅门有列祖提纲。讲家有台贤教义。吾宗若得出一部羯磨仪式。则一切作法等事。不致于生疎茫昧矣。然道必有本。学必有宗。先老人之弘范。为后学之成规也。余曰。和尚可出此书。流益将来。作人天眼目。颛曰。吾年衰迈。神智昏矣。尔在茂龄。正应努力。(玉)虽识见肤浅。学术荒芜。当法门大事。顿忘鄙陋。因之凝想先老人说法规模。或值一二疑难处。请益于耆宿。再将作持续释。一一体会。便学先型。竝在耳目矣。于是录成羯磨仪式。以为自新要务。二十年来不授梨枣者。意欲参考于无尽也。迩因抄写纷纭。瓜爪混杂。群弟子怂慂刊之。故又研磨再四。补失删繁。将时事。与非时事。分开上下两卷。以便检讨。虽律宗纲要。不在于兹。而作办之体。大略备矣。壁如镕金之法。必在火。铸器之方。必在模。金无火。则不化。器无模。则不成。佛法亦若是也。浣染成净。须假羯磨。感发殷心。要藉仪式。缘成。则彼此事。缘坏。则能所皆非。若无仪式。作辨谁稽。羯磨由此虗设也。或曰。明此仪式。能秉羯磨。则律藏。作持。不须检矣。余曰。律藏大部。总也。随机羯磨。别也。作持续释。详也。羯磨仪式。略也。如是或总。或别。或详。或略。随机行用。竝为法要。既学律宗。必须博究毗尼。深明大部。乌可得少为足者耶。或又曰。何不揣本。而齐末乎。余曰。入海算波。岂不难哉。今以一滴微波。穷尽全潮瀛渤。诚易易也。斯文不其然乎。以事习仪。因仪立事。俾诸覧者。从末以推其本。㴑流而寻其源。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未尝不以此为一助也。板刻既成。爰笔为叙。

旹康熈三十七年十月望旦

羯磨仪式凡例(十则)

  • 是书大要。以佛僧作法为题。如律辨事为目。盖佛祖作辨于先。必有仪式垂后。奕叶相承。令法久住。今依律集仪。以资来学。喻海一滴。略被初机。
  • 律中所明一百八十四种羯磨。各有成济之功。其出内兴废。作持详释。今文分二十篇。二百十四法。此但约法被事。就其时用。云尔。
  • 毗尼属事。有乎二十。一者时事。谓忏摩。布萨。安居。自恣。以时而作故。二者非时事。谓一切成善治罚羯磨。有无不定故。然羯磨虽多。此二摄尽。今以上卷明时事。开为十篇。下卷明非时事。亦开十篇。若欲作法。便于检讨。
  • 时事十篇中。法开九十五条。非时事十篇中。法开百十九条。斯亦随其事法大小以分。原无定例。

△未展卷前先目录者。令人略知梗概。然后委明枝叶故。

  • 开卷至终。先标章。次出文。俱大字。行仪引证。竝细注。眉目若能清白。脉络自然贯通矣。
  • 羯磨乃如来制度之法。主法者是代佛能说之人。呼召者是受佛所教之众。是故羯磨仪文。主法开导之语。呼召礼跪之词。竝书于顶格。其余附明者。皆低一字。以俟参证。
  • 仪中能秉之法。以作持为主。所作之处。宜华山为例。但处有不同。可以更移。而羯磨仪法。定不可易也。
  • 作法辨事。名为羯磨。承先启后。故曰仪式。住持正法。全在羯磨。秉宜如式。方合圣制。少有乖违便名非法。是故佛言。有秉羯磨。及如说行者。斯。则名为正法久住也。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令正法疾灭矣。后之行者。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
  • 羯磨乃比丘要务。一切僧事。依之而成。若非羯磨。作法不成矣。凡为羯磨者。必须五夏依学毗尼。晓了开遮持犯。方堪秉白。故律云。若不能诵白羯磨。终身不得离依止也。宜诫勉之。

羯磨仪式凡例(终)

羯磨仪式目录

  • 上卷 时事
    • 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
      • 先明悔过法
      • 如律审戒法
      • 上殿礼佛法
      • 呈罪称量法
    • 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
      • 先知净住法
      • 起缘说戒法
      • 净堂敷座法
      • 整仪入众法
      • 请师升座法
      • 诫敕小众法
      • 问和行筹法
      • 白时诵戒法
      • 续诵大乘法
      • 难缘略说法
      • 对首说戒法
      • 心念说戒法
      • 集结小界法
      • 解界法
    •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 洒扫敷座法
      • 安详聚集法
      • 次序迎请法
      • 礼拜归位法
      • 集白差使法
      • 日行舍罗法
    • 第四依止安居篇(七法)
      • 鸣椎集众法
      • 拈香礼佛法
      • 对首安居法(二则 初依处不依人 次依人必依处)
      • 注明日课法
      • 序记腊次法
      • 心念遥依法
      • 请依止师法
    • 第五悔过修净篇(二法)
      • 亲临审戒法
      • 具仪呈课法
    • 第六自恣解夏篇(十一法)
      • 如制采艸法
      • 问缘索欲法
      • 敷座请师法
      • 集僧作辨法
      • 差受自恣法
      • 行艸敷座法
      • 白僧随意法
      • 遵敷结示法
      • 难缘略说法(三则众法对首第一略 第二略单自有三略)
      • 展转忆念法
      • 一人心念法
    •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 敷设集僧法
      • 问答和白法
      • 差人持衣法
      • 羯磨付托法
      • 张衣示众法
      • 为僧授受法
      • 四人受衣法
      • 三人受衣法
      • 对首受衣法
      • 独受德衣法
    • 第八出衣遮利篇(七法)
      • 净堂集众法
      • 呈衣复上法
      • 问答所成法
      • 单白出衣法
      • 严禁五事法
      • 称量施衣法
      • 三二独舍法
    • 第九舍受衣药篇(十三法)
      • 正舍三衣法
      • 正受三衣法
      • 权受从衣法
      • 舍尼师坛法
      • 受尼师坛法
      • 舍钵多罗法
      • 受钵多罗法
      • 证受三药法(一非〔府〕药 二七日药 三尽形寿药)
      • 请净施主法
      • 衣药说净法
      • 尼受二衣法(一僧祗支 二覆肩衣)
      • 勤䇿舍衣法
      • 勤䇿受衣法
    • 第十心念舍受篇(八法)
      • 念舍三衣法
      • 念受三衣法
      • 念舍坐具法
      • 念受坐具法
      • 念舍应器法
      • 念受应器法
      • 念受三药法(一非时药 二七日药 三尽形寿药)
      • 长衣说净法
  • 下卷 非时事
    • 第一结解诸界篇(七法)
      • 预瞻标相法
      • 集僧结界法
      • 作前方便法
      • 先结戒场法
      • 正结大界法
      • 量结摄衣法
      • 有缘解界法(三则 先解衣界 次解大界 后解戒场)
    • 第二受日出界篇(九法)
      • 鸣椎集众法
      • 呈情乞假法
      • 问答所成法
      • 称量允可法
      • 警示出界法
      • 对首受日法
      • 听受残夜法
      • 心念受日法
      • 念受残夜法
    • 第三处分亡物篇(十三法)
      • 如律集众法
      • 舍物与僧法
      • 集僧答问法
      • 量功赏德法
      • 还施亡物法
      • 差人处分法
      • 羯磨付物法
      • 示物轻重法
      • 称量估价法
      • 施无衣人法
      • 四人真分法
      • 三二人分法
      • 心念取物法
    • 第四与覆藏行篇(二种)
      • 初与但覆藏羯磨(十五法)
      • 露非方便法
      • 鸣椎集众法
      • 呈白犯缘法
      • 乞允羯磨法
      • 问答所成法
      • 考察从生法
      • 屏除小罪法(先忏从生罪次忏根本罪后忏故妄无知二堕)
      • 僧与羯磨法
      • 夺五七事法
      • 白僧行行法
      • 谕防八事法
      • 布萨白僧法
      • 白僧停行法
      • 代白停行法
      • 白僧起行法
      • 二与覆藏本日治羯磨(二法)
      • 初有覆本日治法
    • 第五与摩那埵篇(四种)
      • 初与无覆摩那埵羯磨
      • 二与有覆摩那埵羯磨(五法)
      • 先白行满法
      • 正乞意喜法
      • 当与羯磨法
      • 白僧行行法
      • 日日白僧法
      • 三与摩那埵本日治羯磨
      • 四与坏覆藏及坏摩那埵本日治羯磨
    • 第六行满出罪篇(五种)
      • 初与但行摩那埵出罪羯磨(五法)
      • 如律集僧法
      • 呈白行满法
      • 求僧与法法
      • 羯磨拔罪法
      • 开导守持法
      • 二与不坏覆藏不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三与坏覆藏及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四与坏覆藏不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五与不坏覆藏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第七忏偷兰遮篇(三种)
      • 初主品僧中忏(九法)
      • 露罪集从法
      • 从僧乞忏法
      • 请师忏悔法
      • 答问所成法
      • 白僧忍可法
      • 检校八品法
      • 屏除小罪法(二则 先忏从生法 次忏根本法)
      • 忏主回复法
      • 正忏偷兰法
      • 二中品向四比丘忏(二法)
      • 礼请忏主法
      • 忏主白众法
      • 三下品对一比丘忏
    • 第八忏波逸提篇(二种)
      • 先忏舍堕(十六法)
      • 乞求露罪法
      • 知时集众法
      • 呈白犯缘法
      • 舍本犯财法(二则 初定舍法 次不定舍法)
      • 从僧乞忏法
      • 集僧作辨法
      • 受请白僧法
      • 考察从生法
      • 屏除小罪法(三则 先请忏悔主次忏从生罪后忏根本罪)
      • 僧中舍堕法
      • 开导责心法
      • 即座还衣法
      • 有缘转付法
      • 经宿还衣法
      • 四三人忏法
      • 对首忏衣法
      • 后忏单堕(三法)
      • 先忏从生法
      • 次忏默妄语
      • 后舍本堕法
    • 第九忏可呵法篇(二法)
      • 分别罪体法
      • 请师悔过法
    • 第十忏突吉罗篇(二法)
      • 初除故作法
      • 次除悮作法

羯磨仪式目录

No. 1135

羯磨仪式卷上

时事

○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

初先明悔过法

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谓犯罪之人。应如法悔过也。本云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云说罪。谓自知有罪。当向清净比丘。倾心吐露。如实而说也。又云忏悔。忏。是西音。悔。是东语。此乃华梵双众也。天台光明释忏悔品。不辨华梵。但直释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欵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应云首伏。犯戒之人。亦复如是。必须生大惭愧。具大怖畏。伏欵三宝足下。直心发露。顺从僧教。依法忏悔也。义净律师云。忏磨者。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彼身云忏磨。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谓顺此土之方规。故即云忏摩。乃大同小异也。应法师云。忏。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又摩。此云忍。谓容我恕罪也。律中正名忏悔。忏名白法。悔名黑法。谓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面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誓不再作。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翻云浣染成净。此乃以喻而显法也。大集经云。譬如百年垢秽之衣。若能一日尽心浣洁。以人工力故。即得鲜净。忏悔亦然。假使百劫世中。所集诸不善业。若能一日洗心发露。恳切忏悔者。以佛法力故。所有诸罪。即得消灭。故名浣染成净也。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麤。麤细皆恶。故当生重惭愧。至诚忏悔。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一。依毗尼门。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二。依定门。观相忏灭性罪。三。依慧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然慧由定发。定由戒生。今作法忏。虽性罪不灭。而得清净尸罗。发生定慧。是故特须尊重于戒。而诸福中。忏悔为最。故论云。大石虽重。假舟航力。彼岸可登。针芥虽微。不借人持。莫能远去。犯者亦然。不怕罪重业深。但能惭愧改革。即得身心清净。只恐小过微愆。不肯倾心吐露。而地狱罪苦。终不能除。故经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

二如律审戒法

准根本律云。若一界内惟比丘共住者。遇白半月。于十四日先忏摩。如黑半月(大小)。在二十(九八)日。斯有二义。一者。律制犯者不得诵戒。亦不得闻戒。犯者不得向犯者发露。犯者亦不得受犯者忏悔。故制于布萨之前。令尽集法堂。如律预问。大众决疑。自他两利。二者。犯罪之人。于布萨时。发露忏悔。仍恐羁迟说戒。听众疲劳。故预立此法也。同居大众。若于五篇戒相中。轻重有犯者。当以惭愧水。洗浴识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凭僧先悔。令戒身具足。清净布萨。此乃是仗众僧拔苦。以见戒和同修也。若有智慧人。才犯之时。即生惶怖。稽首三宝前。倾倒过咎。志心忏悔。不待临时审问也。律云。时分将至。知事人应差求寂。或年少比丘。诣羯磨堂。扫洒令净。敷座然灯。于正座后。傍设一小桌。书记候录人事。仍恐名同事异以便详察。至初夜分开大静时。接揵搥(律论后改此椎字)

(此是打皷一通。计五十四下。初缓缓重打二十下。次渐紧。稍轻打二十一下。后紧收轻轻打十二下。复连椎重击两下。是为五十四也。余集僧打法准此。众僧〔间〕。各搭七衣。持具。整肃威仪。鴈行而出。至法堂。先礼佛一拜。序立两傍。僧尽集。一首颔执香。二引磬随后。请一堪能羯磨者。临堂为众作法。然彼师亦不得在寮中待其请至。此乃僧法羯磨。不同新戒忏悔。可时应迎到半途。其请者迎见即转身。二引磬前行。执香者随后。师至法堂。先展大具。礼佛三拜。诣座傍立。为首者上香。大众向上排班。作礼三拜。师就位拈香三瓣。然后坐下。若有五戒十戒。及菩萨沙弥依住者。次序而问)

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进堂。(沙弥〔问〕呼。整仪而入。向上排班。呼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复云)问讯 长跪 合掌。

羯磨师抚尺云。

诸沙弥。汝等既舍五欲亲缘。受持(五十)支禁戒。为佛弟子。号曰息慈。理宜严护身口。业道过非。精学随律威仪教法。戒体若净。众善方生。少有染污。至道难入。今乃(白黑)半月布萨之前。大僧集会忏悔之际。汝等各将本所受持戒品。应当谛审忖思。从前半月审戒以来。乃至于今十(三四)日中。若有犯者。向我一一说露。以便依律作法浣染成净。若有犯而不言者。则自欺增罪。非释种子  抚尺问云。

诸沙弥。

  • 第一。不杀生戒有犯否。(答)(有。则言有。无。则言无。不得隐覆。下皆准此)
  • 第二不偷盗戒有犯否。
  • 第三不婬欲戒有犯否。
  • 第四不妄语戒有犯否。
  • 第五不饮酒戒有犯否。
  • 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有犯否。
  •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有犯否。
  • 第八不坐高广大床戒有犯否。
  • 第九不非时食戒有犯否。
  •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于中一一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若总无犯者。羯磨师云)

(五十)戒。既然无犯。可称清净沙弥。作礼而退(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次第出堂。上殿俟候。随大众礼佛(问沙弥尼准此。五戒亦同。惟不问后五条为异 次呼菩萨沙弥仪式。亦同前)

座上抚尺云。

菩萨沙弥谛听。我今问汝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问云。

  • 第一杀戒有犯否。(答)(有当言有。无则言无。不得虗妄而答。后皆准此)
  • 第二盗戒有犯否。
  • 第三婬戒有犯否。
  •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
  • 第五沽酒戒有犯否。
  • 第六说四众过戒有犯否。
  • 第七自赞毁他戒有犯否。
  • 第八悭惜加毁戒有犯否。
  •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有犯否。
  • 第十谤三宝戒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若无犯者。即云)十重戒既然无犯。我今更问汝四十八轻。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云。

  • 第一不敬师友戒有犯否。
  • 第二饮酒戒有犯否。
  • 第三食肉戒有犯否。
  • 第四食五辛戒有犯否。
  • 第五不教悔罪戒有犯否。

乃至

  • 第四十八不破法戒。于中一一有犯否。

(如前答。若无犯者。即云)轻重戒相。既然无犯。可称清净菩萨沙弥。作礼而退。

知事人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上殿去。候大众同礼佛。

(此准菩萨戒相而问。轻重既然无犯者。则沙弥十戒。自雪耳。其小。大。二俱直言答竟。座上师称量人。事。及法。若小小有犯前四性业者。依律作不现前白四羯磨灭摈。不得共清净沙弥同事。亦不得依止比丘住。由非释子沙弥故。若作而不成。作者。犯应忏突吉罗。对首悔除。若遭命难因缘。律有明训。若有犯后六遮业者。故作。则有心轻慢佛语。犯应忏突吉罗。作对〔者〕法悔。无心悮作。则不善守律仪。与责心突吉罗罪。作心念法灭。其小大亦复如是。若有犯十重戒者。准小乘律法。如前灭摈。大乘虽许忏悔。必须要见先华种种瑞相。佛来摩顶。方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若有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除。不同重戒作法者。必须审定犯缘。仍分故悮。而与忏悔。方名为善。然兹法范。预立于斯有小大则用。若无者。惟集大僧忏悔耳)

羯磨师抚尺云。

僧集否(答)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出。(若无者。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忏悔羯磨。

(此集僧不问说欲者。律制发露。必须自言。若不自言。不应治罚。是以不问也)

抚尺云。

诸大德。今乃(白黑)半月未布萨之先。我等和集一处。人各抚臆自忖三思。从前半月诵戒以来。乃至于今十(三四)日中。若有干犯佛制。污染戒身者。当生惭愧。速求清净。向我直言发露。切勿覆隐。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是知净染由心。忏悔凭律。若不能生深信之心。具大怖之念。纵佛在世亦难忏除。诸大德。汝等愿净五篇。成就五。分法身。冀严三聚。不系三界生死者。有犯。则出众说过。无犯则端立默然。知诸大德清净。(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有犯者否。

(若有犯者。次第出班。向上三拜。长跪合掌。说所犯事。羯磨师当详究因心及所犯事缘。书记师一一录明。犯者一拜起具。问讯。归班。座上再问第二。第三遍。而众皆默然者。维那举云)

忏悔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念回向偈毕。殿上接鼓三下。羯磨起身礼佛一拜。或同大众齐拜亦可。拜。迎请者云)

送师传。(答)不劳(羯磨归寮)

○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

二起缘说戒法

按说戒揵度云。佛在罗阅城。时诸外道。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诸人往来。共为亲友。给与欣食。极相爱念。瓶沙王登楼遥见。问知其由。王即下楼。往礼世尊。白所见事。愿佛令诸比丘亦三时聚会。我及群臣。亦来聚会。佛即允。王辞礼去。佛告诸比丘。从今以去。听汝等三时集会。彼时但是说法。未曾说戒。后于异时。佛在静处。作是思惟。我今为诸比丘结戒。应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戒。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毗尼母论云。佛在世时。听诸比丘。日日说戒。皆生疲厌心。囚集会疲极故。如来闻。即集僧告言。自今去。听诸比丘。半月半月日。和集说戒。尔时有一住处说戒。僧坊既大。远者不闻。佛告诸比丘。若坊大僧多者。听敷座正中说戒。当高声朗诵。使得闻之。时诸比丘用歌音诵戒。佛言不应尔。但高声了了诵之。歌音诵戒有五种过失。一者未入道迹之人。闻音染著。二者。为世人所嫌。三者与世人歌调无异。四者。妨废行道。五者。妨入定。第二分云。时布萨日。有一比丘入房闭户而眠。诸比丘说戒。起座而去。时眠比丘闻声即起。问言。诸大德。欲何处去。将非往作布萨耶。诸比丘报言。我等说戒归来。汝向在何处。答言。我在房中闭户眠耳。诸比丘往白世尊。佛言。不得白日在房中睡眠。说戒日。听上座于小食大食上。作白。然后诵戒(将结齐时。知事人先高声作如是言)

结过齐。未受戒者先起座。客师先请回(齐毕。起座。上座白)

大德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众僧于(某时分)(某)处诵戒(一说)

(十诵律云。单白有乎二种。有单是白。非羯磨。有单白即是羯磨。此乃是白。非羯磨也。若昼日有缘所羁。应白初夜分。若有因缘。应广一。略一。若无缘阻。两乘俱广。当作两时集。白。先作诵比丘戒白。次作诵菩萨戒白。一菩萨上座比丘。于大食。小食上。白云)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菩萨众。于(某时分)(某)佛殿。诵菩萨戒(一说。若有缘不能两乘广者。淮小乘白法)

三净堂敷座法

说戒揵度云。于布萨日。为上座者。当教年少比丘。(初受戒者)扫洒(扫洒者。以地。喻心地。扫洒如忏愆。表半月。半月。布萨。清净身心也)。敷座。其座有二种。一。是高座(为说戒者登)。二。是低座(为听戒者设)。其高座上。宜列香花(以香。表信。花。表因。若非正信净因。则修证无从也)。备灯火。预防夜暗(此言昼日。布萨也。灯火表智。暗喻痴障。以显智起。则无明破。而惑业亡也)。具水器。于中分二。一。是洗足瓶(恐足垢秽。污僧地敷故。此方足有鞋袜。亦无地敷。少此亦得)。二。是洗手盆(谓入堂时。先当洁手。则礼僧无慢。以水。表定。垢。喻尘烦。若不藉定力。则尘情浑浊。莫能澄静也)。具舍罗(此云筹。乃记数之物。以见界内比丘有若干也)。以上等物。若上座不教年少比丘辨者。突吉罗。教而不依者。亦突吉罗。如上具。受欲者回。(律制有三宝因缘。及看病事者。听至堪能持欲者所与欲。若有病重人。不能动者。听到彼处索欲。故须待受欲者回也)时至打揵椎(梵语臂〔咤〕。此云打。梵语揵椎此云所打之木。又翻为声。故律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皆号揵椎。此乃是如来信鼓。众僧号。令。名为集僧方法也)萨婆多论云。夫集僧揵椎。必有常准。不得互易(此乃是打钟一通〔某〕打法与忏摩同)

七问和行筹法

(座上合掌。从稽首礼诸佛。高声朗诵。至半月半月说。抚尺问云)

僧集否。(答)(律云。僧者。从四人。十人。至百千人。皆名为僧)。和合否。(答)和合(南山事钞云。大凡作法之时。必须身心俱集。方名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答)(若无有来礼僧足者。答云)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律云。有四种具足。一。受具足。二。随具足。三。护他心具足。四。具足守持。五分律云。应遣沙弥著不见不闻处。以灯笼徧照。恐盗听大僧说戒。受具成遮)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

(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然欲有四种。二有缘与欲。二堪能者受欲。三僧中说欲。四有缘转与欲。四者并须如法。若犯一非。具招两过。是以如来大慈。凡作羯磨时。若果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听彼与欲。应对一堪。能持欲徃僧中说者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律云。若为佛。法。病缘。应改其事。安居受筹时。应言与欲受筹。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一切法。皆言与欲羯磨。其与欲者。若是后戒。应对受欲者一拜。长跪。合掌向彼说。一叩而起。若是同戒。或前戒者。但一拜。对立作法作。再拜。僧祇律云。不听与欲者多。集僧者少。亦不得相等。应与欲者少。集僧者多。亦不听无缘与欲。南山事钞云。结界。灭诤二种羯磨。纵有因缘。不开与欲。余一切羯磨皆听。律本云。与欲。受欲若未作羯磨。不得出界。及至戒塲上。亦不得明日作羯磨。今日与欲。违者皆突吉罗。时受欲比丘有因缘起。不得持欲徃僧中说。不知当云何。佛言。听转与余比丘欲。应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时持欲者。闻座上问。于本位上合掌高声答云)有。(即出众。若说和尚欲者在先。只须一问讯。合掌对座。直立说之。说再一问讯归位。持大众欲者。对座一拜。问讯。长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座上云)(答)(一叩而起。归本位坐)

(律云。若能忆持名姓者。随意许受多少说之。如不能者。云众多比丘。与欲清净。所言欲者。要也。谓闻揵椎声。本要徃僧中同作羯磨集其和合。因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故与欲也)

谁遗比丘尼来请教诫。(若无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若有受嘱者。答)(答。即起座整衣。至众中。先礼僧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僧祇律云。于礼僧足下加与清净欲。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与清净欲。求请教授尼人(三说)

(一拜起具。准义加云。欲应至上座所。如是问言)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否。

(若答言不堪者。如是乃至二十夏来。一一具问。若言能者。即还至座前。向上合掌。如是复云)

(某)上座堪能。

(一问讯。复位。座上知。即白二羯磨差徃。然后为僧说戒。其布萨诵戒。与夫盖徃教尼者。事法虽殊。作辨同时。不必更问。集和说欲。即当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差教授比丘尼人羯磨(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忍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羯磨。准义如仪云。其受差者理宜离位。至于众前。三礼僧中上座复位。彼受嘱者。亦应起坐至彼受差教授比丘尼者所。曲躬叉手而语教授期时。白云)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僧。尅何期时屈降彼处。愿垂示谕以便闻知候迎。

(一说。教授师酌量尅就〔目〕期报受嘱者。两相疑别各归本座。谛听诵戒。此乃是初差新教诫也。若座间有曾受差者。座上即问)

众中谁能教授比丘尼。(受差者。在本位合掌〔各〕)我比丘(某甲)堪能。

(答。即出众礼上座足。其受嘱者。亦即如前询约徃期。更无羯磨可作。以法无重秉。人无二质故。此谓是有教授比丘尼人所作也。若受嘱人。如前徧问。为尼请竟。无堪能者。即应转身还上座前。先一问讯。合掌报云)

(某甲)徧问众僧。无有堪能者。

(问讯。归位。座上或再问众僧无堪任者。师应名彼受嘱者至座前。传略教诫法。彼受嘱者闻。即当出位至座前。向上合掌而立)

座上告云。

汝今。为比丘尼请教诫者。我问僧。此众无堪能教诫人。明日尼来问可否时。当如我语。报言。昨日。为尼僧中请教诫师。众无堪任者。上座如律。为汝等。传宣略教诫勅。尔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一说其受嘱者答)尔。

(一拜复位。此但明当时问请之法。若欲广知。当阅教诫比丘尼正范。倘有乍入伽蓝来礼僧足。求听戒者。尼应预告知事人。其知事人。先遣尼在门外立。闻座上问。应答)

此处无尼来请教诫。有礼僧足者。(座上云)唤进来。(呼云)诸比丘尼。次第进堂 问讯。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座上抚尺云(此准十诵略教诫法)

诸比丘尼谛听。今乃(黑白)半月布萨之期。颁宣五篇圣章。生善灭恶之日。庆闻二部律与。此是非僧不与之地受具方得序趺。尔等以戒为师。依戒而住。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座上云)既能顶戴受持。作礼而退。(呼云)一拜起具 问讯。

(佛制大僧布萨之期。诸比丘尼应当请僧教诫。彼处若无别界。准律明制。方便许听。应于比丘之后。敷座而坐。彼问讯。维那引至最后一行。序座听戒。此乃是礼僧足。求听戒之仪式也。若有请教诫。行堪能者。受嘱人问徃期竟。方行筹。诵戒。若有受嘱人请。无堪能者。传宣略教诫勅。即云)

欲说戒者。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受差者。出班。为僧作法(若差者。不必重差。若未差者。如是差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众多者。应差四人。羯磨作两番白。不得僧差僧故。律云。应差具五德人。为僧行舍罗。所为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行筹求行筹也。受差人先应出众。一拜复位。座上复口差二人。或四人收筹。若有八人。竝定两班。行者前立。收者在后。若但四人。站一班。行者居中。收者两边。一拜。问讯。归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某甲)比丘。(某甲)比丘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若行者四人。羯磨序执事作两番白。收者不必白。白。齐出位如前比班。向上一问讯。行者执筹盘在前。收者捧空盘随后。从座上起次第而行。若行者四人。二人从中左〔在〕分行。一人各徃后二行。或三行起。若听戒者是税坐。应起身取筹。若是地坐者。应蹲踞取一茎置空盘内。说欲者记明人数。代取彼筹。若人数多者。应向行筹人云。有若干人与欲。其行者亦应问彼。不得忘错。如上行。俱徃屏处。细行数之。若有行别住者。亦算彼数。连行者。收者。总算记明有若干人然后收者前行。行者随后徃至座前。收者在前班或中立定。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熈(某)(某)分。第几(黑白)半月布萨。座中比丘(若干)人。

(报。各放筹盘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或中。为首者。如是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座上云)善。(行者齐答)尔。(拜归位。若有行行者。呼云)

行行的进来。(到。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又云)

两边合掌(拜。长跪。合掌。白文三遍竟。座上云)

众僧知。如法行持。(答)(一叩而起。后坐听戒。若有二三人。应次第白)

(○此乃是有受嘱人。有堪能教诫者。无堪能教诫者。及有礼僧足尼来求听戒者。集僧作法如是。若无受嘱人。及礼僧足者。如前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座上即问)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戒羯磨。(座上云)既诵戒羯磨。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受差者。起座为僧作法。

(此乃是律堂诵戒常所行事如是。若无请教诫尼人者。集僧皆准此。其未差者。差。及出班礼仪。并单白行筹等式。尽如前行。行者于此白僧。法亦同上)

八白时诵戒法

(律云。其诵戒者。应先作单白和僧。然后说戒。即当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无〕白)月十(四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若有因缘。欲一广。一略者。座上应告大众师言)

和尚说今日有(某)事。广大略小。(或云)广小略大(说)

抚尺云。

诸大德。春分三月(季中有闰当言四月)日为一时。

(按西域国法。四月日为一时。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分。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分。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为冬分。无有秋分。西域三时。东震四季。期所改者。按此方国法也)

半月日过。

(依西域。腊月尽诵戒。则云半月日过。正月半。则云一月日过。正月尽诵戒。则云一月半日过。余可准知。今顺此方。则正月十五日诵戒。为半月日过。余例可晓。其夏秋冬。并如上)

少一夜。余有(一半)夜。两月半日在。

(少一夜者。西域一年分三时。每一时中。一定第三黑半月少一夜。是正月小也。若第七黑半月少一夜者。是三月小也。夏。冬。准算可知。一年定少六夜。此方历数不定。须照月而言。逢月小诵戒。则云少一夜。若月大。则不必言矣。余有一夜者。若白日诵戒。则本日一夜还在。则可言余。若白日有缘。至初夜分诵者。应云余有半夜。若到中夜亥时诵者。此句则不必言矣。以布萨本日夜分尽去。更无可余故。律云。不得在后夜布萨。是也。两月半月在者。是正月十五日诵戒。谓春分既过半月。三月之数。惟存两月半日在矣。余可准知。此不繁例)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法。各趂强徤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白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德。我说戒经序。(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广小。略大者。有八处问清净。一一皆如戒序问法。如是从初篇高声朗诵至卷终。即举诵菩萨戒佛名。及闻经偈。即问和集白。略诵大乘。若略小。广大者。戒序问清净。即如是诵)

四波罗夷
十三僧伽婆尸沙
二不定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诸大德是 法僧常闻半月半月
九十波逸提
四波罗提提舍尼
众学戒
七灭诤

说戒经中来。(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八处问清净。即举诵大乘戒佛号。及开经偈。广诵大乘。若二部俱广者。诵。即举诵戒功德殊胜行等偈。大众同和回向毕。其迎请者起座。先礼佛一拜。诵者下座。亦礼佛一拜。迎请者云)

送师传归寮。(答)不劳(师出。大众齐礼佛一拜。次第各散)

(其知事人。将所辨具。或收举在衣处。或仍旧留在堂中。遣人照看。待诵大乘戒。勿令遗失)

九续诵大乘法

(其日若无因缘所羁者。两乘广诵。准律明制。于布萨堂诵比丘戒竟。遵梵网经。移座佛殿说菩萨戒。若座上有佛供者。则不必移。就于彼处诵之。以诸佛道同故。若在一时诵者。准小乘集〔自〕法即是。大乘白法。不行亦可。时至鸣钟三下。或如前打法。菩萨比丘闻。各披大衣。整仪入堂。仍如前序戒而立。首领执香。二引礼鸣磬。如前法。请一具德学菩萨比丘诵大乘戒。或是前人。或另请。师至堂中。及迎请等仪。一一如前。维那举云)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添南无念。三称。次举)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再举)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抚尺问云。

菩萨比丘僧集否。(答)菩萨比丘僧集 和合否。(答)和合 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答)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若两乘一座诵者。有单受比丘戒者遣出。座上问时。应答)出 不来诸菩萨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若有。答)有。(说法如前。惟加菩萨二字)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菩萨戒羯磨(即单白和僧)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诵菩萨戒。白如是。

(白。有菩萨沙弥。呼彼一齐进堂。向上作礼三拜。徃后序坐听戒)

抚尺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谛听。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戒。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堕。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珍宝镜
照法尽无余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惟惟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诸大德。我说菩萨戒序竟。(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然后高声朗诵。句义了然。若广诵者。从经题乃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问清净。其四十八轻。前三十逢十戒处问。后十八。至九戒问。诵完。回向。各次第去。若略诵大乘者。戒序问清净。即云)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之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 第一杀戒
  • 第二盗戒
  • 第三婬戒
  • 第四妄语戒
  • 第五沽酒戒
  • 第六说四众过戒
  • 第七自赞毁他戒
  • 第八悭惜加毁戒
  •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 第十谤三宝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佛告诸菩萨言。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 第一不敬师友戒
  • 第二饮酒戒
  • 第三食肉戒
  • 第四食五辛戒
  • 第五不教悔罪戒
  •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 第八背大向小戒
  • 第九不看病戒
  •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十一国使戒
  • 第十二贩卖戒
  • 第十三谤毁戒
  •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 第十五僻教戒
  •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 第十九两舌戒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二十一瞋打报讐戒
  •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 第三十七冐难游行戒
  •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 第四十三无慙受施戒
  •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 第四十八破法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

诵戒功德殊胜行(云云)  (其下座礼佛。及出散等仪。如前)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六白行舍罗法

(行筹。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人少一班。齐礼一拜。若当时受差者。和尚说过。即应起坐。先礼一拜。归位坐下。待差过。再同收筹者齐出众如前一拜。仍复本位。为首行筹者。合掌作单白。然后同收者起坐。如前站班一问讯。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随后。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第一收筹盘。在班头上立。维那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说。放在桌上。起立一拜。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待〕盘。先省和尚。次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应蹲踞取筹放空盘内。说欲者。代收。如多者。报数。如是行。若有沙弥结夏。准律所明。彼和尚。或阿阇黎。代取。如多者。应先遣在一处候。待行筹。令彼进来。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沙弥闻。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起具。问讯。

(引礼送彼徃末行序立。待行盘已。方坐。其筹盘俱徃韦䭾前左右班立。维那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哲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䭾尊天。受最后筹。

(说。放在桌上。再一问讯。然后自捧筹盘。收筹者以盘放行筹盘上。向韦天三问讯。双手取筹放盘内再一问讯。俱到屏处数明。看行行者几人。沙弥若干连行者。收者。共算多少。记清。收者前行。至僧中前立一班。行者后立一班。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座中比丘(几)(几)(几)人。沙弥(若干人)(报。各以盘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收者照旧后班。维那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尚云)善。(行者齐答)(一拜归位)

和尚示云。同居大众。知此处今夏有若干人安居。以后诵戒。期中不必行筹了。各人收摄身心。九旬之中。努力为道。受筹竟。念偈回向(举云)

受筹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念回向偈毕。各人起坐。二引请仍到佛前立。和尚礼佛三拜。二引磬前鸣。到韦天前。和尚三问讯。即回方丈。大众向上排班。礼佛三拜。转身向下。三问讯韦天。为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或云)各回。

(然后次第各散。其知事人。应遣年少比丘。或求寂。将所供佛位。及韦天像。礼拜问讯。请送原处。其所辨之具。亦各收藏本处毕。自方回。然招提僧物。体徧十方。当护如眼目。全在知事料理。用度仔细。如物照管。便无过咎。适或遗落损坏者。则慢惰之愆。非浅鲜也)

○第四依止安居篇(法)

二拈香礼佛法

(同居大众。闻揵椎声。各搭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云集殿上〔如〕事者看内外尽集。维那打磬二下。二引礼鸣击。走中间两颊门出。徃方丈请和尚。见时应礼一拜。若迎出门者。则不必礼。一侍者捧炉在和尚前行。二引磬又在前。和尚到殿门。迎请者仍进傍门。序左右班次立。侍者捧炉直进中门。放供桌上。和尚从容进门。维那抑磬举云)

炉香作𦶟(云云)

(香赞。鸣引磬唱。和尚问讯。徃右边上。至炉前。再一问讯。跪下。拈香三辨。起立。问讯转身从左边下至居中。向上礼佛三拜。香云葢菩萨三称随完。和尚徃佛座左边立。大众一齐向上排班礼佛)

和尚云。至诚礼拜。恳祷诸佛。愿慈光加被。夏中精进修行。

(大众礼佛三拜。二引磬先领大众出两傍门。徃韦䭾殿前站班。具职事在后行。从小至大。二引磬仍在香炉前行。引和尚至韦䭾殿前。侍者捧炉进中门。放供桌上。傍侧立。维那举)

韦䭾天将(云云)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众同唱。和尚近炉前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赞随完。和尚傍立。大众向上排班。至诚三问讯)

和尚云。至诚问讯。仰祈护祐。使我等九旬修道。魔障潜消。(问讯随掩中间首领云)顶礼和尚三拜。(或云)往方丈顶礼和尚。(尚或)免礼(或云)一拜。此所谓依止律师。求其指引。一切时中所作所为。修道用心之法。(拜)和尚云。各人次序来安居。首领在外。大家照管(和尚进方丈。上座师。或羯磨师。一人随进)

三对首安居法(复二)

次依处必依人

依处依人者。谓不知律法之上座。及弟子也。本律云。夏中当依第五律师。一。诵戒序。乃至三十事。二。诵戒序。乃至九十事。三。广诵戒毗尼。四。广诵二部戒毗尼。五。广诵毗尼。若违。波逸提。余时当依四种律师。违者突吉罗。根本律云。若苾𫇴善明三藏。证会三明。除三垢。未满五夏。亦须依止帅。若生年八十。满六十夏。于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亦须依止小者。行弟子法。惟除礼拜。十诵律云。若复受戒多岁。不知比丘法者。应尽形寿依止他住。则知如是之人。皆不可不依人安居也。

(依止师即就坐。安居者随具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师云)知。莫放逸。(答)受持。(准律意。依止师应问)依谁持律者。(答)(上)(下)某律师。(师云)有疑当往问。(答)尔。

(一叩而起问讯。第二人从中间左颊门入。礼拜。白词亦如上。安居者。从中间右颊门出。至上日课处。其维那。书记。见彼来。当问。汝师是那年的戒。春夏秋冬。是那一期。有多少腊。安居一夏。为一腊。念佛多少。礼拜。持诵多少。是某堂。或是某单。彼如上答。待书记注明方去。余安居者。亦如上问答而注。所言序次安居者。先板堂。及学戒堂。次外寮首领。并各行单。后别住人安居。其小众文皆准上。惟改沙弥二字为异。若常住事冗者。堂内人应让彼先安几位。如或无缘。须依次序。不得取溷也。若安居人多者。应差首领。或上座。多几处作法。其所对之人虽别。而文中所称律师之名无殊。内外安居竟。其受事人。教打钟三下。大众普集佛殿前。礼佛三拜。转身问讯韦䭾。到方丈前顶礼和尚三拜。左右分班。和尚警策大众。首领者云)

大众向上排班礼谢和尚三拜。(尚云)一拜。(或言)免礼。

(说。各回。待跪课后巡寮。其后安居者。随到随作。文亦如上。惟更后字为异)

○第五悔过修净篇(二法)

○第六自恣解夏篇(十一法)

三敷座请师法

(其知事人。令年少比丘。或沙弥。于作法所。舖设众具。本律云。当于露地自恣。授事人应观大众多少。以便取垫子敷众僧座。仍于正中上面供。释迦佛牌位。下面朝上左隅供韦䭾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炜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位。于中设二低。桌将艸盘置前低桌上。以鲜花覆之。将筹盘放后低桌上。亦以鲜花覆之。敷设毕。索欲者回。鸣椎集僧。此。如诵戒法。打钟。大众闻知。各披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至作法处。礼佛一拜。序戒就位立定。授事人瞻视大众齐。首领执香。二引磬随后。再去戒长者四人。或六。八人。徃方丈请和尚。执香者走中门。余人傍进。和尚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顶礼三拜。或一拜。末后前行。至作法处。执香者在下班尾上立。迎请者归位。二引磬站在佛前。和尚至。先一问讯。跪下拈香。起身再问讯转下。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侍者站和尚后。拜二引磬领和尚至韦䭾前。和尚到。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和尚转身上走。归位而立。引请。侍者。各归本位。首者上香。大众向上排班。至诚礼佛三拜。首领者云)

转身向下。问讯韦䭾。(三问讯。复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和尚坐下云)各人序坐(人各脱屣。上垫跏趺)

四集僧作辨法

(大众坐。和尚于此开示毕。先作前方便。即问云)

僧集否。(答)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于座上合掌。答云)(即起座。居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尚云)(答)(一叩而起。归位坐下。和尚问云)

谁遣比丘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无者。答)此处无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有乍入伽蓝。欲随喜作法者。当如是答)

此处无尼来请自恣。但有礼僧足者。(尚云)唤将来。(知事者呼)诸比丘尼来。(尼闻呼名。手持坐具。肃仪而进。维那呼云)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和尚略宣教诫。

汝等比丘尼谛听。今乃九旬夏罢之期。说罪除愆之际。五篇禁制。八敬森严。凡比丘尼。应当依随大僧安居。半月乞求教诫。岁终比丘随意。应须来请自恣。方不负受具登坛。阿难请度。不然。则乖违佛制。徒有其名。尔等当束敛身心。精修善法。以戒为师。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呼云)一拜而起。后边去序坐随喜。

(略教诫法。律本文缺。临事必须。理不容默。故录于此。斯乃是有尼来礼僧足。不请自恣人。如是而作也。若有尼来请自恣者。受嘱人问。于本座上合掌。高声答云)有。(即起坐整仪至僧中。先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当作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顶礼比丘僧足。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三说。一叩而起)

和尚云。唤将来。(其授事人。唤尼至僧中。展大具。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曲身。低头。白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大僧上座应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此乃律文如是。若欲语词圆满而显足者。尼当如是白云)比丘僧夏安居竟。(某)处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差我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等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

和尚勅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如是。汝传教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

(即礼谢而退。还至本寺。鸣椎集尼僧。当依大僧教勅宣示。一切仪式。俱如教诫正范中行。宣。如法自恣。待尼出。复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自恣羯磨。(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羯磨者作法。

(此中仪式。俱如受筹法行。故不复出。盘到佛座前。行者礼拜竟。取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自恣会上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大众行。至韦䭾前。亦如前式。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自恣会上护法韦駄尊天。受最后筹 (收筹。报数。尽如前作)

康熈(某)年。自恣会上。座中比丘(几)百。(几)十。(几)人。沙弥(几)(报。以盘俱放桌上。为首行者。高声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尚云)善。(行者齐答)(问讯归位)

七白僧随意法

和尚云。说戒自恣。应在后作。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然后起座。为众自恣。

(律中佛言。僧自恣时。应知比丘。有来者。有不来者。听先作白。然后自恣。作法者。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白。应起。复礼一拜。若有过人。三根实者。先应作举。不可忏者驱摈。不可驱者。当停自恣。勿致破僧。无三根举者。反治。可忏者。应忏自恣。若无事者。受差人即起。俱应暂立。第一受自恣人。先至和尚座前一拜。和尚问拜。彼此长跪。合掌。和尚自恣云)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彼云)善。(尚答)尔。

(一叩而起。然后从上座起。次第自恣。其二五德人。准僧祇律。各轮至本座位次。即来展转自恣再去。不得待僧竟。若五德人是上座者。自恣人一拜。长跪合掌。自恣一叩而起。问讯。坐下。若五德人是同戒。或是后戒者。不得受礼。应彼此同拜。对跪。合掌。作法。一叩而起。若第一座人作法。第二座人。即起俟之。如是从前至后。一一自恣竟。其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到。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起具问讯。

(其知事人。应令沙弥徃最后一行。次第而立。五德者如前先行草。沙弥亦如上受草。诵偈敷具坐。五德人至沙弥处。一一自恣。其文准上。惟改比丘为沙弥说之。如是作法。其五德者。齐往僧中。照旧立定。为首者云)

僧一心自恣竟。(尚云)善。(齐答)(一拜归位)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第八出衣遮利篇(七法)

○第九舍受衣药篇(衣药受净。时逾招愆。故编时事。法有十三)

八证受三药法

○第十心念舍受篇(八法)

羯磨仪式卷上

音释

忏摩篇

梵语

谓天竺人语。同梵天故。

白半月

从初一。至十五。表智德渐圆故。

黑半月

从十六。至三十。表断德渐尽故。

羯磨

此翻为事。又翻所作。谓依事所作故。

问讯

讯者。言也。意取发言慰问以伸诚敬故。今时但有合掌。低头。而口不言。虽无实义。理亦无失。

长跪

根本羯磨云。双膝著地也。

合掌

于本左右。合而为一。表䖍敬之至也。

沙弥

耶舍传。译为劳之。小者以修道为劳也。及翻息慈。谓息恶行慈也。奘法师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䇿。谓勤修励。断烦恼而趣涅盘也。义净律师云。室罗末尼。译为求寂。谓欲求趣涅盘。圆寂之处。而永离诸患也。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谓此五种。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禁戒

禁。制也。戒。止也。谓能制止所起之恶故。

弟子

梵名室洒。南山云。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

度也。

释子

佛言。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释子。

性业

性。实也。纵不受佛戒。本来有罪故。

不现前羯磨

谓摈沙弥。不得使其现前。

突吉罗

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说也。身犯名恶作。口犯名恶说。母论云。犯身口律仪故。

遮业

因犯方遮。

僧集

凡作羯磨。先问僧集者。恐犯别众故。

大德

杂事云。年少苾𫇴。应称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又称前戒。应言大德某师。称后戒。云某大德。

五篇

谓四弃。十三僧残。百二十波逸提。四可呵。众学法也。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清净

洁白也。梵名梵摩。或翻为空。大论云。以人畏空。但言清净。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译为事知。又翻次第。亦云悦众。盖谓知僧事之次第。而悦其众也。

书记

谓执掌翰墨司记文词故。

普贤

擕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隣极圣曰贤。

菩萨

此云觉有情。秦言大道心众生。

南无

此云归依。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唐言妙吉祥。

弥勒

姓也。此云慈氏。字阿逸多。或云阿耆多。此翻无能胜。谓慈。无能胜也。

方丈

唐高宗时。王元䇿使西域。至毗耶城。见维摩石室。以手板纵横量之。各得十笏。故曰方丈。

脱屣

音徙。履也。

白二

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

一白。三羯磨也。

对首

谓对面同秉法也。

心念

谓发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名秉法也。

身戒

比丘戒也

心戒

菩萨戒也。

正法

正法千年。人根淳厚。闻法即证。

像法

像法千年。虽似正法。闻法者多。修证者少。

末法

末法万年。鬪诤坚固。邪见增长。无修无证也。

梵网

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刹。故称为网。

布萨篇

揵度

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也。

罗阅城

即王舍城。应法师云。是摩伽陀国之都城也

外道

谓心游理外故。

月八日

是日。四天王差使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三日间此。

十四日

是日。四王太子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九日同此。

十五日

是日。四天王自下人间巡察善恶。三十日同此。

瓶沙王

梵名频婆娑罗。此云影胜。未生怨之父也。

三时聚会

三时者。如前月八。十四。十五也。

波罗提木叉

律云戒也。亦名毗尼。律摄翻别解脱。又云保解脱。

世尊

谓竭烦恼海。断生死流。世出世间。共所尊重故。

秦言知者。婆沙论云觉者。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

睡眠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放逸曰眠。

上座

梵名悉替那。五分律中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母论云。从无夏至九夏。名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方名上座。

知事人

亦名受事人。谓受僧差使。知僧事故。

阿罗汉

此云无生。亦名应供。或翻杀贼。谓杀烦恼贼故。

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也。

程子

讳颢。字明道。乃宋时大儒。

猗嗟

叹辞。

三代礼乐

谓夏时起。商时盛。至周全也。

德腊

德者。得也。腊者。除也。谓除旧接新故。安居一夏。方筭一腊。谓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称尊故。

俱胝

此云百亿。

稽首

稽。留也。谓下首至地。停留少久方起故。

和合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由众僧和合。佛法方兴故。

比丘

此云除馑。或翻净命。又名破烦恼。

某甲

某者。谁也。乘也。甲者。名也。谓谁秉其法。即当牒其名也。

教诫

谓教住正念。遮无利益故。

教授

谓教住正知。与有利益故。

长老

谓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

僧伽蓝

译为众园。如世园圃。能生果蔬。佛弟子所居。能生道芽圣果故。

蹲踞

上音存。谓尻不至地也。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言无上正徧知觉。

波罗夷

此翻他胜罪。律摄云。极恶义。多论云。名堕不如意处。僧祗律。名退没。堕落。律本中。名不共住。

僧伽婆尸沙

善见律云。僧残罪。谓僧中有残。应依僧伽而治其罪故。律摄云。众教罪。由奉众教。罪方除灭也。

不定法

律摄云。此罪体无定相故。

尼萨耆

翻为舍。

波逸提

翻为堕。前三十名舍堕。后九十名单堕。

波罗提提舍尼

义翻向彼悔。或言应说法。

众学法

谓此戒。难持易犯。时刻应当学故。

七灭诤

谓此七种毗尼。能灭四种诤故。

千华台

华含法界。表戒含诸法也。人中花有十余叶。叶。瓣也。天花有百余叶。佛菩萨花有千余叶。此但表戒度故。台。即座也。

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故称为满。又翻光明徧照。

如来

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来。故名如来。

归命

众生贪著有三。一财物。二身根。三性命。三者之中。性命最切。今行人作法曰归命者。舍其最切也。

金刚佛

谓能摧诸烦恼。名为金刚。体是无漏。表法身也。金取不变为义。刚取断截为义。谓金刚光明宝戒。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截断一切有漏惑业。十方如来。同证斯体故。

三聚

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摩尼珠

此云离垢。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从龙王脑生。又云出佛舍利。

心地品

万法之所集起。故称为心。凡圣之所依持。故称为地。品者。类也。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

九旬

十日曰旬

年少比丘

初受具者。

自恣篇

自恣

谓自有过。自不知非。恣他举明。令改过从新也。

众僧

华梵双举。报恩云。出三界之福田也。

阿难请度

此云度喜。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中。姨每求度。佛不听许。阿难三请。佛令传宣八敬。彼答能持。方听出家。

八敬法

一。百腊尼见新戒比丘。当礼拜问讯。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式叉摩那学戒年满。应从大僧受具。五。尼犯僧残。应在三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六。半月布萨。当于僧中求教诫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安居。八。安居竟当于僧中求教授人。

二五德人

一。举罪五德。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未自恣。二。自恣五德。谓知时。如实。柔软。利益。慈心。

吉祥

梵名始尸。本行经云。菩萨将成佛时。帝释化为佣力者。刈草以奉。

长者

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乃有德之称。

正觉

言法无差曰正。破生死梦曰觉。

三业

身。口。意

三事

见。闻。疑。

三根

根有能生之义。谓于见闻中。随一生疑。而起其事。故名曰根。

迦𫄨那衣

此云功德衣。亦名庆赏衣。

五衣有二十种从法

谓大衣九品。听割截作。褋叶作。共十八。七衣亦听割截。褋叶。两种作法。是为二十也。

七衣有二十二种从法

谓大衣十八。五衣四种。谓割截。摄叶。褋叶。缦作。共为二十二种也。

大衣有六种从法

谓五衣四种作法。七衣二种作法。是为六种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