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俗见断杀之疑(六问)
客曰。牛可耕田。犬可守夜。固当怜之。猪羊一无所能。不食何用。
答曰。戒杀放生。不过自全其恻隐耳。岂因物之有用无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甚矣性蔽于习。爱起于贪也。
客曰。鸡犬牛羊。皆哀鸣畏死。杀之固所不忍。微细水族。杀之无声泪者。安用戒为。
答曰。形有大小。性无大小。譬如杀人。杀老者与婴儿。其罪同也。若谓无声泪者。杀之不痛。试于哑子就戮时察之。
客曰。掺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杀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答曰。此掩耳盗铃也。若谓自人杀之。即可嫁祸于人。则屈受官刑者但当怨隷人。不当怨官长矣。噫物类可欺。自心可欺耶。
客曰。放生。固属善举。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譬如良医疗病。不能保将来之不死。譬如凶年设粥。不能保后日之不饥。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放生而疑之。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尽为人捕。而无一生乎。
客曰。行善以立心为主。心苟善矣。何须戒杀。
答曰。何哉。尔所谓善心者。为口腹之娱。使物类受弥天之苦。天下凶毒心。莫此为甚矣。试问善心。更在何处。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则不杀。杀则不仁。天下断无好杀之仁人也。
客曰。吾则无可无不可。非戒杀。非不戒杀。置之无心而已。
答曰。无心戒之。未必有功。无心杀之。何能无罪。譬如𡨥盗。劫掠他家。飞矢误中于汝。汝能谅其无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