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章
见道略以九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辨依地。四辨能入人。五入方便。六明真相业用。七明真相时分。八明真相差别。九辨诸门相摄。
第一释名者
初列后释。列名者。一真见道。二相见道。引证可知。释名者。初通后别。通名者。无漏正智。照理名见。故成唯识第九卷云。初照理故。亦名见道。道者游履义。三乘行人。游履于此。趣二果故。或是通运义。通运行人。至二果故。或随所证故。此解为正。见即是道。持业释也。虽后照理亦名为见。此在㝡初。故得名见。虽标总称。则别名也。如色处等。别名者。体离虗妄。证理断障。故名为真。故成唯识云。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道义如前。真即见。亦持业也。或真是理。见者是智。证真之智。名为真见。依主释也。相见道者。相者类似义。从真后起行解观智。法彼功能。非正证断。似类于真。若依此释。相体即见。故名相见。见即是道。并持业也。或相者相状。状前真见。变如智缘。见带相生。缘相之见。依主释也。
○二量章
现量比量。合以四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诸门。
第一出体者
二量各三。一尅胜。且现量体。谓唯取彼远离分别。缘于自相诸明了智。故理门云。现量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杂集第十六云。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简离诸妄分别。谓为现量。明了简离被映障等。无迷乱简离旋火轮等。离此不正。及不明了。迷乱三缘。名为现量。显扬第十一云。现量者。有三种。一非不现见。即摄杂集明了。二非思构所成。即摄杂集自正。三非错乱境界。即摄杂集无迷乱缘。瑜伽第十五。现量亦三。二名非已思应思。即非思构之异名也。余二名及三。义皆同显扬。三各有多。广如彼释。自正明了无迷乱义。随应通境及能缘心。皆名现量。今者尅胜。但取彼智。第二相从体者。即现量境。及五色根。亦名现量。瑜伽显扬皆云。由非不现见。非思搆所成。非错乱所见。名为现量。又五色根。亦名现量。故瑜伽十五等云。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略说有四。一色根现量。谓色相五根所行境。此明境界。能有现量。即是五根。理门论中。解比量已云。彼处亦应于其现因。说为现量。现因即根境。能生现故。皆名现量。第三具摄体者。心及心所。但离于前所说分别。诸不现等皆名现量。若不尔者。自八无智。应非现量。非现量者。即违一切大乘经论。
比量体中。且尅胜体。除现量体。及以非量。余所有智。皆名比量。故理门云。谓智□是前智。余从如所说。能立因生。杂集亦言。比量者。谓余信解。师子觉释云。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等。故似非量。皆非比量。显扬瑜伽。比量各五。谓相体业法及因果。相谓相貌。如见烟知火等。体谓自体。如见此物体。比余不见体。业谓业用。如见树动。知有风等。法谓相属法。如见无常。比知无我等。因果者。谓因果相比。如见得果。比知修道等。此举比因。显所生果。第二相从者。现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其因。遍宗等智。生比量合。若先若俱。皆名比量。故理门云。审观察智。从现量生。或比量生。及忆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念因同品定有性等故。是近及远。比度因故。俱名比量。现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因智。为远因。忆因之念。为近因。理门名为作具作者。作具疎缘。作者近缘。皆名比量。此说自比。若从立者。智方得起。即以立者言。及现比量。并自智因智。忆因之念。故理门云。应知悟他比量所不离。此得成能立故。第三具摄体者。亦因一切王所皆比。不唯是智。现量既通。比非独智。
第四诸门者
一约识辨。二约心明。三约心所。四约分显。五约分别。六问答辨。
第一约识者
诸识若在佛果位中。及识处定。通漏无漏。皆唯现量。然有漏定。略有二解。一等持定。在欲界地。作火观等。假相未成。非现量摄。若假相成。即现量摄。瑜伽显扬俱云。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搆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诸界境。若解未成。是思搆所立。解若成熟。即非思搆。如是名为思搆所成由非思搆之所成故。名为现量。二云欲界诸假想定。皆名未成。但名似现。诸上界定。与轻安俱。诸假想者。即名为成。欲界心作。任为方便。二解后胜。若在散位。五八唯现。第七非二。第六通二。与五俱缘。离诸分别。即现量収。虽与五同缘。而分别取。非称本境。即非量摄。若称境智。即比量摄。取于假立一因通余。名为分别。非谓一切作此假立。唯第六能。是故比量唯在第六。现量通八。随其所应。如前分别。
○十业道义林
十业道。以十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辨相。四开合癈立。五三乘同异。六定散阙具。七界趣有无。八业道依处。九得果差殊。十问答料简。
一出体者
此十善业道。治十不善。行相相翻。诸经论中。多相翻对明。故杂集第七云。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善者即十善业道也。瑜伽第八云。此复二种。即善不善十种业道。所谓杀生。离杀生等。弥勒问经论云。问曰。远离杀生者。杀生等相应闻。十地论中。亦相对说故。今业道善恶相对法。又十业道。即三业摄。成业论云。何故契经说。三业者为显三业摄十业道。对法亦云。前三中四后三业道。随其次第。是身语意业相。故约三业辨十业体。然体有三。一尅性体。二眷属体。三假说体。此善不善十种业道。俱思为体。故成唯识论云。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作动意故。说名意业。成业论亦云。业即是思。差别为性。又云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思。若思能动身。即说为身业。语意准知。弥勒所问经论第三云。唯心见业等。然善恶别。若动发思。为贪等起动发身语。若审决定思。为贪等起作动于意。为十不善业。翻前。无贪等起动发身语。及作动意。为十善业。故杂集论第八云。杀生业道。贪瞋痴为加行。由瞋究竟。如杀生。麤恶语瞋恚业道亦尔。不与取业道。贪瞋痴为加行。由贪究竟。如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亦尔。虗语业道。贪瞋痴为加行。于三种中。随由一究竟。如虗诳语。离间语杂秽语亦尔。邪见业道。贪瞋痴为加行。由痴究竟。十善翻此。加行究竟。然动发思为身语业。无滥可知。意有二思。岂可二思俱意业道。准理俱应决定一思为意业道。不尔意业有重发故。总名业道者。相从说故。近加行故。二眷属体者。与善恶思相应起者。亦善恶业。故成唯识第八卷云。业之眷属。亦立业名。故业相应亦名为业。三假说体者。同萨婆多等。初三业道。身表色为体。次四语表。声为体故。成业论云。又杀盗婬。由思业起。依身而生。随世俗故。亦名身业。体此实非善不善性。亦随世俗。假立其名。为令世间依此门故。于善恶思动修止作。是故假说善不善名。无表不随他假说。意业无假。诸宗多以意思为业。外道有别。此中三业。约诸宗辨。及表无表。广如成业及成唯识俱舍等。恐繁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