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三支量
问。法喻虽齐。意犹未决。以何方便使人信极。
答。三藏大师制恶见中特伸比量。立六尘境皆不离心。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因。犹如眼识喻。合云。诸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不离眼识。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真故极成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定不离眼识。
请示后五。
答。如立声云。真故极成声。定不离耳识宗。自许二三摄耳所不摄故因。如耳识喻。乃至第六云真故极成法。定不离意识宗。自许六三摄意所不摄故因。犹如意识喻。既六尘等皆不离识。心外无法其理明矣。若汝跳得出这个圈圚。许汝不信唯心。若跳不出应须敬信唯心法门。如或不信埋没自己。生死时长。奈汝波咤。
问。立色等境不离自心。于宗因中更置真故等言。何所以邪。
答。各有所防。外人出过。
请细示法。
答。因明疏云。凡因明法能所立中。若有简别便无过失。若自比量。以自许言简。显自许之言。无他随一等过。若他比量。汝执等言简。无违宗等失。若共比量。以真故言简。无自教等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此比量中有所简别。故无诸过。
问。且真故言。简何过也。
答。简世间相违。
问。世间有几。
答。有二世间。
何者为二。
答。一学者世间。二非学者世间。
请别简之。
答。言真故者。明依胜义。不依世俗。故不违于非学者世间文。显依大乘殊胜义立。非依小乘。亦不违于阿含等教。色离识有。亦不违于小乘学者世间之失。
问。真故已知。极成简何。
答。简自他不极成者。
请示。
答。疏云诸小乘说最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有漏之色。若立为唯识。便有一分自所别不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此是他法。自不许者。
问。何者自法他不许邪。
答。疏云大乘宗说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他小乘宗不许有故。立为唯识。有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今者立二所余两家共许诸色为唯识故。
问。因云初三摄者。何为初三。
答。显十八界六三之中初三所摄。不尔。便有不定违宗。若不言初三摄。但言眼所不摄故。便有不定。排不定云。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眼所不摄故定不离眼识。为如五三眼所不摄。极成之色定离眼识。若许五三眼所不摄故亦不离识。便违自宗。为拣此过言初三摄。
问。眼所不摄复拣何过。
答。疏云此眼所不摄言。亦拣不定。为不言眼所不摄。但言初三摄故。作不定云。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摄故定不离眼识。为如眼根初三摄故非定不离眼识。
问。言非定不离眼识者。何不言定离眼识邪。
答。疏云由大乘师说彼眼根。非定一向离识。故此不定云非定不离眼识。不得说言定离眼识。
问。自许之言。拣何过邪。
答。疏云为遮有法差别相违过。故言自许。非显极成之色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所不成。唯自所许。且寄在因中防彼过故。
请示行相。
答。疏云谓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是有法差别。立者意许是不离眼识色。外人遂作有法差别相违言。汝立不离眼识色。举得同喻眼识却非是不离眼识色。阙第二相。一向难同归异。因于异转。阙第三相。既然双阙。因家后二相一向翻成歒者宗。能令立者宗成相违。不改先因。立能违量。(同伸一有法云)真故极成色。(后陈定相翻云)非是不离眼识色。此翻前陈意许也。(不改先因云)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番异作同云)犹如眼识。为遮此过。故言自许。与彼能违量上作不定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摄眼所不摄故非是不离眼识色。为如自许他方佛等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是不离眼识色。若因不言自许即不得以他方佛色而为不定。此言便有随一过。汝能违量既有此过。非真能破。凡显他过。必无自非。成真能立。必无似故。明前所立无有有法差别相违。故言自许。外人见说山河大地唯是一心。来敌之云。无情成佛。我终不信。
今问彼云。汝依何意便云无情不得成佛。
彼答之云。无情不会修行。所以不得成佛。
应问彼云何者是修行。
彼答之云。六度万行。入禅作观。说法度生。此是修行。
应更问云。如是修行。八识之中何识能耳。
答。唯第六识。
问。余七何非。
答。第八唯无记。前五虽通善。一向无观智。第七唯执我。故修行者唯第六识。
应问彼曰。余七成佛否。
答曰成佛。
难曰。余七不修行。如何得成佛。
先顺例云。余七不修行。余七得成佛。无情不修行。无情应成佛。却翻例云。无情不修行无情不成佛。余七不修行余七不成佛。应立量云。余七是有法。应不成佛宗。不修行故因。如无情喻。无情是有法。应成佛宗。不修行故因。如余七喻。彼来救云。余七虽无观智不能修行。六修行时。为助伴故。亦得成佛。
问。如何助伴。
答。六修行时眼观善色。耳闻善声等。助成心事名为助伴。应例彼云。六修行时。无情亦为助伴。且如布施象马车乘国城妻子七宝等物。岂非无情为助伴乎。量云。余七是有法。不得成佛宗。修行助伴故因。如无情喻。无情是有法。应得成佛。修行助伴故。如余七。彼复救云。余七虽不修行。是有情故亦得成佛。
难曰。若尔。阐提之人亦不修行。是有情故。应得成佛。
量云。阐提是有法。应得成佛。虽不修行是有情故。如余七识。彼又救云。心法有缘虑。所以得成佛。无情无缘虑。是故不成佛。
难曰。阐提心法有缘虑。亦应得成佛。
量云。阐提心是有法。应得成佛。有缘虑故。如大乘心。大乘心是有法。不得成佛。有缘虑故。如阐提心。彼又救云。佛有觉受。方得成佛。无情无觉受。如何得成佛。
难曰。佛身有觉受。汝云得成佛。佛身发毛爪齿无觉受。应亦不成佛。
量云。佛身中发毛爪齿是有法。应不成佛。无觉受故。如无情。无情是有法。应成佛。无觉受故。如佛身中发毛爪齿。
应问彼云。心心所中何法是观智之体。
答。定慧是。
难曰。定慧观智体。定慧得成佛。余非观智体。余应不成佛。
量云。余心心所是有法。不得成佛。非观智体故。如无情。无情是有法。应得成佛。非观智体故。如余心心所。
又问彼云。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故内三分得成佛。相分不成佛。
量云。内三分是有法。不得成佛。心四分中随一摄故。如相分。相分是有法。应得成佛。心四分随一摄故。如内三分。彼便救云。相分是外无情。故不得成佛。
难云。若相分是外无情故不得成佛者。佛位应无依报。佛既无依报。人天亦应无依报。
量云。人无是有法。应无依报。相分是外无情故。如佛位。佛位是有法。应有依报。相分是外无情故。如人天。彼又救云。人天依报。我今现见。佛位依报。我不曾见。所以无佛土。
难云。佛土不曾见。汝言无佛土。汝之祖先。汝亦不曾见。汝应无祖先。
量云。汝之祖先是有法。应是无。汝不曾见故。如佛土。佛土是有法。亦应有。汝不曾见故。如汝祖先。彼又救云。眼前现见。方是其有。眼不现见者皆是无。
难云。汝在此中眼不现见北京。亦应无北京。
量云。北京是有法。亦应不有。此中眼不现见故。如佛土。佛土是有法。亦应是有。此中眼不现见故。如北京。应谕彼云。教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又云根根尘尘遍周沙界。常色尘尘是无情么。自受用土是无情么。华藏世界是无情么。何得对面蹉过赤讳白赖也。细思细思。况无情者。只是自己休昧。敌人至此。可谓弓折箭尽矣。何故无理可伸。无言可对耶。葢以截断意根摒。却咽喉。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致使目睁而不收。气丧而不扬。精神减却十分。豪气全无半点。噫。慙惶铜面具。𡬡耐镴枪头。真可谓长蛇阵前弓稍扑地。落马中伤。尘埃满面。秤锤拶到秤稍头。忽然落地翻斤斗。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既然如是应生信敬。努力进修。速出轮回。如或未然。强项之罪弥天。更造弥天罪犯。甘泽虽广。不滋无根之木。千佛出世。也不奈你何。裴相国云。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嗔。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尔。人而不为。吾莫如之何也已矣。护法论云。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思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