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一
题下诸文注者亦多。今删。取孤山四明注之。亦少有补助。决者。明也。断也。明断义理呼之为决。如大师禅门口决。又儒书有钩命决。
济行之教有宗
此释辅行二字也。记文即能济之教。止观即所济之行。济亦辅也。变其文耳。谓此记文。津济辅成止观之行。有宗者。凡引诸经俱使归宗。一家所谈观法。心具性具。如不思议境。引华严三无差别。证心具百界之类。
信教堪辅行
广引经论。一一宗归寂照妙理。使后学信受此记文可以辅止观之行。
显教之行符理
此释传弘二字也。止观即能显之行。记文即所显之教。盖荆溪自言。依此止观而求旨趣。别显诸经圆顿三之教下所诠。即止观所显不思议理。
行何所弘
征问传弘也。能弘既立于行。所弘为是何法。
非众教不立
此答释也。众教即记文也。今引众教建立此记。
教何所辅
征问辅行也。能辅既是于教。行辅为是何法。
非妙行莫诠
此答释也。众教建立。唯诠妙行也。
乃澌以三闻
澌与赐同。悉渍反。赐。尽也。三闻者下。序云。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法智大师云。三闻语出付法藏传。即再三之三耳。传云。三闻说法悉能受持。故荆溪云。数闻师谈。众教频览。佛示群经。
全教行一辙
教之与行同归三谛。如千车共辙。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甞于听次。咨决所闻。
若审理要决
如释色香中道。用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
若设征决疑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等文。皆为决文下之疑及释文后设问等。
若取类决择
如释发大心四谛文云。道亦应四。且据能断。界内苦集。故但云二。此即以道谛类例灭谛之义也。
若引广决略
五略修大行中无十乘。若决略文。须引十乘广文以决之。令四三昧一一皆修十乘也。
若摄广决正
止观正明入道行门。示于十界百界依正色心三千性相之广博在乎一念而已。
若决疏文势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前引诸文广明境竟。此中只应明能观观。何故复云明不思议。答。此是决通观道。又如释十乘竟。例余阴入十界皆修十乘等。
若决通观道
如四种三昧各别。何名为同。记主自云。此等并约所历事别。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境无非三谛。
若案文判失
如此记下文云。有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假中中自滥参。听众有逾一纪未曾闻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有是同。如何数为不同之限。共有七不可。
若准部断谬
如释略指在三大。意在一顿。及诸文后。三一止观结破异解。三外别立一顿。又他人云三外别传心要等谬。
聊伸所传
传左溪之旨。非不广也。言聊者。谦辞耳。
不遗先见
推功于师。
知有师承非任胸臆
传通师训。谦非臆说。
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如下判三种止观云。大意在一顿。迷者谓三外别立一顿。而与三不同。又以法华为渐顿。华严为顿顿。义例云。此所学宗同而禀一师。文理相承终无异解。如何得云三种止观。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广如彼文破。
后代展转随生异见
如下渐次止观中有无漏总中之一句。论中只是二乘开合之意。人不见之。便以无漏是空。总是假中。又安心中论结一向根性又相资。并回转三番根性。共有三百八十四番安心。此外又云。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记中云。一心者。依前重举耳。人见三番之外更云一心。便谓顿等三止观外更立一心等。又如知次位初。论中有十意融通佛法。谓一道理。二教门。三经论。是谈一代化意。后人不晓。缪用以对十乘。
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承禀
方。法也。如鼻隔禅师并一向止一向观。无四悉益。乘坏驴车。
点示关节。广略起尽
五略与十乘互论广略。若十乘中无四三昧。则下文成略。五略之中十乘未周。则五略成略。
尚对三学
疏云。约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约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迹。
释比丘位
彼属约教。故疏云。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徧知内外典籍。故言多。又四教中迭论大多胜。
三止
如下释名中有相待绝待三止三观。相待三止者。谓息止。停止。不止止。三观者。观穿。观达。不观观。绝待者。三止即一止。一观即三观。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此科判耳。
该乎长短。摄彼精麤
长短者。如释论云。迦罗即短时。亦名实时。三摩耶名长时。亦名假时。亦可二十二年说般若是长时。八年说方等是短时。乃至一日说一经是长时。一时说一经是短时。精麤者。说生灭时则麤。说无生时则精等。
司官舍
九寺也。谓太常。光禄。大仆。大理。鸿胪。司农。卫尉。宗正。太府。
钻仰
论语。颜子叹孔子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
无所知人得此谓为无生忍
此但始得欲界未到定耳。谓证无生忍。
义通而文别
经中通序通一代。今止观只云止观明静。乃义通一部耳。
意别而存通
天台意别。在止观故。若二十三师未必俱弘止观。但一往付法耳。曰存通。指龙树是所承师。而诸师尚通。
滥觞
觞。酒杯也。文子曰。汶山之阳。其源可以滥觞。谓泛滥。只一杯耳。言其少也。
众名末教
众名者。即种种名也。经无名字。第八云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次文云。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鬼。畜。人。天。男女四姓等。今记云。末教或恐以理为本。以教为末。又恐末字误。应作喻。谓喻教多也。然又经中本以种种味喻六道耳。六道因迷佛性而有。学者更详。
青出于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已。青出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本性也。又刘子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有觉德行
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训。教觉也。人君为政有大德行则天下顺。
先同后异
世尊初学二仙。但至无所有处。又至非非想处。此先同也。后至尼连河边即得涅槃。此后异。
五人中
三是父亲。谓马星。释摩诃男。拘利太子。二是母亲。谓䟦提。十力伽叶。
著爱行者
母亲二人也。以爱为净。见太子勤行苦行。乃舍之而去。
著见行者
父亲三人也。以苦行为净。见太子受饮食苏油及煖水。又舍之而去。
修禅著见行者
句。
擭
一获反。手取也。
耶旬舍利
耶旬。此云焚烧。舍利。又云骨身。传云。千㲲身火耶旬之。搜要记只作阇维舍利。
传中分法
此句恐误。搜要记中云。付法传中先分为三。
半河方及
传云。阿难乘般在河中流。
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一分与帝释。一分与龙王。一分与阿阇世王。一分与毗舍离国。
般遮于瑟
此云大会。传曰。王舍大城有一长者。名商那和修。入海采宝。愿作般遮于瑟。为佛如来造经行处。所为既讫可度出家。乃阿难所度。
现五百法门
法门乃是三昧耳。传云。诸子见坐毱多床已。咸生瞋忿。是何弊人处我师床。欲驱令出。如须弥山不可动。欲出恶言。口自噤闭。而弟子憍慢未息。是时商那和修手指虗空。便下香乳。如是次第现五百三昧。问其名字都不了知。三昧力能现神通。
见淫女屠裂
突罗城有淫女。名婆须达多。有长者子共淫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賷珍宝求女交通。彼女贪其宝。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至淫女舍。埋地得之。陈于王前。王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等。
满丈六室
传作纵广六尺。高亦尔。
多密加之
潜化为弟子加被之。故云密。传云。有一尼干。邪见炽盛。毁谤正法。善能筭数。多欲化彼。往为弟子。就彼受术。不久习学皆悉通达。彼尼干子出大恶声骂辱于佛。多云。莫出斯言。令汝堕大地狱。若不见信。汝可筭之。尼干推筭。寻见其身必堕地狱。即大惊怖。以五百偈赞叹如来。改悔先罪。多又告云。以汝善业。死生天上。干又下筭。罪灭生天等。
鸣欲刎首
用谢罪也。
赖咤和罗妓
彼国诸妓不解曲调。尔时马鸣著白㲲衣入众妓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乐哀雅。
即以马鸣佛钵一慈心鸡
传云。马鸣及佛钵。一慈心鸡。各当三亿金钱。言慈心鸡者。不饮虫水。以水有细虫故。又隣国闻鸡鸣。则消灭怨敌而无鬪战。
又行礼塔塔为之崩
月氏国罽腻咤王。后时在路游行。见外道塔七宝庄严。谓如来。塔前礼。稽首说偈赞叹云。具足一切智。断除诸欲障等二行半偈。其塔即时颓毁洎发。塔下果得尼干尸。众人叹之。奇哉大王。
有剃发师
传中发作须。乃为王剃须人也。王于一时命剃须已。时剃须师在王前立而作是言。我子端正。愿大王以女妻之。王大瞋。汝是贱人。种性卑劣。云何我以女妻汝子乎。即便驱出。后更召来。言还如前。如是再三。王思惟曰。今此地下必有伏藏。故令斯人敢为此语。即便掘之。获种种宝。王之智慧。其事如是。
神为肉身
化作。
三衣乞
乞本作乞。与弃同。
为嫂送食
传云。众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饷之。淫火炽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己。寻自悔责。处处游行高声唱言。我是罪人。不应复著佛法染衣。为恶既重必入地狱。当于何处而为救护。
即以铜鉒
鉒。竹句反。送死人之器也。
金字大品
用金写也。传又云。金字法华。
县调
调。去声。
犀节
节应作角。
二十五人
别传。吴侍官.张达等二十五人。
配于五帝
五天大帝也。东方青帝灵威仰。配泰山。南方赤帝。赤帝赤熛怒。配衡山。西方白帝白昭短。配华山。北方黑帝汁光纪。配恒山。中宊黄帝含枢细。配嵩山。
八触
未到定后。定心不散。而发于八触。谓动.痒.轻.重.冷.煖.澁.滑。
次澄次洋
澄.洋皆天子名。
九师相承
百录。章安所记。大师之前相继为祖而来。
踏心
谓推踏也。不受之义。
五处止心
顶上。发际。鼻柱。气海。地轮。
青目
天竺梵志名。
确立
应作确。苦角切。坚固也。二师之义坚不可坏。
子晋
王族。本居洛邑。七月七日缘氏岭吹笙升仙。今国清有笙冠者。后人妄呼。缪矣。
左右公
谓子晋未薨时。令左右公改之。公者或太子三公耳。
坂
如字。山之坂也。书云。下坂之走丸。
若在大众色则不定
金刚三昧。断惑之智。喻如金刚。经中此二句并疏并不解释。今私谓之。只一王三昧。破二十五有。故不定也。如云。青色三昧。白色三昧。黄色三昧等。
随前色变
圆觉经云。如摩尼珠应于五色。随方各现。谓外以五色映珠。而珠亦作青黄赤黑等色。
经。一行随于众行
一行者。金刚三昧也。众行者。经云。能破一切烦恼。又能随一念中变身如佛。又能断恒沙众生烦恼。又能一音说法令众生各解。
论。以一理
颇梨喻中理也。众理谓无常理.常理等。
释曰。理行如珠至现色等
此之四句。只释大经置日之喻也。金刚喻理三昧。是行故曰理行。非以理释金刚。以行释颇梨也。搜要云。不引大论三十八并五十九两处文。只引大经文下释云理行如珠等。珠者金刚珠耳。
论。更前更后互论深浅
并须约六妙门说之。更前者。前渐则浅。更后者。后顿则深。或修六妙门待发事。禅息诸烦恼。若事禅不发。当用妙门观诸实相。又若实相不显。更修事禅。其余无漏慈悲准说可见。
论。或照止为观
止多心昏。经云。无慧方便缚。应当照止。照止曰观。
或息观为止
观多心散。经曰。无方便慧缚。
论或于此根入正受或于彼根起出说
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尘中从定起。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测。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乃至意根入正定。法尘从定起(云云)。记中示其义趣。谓正受空功德。说假功德。
对德及用
以三德并本用。当用自在用对正定出。说双出入。
论。或于此方入正定。或于彼方起出说
经云。或于东方入正定。而于西方从定起。记云。方谓十方。
物谓随尘各有种类
经云。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乃至比丘.比丘尼.声闻.缘觉.天.龙.夜叉.鬼神等身中互论出入亦如是。又无情中论出入者。如云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于河海中从定出。于河海中入正定。于火大中从定出。至风地中出入亦如是。
阎浮为东。于逮为西
若据此文。则日月自南自东自北自西而转。今人所谓古遶也。
䀕
此乃怒目貌。应作朕目之瞳子也。
海上金刚紧那香
经云。大海水上金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
诸龙如华修如山
经云。诸龙住处莲华。阿修罗中山石色。
忉金四王色最妙
忉利作金𦦨色。四天王作众宝色。
万二千天地之中央
瑞应经云。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今详。万则大千更中千又小千。乃是万二千。佛出中国。
檀梨名行。尸禅名学。羼般名道
八十卷不见此对。至八十二中云。般若波罗蜜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随到萨婆若中。住六波罗蜜不失正道。何者。是菩萨道一切智是也。又云。菩萨欲得阿耨菩提。应学应行六波罗蜜(云云)。从八十至八十三。只说六度互严耳。后人更为捡之。
初启曰句
下古侯反。曲也。如乙字形。
一世间禅
根本四禅。
二世间亦出世间
十六特胜。通明禅。
三出世间
九想。九背舍。大不净等。
非世间非出世间
出世上上禅。即九种大禅。
出世又二。一对治无漏。二缘理无漏
彼文云。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行对治。破诸烦恼。故名行行无漏行也。二慧行者。即是四谛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故名慧行无漏行也。
六妙门十章
今引文注之。但欲知之。不须讲说。下去亦尔。
一。历诸禅
一者因数息故。出生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于非非想定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三乘。二以随为门。出生十六特胜等。三以止为门。发五轮禅。谓地轮。水轮。虗空轮。金沙轮。金刚轮。五轮并三昧也。四以观为门。生九想。八念。观练熏修等。五以还为门。出生三十七道品等。六以净为门。出生九种大禅。得菩提果。
二。相生
六门各二。谓修证也。修数者。调和徐数。从一至十。证数者。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修随数者。随息出入。无分散意。证随者。心既微细。恬然凝静。修止者不念数。随名修止。证止者身心泯然。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修观者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心眼开明。见三十六物及诸户虫。证观者四念处成。破四颠倒。修还者若随境即不还本源。应当反观。观心者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证还者心眼开明。任运还源。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念分别。证净者得空无相愿三昧。无漏慧发。三界垢尽名净。言相生。彼文六门。次第舍麤从细故也。
三。随便宜
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拣次第。
四。对治
所治者三障也。治报障者有三。一者分别觉观。心如猿猴。当用数门对治。二者若心乍昏乍散并无记者。当用随门调心随息治之。三者若觉息急。当用止门宽身放息治之。复次治烦恼障有三。一者若贪欲障起。当用观门中九想等治之。二者若瞋恚障起。当用观心门中慈悲治之。三者若邪见障起。当用还门十二因缘还源治之。复次治业障者有三。一者忽然昏暗迷失境界。当用净门念佛三十二相清净光明治之。二者忽然恶念思惟无恶不造。当用净门念报身佛治之。三者若种种恶境界现。当念净门法身本净治之。
五。相摄
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等五。何者。调息之时即体数门。心依随息而数。即摄随门。制心在数。即摄止门。知息数法了了分别。即是观门。若于五欲心不受著。心还数息。即摄还门。知息无五盖等垢。即摄净门。余随止等相摄亦尔。
六。通别
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依随不乱。而成就数法。是则数中成就随门。又当数息时。制心数中。令觉观不生。是则于数成就止门。又数息时。知身心阴入界等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为成就息念观门。又数息时。了知观照之心无有自性。离知见觉想。是为数息成就观门。又当数息时。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不可分别。是为数息中成就净门。以此五门庄严数息。余随止等亦如是。又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修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所证亦别。外道钝根计息入禅。受诸快乐。利根计息有四句起见。声闻于息而观四谛。知息于身。身息是苦。贪身息是集。乃至灭道。缘觉知身息是有支。有缘取乃至老死。菩萨悯念众生故修数息。息知如幻化。非生死非涅槃。入平等大慧。得无生忍。乃至随止等亦如是。一一妙门。凡圣大小虽修而通。观法则别。
七。旋转
上来六门是凡夫二乘共故。今旋转六门。唯独菩萨所行。以前是从假入空。今是从空入假。所谓菩萨当数息时。怜愍众生。知息不生不灭。其性本空。虽无息性可得。而从一至十。知息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是于息中成就诸地行愿。余随止等亦如是。
八。观心
行者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则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作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心性常寂则诸法亦寂。即止门。心如虗空。有大智慧。即观门。不得能观所观之智。而还通达一切法。普现色身。即还门。成就一切法而不染。惑倒不起。即是净门。
九。圆顿
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涅槃见一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又非但于一心中分别一切诸佛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于一微尘中通达十方世界诸佛九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名数门。余随止等亦复如是。
十。证相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今证者有四。一次第证。二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证。次第证者。如上历别对诸禅及次第相生中说。互证者。如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中说。旋转证者。行者于数息中巧慧旋转。或证深禅。或证浅定。即得陀罗尼等。圆证者。妙慧开发明照法界。如法华中六根清净者。即相似证也。真实证者。如华严中初发心中智慧。
修发不同一十六句
一修发。二修不发。三修亦发亦不发。四修非发非不发。又一不修发。二不修不发。三不修亦发亦不发。四不修非发非不发。又双亦双非四句准此。
附赘
庄子曰。彼以生为附赘县疣。经中单作县。音悬。注云。疣之自县。赘之自附。
决𦘾㱮痈
又曰死为决疣浍痈。今记中𦘾㱮。非庄子中字也。注云。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浍。决。古穴反。浍。散也。
定三为损
谓三差别。如浍痈患。
定有为增
谓三为定有。如附赘为增患。
七善
初中后善等。
或时毁善以助不善
大论六十五。以无著心说有九种。五者显现。或时显现。或时毁善等。
示处中许示三文
序中虽有三文。今是大师之义。恐不指前三。更详之。
章安通以慈等对之
贫女至加复病苦。譬理慈。饥渴所逼游行乞丐者。譬名字慈。止他客舍。观行慈。女虽生子未显。可譬怀胎寄生一子。相似慈。父母俱没者。慈与观解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名俱没。生于梵天是分真.究竟两慈。
虽闻四名。终不能识常乐我净
疏云。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暗信围陀宁知常乐。故云。而问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