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品见品
次见应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胜别观。又云多入假。少入空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已注。今云合谓一念真空也。散谓三千俗假也。法性清净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应作者。
若十六行为三三昧门
苦谛下空无我是空门。灭谛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苦下两行是无作门。具如下释。
以智慧为门
云云者。一权智为实智门。二实智为门通至实相。事通于理也。
以理为门
云云者。文在法华疏。彼云。实相为门有二义。一当体虗通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引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作门。如三乘皆从实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应作中。
吹唾
大品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当学般若。论三十二释云。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因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如小金刚能灭大山。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此是事释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时者。即中也。
名一众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应作为。
不出自他智断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后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于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议。圆教解惑是不思议。智断可见。
不至至
经云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槃。不造诸恶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萨永离。故名不至。为度众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如来证涅槃等四句
疏释云。不闻不闻是涅槃。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始无终。
界性
恶五阴是也。
例此以释不生生亦应可见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缘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复是一涂
章安云。初句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又云。不闻闻是圆净记主一涂之说。意云并不似智断因果释也。
别作一途
大都四句摄诸法尽。今且以四句说无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论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备捡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克。
吹唾成就
智断圆。
前释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经中涉五卷解释。一者不闻者闻。闻已能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槃。昔不得而今得之。三者得无缘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五者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槃等。具如备捡录出也。
始从初心终至地前
涅槃疏云。五行者。始于初心。终于初地。证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写误。
若作别义。开善最亲
记主一往许之。以其有从浅至深之义故也。若据章安所斥。未全为当。疏文云。第九功德。初发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槃心修婴儿行。云得涅槃。此那忽浅。
若作圆义。光宅似当
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于穷学。感于习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记主以其于外凡闻涅槃理。亦一往判为圆。章安引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开佛乘。故记云。似当耳。岂比法华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槃自有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许之为圆。若据经中。先明五行。次说十德。则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记中自释云。约次第边。由五行满得入初地。初地是第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对十地。若作总别解者。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非分别智能知
疏中无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应作测。
非有故非邪
邪应作斜。
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长阿含云。从月初一。白银面现。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琉璃全隐。从十六日去。琉璃面现。至三十日。琉璃全现。白银全隐。经中又云。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并上。故稍稍亏。从月初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故稍稍满。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子。是故盛满耳。
六处结撮
以破见等文相周备。似次第意。故六处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谛六谛
并在诸见境列释。大论总以十四难而摄六十二见。谓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难者不应为答
十四难者。谓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又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又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亦无神去后世。非有神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外人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诸法有断。都无此理。是故不答。譬如人问𤚲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故不应答。
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为四句
谓有边无想。无边无想。双亦无想。双非无想。
但改无想以替有想
谓有色无想。无色无想等。
一切论可破等
等者又云一切法不忍。今文若加此一句。方可见责云。汝见是忍不。
三四中单复具异
单中双亦双非各一人。复中双亦双非各两人。具中双亦双非各四人。
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论中却云。亦有亦无。亦有亦无双非尔。
假立于
己若云假立己称则易解。
若竖待者
以己他相待是横。若竖待者。以身待不身。不身待身。亦名己他。又以灭待不灭论己他。
三无为
俱舍颂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虗空二灭。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随事系各别。毕竟碍当生。
此中空无碍谓太虗空乃至穷隙等
疏释云。此中者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虗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又云道谛是有为无漏。三无者是无为无漏。今记云。谓太虗空为性等者。乃是记主释耳。非彼疏也。意谓无漏之法是无碍性。非是顽空。乃穷隙等之无碍也。
择灭谓离系
出择灭体也。择灭以离系。
随事系各别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烦恼。九九八十一品。断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八十一品择灭。故体各别。
毕竟碍当生
释择灭也。言碍当生者。此当生法。缘会即生。缘阙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
别得非择灭者
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由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
如缘一色时乃至碍余色等
如眼与意识专一色时。所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也。于专一色时。合有一类五识缘彼已谢五境。由正专一色。余五识不得起。此未起五识毕竟不生。谓五境已谢。故五识唯现在。不合缘过去境故。未来五识得非择灭。言触等者。等取法界中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谓他心智所缘心所也。五识等等取意识中亦有能缘同时所缘境也。谓他心智唯缘现在缘心。不缘所缘所不缘心。正缘心时缘所。他心智得非择灭。正缘所时缘心。他心智得非择灭。此约同时合缘者说也。已上皆疏中释。
优陀那风触七处
如笺难引。
相续名住
住应作假。
以此为彼
若类上文。应云在彼。则以此为彼耳。
故灭得生
灭恐应作识。
生思
上文云无缘思不生。
言集散者。散所集故
大论云。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处。是诸法皆如幻化。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又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七者彼彼空空中中最下无复彼此
楞伽第二云。第一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分析推求自他及共皆不生故。第二名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第三名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第四名行空。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第五名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第六名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第七彼彼空。谓于此无彼。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非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名彼彼空。此彼彼空。空中最麤。汝应远离。
别在有情心所灭故
受想等灭是有情。异无为之非情。
又不与彼阙缘义同
如缘色时。余尘已谢。谢名阙缘。则余声耳识等不生名阙。
故但与彼生灭义同
今相待假于所缘处心有生灭。若非择灭中。眼识对色者则生。余声香识则灭。此之生灭与相待中生灭义同。
三无为法通是无生
无生之义虽同而异。若择力所得灭。此是真谛理之无生也。若阙缘等有碍而不得生者。虽名无生。此非真谛。故曰通。
如前总后亦判利钝
破有见前总论止观。若历三假得入。名利。若不入者。应回转六十四番。名钝。
故此等总
引大品.楞伽等三总文。
即同初文。前於单见名之为总
於单四见前用止观二法。彼假入空。彼双寂毕竟清净之止。能观所观犹如虗空之观。文在四见之前。故云总对四见名之为总。
今于一见对别名总
前单四见之初。总对四见名总。亦可名为总中总别。今无见中又论总别。亦可名为别中总别。
不同有见因成末文总别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见是。是大妄语。犯波罗夷。
从有人下。难中论师。寄非辩异
此中分科或恐误。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应云。破无生为二。初正破。次有人下。难中论师。初文二。初征起。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我即身见。非因计因即戒取下第十记初释。
卫元嵩破坏佛法
上表灭佛法。有文在下。
押
押应作压。
之与华恒
恒应作垣。垣墙也。
无为无欲之语
老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又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名常道之说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守弱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于大伪。又云。绝圣弃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笃。
苦县
苦。音户。
谥老聃
聃字是谥。老非谥。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为史官。
庄任漆园
史记云。庄子。蒙人。乃梁国蒙县人也。为蒙之漆吏。终身不仕以快其志。
著述改足
足。即喻反。
轧轧若抽
思轧轧若其抽。如抽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