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矝持
矝应作兢。诗曰。战战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灭。道是事。灭属理。余二准知。
论事之人
事。侧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从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体。故云托䟦。乃会意之字耳。儢。力莒切。心不欲为善之义。
面墙
尚书云。譬犹正面墙而立。
药病俱转
如悭用尸忍等五。名药转。若悭因尸忍等五而转者。名病转。又尸用檀忍等药病转。准说之。
是转非对
悭不转而续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转而续起悭等。名是转非对。
若超杂等
如悭起已。复起愚痴名超。或起二三。前后不定名杂。
若至五度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则兼俱
搜要云。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转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
度别四句
六度各四。谓对.兼.具.第一义。
一病中转用藏教五
如治悭用尸等五。并通.别.圆各六。成二十三。
俱转名对
药病俱转名对治。四教合论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转
但药转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从空出假或七。有愿智则或八也。藏人以祇为道种智或七。能起神通愿用或八也。更详。
语业命三。实体但二
此三为二者。正语属口。正业属身。正命离五邪。通属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捡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已生恶方便断除。未生恶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习。已生善方便增长。
度品六句料简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杀身成人
人应作仁。论语云。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垛
徒果切。
通体别体
檀等五度非精进不满。此通也。若别者。则以诵经为体。前文云。且寄诵经䇿勤其心。昼夜不亏乃得滑利。
论。乍悬至或冷
母饥则子在倒悬。母饱则子在石压。母饮汤则子热镬。母啜水则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经云。何谓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坐禅经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进也。
论。黮瘀
黮。徒感切。黑貌。
华首选择长者
华首经中。长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严。居士爱著烦恼炽盛。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化作一妇人。端正净洁。居士见之。我妻何缘来入此会。佛以神力。令此妇人粪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以手掩鼻。难陀问曰。何故掩鼻。答曰。是处臭秽。难陀云。汝贪其妻。如坐粪秽。居士即生厌心。后得法眼净。
于下生苦乃至于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根。于中乐生无苦乐想。于上乐生于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夫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应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于作则无无作
论云。受戒时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发无作。
不相行有十四种
前文已笺。今文无想者。谓无想果。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
命相
相应作根。
择灭非得
非得者。非择灭也。
谚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颜氏。即梁黄门侍郎之推也。彼家训云。陈梁之时。读书为官者少。谚云。上车不落即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缚
子果。
呦
音幽。鹿鸣诗云。呦呦鹿鸣。食我㵎萃。
论。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华论中无文。不知大师所引。
论黄龙汤
屎汁。
四谛因缘有无等
相破者。无作因缘破生灭四谛。无作四谛破生灭因缘。相修可解。相即者。取开权之义。体同故即。
论。广历一切法
如妙玄大与妙文句中。方便与善权。光明空品中。空与非有非无之类。
是故当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圆对辨。今云。当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渐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体本相摄。相即句也。例记说。
更对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论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论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卧语默等。一一皆尔。故各四十八。
其杀千人
其应作期。
土作四释
土应作上。
乃至无著亦须料简
三教无著异。
名迦旃延子所说
前记引大论。斥其所说处处失。
但阙十一
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则但阙五耳。今画为图。使读文易晓。
随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灭慧指入藏教。乃至无作之慧指入圆教。
大论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时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见。正见不乱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得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痴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复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其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与时。柔软字语必与不虗。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施时不瞋不著。等心视故。得青眼相.眼𥇒如牛玉相。
相业
相业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论棘援
援者以棘外帀而援卫也。谢灵运有南园植援诗云。插槿当列墉。谓插木以代周墙。
二十七贤圣
学人十八。谓信法二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无学有九。谓退。护。思。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
孱
锄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释论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广不略等。
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玄文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则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此乃缩也。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此乃盈也。
论[璅-土+上]析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荡字耳。左传云。王河荡析。更详之。
义兼大小
如观无量寿佛经是圆。而频婆娑罗先证阿那含之类。
时节
如金光明属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华经说文殊昔劫为释尊九代祖。今日释尊为文殊师两处师资。孰前孰后。
一义多名
如中道理。华严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槃名佛师。
多义一名
如涅槃一名有百句解脱之义。如真俗二谛有七二谛之义。
或离或合
离者。如实相生二法三道四果。无量义也。又如圆觉经大陀罗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槃等。合者。又云此经唯显诸佛境界。亦摄渐修。又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之类。
言义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无常之说。皆相乖。
一多违诤
说一则违多。谈多则违一。
破立不同
如华严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经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别等。
亶
音尾。
法华徧破立
施则徧立一切法权。开则徧破一切法实。
横竖并沓
且如十妙从因至果。后起用是竖也。又如境妙则有七科谛境。智则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别。是横也。又境境从因至果摄无不徧。是并沓也。
总别离合
如总至一念。离为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
须附次第
横竖之义。更宜引文作证。令人生信。
将释般若持钵之名。终不可也
未审本宗如何释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钵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机。若观行表者。持钵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槃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观心销经随经部
若随法华观心销经。须取开权意。若随般若。须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须更加发愿。以其四悔皆是愿故
经四悔之中皆有愿字。如云。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等罪。愿十方一切成正觉者。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刹土所有修学功德。皆悉随喜。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如是下。即忏悔也
两捡十住婆沙除业品第十。有五悔文甚详。亦生起前后次第不乱。即不见今文所指。未知记主指何处文耶。
徒劳赞者
或劳有音盲者。唱忏悔文。使悔罪人听之而心中改过。或赞字误。恐是忏字耳。更详。
不见不得
一切法空不可见。以不可见故无所得。
发十大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十发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
无智远处
论中不见文。今详无智远处是二义耳。论云。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后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未能远飞。羽翼备则能远飞也。无智有相。远处无相。或可以无所得故至于寂灭。故云远处。
婆沙四悔
忏悔者偈云。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诸黑恶。三三合九种(身口意恶。现生后报。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三烦恼起(欲色无色界系助贪助嗔助痴之三)。今身若先身。是罪悉忏悔。于三恶道中。若应受业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劝请者偈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随喜者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从身口意生。未来今所有。习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回向者偈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
愿文在大涅槃
偈云。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
正行仪中注解
三卷成文。永徽二年季夏制。今人未见。或有指方等忏者是。
两处随喜文义大同。故今互引
释论灭后五品。而引现在四信文来。以初品初信文义同故。搜要云。虽现未不同。二处义等。
四念处中以此五品拟五停心
随喜是慈停心。读诵是数息停心。说法是因缘停心。兼行六度是不净停心。正行六度是念佛停心。如备检和会。
除于事相
相应作障。搜要云。除于事障。以四品事理未融。至五品中事不妨理。故云除事。
但以戒定二行
引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闲旷。犹若虗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即求出家学无上道。受持禁戒如秉浮囊。具五支戒为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也。又云。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多觉观。更学定圣行停心也。先修数息。次不净观。乃至大小不净练熏修等。故以定为停心。
论。为十信五品
法华文句中。每一品开为二。以对于十。
帆令
帆。去声。如帆之使风。
隐隐轰轰
轰。呼庚切。隐轰并群车声。文选云。轰轰隐隐。
若此时不出
出则贼无如之何。不字似多。
捍
音汗。
蝎
胡葛切。尔雅云。蝎蛣。木中蠧虫。
论。屠粉
屠割粉饰。以喻违顺。
在次位之初
在四方次位之初。
埤苍
上音啤。字书云。魏张揖撰三卷文曰埤苍。谓埤于苍颉也。
覆冠曰𫄧
冠下更合有衣字。
论。钉镊
下女輙切。车綦也。以物帀其车令固。
三聚
南山诸经要集中引经。佛自释云。知三聚名如来。注云。善聚。恶聚。无记聚。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疏释云。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也。圆人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问。来与见何殊。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圆教从初发心住。知四不可说。得一心三智。五眼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一切世间皆为似尘。识之所成色心之法
论偈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二月等。论释云。大乘中立义。外尘实无。若尔。云何见有外尘。为证此义。故言似尘识生。由识似尘现故。众生于无尘见尘。故以眼病于无物中见毛月为喻也。是故三界实无外尘。识转似尘。显三性同无性也。以一切法从唯识生。似色中尘等。故言似尘也。
三无性等
今依论释云。一依他性。谓心心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等事。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性。二遍计性。谓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性所执依他起故。三圆成性。上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真性。名圆成也。此三不离心等空故(已上正文)。昔贤有颂曰。白曰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虵。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虵。有人释此颂云。日里看绳绳是麻。日喻智火。麻喻圆成。夜里看绳绳是虵。夜喻愚暗。虵喻遍计。麻上生绳犹是妄。此依他也。那堪绳上更生虵。此遍计也。言遍计者。谓周遍起计也。既妄计我。故受轮转。如于绳上妄起虵怖。此喻圆成实性也。凡夫执我。正喻执绳为虵。是知麻喻圆成。绳喻依他。虵喻遍计。法苑中释云。起虵觉时。遣于虵觉。绳非虵故。此喻依他起。所执觉者谓依他起。故是依绳起虵觉。若见绳众分是麻。麻众分者遣于虵觉。以麻非是绳故。此喻圆成遣依他觉也。此遣虵觉与绳觉也。皆依他起故。以三性旨深。故释之耳。
分于二色
一分别色。二无分别色。
通一切教理行位
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入位。教则破心微尘。理则三千性相。行则如来之行。摄一切行。位则前阿后茶。前后相摄。皆无出于心。
帱帐
上音俦。单帐曰帱。
戈击
上音亦。此乃戈射耳。恐误。应作戈。谓以戈击兵则冲突。通道之义也。
论。脯柈
上甫。下槃。
现
音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