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指归集目录

  • 卷上
    • 原教门第一
      • 教藉缘兴
      • 弥陀因地
      • 三圣因地
      • 净邦殊胜
      • 诸佛护念
      • 文殊教诫
      • 与佛有缘
      • 折摄二门
      • 唯心发现
      • 四种饶益
      • 庐山结社
      • 十八大贤
      • 莲社立祖
      • 历代宗尚
    • 宗旨门第二
      • 心观为宗
      • 念佛通别
      • 四土净秽
      • 三身胜劣
      • 三辈九品
      • 六即明佛
      • 寂光有相
      • 胜妙方便
      • 心外无法
      • 无生而生
      • 生即无生
      • 净土唯心
      • 水澄月现
      • 譬如磨镜
      • 十种无碍
      • 举一全收
    • 法相门第三
      • 道有难易
      • 定散二善
      • 拣示西方
      • 二土苦乐
      • 娑婆十难
      • 净土十易
      • 皆正定聚
      • 横竖二出
      • 显密二修
      • 乘戒缓急
      • 魔佛真伪
      • 兜率胜劣
      • 永明料拣
      • 法离四执
      • 理观相应
      • 智能导行
      • 循业发现
      • 善根多少
      • 六即拣滥
    • 观慧门第四
      • 一心三观
      • 十六妙观
      • 谛观落日
      • 约心观佛
      • 尊特相好
      • 谛观白毫
      • 观麤见妙
      • 普观坐禅
      • 五方便门
      • 四教离念
      • 般舟三昧
    • 行法门第五
      • 执持圣号
      • 四种行愿
      • 礼佛忏悔
      • 晨朝十念
      • 发愿回向
      • 往生神呪
      • 道场仪式
      • 尅期修证
      • 欣厌二行
      • 上品三心
      • 日用系缘
      • 睡时入观
      • 临终正念
      • 三种净业
      • 孝养父母
      • 修十善业
      • 具足众戒
      • 发菩提心
      • 读诵大乘
      • 亲近善友
      • 听闻正法
      • 十种信心
      • 一心不乱
  • 卷下
    • 证验门第六
      • 菩萨往生
      • 龙树往生
      • 远公遗迹
      • 三覩圣相
      • 智者遗诫
      • 善导功行
      • 遗民见佛
      • 声光现佛
      • 别峰行道
      • 冥司崇敬
      • 西湖结社
      • 莲华胜会
      • 御书莲社
      • 七宝华舫
      • 誓取金台
      • 焚毁仙经
      • 惟恭灭罪
      • 雄俊入冥
      • 密修净业
      • 临终见佛
      • 临终说法
      • 俸钱画佛
      • 念不间断
      • 西方公据
      • 七宝佛像
      • 绘像警迷
      • 龙舒立化
      • 独孤皇后
      • 女流往生
      • 恶辈往生
      • 灵禽往生
    • 决疑门第七
      • 难信之法
      • 净土非权
      • 辨明五惑
      • 佛语不虗
      • 正信因果
      • 自障自蔽
      • 身心虗伪
      • 婬杀相因
      • 临终业相
      • 不求胜进
      • 善人会集
      • 觉悟前非
      • 十种障难
      • 疑城退堕
      • 十念往生
      • 少善不生
      • 二乘不生
      • 辨明圣号
      • 十二如来
      • 像即真身
      • 斋房设像
      • 顿渐二修
      • 以理夺事
      • 四种情执
      • 谈空得失
      • 反经非圣
      • 失于迟暮
      • 为小失大
      • 不修十失
      • 永无魔事
      • 般舟三力
      • 师子筋弦
      • 舟石不沉
      • 举念即生
      • 如镜现像
      • 愿力强牵
      • 求佛加护
    • 斥谬门第八
      • 背宗失旨
      • 谬执偏空
      • 疑深障重
      • 诳妄说法
      • 未得谓得
      • 胎息邪论
      • 默照邪禅
      • 长生秘诀
      • 拨无因果
      • 自甘涂炭
    • 指广门第九
      • 法华授记
      • 华严结归
      • 般若念佛
      • 仁王观佛
      • 宝积十心
      • 情想升沉
      • 起信结归
      • 天亲造论
      • 论释十疑
      • 临终设像
      • 茶毗十念
      • 古今著述
    • 劝修门第十
      • 慈云劝修
      • 校量功德
      • 妙观功深
      • 永无退转
      • 高声念佛
      • 礼佛功德
      • 现生获福
      • 为僧念佛
      • 富贵学道
      • 众善相资
      • 劝修利益
      • 因循悮事
      • 当思身后
      • 预备不虞
      • 功在纯熟
      • 十种胜利

净土指归集目录

No. 1154

净土指归集卷上

西方大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机分利钝故。四十余年三百余会。随机演教。大小偏圆不同。皆为一乘之法而作方便。灵山开显。咸归一实。而本怀斯畅。三世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而求其至简至易。俾初心凡夫。顿悟上乘。速登不退者。无若乎净土法门之径且要也。葢甞论之。众生佛性。本来成现。不由他教。无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然迷情深重。沦坠永劫。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友知识为之开示方便。则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爰自法藏比丘值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此念佛三昧。肇兴之于尘点劫前。故弥陀今见于清泰。迦文宣示于竺干。恒沙如来广舌赞扬于十方国土。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教法之传。其来尚矣。若夫东晋远公。结社于庐山。特发挥先佛之遗训耳。故曰虽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是知诸佛菩萨因地修行。同修此法。果位度生。同说此法。夫欲了生死大事。游诸佛性海者。何莫由斯道焉。

世或以念佛往生为难乎。使愚夫愚妇执持圣号。谛信而不疑。无不得生者。或以为易乎。非夫宿植深厚。洞达玄旨。不滞于偏小者。莫窥其阃奥。大本经说。疑心修善。不了佛智。生彼胎宫。寿五百岁。不见三宝。而上品生因。实在乎解第一义。故知明宗得旨。乃万行之前导。修净业者。其可缓哉。

心观为宗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四明尊者妙宗钞释曰。经以观佛而为题目。疏今乃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今观。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其义无别。又应须了。若观佛者。必须照心。若专观心。未必托佛。如一行三昧。直观一念。不托它佛而为所缘。若彼般舟。及此观法。发轸即观安养依正。而观依正不离心性。故曰心观。须知此观不专观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若论难易。今须从易。法华玄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易。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虽修佛观。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在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若其然者。何故经论多以一心为诸法总。立观境耶。良以若观生佛等境。事既隔异。能所难忘。观心法者。近而复要。既是能造。具义勿彰。又即能观而为所照。易绝念故。妙玄云。三无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

四大净秽

观经疏云。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而为宗致。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余。智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复有利钝。故论净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次第顿入。更论净秽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妙宗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难解。故观自观它。皆修心观。今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麤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効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胜妙方便

四明尊者云。言极乐之界。葢觉皇之示权者。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但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离事之理则麤。即权之实方妙。故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葢心性遍周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刹如帝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身类天馔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岂应极乐不预唯心。故如来藏中。七大具足。随缘发现。应量而知。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本性虽具。由心发明。弥陀以无缘之慈。取极乐之土。释迦以乐说之辩。示往生之门。斯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沉沦之品彚。令惧退转者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权相葢多。今具略论此二。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缺缘退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令其不退。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国。住正定故。专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境故。能牵生净方。斯是如来权巧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嬴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其得见。此葢释迦神力。弥陀愿心。若有谛观。必能覩见。斯亦觉皇异妙方便也。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故诸天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圆信圆解。方能造修(答杨文公书)

十种无碍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心心绝待。法法全真。有不达者。横生疑谤。故有执内心是佛而不许外求者。执自之佛而不须他佛者。执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执一切现成而不假修证者。但是不遵圣教。不达理体。随有所执。皆成邪见。拨无因果。纵任妄情。认砾为金。蒸砂作饭。今以十种无碍。显净土之圆融。荡涤执情。发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观之心。弥陀净土是所观之境。以心外无法故。诸佛净土全是自心。以法外无心故。此心全是诸佛法体。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泯互存。绝思绝议。故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修性不二。唯心净土。是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发愿往生。是随缘之事。全性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诸佛净土虽本来成现。必由净业成就乃可往生。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众生诸佛同一体故。诸佛悟。众生在迷。迷悟虽殊。性常平等。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众生之本性。故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真俗双泯。诸法本空。纤尘叵得。随缘建立。法法宛然。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绝思绝议。故经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又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五依正互融。国土庄严依报也。佛及菩萨正报也。一心具一切刹。一一微尘现一切佛及九界众生。以体性本同故。是故落日及氷国土庄严。唯心发现。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六胜劣同体。诸佛法身从真起应。如镜现像。妍丑在机。如水起波。随风大小。由机有利钝故。应有胜劣。而法身之体。本来不动。故经云。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虗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尘遍一切佛刹。多即一故。一切佛刹全在一心一尘。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八广狭自在。以十方法界不离一微尘故。一尘至微。量同法界。佛刹虽广。不离一尘。十万遐程。不逾方寸。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于镜中自见面像○九古今无间。以三际不离一念故。前际不可得故。无过去后际不可得故。无未来中际不可得故。无现在以世相迁流本常住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无碍。谓炽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故舍秽究尽。取净穷源。用而常寂。故虽有取舍。而实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等。于无见处不碍见佛。于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之谓也○如上十种无碍法门。竝是圣教明文。金口所说。了达斯旨。于无碍法。犹尚不著。何况随世妄情而生执著耶。如斯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他方佛即是念自佛。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是普生一切诸佛净土。而无所生也。

诸佛所证。唯一理而。究而言之。理尚叵得。而法相何有焉。虽然亦一往之语耳。祖师曰。性虽是一。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尔。昧者不达。执一理而破差别者有焉。是亦拨波而求水也。若知差别即一理。一理而不碍差别。如大福人执石成宝。何所择焉。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六即拣滥

天台大师凡释佛字。皆明六即。谓众生佛性全体在迷曰理即。闻说生解曰名字即。如理进修曰观行即。大贤亚圣曰相似即。同佛所证曰分真即。至极无上曰究竟即。六故凡圣不滥。免增上慢。即故初后皆是。免生退屈。六处常即。即不妨六。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佛旨。人多谬执。生死垢心。五浊苦境。为心净土净。此凡夫四倒中不净为净也。圆论诸法。皆须六即。辨其初后。今拟此说。以谈净土。庶无差谬。若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虽处五浊杂染界中。受诸苦报。而性本清净。此理即。佛本觉清净也。若闻性本清净。深生信解。名字净也。以不思议三观。称性修行。观行净也。断枝末无明。获六根清净。相似净也。分破根本无明。分证三德秘藏。分真净也。三惑究尽。二死永亡。始觉圆。本觉究显。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究竟净也。又复九界众生本觉虽净。未闻圆顿大法。皆为心垢土垢。若众生以净信心。发愿往生。心专注故。不离当念。得见乐邦华池宝树清净境界。此名字观行位人。心净土净故。经曰。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方便土净也。若破根本无明。登十住位。证无生法忍。此分真位人。心净土净。经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诸菩萨众咸处其中。实报土净也。若位登妙觉。智断圆满。此极果圣人。心净土净。经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乐我净。三德涅槃。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方名究竟。心净土净也。愚俗无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证。同佛清净。譬如庶民妄号帝王。自取诛灭。谤法之罪孰大于是哉。

众生本性具一切法。故称性而观。则一切诸法唯心发现。十万亿刹不行而至。八万相好觌体现前。大哉修心妙观之宗。其起死回生之妙术乎。众生旷劫沦溺苦海。几丧乎法身慧命。今获禀圆乘。知心作佛。知心是佛。犹执炬而入冥室焉。以观佛身故即见佛心。见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故能于须臾顷。承事诸佛。徧十方界。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则无所往而非佛法矣。妙观之功可思议哉。

十六妙观

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云云)。妙宗曰。若但读文。不名修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如法进修。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文出像观。义遍初后。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圆顿行人。依此修学。速证无生。

  • 初六观观依报
    • 初日观
    • 二水观
    • 三地观
    • 四树观
    • 五池观
    • 六总观
  • 二七观观正报
    • 七华座观
    • 八像观
    • 九佛身观
    • 十观音观
    • 十一势至观
    • 十二普观
    • 十三杂观
  • 三三观观九品
    • 十四上品观
    • 十五中品观
    • 十六下品观

初观落日。状如悬鼓。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此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观清水。复想成氷。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氷。氷想若成。宝地可见。且寄此土。落日及氷以为方便。次观彼国。地树池楼。至楼观成。宝土皆现。故名总观。(上观依报竟。次观正报)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又真佛难观。要须观像。像观若成。真佛可见。八万相好但观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次观观音势至真实色身。次修普观。先想身。生于彼土。次观三圣。来入我心。次修杂观。观彼佛身。胜劣化用。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上七观观正报。次观三辈徃生)次观三辈九品行人。修因感果。令舍中下。修习上品。诸观皆用。经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令性具法。发明心目。观与经合。称性而观。名为正观。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

知净邦之胜。而发愿往生。若织纴之有经也。而加功进行。犹纬焉。非纬则经为徒设。非经则纬何所施。两者相须。则缣素有成矣。愿以导行。行以填愿。二者相成。则净邦可至矣。自执持名号。下而至于十念一念。皆净因也。由净因而克净果。其应如响。亦犹耕稼之有刈获也。希净报者。可不勉哉。

礼佛忏悔

行人清旦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于佛像前。手自烧香。合掌定心。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一礼胡跪然香唱云)

愿此香烟云。徧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冥心少顷。运想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礼赞云)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于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刹
  •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徧法界圣众

(礼。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至心忏悔。我弟子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虗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皈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礼。旋绕。称佛菩萨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

  •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念佛。随意多少。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往生神呪

临终正念

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云。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獘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輭语安慰呪愿安乐之词。此是虗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重命将不久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哀哭。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筞励。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之。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耳。服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若垂尽。药岂柰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短。生下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讐。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安堂前饮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净土指归集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