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指归西方
问。六祖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答。六祖只说僧俗。喻于东西。何曾说无佛国。不见坛经云。在家能行。如东方人无罪。出家不修。如西方人有愆。今人不穷古教。强要狐言鸟语。古德云。若人排毁净土。不信往生者。当受拔舌之苦。如何后学。反行魔说。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哀哉。
李卓吾曰。六祖破人念佛。求生西方者。恐人执相求佛。而不见自性也。金刚经所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也。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也。夫人若不见自性。而但以音声为我。执有相为佛。则亦奚止十万八千里哉。六祖大师之破也。宜也。然苟见佛性矣。则我之音声。与夫妄幻虗假之梦幻。泡影露电。又曷甞一刻之不有哉。虽谓实有西方亦可也。
天如和尚云。多见今之参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之人。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予甞谓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此等之人。非特自迷正道。反成谤法之业。
灵芝法师云。博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过一切善根。纵然能行施戒禅诵。亦不如念佛功德。
孤山法师云。夫求生净土者。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疑险道者。谁之过欤。
杨提刑云。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阿弥陀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若生彼土。则无诸苦。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量。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树。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中峰祖师云。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世人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臭皮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蓦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诸仁者。何如急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能觉。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莲华胎里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瑠璃地莹绝纤尘。金银珠宝成楼阁。化衣化食自然荣。寿命无量难筹度。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
古音禅师云。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现生长福消灾。报满永除罪难。若人立地受持。无不随心满愿。幸生中土为人。如上宝山一遍。切莫空去空回。所务急宜早办。阎王不贵金珠。唯重弥陀一卷。一生富贵如云。百岁光阴若电。知音切莫迟延。急早作个转变。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白乐天颂云。
百丈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天下清规。依他举行。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登安养。又看他津送亡僧。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受一生之记。至于茶毗之际。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云。以上称扬十念。资助往生。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来。凡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矣。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虗。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方得往生。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智度论第八卷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后得之。答。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道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说。若人闻说生天之乐。心当愿乐。修生天福。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之所致也。华严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从。
备观今时信心归投佛会者。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意。或为保扶家宅。或为怖罪持斋。虽有信心。而无行愿。虽云念佛。不达本根。凡修善缘。皆为了还心愿。罕有为自己生死。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往往香烛道场。祝愿回向之辞。皆是表献神明。消灾延寿而已。故与经忏本意相违。临终所以不得往生。由无行愿故也。
又有一等痴人。投佛受戒。乃于三宝前。焚香誓愿云。我若破戒。甘当恶病缠身。永堕地狱。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脓。自肯自甘。自愿受报。殊不知佛祖兴慈运悲。何甞教人如此。皆是邪师过谬。错将罚呪。以为发愿。何惑之甚哉。予甞愍念。劝令同发正愿。求生净土。愿同作佛。若彼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为实有。未甞暂省回光。斋戒念佛。从生至老。唯忧家缘不办。财不称心。虽曰积善奉佛。礼拜烧香。只愿富贵荣华。长生不死。才做此小好事。便有伏愿数般。要保谷米盈仓。蚕丝倍万。子孙光显。牛马孳生。才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财喜增添。始道天龙感应。如此贪谋。尽属愚痴。今日有缘。得逢佛法。当须究本。愿舍娑婆。愿生净土。亦如久客在于他乡。今日思欲归于故里。不见忏中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是也。
慈照宗主偈曰。
或问永明寿禅师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实得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葢禀佛勅。定不谬误世。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问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愿往生。永劫沈沦。何由出离。诸仁者欲超生死速证菩提。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长芦赜禅师劝人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希。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讐。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漏。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纵。此则媚色妖婬。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回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故率大海众。各念阿弥陀佛。回向同缘。愿生彼国。操船顺水。既加𫇛棹。则十万程途。不劳自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许。风貌清美。举措贤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曰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曰普贤。言讫遂隐。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则预此会者。岂小缘哉。
龙舒王居士劝人曰。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略举数条以为证。青草堂后身曾鲁公。喆老后身多忧苦。古老后身躭富贵。法华尼后身作官妓。皆是不信西方。展转轮回受苦。或曰。参禅固难见性。学仙何如。答不修净土而欲学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按楞严有十种仙。皆寿千万岁。数尽复入轮回。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又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岂不闻洞宾飞劒斩黄龙。却被黄龙降伏。及见黄龙禅师。方悟真性了道。遂说一偈云。弃却瓢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永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又不闻后魏昙鸾法师。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虗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王怜其志尚。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由此观之。净土法门。最为捷径。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非神仙之可比明矣。
丞相郑清之劝人曰。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者。未免自缠缚之苦。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若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
龙舒曰。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龙舒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又曰。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谓夜备灯烛床蓐。何谓寒备。衾裘炭薪。何谓去备福慧净土。
又曰。予徧覧藏经。却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之资。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净土功德。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临终自见地狱相现。遇僧教令念阿弥陀佛。念未十声。见佛接引。往生净土。又有一妇人。常念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乘此四句之功。亦得往生净土。况诵全部而不生乎。昙翼法师前身为雉。听得僧人。通法华经。便得转生。为僧成道。况人诵经念佛而不见佛乎。又有一鹦鹉二鸜鹆。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净土。况人念佛而不生乎。
又曰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沈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不妨自己干事。先备雨具。不妨自己远行。先修净土。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虽罪恶人亦可修。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可渡。针虽轻不赖舟船不可渡。人有重罪。仗佛力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强健之时。若不预辨。闭眼之后。将柰之何。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无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太蔽乎。诸仁者此时不修甚可惜也。
又曰。人生时。种种事务。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乎。□言思之。恍如一梦。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鱍鱍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予深爱此语。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
知归子问善导和尚曰。蒙开诲念佛之法。但恐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若得舍此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其于弊衣。肯生恋着。但遇病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往来。问侯之人。凡来我前。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亦不须软言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虗花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亦不得垂泪哭泣。嗟叹懊恼。惑乱心神。但当同声念佛。助其往生。待气尽了多时。然后哀泣未晚。若知死是归去。能不哀泣。尤为达理也。况往生净土。舍若得乐。慎不宜哭泣。使死者心乱也。予又多见世人。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至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三关。不可不慎。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三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接引。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之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
三关者。凡夫虽有信心念佛。缘宿业障重。合堕地狱。临终不免病苦。若因病苦。益知悔悟身心。决生净土也。只缘无智之人。不了此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谤弥陀。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
二者虽则持戒念佛。缘平日口谈净土。而意思尚恋娑婆。以致临终遭病。怕死贪生。信受童儿。呼神唤鬼。烧钱化纸。杀戮生命。缘此心邪。无佛摄护。流浪堕落三涂。是二关也。三者。临终之际。系缀资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顾于家庭。堕鬼趣中。或为悭犬。或作蛇身。守护家庭。宛如在日。是为三关也。
先德云。天堂地狱两边排。任居修向那边来。诚哉是言也。或曰。如师之说。实有六道三涂。轮回受苦乎。答。若无六道轮回。三涂八难。老僧亦不肯持斋戒。断酒肉。苦参禅。勤念佛矣。因是有轮回苦楚。才肯念佛修行。愿舍娑婆。愿生净土。我以直告仁者。要见世上之人。谁不爱色欲。不好酒肉。不贪名利。不愿富贵。吾知此是轮回苦本是以不谋不求也。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