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文为二。初归命请加。二发愿回向 今初。
△二发愿回向二。初发愿。二回向。初又二。初自利。二利他。初又三。初发心持名。二忏悔三障。三发愿 今初。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二忏悔三障。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三发愿三。初总愿。二别愿。三总结 今初。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二别愿二。初求佛护念二正发愿 今初。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二正发愿三。初现生愿。二临终愿。三往生愿 今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二临终愿。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𢹂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主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三往生愿。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二利他。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三总结二愿。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次回向。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西方发愿文注(终)
释此愿文。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问。祇一西方。何分四土。又祇是一佛。何有三身。得无割裂分张邪。答。如祇是一月。而有光影不同。又如祇是一镜。而有影像。光明不同。何曾割裂光影。分张镜像邪。法身如月。报身如光。化身如影。寂光如镜体。实报如镜光。方便同居如镜影像。在佛则唯一法性身。寂光土。为众生故。现起二身。应下三土。为十地三十心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十心)。现圆满报身。居实报土。为声闻菩萨。现胜劣二身。居方便土。为凡夫初发心菩萨。现劣应身。居同居土(此中身土被机。祇约圆教一徃而论。若具明四教。其相千差。恐烦不引)。问。此之四土。为同一处。为各异邪。答。亦同亦异。同则譬如一水。天人鱼鬼四见差别。异则各各境界。所处不同。然上能知下。下不知上。应化亦尔(菩萨能应同居方便。声闻能应同居。凡夫但在同居不能诣上。故云亦尔)。弥陀究竟三身。圣众分得三身。凡夫但有理具而无事用。此之身土。但约机见差别。故有不同。实则依正不二。体用无差。故曰圆融一体也。自利则现生断惑。后世往生。利他亦尔。又言发者。以激动为义。愿者。以希求为义。激动则如箭离弦。势不中止。希求则如好美色。如谋重利。乃有始焉发愿往生。少焉退惰者。此非发也。又有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亦非愿也。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虗(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徃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离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行则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问。有人闻说西方净土。心生好乐。然不念佛。得往生否。答若果心生好乐。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乐不希求。定非好乐。希求不念佛。岂是希求。好乐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问。有人于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第恐愿力不敌爱力。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邪。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䇿。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䇿。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问。信行愿三。既闻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答。以彼土中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深有因缘。诸佛不尔。是以专求彼国。不愿余方。又彼土中依报正报。超过十方。诸佛所赞。不唯凡夫愿往。菩萨亦然。不唯此方愿往。余方皆然。既无八难三途。亦无三毒八苦。衣食自然。寿命无量。水鸟树林。皆能说法。声闻大士。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弥陀经中。释迦如来苦口丁宁。汝等众生。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又问。祖师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由是而言。则愚人只好念佛。智者固宜参禅。若槩劝往生。恐违祖意。非通论也。答。若言往生是愚。则从上诸祖。莲社高贤。乃至马鸣龙树文殊普贤。亦皆愚邪。亦不知心邪。当知尽理而言。唯佛一人称为智者。余皆是愚。若就事论。乃有千差。谈何容易。呜呼。祖师破人执有。故发此言。今汝执空。因药致病。不知有病易遣。空病难除。天下至愚。非汝而谁。又问。古有发愿来生。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者。此复云何。答。在昔像教方隆。人根尚利。明师易得。入道非难。纵现世未明。来生可望。故发此愿也。今则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钝。邪多正少。退易进难。内障外魔。无人不具。明师善友。希世难逢。但见出家满地。未闻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后生宁致。青公喆老。败辙昭然。大集悬记。可为诚证(大集经云后五百岁中亿亿人修行。无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乃有不知利害。妄效古人。仍发此愿者。过矣。且言中国。则孰如安养。言明师。则孰愈弥陀。言出家。则孰若横超三界。言入道。则孰若华开见佛。悟无生忍。不是之愿而愿娑婆。我信是人诚为愚执。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见佛。纵十恶罪人。佛亦不弃。况十善凡夫。一生发愿。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称洪名。灭罪八十亿劫。何疑业重。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何虑福轻。但办信心。决不相赚。又问。兜率内院。近在此界。又有补处菩萨于中说法。亦可上升。亲近大士。何须近越此方。远超他土。答。西方净土。是仗弥陀愿力。接引往生。故虽远而易届。兜率内院。要赖行人定力。方得上升。故虽近而难生。苟无禅定。是无翅欲飞。求升反坠矣。且彼天欲乐。初心尚迷。西域三人。可为殷鉴(西域记云。无著世亲师子觉兄第三人。发愿同生兜率见弥勒佛。约以先去上生必来相报。后师子觉先逝杳无消息。世亲继歾复隔一年方来报语。无著问曰生兜率否。答曰已生亲见弥勒。又问师子觉何在。答曰彼生外院耽著欲乐不见菩萨。是以不来相报。故知小菩萨尚尔。何况凡夫。安可不知利害)。又问。东方药师佛国。依正庄严。与西方。无异。又有八大菩萨临终示路。亦可往生。何须定愿西方净土。答。药师一经。主于消灾延寿。不专劝往生。其言菩萨示路。是为一类不定。善根众生。欲随方受生供佛闻法者。此人福慧具足。所愿皆得。故闻药师佛名。随念即生彼国。八大菩萨。特为示路。指归其处耳。亦非一定。往生彼国也。故曰。或有因此生于天上。及生人间。为轮王而摄四洲。安四民于十善。此非福慧具足而能之乎。今弥陀佛国。专劝往生。诸经广谈。十方咸往。弥陀圣众。垂手提擕。释迦诸佛。赞叹护念。而乃舍通途而行局路。执暂语以废常谈。东西既无定向。持念又复不一。既无福慧。又鲜神通。未得随生。翻成莽荡。可弗审欤。今欲一其志念。专其趣向。不归安养。将安归邪。专其趣向。故曰西方。一其志念。故曰发愿。文者。能诠章句也。又愿有通别。通则四宏誓愿。别则随心所发种种誓愿。又通则皆名为愿。别则菩提名发心。四宏名发誓。求生西方名发愿。又回向亦名为愿。如华严十回向文。一一皆云愿众生等是也。又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故以此题而冠篇首也。然此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诸有智者当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几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为文字语言。音声唱和而已。初释题目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