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往生章(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也)
三圣因地篇
阿弥陀佛因地
悲华经曰。往昔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宝海。生一子。出家成佛。号宝藏如来。王请佛供养。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净或秽。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净有不净。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复有菩萨以愿力故。取不净国。王言我今发愿。愿成佛时。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于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
考证
即四洲也。
菩萨愿力悲华经曰。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轮王发愿云。我作佛时。在于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发愿云。我作佛时。在于五浊苦恼世界。脱度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以此君臣道合。名为折摄二门○净土或问曰。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服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即厌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关也。
不净国即今五浊恶世也。
阿僧祗劫阿。无也。僧祗数也。言无数劫也○佛祖统纪要略曰。初阎浮提。人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凡过百岁。身减一寸。如是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劫极耳。以后复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岁。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万年。名一辘轳劫。今当第九减劫。今人只可六尺。寿六十也。一辘轳劫满。遇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辘转满。则坏劫到来。遇大三灾水火风起。大地天宫俱坏。大灾之后。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相劫。谓成住坏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辘轳。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始终之极数。此名小劫。旷大劫来。世界成坏。不可尽穷者也。
鼓音王经曰。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广发四十八愿。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考证 疏钞云。阿弥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有多种因。一。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常乐说是法华经。后悉成佛。第九王子。今阿弥陀佛是。二。大乘方等总持经云。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者。今阿弥陀佛是。三。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四彼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五。观佛三昧第九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陀佛是。六。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七。一向出生菩萨经云。昔有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复教化八千万亿人。得不退转。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已上略举数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尔时法藏比丘发斯弘誓。于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考证 龙舒净土文曰。法藏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虗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同其言语。以设教化。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福大则威神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佛说阿弥陀经曰。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云。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考证 钞云。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䟦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祇是遥瞻影像。而且俻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愿偈摄生篇
摄生七愿(见大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分)
- 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世界。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与我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华。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诸圣同归篇(见莲师徃生集)
三九往生篇
三辈往生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弥陀佛刹者。别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为近。是为上辈生者。其中辈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深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此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佛亦化现其身。光明相好。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得往生。亦住不退转地。功德智慧。次于上辈生者。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考证 莲师疏云。王氏大本。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往生胜相篇
见往生集。各举二三事以例其余耳。非曰止于此也。
(还)谨按阿弥陀佛愿后之偈。则佛之所度者。岂特三辈九品而已哉。但恐世人障重惑深。不愿往生耳。若肯至心发愿。黾勉精修。则是篇不为虗文矣。今略开十相。而以往迹证之。庶乎观者知所回向云。
标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还)谨按往生之事。人多疑焉。今观可久。不亦信而有征乎。较之冥府提额者。又为捷径矣。
攷证
宋江公望。官谏议。蔬食清修。述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薰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一旦无疾。面西而化。
往生胜果篇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所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清虗自然之身。无极之寿。
净土十易(见净土指归)
- 一常得见佛
- 二常闻法音
- 三圣贤会集
- 四远离魔事
- 五不受轮回
- 六永离恶道
- 七胜缘助道
- 八寿命无量
- 九入正定聚
- 十一生行满
考证
慈云云。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净土十易拣示之○净土指归。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道已来。经十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常宣法故。三。圣贤集会。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一生当得无上菩提故。
考证 疏钞云。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良由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不止于无苦有乐。如随愿往生经云。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