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起信章
大阿弥陀经疑城胎生分
佛告弥勒。汝见彼刹有胎生否。对云。见胎生者。何因缘故。彼刹而有胎生。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诸善以悔过。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刹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生。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唯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无由供养于佛。修习菩萨功德。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刹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众生。信受经法。奉持斋戒。作诸功德。至心回向。命终。即于七宝池莲华中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诸菩萨。安得名为胎生。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恭敬供养。命终。往于极乐世界。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即时见佛。安得名为胎生。
附因果篇(王龙舒云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故以此篇附之起信)
总论因果
大阿弥陀经曰。天地之间。五道昭明。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恶道不绝。尸转其中。世世累劫。无由出离。是为大患。痛不可言唯修净土。直得超去。
宗镜录曰。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行十道。一。火涂道。二。血涂道。三。刀涂道。四。阿修罗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罗道。八。尼乾道。九。色无色道。十。二乘道。前九种心。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种心。是涅槃。如麞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皆由妄心。迷此真境。
考证
六道中去阿修罗。即为五道○宗铙录曰。五道由心。心体常净。虽徧五道。不受彼色。则沦五趣而不坠矣。
十道宗镜录曰。一者其心念念专贪嗔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累。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之心。行火涂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内无实德。虗比圣贤。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涂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鵄高飞下视。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臭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天上乐。折伏麤心。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三禅之乐。犹如石泉。其乐内重。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圣贤所呵。破恶犹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五扇提罗。摩犍提。皆外道人也。魔罗道。尼乾道。皆外道名也。外道有九师。九十五种。此类是欤○调达。即诱阿阇世太子囚执父王。欲行篡逆者也。
楞严经曰。造十习因。受六交报。十习因者。一者婬习。二者贪习。三者慢习。四者嗔习。五者诈习。六者诳习。七者怨习。八者见习。九者枉习。十者讼习。六交报者。一者见报。二者闻报。三者齅报。四者味报。五者触报。六者思报。此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各各招引恶果。临终神识堕无间狱。见受明暗二苦相。闻受开闭二苦相。齅受通塞二苦相。味受吸吐二苦相。触受合离二苦相。思受不觉觉知二苦相。一一受苦无量。
宗镜录曰。十习因既作。六交报宁亡。皆是一念恶觉心。生颠倒想。起对境作因成之假随情运相续之心。不以智眼正观。遂陷凡夫业道。虽则一期狥意。罔思万劫沉身。
考证
楞严经云。十方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海。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虎。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避蛇虺。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酖酒。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虗妄偏执。如入毒壑。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狂。如遭霹雳。讼习交諠。发于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万劫沉身发隐曰。佛过瓜田。顾阿难言。爪上之土。大地之土。孰为多少。阿难对言。爪土至微。大地无尽。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须达为佛营立精舍。蚁子在地。佛告须达。此蚁毗婆尸佛时。已在此地。今经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由此观之。人身难得如爪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何。经云。五戒坚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况作十习因。又甚于五戒之不持。临终堕无间狱。受六交报。又不止于人身之难得而已。万劫沉身。不亦宜乎。
(还)谨按十道所以广五道之未备。十习所以补十业之未周。是如因愈繁。则果愈密。业愈重。则报愈深。然则净业之士。勿以五道无依。十业无犯。而遽自足也哉。唯能观心实相。则万缘俱寂。万法俱忘。无道无业。何戒何犯。所谓不可思议之功德在是矣。惜乎凡夫贪著其事。此佛菩萨所以丁宁告戒也。噫。其可忽诸。
龙舒净土文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乎。是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粟而得黍者。惟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而遂以因果为不足信。殆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甞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何。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何。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名书)。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示*固]。黡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也。
(还)谨按此文。前论因果之常。后论因果之变。今人于其常者。忽之而不信。于其变者。藉之以为口实焉。宜其恣行十恶而弗顾也。哀哉。
考证
藏经云。昔有恶生王游观林苑。见一金猫入西南地。遣人发掘。获一铜盆。盛金钱。渐至五里。皆是金钱。王见奇事。应当问佛。佛即答言。是王宿生福报。昔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于大道衢安钵。而作是言。若复有人。能舍财宝入此钵中。当来大富。有一樵人得三文钱。闻此语已。生欢喜心。诚心发愿。舍入钵中。去舍五里。转加欢喜。时樵人。今王是也。缘施三钱。福报获五里金钱。又得国王位。受福无尽○宗镜录云。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后盖空器而百味具足。获金人而用尽还生。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由此三事观之。余可类推矣。所谓种一粒。收万颗。斯言讵不信乎。
晋栾氏左传。晋栾盈被愬出奔。过周。辞于行人曰。昔陪臣书。能输力于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黡。不能保任其父之劳。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若弃书之力。思黡之罪。臣戮余矣。将归死于尉氏矣○盈奔齐。齐人纳诸曲沃。其令尹胥午。伏之而觞曲沃人。午言曰。今日得栾孺子何如。对曰。得之而为之死。犹不死也。皆叹有泣者○由是观之。则武子之德。与黡之恶。可槩见矣。黡之汰侈嗜酒。又何足言哉。至于盈之善足以感人。其或泣或叹者。又可征也。然则武子之德。足以庇黡。黡之恶。所以累盈。不从可知乎。
小因果说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上生。复何疑哉。
宗镜录曰。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随声。影之随形。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世幻之中。焉有能脱之者。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则才命论云。贫者无立锥之地。刁彝则田逾千顷。饿者无担石之储。李衡则木号千奴。无礼必毙。跖何事而独寿。行善则吉。托何事而早终。
考证
史记云。孙叔敖尽忠于国。及自没。其子无立锥之地○汉书云。刁彝官尚书郎。不修德行。有田万顷奴婢千人○魏志云。华歆效官清贫。家无担石之储○晋书云。李衡植橘千株。号为木奴千头○庄子云。盗跖从者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享寿考○论语疏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录曰。佛言善恶报应有二种。一者果报。今生作善恶业。来世受苦乐报也。二者花报。今生作善恶业。今生即受苦乐报也。
(还)谨按果报。人所难知者。故冥然罔觉。花报。人所目覩者。而亦悍然不顾焉。谓之何哉。噫。可悲也夫。
(还)谨按净业之人。自古虽有暂信暂疑者。而末法之中。殆又甚焉。何哉。良以净土法门。经论昭然。观者乌得不信。及闻六祖愚人愿东愿西之说。黄檗黄叶止啼之喻。天衣去则实不去之言。杨次公将错就错之颂。又乌得不疑。信于彼而疑于此。二者所以相持而无专据也。殊不知六祖三师。实为得道者。岂一无所为。而直为是谤经背圣之谈。以启万世之疑乎。故莲师于六祖之说。详为之辨。天衣之言。深为之解。于杨次公之颂。则曰蕴藉不少。盖有独观其深者。胡今人不逆其志而徒泥其词。遂以为诋诃净土。岂其然乎。虽然。六祖三师。可信可疑。姑置弗论。独永明净土文。有希从昔贤。恭禀佛𠡠。定不谬误之语。旨哉斯言。足为定论。更无可疑者。傥犹未释然。吾将西向合掌曰。疑城之设。正为是人。
考证
莲池疏云。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玩好珍奇。服御丰俻。但鎻其两足。不得自在。此胎生喻也。若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经论昭然疏云。经之专谈净土者。如观无量寿佛经。鼓音王经。后出阿弥陀偈经。大小阿弥陀经是也。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土。其中劝赞往生。如华严行愿品。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如法华则云。诵斯经者。当生极乐世界。是也。又如观佛三昧。十住断结诸经。带说净土。层叠非一。是也。其余赞咏净土。为论。如十疑宝王等。为文。如龙舒无尽等。为集。如决疑指归等。为录。如净土自信等。为传。如净土略传等。为偈。如径路修行等。为赋。如神栖安养等。为诗。如诸家怀净土等。所有言辞。不可胜载。由此观之。净土乌得不信哉。
六祖钞云。坛经曰。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四辩。一曰为门不同。盖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磨始倡。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曰。似毁实赞。盖六祖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曰。不为初机盖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说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曰。记录有讹。盖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为极乐也。五竺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则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弘赞流通。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罪可胜言哉。
黄檗断际禅师黄檗心要曰。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又云。净土佛事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盖由师传直指。与六祖同方。正莲师所谓为门不同。与前坛经均一义也。又何足疑哉。
天衣怀禅师师语弟子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不观诸净土或问赞佛偈乎。心包太虗。量周沙界。盖以十方虗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卢包了。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心无界限。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似有所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故曰。去则实不去。
杨次公公将化。有颂云。将错就错。西方极乐。盖以唯心净土。自性阿弥。恐修净业者。但知西方之有净土阿弥。而不知吾心之净土。自性之阿弥。故言此以警之。非谓修净土之错也。故莲师谓次公参禅悟性。而复归净土。将错就错之言。蕴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