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日课章
六时对越篇(事冗者二时三时亦得)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二称三拜)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𫄨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罗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䭾。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青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襍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六时念佛篇
论念佛正因
大阿弥陀经曰。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还)谨按王居士谓佛自开念诵法门。此可证矣。他如文殊菩萨。则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大势至菩萨。则曰。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及观历代诸师。亦多以念佛三昧往生。至有日课五六七万者。胡今人之见念佛。𠷣之以为愚。何其谬哉。
考证
往生集曰。唐法照甞于钵内见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
念佛三昧大势至云。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般舟经云。佛云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往生集中。载诸师修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枚举○华严疏云。师子筋为琴弦。一奏。众弦皆绝。人修念佛三昧。诸烦恼皆灭。
日课五六七万往生集云。唐怀玉。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化去○唐宝相。日课佛号六万声。亦化云○唐道绰。念佛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化去。
莲宗宝鉴曰。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祗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槃。故念佛为正心之要。先明落处。乃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而劝人。兴其教也。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𠷣持诵为麤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虗丧。须信非凭他力。截惑业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効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
考证
初门曰。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明见思二惑。先明十使。十使者何。五利使。五钝使也。五钝使者。一贪欲使。二嗔恚使。三无明使。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曰慢。五疑使。迷心乖理。犹豫不决。曰疑。五利使者。六身见使。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七边见使。执边之心。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名为边见。八邪见使。邪心取理。故名邪见。九见取使。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十戒取使。于非戒中谬以为戒。所以进行。故曰戒取○见思二惑。共九十八使○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共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十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地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除嗔。集谛下有六使。除嗔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嗔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合有二十八使○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思惟惑。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二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思惟惑。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共有十使。合前见谛惑为九十八使。
赜禅师净土文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域。此不可得而致诘也。
莲池禅师曰。念佛有三义。信。愿。行。是已。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虗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
(还)谨按资粮一部。止信愿行三义。所包甚广。今念佛乃资粮之一事。而亦以三义贯之。所该何甚狭也。噫。资粮为修行之要法。而念佛又资粮之要法。诗不云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资粮之信愿行。切也。琢也。念佛之信愿行。磋也。磨也。已精而益精。已密而益密。其念佛之资粮欤。
又曰。唯此念佛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豪杰无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无机不收。有情皆摄者也。
又曰。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根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问念佛法门。既在五停。盖是小乘。非菩萨道。答。不净数息。皆具偏圆。不曰有圆教念佛乎。思之。
(还)谨按古今禅师称赞念佛法门。不可胜载。聊具二三。念佛之为正因可知矣。
考证
天台五宗。曰临济。曰沩仰。曰曹洞。曰法眼。曰云门。临济痛快。沩仰谨严。曹洞细密。法眼详明。云门高古。此其大槩耳。
弘该诸教成佛心要云。显教者。谓大乘始教有二。一法相宗。谓深密佛地等数十本经。瑜伽唯识等数百卷论。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真理。修六度万行。趣大乘佛果。于中多谈法相之义。二无相宗。谓诸部般若等千余卷经。中百门等数本论文。说一切法。本来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欲证菩提。以为所得。修习万行。于中多谈无相空义。斯之两宗。皆是大乘初门。故名曰始。始者初也。三。一乘终教。谓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实性佛性等十余论。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本已来。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始迷倒。不自觉悟。欲成佛果。先须了悟自家佛性。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多谈法性。是大乘尽理之教。故名曰终。终者尽也。四。一乘顿教。谓楞伽思益经文。达磨所传禅宗。说一切妄想本空。真心本净。元无烦恼。本是菩提。惟谈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顿。五。不思议圆教。谓华严一经。十地一论。全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海。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无尽。总含诸教。无法不收。称性自在。无障无碍。逈殊偏说。故名为圆。此之五教。前者是浅是权。后者是深是实○注云。今且据对待而论。前四是权。后圆是实。若缺前四教。亦非圆畅。若五教俱传。偏圆共赞。逗根方足。
外凡五停见誓愿章考证。
六时观想篇
论一心三观
净土指归曰。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所谓空者。一切皆空。三观悉泯。荡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荡相而诸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而三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入十法门得显。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列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净土境观要门曰。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颂曰。
又曰。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刹外。何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刹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小弥陀偏云其远。十六观经偏语其近。既其远近双照。必远近双寂。是则远近非近非远。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偏执一边。不能圆解。故十疑论云。今人闻生便作生解。闻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堕此责也。悲夫。
考证
宗泐曰。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虗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净土或问曰。余以性相二字释之。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也。如此。则知净土之生。唯心所生。无生而生。理何乖焉。
○六斋日加课法(兼十斋日)
朔日晨起焚香法(见袁氏功课录余日俱同)
持香长跪。一心观此香烟。变为珍珠璎珞。香台宝楼。天衣妙乐。异果华云。种种供具。供养十方三宝。观毕。插香佛前。拜伏念云。愿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供养佛菩萨。普及于一切。
礼三宝(礼拜随愿)
稽首圆满徧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相好严特非有无。慧光普照微尘刹。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虗空。徧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佛宝。两足尊。此界他方。人间天上。法报真身。舍利形像。一一塔庙。
稽首湛然真妙法。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宣。一音随类皆明了。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虗空。徧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法宝。离欲尊。天上人间。龙宫海藏。十二部经。一切圣典。
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虗空。徧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僧宝。众中尊。宝刹净土。岩阿石室。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贤圣。
攷证
归元直指曰。三宝有三种。一曰。同体三宝。谓真如之理。自性开觉。名佛宝。德用轨则。自性正直。名法宝。动无违诤。自性清净。名僧宝。二曰。出世三宝。谓法报化身。随类应现。是为佛宝。六度铨旨。四谛缘生。名为法宝。十圣三贤。五果四向。名为僧宝。三曰。世间住持三宝。谓泥龛塑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剃发染衣。名为僧宝。皈依者。罪灭河沙。瞻仰者。福增无量。若不敬世间三宝。即同体出世三宝何所得哉。
礼佛礼佛时。虽不得能拜之身。及所拜之佛。须作帝网无尽观。一一尘中有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身。语云。一拜永除千劫罪。乃真实不虗。
两足尊佛以福慧兼修。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福慧详见第一卷往生胜果篇考证。
舍利成道记云。碎金刚之胜身。为舍利之遗骨。注云。佛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人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
十二部经大乘九部。无譬喻。因缘。议论。
小乘九部。无方广。受记。无问自说。
考证
诗清庙之章曰。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今佛前礼诵。故以对越名篇。
佛说阿弥陀经莲师疏云。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是什师改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如是我闻妙宗钞云。言是事如是。我闻异外道之不禀佛。我亲承于佛也○太论经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某国土。与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诸佛经初亦然。
佛佛亦名薄伽梵。具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旧婆伽梵。讹也○妙宗钞云。佛者。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究竟觉异诸因位。四种分别○莲师疏云。佛者梵语。此云觉者。备三觉故。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云觉也。
舍卫国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波斯匿王所居之国。
祗树祗者。匿王太子祗陀也。树是祗陀太子所施。故云祗树。
给孤独园舍卫国有一长者。名曰须达多。常施孤独贫人。故云给孤独。长者甞侧金布地。与太子买此园。建精舍。请佛说法。
与大比丘僧比音鼻。此云乞士。谓上乞法于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多种福德。又云含三义。乞士。破恶。怖魔○莲师钞云。乞食资身。乞法资心。怖魔者。出家离欲。趋向无生。魔失党与。生怖畏故。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断绝故○僧者梵语。具云僧伽。此云众和合。
千二百五十人䟽云。三迦叶弟子共一千。目犍连。舍利。二人弟子。共二百五十人。合成故○此众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一无所得。才遇佛。即得上果。故感恩德为常随众。
大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怖魔果也。
长老疏云。长老者。德长腊老。又德腊具一亦通称长老。钞云。腊者。出家一岁为一腊。
舍利弗疏云。梵语舍利。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故云鹙子。亦云身子○其母名舍利。以其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如之。故连母为名。智慧第一。
目犍连钞云。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第一。
迦叶疏云。此云大龟氏。钞云。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头陀第一。
迦旃延疏云。迦旃延。姓也。南天竺婆罗门族也。此云文释。论议第一○什曰。善解契经者也。
拘𫄨罗疏云。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舅氏。答问第一。
离婆多疏云。此云星宿。无倒乱第一。钞云。星宿者。从星乞子而生。因以为名。无倒乱者。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
周利槃陀伽疏云。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资性鲁钝。唯诵半偈。久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
难陀此云善欢喜。佛之亲弟也。
阿难陀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因立佳名。其多闻第一。
罗睺罗疏云。此云覆障。密行第一。钞云。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障有二义。一云佛为所障。不即出家。一云六年在胎。已自被障也。积行而人不知。惟佛能知。故曰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疏云。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宿生为牛。食已转噍。余报未尽。故受此名。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第一。
宾头罗颇罗堕疏云。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钞云。其族凡十八。称名在先。别其余也。
迦留陀夷疏云。此云黑光。钞云。其黑色光耀异常故。
劫宾那疏云。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钞云。不假玑衡。通晓天象也。
薄拘罗疏云。此云善容。寿命第一。钞云。颜貌端正。故曰善容。寿年百有六十。由昔持不杀戒也。
阿㝹楼䭾钞云。昔于饥世。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所求如意。遂得天眼第一。
菩萨摩诃萨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曰觉。无明未尽曰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菩萨摩诃萨。犹云菩萨中大菩萨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钞云。亦云曼殊室利。三德。信行智也。
法王子疏云。入法正位。故名法王子。又云。以法化人。故名法王子。
阿逸多疏云。此云无能胜。即弥勒佛也。钞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
干陀诃提疏云。此云不休息。钞云。自利精进。利他精进也。
常精进菩萨钞云。此二菩萨。名殊而德一者也。
释提桓因疏云。此云能天主。忉利天王也。
无量诸天大众欲色界中诸梵天王。护世四王等也。兼四众八部。故言大众俱。
极乐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名安养。亦名清泰。亦名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以五浊轻重而分净秽。娑婆五浊重。故兼四恶趣。轮回不息。安养五浊轻。惟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极乐。四土之中。此是同居土。尽理言之。唯究竟寂光。是真极乐。
阿弥陀梵语也。此云无量。阿。无也。弥陀。量也。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众苦诸乐疏云。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苦一十苦。又约二种生死。则变易亦苦。况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诸乐者。如经所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
七重栏楯疏云。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钞云。横曰栏。直曰楯。
四宝疏云。七宝前四也。
八功德水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輭。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
上有楼阁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大本云。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者也。又大本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
池中莲华青色者。名优钵罗华。黄色者。名拘勿头华。赤色者。名波罗摩华。白色者。名芬陀利华。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则非止四色。一一莲华。团围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车轮也。大本云。随机所见。优劣不同耳。
昼夜六时钞云。此土日月循环。遶须弥而分昼夜。彼国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花开鸟鸣而为昼。花合鸟栖而为夜也。
曼陀罗华疏云。此天华名也。此云适意。亦名白华。
舍利此云春莺。亦云鹙鹭。
迦陵频伽此云妙音。出雪山。在壳时。其音已超众鸟。
共命钞云。雪山有二头鸟。一曰迦娄嗏。一云优波迦娄嗏。是也。今刻绘作人身二首。恐非。
和雅音钞云。和则听者躁心什。雅则听者欲心平。由瑟缺于和。郑声背于雅。鸟兼二美。
五根疏云。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名为根。
五力疏云。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七菩提分疏云。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七念者。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念念调和。使中适故。
八圣道分疏云。亦名八正道。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光明无量疏云。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复有二义。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复有二义。一是万德所成。一是本愿所致。钞云。十方诸佛顶中光明。有照一里二里者。如是渐远。有照二百万里者。有照一世界。二世界。如是渐远。有照二百万世界者。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穷尽。故号无量光佛。疏云。大本及观经题。皆止云无量寿。不言光者。何义。盖以金光金体。不相离故。言寿。则光在其中矣。
成佛十劫钞云。今依唐译云。十大劫亦应无量。如法华中。众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旷劫菩萨。是所教化。佛言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劫。则弥陀成佛。其可量乎。
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转。又云阿唯越致。法华经云。是诸菩萨。皆阿唯越致。转不退法轮。
一生补处疏云。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钞云。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万生。未有穷已。乃至证三果者。犹尚有生。阿罗汉地。方断后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
善根福德疏云。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问。以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答。历历可证。善根者。如大悲经。大庄严经论。华严第十四回向。皆以称名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证福德者。如大品般若经。称扬诸佛功德经。增一阿含经。及智论。皆以持名为福德之明证也。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俻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又引宝积十九经。双显持名为多善多福之明证。诸经皆以文长不述。当于弥陀经疏钞考之。
一心不乱疏云。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中之要旨。详后念佛持法中考证○疏云。一心不乱下。有加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盖上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故。
我见是利钞云。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阿閦鞞佛疏云。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
须弥相佛须弥。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则三德圆融。高则逈出因位。
大须弥佛佛德高大如须弥。超过众生。
须弥光佛疏云。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诸山。
妙音佛疏云。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日月灯佛日月灯。表佛三智。
名闻光佛疏云。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大𦦨肩佛疏云。肩表二智。𦦨喻照耀。钞云。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
须弥灯佛疏云。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照亦如是故。
无量精进佛自利利人。未甞休息。
无量寿佛灵芝云。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弥陀也。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云。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妨。谓称赞此法门。令众生深信。非自伐也。
无量相佛疏云。相好无尽故。
无量幢佛疏云。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
大光佛相好殊特。如宝可贵。
净光佛净表法身。光表应化。
燄肩佛双照真俗。如肩发𦦨。
最胜音佛梵音深妙。超胜一切。
难沮佛佛德坚密。不可沮坏。
日生佛如日初生。无幽不照。
网明佛智明如网。徧覆十界。
师子佛如师子王。摧伏群兽。
名闻佛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名光佛名如日光。徧照一切。
达磨佛疏云。此云法。钞云。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法幢佛法相如幢。高出群有。
持法佛疏云。有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不堕有无。善持中道妙法。二者执守名持。持此妙法。疏通三世。使不断绝。
梵音佛疏云。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宿王佛如月为宿王。众星所拱。
香上佛疏云。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
香光佛疏云。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断德者。香能辟恶。有灭秽义。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
大𦦨肩佛大照发光。双照二边。
杂色宝华严身佛善行因华。如实庄严法性之身。
娑罗树王佛娑罗。此云坚固。喻法身无变易故。
宝华德佛四德如宝。如华开敷。
见一切义佛洞达诸法甚深义趣。
如须弥山佛如妙高山。众圣中尊。
恒河沙数诸佛恒河。亦云殑伽河。在中天竺无热池侧。其沙至细。与水同流。喻佛之多也。
广长舌如来三十二相云。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今云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表无虗妄。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故感此相也。
三千大千世界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名为中千。此中千千倍。名为大千。皆同一成坏。为万亿四天下。总为一佛土。
说诚实言净土或问云。释迦见在世时。为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佛出广长舌。以起其信。以破其疑也。
不可思议想心不能及为不可思。情识名言不能及为不可议。
护念护。为覆护。不使魔娆。念。谓忆念。不令退失。
称赞诸佛释迦称赞阿弥陀佛。今言称赞诸佛者。以佛佛体同。是故称赞弥陀。即是称赞诸佛。
亦称赞我弥陀亦同诸佛称诸释迦也。
五浊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流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略解云。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愔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众浊交凑。见浊者。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见等也。烦恼浊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乃至八百烦恼等是也。众生浊者。搅五阴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浊者。刹那生灭。催年促寿命也○宗镜录曰。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焰。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瞋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王之驱役。孰能顿悟。效此圆修。
天人阿修罗等略解云。别举三善道者。多受化之机故也。天谓梵释欲色等天。阿修罗。此云非天。富乐同天而多謟诳。无天行故。等者。等于八部鬼神。见第四卷大力鬼注。
难信之法疏云。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以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难信有十。详见钞中。
(还)谨按此考证。势难愽采。略举其要耳。欲悉其义。当于弥陀经疏钞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