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土十要卷第二

No. 1164-2 往生净土忏愿仪

第五请礼法(如上供养毕。添香互跪执炉。端意勤重徧请三宝入道场。不可轻率延屈至尊。三业并切一心奉请。若不尔者虚请无益。想一一如来随其方面。领诸眷属入我道场。如住目前。畟塞虚空。不得刹那起于杂念。初入时迎请。余时不用。倡云)

  •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我等师。说诸大乘令我修净土业。当运心感此恩德)

(下去例为三请。每一请时执炉拜下想云)

我三业性如虗空
释迦如来亦如是
不起真际为众生
与众俱来受供养
  •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久远劫中定光佛.光远佛.龙音佛等五十三佛(法藏未出世前。次第有此诸佛。五十四是世自在王。偈同前。但改名同下)
  •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久灭世自在王佛(即法藏本师依彼佛所发四十八愿。请时皆须知之。此上五十四佛出大本无量寿佛经)
  •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现在不动佛等尽十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诸佛出广长舌称赞极乐。须请求护念。出称赞净土经。应想从彼十方来)
  • 一心奉请南无往世七佛未来贤劫千佛三世一切诸佛
  • 一心奉请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忏愿主。应想领无边眷属至我道场摄受护念。各各雨泪决定请来正坐道场。余佛菩萨悉是证明。此最后请者。准普贤忏法)
  • 一心奉请南无大乘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称赞经等。及彼净土所有经法。十方一切尊经。十二部真净法宝(想净土法时。徧想佛菩萨水鸟乐树皆说妙法。随我请来显现道场。如彼净土无异)

(想云)

法性如空无所见
三处法宝难思议
我今三业如法请
俱时显现受供养
  • 一心奉请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无能胜菩萨.不休息菩萨等一切菩萨摩诃萨(偈同请佛。但改诸大菩萨。亦如是请时想文殊普贤等皆在净土。如愿王经说○此中一切二字该十方三世)
  • 一心奉请南无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想菩萨坐莲华台侍佛左。威德光明悉皆无量。偈改观音菩萨)
  • 一心奉请南无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摩诃萨(想菩萨华台侍右。如观音不异。偈改势至菩萨)
  •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阿僧祇劫法藏比丘菩萨摩诃萨(即弥陀因身。修行四十八大愿。摄化众生。当极念此恩德。偈改法藏比丘)
  • 一心奉请南无极乐世界新发道意无生不退一生补处诸大菩萨摩诃萨
  • 一心奉请南无此土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缘觉得道贤圣僧(想徧法界请贤圣僧○一切二字亦该十方三世。下礼拜中亦同)
  • 一心奉请此土梵释四王.一切天众.摩罗天主.龙鬼诸王.阎罗五道.主善罚恶守护正法护伽蓝神一切贤圣(例皆三请来此守护。唯除叩拜)

上所奉请弥陀世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众一切贤圣。唯愿不舍大慈大悲。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降来道场。安住法座光明徧照。摄取我等哀怜覆护。令得成就菩提愿行。释迦文佛.定光佛等世自在王佛十方三世一切正觉。及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三乘圣众。唯愿悉来慈悲摄护。诸天魔梵龙鬼等众护法诸神一切贤圣悉到道场。安慰坚守同成净行(三说)

第七礼佛法(次礼佛时须想一切诸佛是我慈父。能令我生诸佛净土故)

  •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下要义悉如礼请中说。想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
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
头面接足归命礼
  • 一心敬礼过去久远劫中定光佛.光远佛.龙音佛等五十三佛(当想身如幻化自见。对佛作礼。偈改五十三佛影现中。下去倣此改名)
  • 一心敬礼过去久灭世自在王佛
  • 一心敬礼东方不动佛等尽东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东南方最上广大云雷音王佛等尽东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南方日月光佛等尽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西南方最上日光名称功德佛等尽西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西方放光佛等尽西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佛等尽西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佛等尽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东北方无数百千俱胝广慧佛等尽东北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上方梵音佛等尽上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下方示现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佛等尽下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
  • 一心敬礼往古来今三世诸佛七佛世尊贤劫千佛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三礼。改偈云。为求徃生接足礼)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佛菩萨等所说经法。乃至水鸟乐树一切法音清净法藏(偈云)
真空法性如虚空
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
一一皆悉归命礼
  • 一心敬礼大乘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称赞经等十方一切尊经十二部真净法藏(偈如前)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偈同礼佛。但改菩萨)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过去阿僧祗劫法藏比丘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一生补处诸大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无生不退诸大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极乐世界新发道意菩萨及十方来生净土一切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常精进菩萨等尽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
  • 一心敬礼大智舍利弗.阿难持法者诸大声闻缘觉一切得道贤圣僧(想偈。不起于地运下忏悔)

第八忏愿法(总有五法。今举初后故明忏愿)

一明忏悔(悔有事理应竝运。事则竭三业不惜身命。流血雨泪披露罪根不敢覆讳。理则观罪实相。能忏所忏皆悉寂灭如余广说。知事理。等心普为一切忏悔。想云)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一切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弥陀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 想云)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至诚忏悔。

(执炉叩下。运逆顺十心。始背真逐妄名顺十心。今背妄向真名逆十心。有事有理应细思之。从初至拨无因果是顺。下是逆。至正陈忏悔时亦须扶此逆顺之意。想云)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 外加恶友。 不随喜他一毫之善。 唯徧三业广造重罪。 事虽不广恶心徧布。 昼夜相续无有间断。 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不畏恶道 无惭无愧。 拨无因果。 故于今日深信因果。 生重惭愧 生大怖畏。 发露忏悔 断相续心。 发菩提心断恶修善。 勤䇿三业翻昔重过。 随喜凡圣一毫之善。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 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徧断众恶。唯愿十方诸佛弥陀世尊慈悲摄受。听我忏悔。想云)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十方诸佛真实见知。我及众生本性清净。诸佛住处名常寂光。徧在刹那及一切法。而我不了妄计我人。于平等法中而起分别。于清净心中而生染著。以是颠倒五欲因缘。生死循环经历三界。坐此相续不念出期。而复于中造极恶业。四重五逆及一阐提。非毁大乘谤破三宝。谤无诸佛断学般若。用十方僧物。用佛塔物。污梵行人。习近恶法。于破戒者更相赞护。三乘道人种种毁骂。内覆过失外现威仪。常以五邪招纳四事。不净说法。非律教人。因佛出家反破佛法。违逆师长如法教诲。恣行贪恚无惭耻心。以是因缘诸恶业力。命终当堕阿鼻地狱。猛火炽然受无量苦。千万亿劫无解脱期。今始觉知生大惭愧生大怖畏。 十方世尊阿弥陀佛。久于我生大悲心。无数劫来为度我故。修菩萨道不惜身命。今得佛大悲满足。真实能为一切救护。今我造恶必堕三涂。愿起哀怜受我忏悔。重罪得灭诸恶消除。乃至娑婆生因永尽。诸佛净土如愿往生。当命终时悉无障碍。(起云)

忏悔。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

(三叩于地。三处作礼。一弥陀世尊。二净土三宝。三十方三宝。应三说忏悔等文。若时促一说无妨。下四悔准此)

第十坐禅法

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跏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观门虽多。今从要易想。略示二种。仍逐所宜。未必并用。有于余观熟者任便。不离净土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扶普观意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华开时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直想。阿弥丈六金躯坐华上。专系眉间白毫。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八棱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停心住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一如镜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二皆心性所现。所有即是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见法性。三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异。非纵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广如别说。问。念佛三昧久习方成。十日七日如何卒学。答。若过去曾习。及今生预修。至忏时薄修即得。若近忏方学。此必难成。然须依此系心为坐禅观境。经云。成不成皆灭无量罪。生诸佛前。又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系念。勿生疑怖。自谓无分。彼佛有宿愿力。令修者皆得成般舟。依三力成就。佛威力。三昧力。功德力。观经闻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况忆念乎。坐起。随意佛事。要修观更坐无妨。若不惯坐。乃行道称念。亦得梦中见阿弥陀佛。具如经说。

往生净土忏愿仪

No. 1164-3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第一决疑门者

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或曰。智者有十疑论。何须此文。然略由三意。一者上为王臣几务稍暇难寻广文。今举大纲略出行相。易披览易修行故。二者十疑随事释难。唯第二三略附理立。且事无尽疑亦叵穷。今直明一理为诸法源。指源则流可识矣。三者正对说者反经乖理自损损他。故于疑法中简小取大。明白权实。使来者不惑至道。安和尚往生论六卷.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慈敏三藏净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禅师净土集二卷。古今诸师制疏解经。宗经造论。随情释难。伽陀赞扬。同归而各见。寻究良难。今以三疑收尽。文出天台止观。非敢臆说。

二疑法者

佛法有小乘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复有了不了义。今净土唯大乘了义中了义也。且小乘经部无一字劝生他方净土。天亲论女人及二乘种不生此。即明据也。问。小弥陀经等皆说彼国有声闻。鼓音王经佛母名殊胜妙颜。亦复有女人。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国土随净。必无女人。或转男如龙女。或命终如悉达母。声闻如观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一。三乘通教。门虽通大类狎二乘。又当教菩萨。虽化他净佛国土。化毕还同二乘归于永灭。净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义也。二。大乘别教。明独菩萨法。虽谈实理。道后方证。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净土因果是体外方便。斯亦未了。三。佛乘圆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十方净薉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徧收于法界。竝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若神珠顿含众宝。犹帝网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方了。回神亿刹实生自心中。孕质九莲岂逃刹那际内。苟事理攸隔。净薉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实土。三乘贤辈回心即达金池也哉。信此圆谈。事无不达。昧斯至理。触类皆迷。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造通二种。一理具。十界依正一念顿足。二变起。全理缘起。知无不为)。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由三无差。方感应道交。悲愿相摄。共变各变因果方成。若但一理无差。不晓诸法互具。未善圆旨)。起信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直指凡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六凡法界)出世间法(四圣法界也。摄义亦二。一理具。二事造。竝摄十界。十界之内。身土净薉何法不在)。依此示摩诃衍义(摩诃衍。大乘也。若非此心安堪乘运)十六观。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般舟三昧。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等。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至若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顿谈。普贤躳陈回向。是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十方三世莫不咸然。问。妙理圆极。世人尽须观行始生耶。答。不然。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竝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明往生事用随愿自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唯心。免信常流执此非彼。其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辈三品须解须行。故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座而高升。当妙观之是托。若中下六品生因。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至下下品本是恶逆。十念精诚便生彼国。但知有净土。尽可回心也(世人纵云净土出大乘。不能如上约教甄简。宁逃混滥。未足决疑)

第二正修行愿门者

略开四门。一礼忏。二十念。三系缘。四众福。修行整足唯须此四。先礼佛净除业障身心皎洁。如净良田。次十念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次系心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霪膏雨。次众福助令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肥腻。具修此四最上最胜。或少暇随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国。以四门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亦可六斋日修忏。日日中修十念。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后二门任力所能。若不然者。但随所欲任意行之。

礼忏门者

日日早晨于常供道场中。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佛像前手自烧香。合掌定心作是云。

  •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存心徧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宝。拜起两膝著地。手执香炉烧众名香。云)
愿此香烟云
徧满十方界
无边佛土中
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

(冥心少顷。徧运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想置炉。起作一礼。礼合掌曲躳。恳切想面对弥陀及一切佛而赞叹曰)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于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刹

(赞愿。即便礼佛。一一存心专对云)

  •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徧法果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依正宣扬徧法界尊法(灵峰大师注云。此礼旧本无。今依幽谿师添入。使三宝具足)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徧法界圣众

(礼。即两膝跪地。执手炉烧香。至诚而倡是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起礼复跪。执手炉云)

至心忏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徧满虗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叩]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叩]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叩]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起云)

忏悔发愿。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拜)

(次旋遶。法或三帀或七帀乃至多帀。如是称念随意随帀不拘遍数。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拜)
  •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拜)
  •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拜)
  •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弥陀经或观经。若不诵得经。一心称名。量时而止。更𢌞向结撮亦得)

此四法门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必须系日修习。方可自期定生净土。经云。行此三昧。现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若闻佛及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此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此人现世。彼佛遣无数化佛化观音.势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萨昼夜拥护。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不令恶鬼得便。不受一切灾难。常为国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功德一念之间不可算数。如佛之辩不能称扬。除彼不肖人。孰闻不信受。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净土十要卷第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