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64-13 西方合论
夫滞相迷心有为过出。著空破有莽荡祸生。达摩救执相之者。说罪福皆虗。永明破狂慧之徒。言万善总是。灭火者水。水过有沉溺之灾。生物者日。日盛为枯焦之本。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五叶以来单传斯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滋。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不思阿难未得尽通。头陀摈斥。摩达微牵结使。尊者呵讥。蝉翅薄习宝所斯远。丘山崇垢净乐何从。楞伽传自达磨。悟修竝重。黄梅流通般若。空有双圆。未闻一乘纲宗呵叱净戒。五灯嫡子贪恋世缘。昔道士著鬼。田父以汤沃醒。士以辟鬼符为谢。闻者笑之。今之学者。贪瞋邪见炽然如火。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堕此狂病。后因触机薄有省发。遂简尘劳归心净土。礼诵之暇取龙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论细心披读。忽尔疑豁。既深信净土。复悟诸大菩萨差别之行。如贫儿得伏藏金。喜不自释。愚庵和尚.平倩居士谋余裒集西方诸论。乃宗古德要语勒成一书。命曰西方合论。始于己亥十月廿三日。成于十二月廿二日。既寡检阅。多所脱漏。唯欲方便初心。尚期就正有道。略稽往哲。分叙十门。
- 第一刹土门
- 第二缘起门
- 第三部类门
- 第四教相门
- 第五理谛门
- 第六称性门
- 第七往生门
- 第八见网门
- 第九修持门
- 第十释异门
第一刹土门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参。十佛刹海净薉无别。秪因众生行业有殊。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若非广引灵文。众生何所取则。爰取诸教。略叙十门。
- 一毗卢遮那净土
- 二惟心净土
- 三恒真净土
- 四变现净土
- 五寄报净土
- 六分身净土
- 七依他净土
- 八诸方净土
- 九一心四种净土
- 十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
一毗卢遮那净土者
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 一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小刹围遶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虗空互相彻入。净薉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毛一尘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或曰此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于他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不能自证。非假方便由权入实。众生岂有证毗卢之日也。答。约诸佛化仪则可。实相土中无此戏论。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徧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如来说阿弥在西方。亦如大云经阿弥陀佛言释迦在娑婆也。夫释迦为主。则释迦徧一切。而阿弥为所徧之一处。阿弥为主。则阿弥徧一切。而释迦为所徧之一处。如一人之身自呼为自。他呼为他。故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自亦徧一切处。他亦徧一切处。岂定有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不徧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徧。不徧者毗卢之义不成(可见西方即毗卢净土。毗卢是实则西方决非权矣)。
第二缘起门
夫乐鲍肆者不念檀栴。非实不念。以不厌故。乍使引之晤室。𦶟栴炙沉。不终日而悲其昔之薉。厌离之不早也。夫生死臭薉愈于鲍肆。众生贪嗜倍彼蝇蚋。诸佛为鬻香长者。愍一辈人天没溺浊海。是故阿弥导师广开香严之肆。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尽大地无非贫儿。一佛号便为资本。莫离十念足验诚言。塞鼻臆腥久当自厌。今约西方起教。略分十义。
- 一一大事
- 二宿因深
- 三显果德
- 四依因性
- 五顺众生
- 六薉相空
- 七胜方便
- 八导二乘
- 九坚忍力
- 十示真法
一一大事者
众生处五浊世。如囚处狱。等不等罸。未有一得免者。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六道者。皆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人入狱无刻不求出离。良由狱之煎苦难忍难堪。棘墙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此之苦乐但入狱者无不知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以生死为囿。系心衣冠之囚长。适情金玉之桁杨。岂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有家乡田地也。诸佛悯此。酸心痛骨为分别净薉。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由可报。嗟夫烛长夜。揭覆盆。诸佛不惜垂手。众生何苦恋恋也。经云。如来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大事者即此事也。众生反恋毛头许事。以小易大。甘心瘦死。何哉(奇曰。囚以饥寒死曰瘦)。
第三部类门
夫如来说教广有多门。或偶拈一题。或因缘举出。唯念佛一门频形赞叹。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法门殊胜未有逾此者也。今约诸经言西方大事者。一槩收入。分经纬二义。经非专谈安养者不收。纬则泛举念佛者亦入。登葱山而樵玉首采羊脂。泛溟海而斮香忍捐牛首。闻所未闻。望于来哲。
- 一经中之经
- 二经中之纬
- 三纬中之经
- 四纬中之纬
第四教相门
夫一大藏教如器衔空。空无相体。器有方圆。器尽空除。教忘教灭。是故随缘普应则涅槃真如一器也。称智自在则名相专持一空也。药无定方。定方以病。岂玉屑珊瑚槩治四百四病哉。病除药贵。便溺即是醍醐。异证同方。参苓化为酖毒。何况无上医王治三乘出世之药。疗人天凡小等疮者哉。先德约教。或一或多。名相虽别理趣是同。道人不揣固陋。窃附先哲。分别诸句。用彰一乘。使知净土法门摄一代时教。毋为儱侗禅宗轻狂义学诳惑云尔。
- 一假有教(原名纯有)
- 二趋寂教
- 三有余教
- 四无余教
- 五顿悟教
- 六圆极教
(纯有即人天乘。趋寂等五即小.始.终.顿.圆也。若论判教。须约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通别五时方可全收一代所说法门。今仅依五教尚可商惜。中郎四十余岁已弃世。未入台宗之室也。又纯有不能出世。不得立教。秪可附在三藏教耳)。
一假有教者
凡夫耽爱。染造黑业。如来悲悯。为说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无福德著我所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佛初为提胃说世间因果。五百贾人同受五戒。先忏五逆十恶谤法等罪。是为有教。观经修三福。首言孝父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无量寿经极言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教化群生令持五善。二经为求往生遮诸不善。非忻人天小果。修持同证果别。楞严.华严诸方等经亦兼带之。不名为有。观经钞曰。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皈众戒威仪等事。又曰。得前前不得后后。得后后必得前前。何故。诸佛无不以十善得度故。华严经。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怖三界。阙大悲。从他闻声而了解。故成声闻乘。若修治清净。不从他教。大悲方便不具足。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若修治清净。心广无量。具足悲愍。方便所摄。发生大愿。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净治菩萨诸地。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上上品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乃至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又云。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又虽知诸法无所依。而说依善法出离。奉劝悟达之士。猛省永嘉豁达之言。早寻白社不请之友。勿轻戒律。无作业之佛。勿贪虗名。有对证之鬼。莲邦不远。请即加鞭。
第五理谛门
夫即性即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门。不妨遮表之诠互用。言无者。水月镜花不同龟毛兔角。言有者。风行云起不同石碍金坚。是故若滞名著相即有漏凡夫。若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梦中佛国咸愿往生。泡影圣贤誓同瞻仰。说真说相似完肤加疮。道有道无类洪罏点雪。爰约真谛。分别四门。
- 一即相即心门
- 二即心即相门
- 三非心非相门
- 四离即离非门
一即相即心门者
净土境观要门曰。心包太虗。量周沙界。是故极乐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相等。皆我心本具。皆我心造作。不从他得。不向外来。了此方可论即心观佛。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作二释。一约感应道交释。二约解入相应释。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心外有佛。至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从修观边为心作。从本具边为心是。又曰。观心观佛皆属妄境。意在了妄即真。不须破妄显真。故荆溪云。唯心之言岂惟真心。烦恼心徧。不知烦恼心徧安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若尔。不须摄佛归心方名约心。观佛如此。非但深得佛意。亦乃逈出常情。宗镜录曰。自心徧一切处。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惟是一心。众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见自佛亦见他佛。何者。见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铸出故。亦不坏他佛。以于彼本质上变起他佛之形。是自相分故。又曰。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佛身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识心托本佛功德胜力。有来有去。如面镜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里之质非有非无。但是自心。非关佛化。故知净业纯熟目睹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如福德执砾成金。贫人变金成砾。砾非金而金现。金非砾而砾生。金生但是心生。砾现唯从心现。转变是我。金砾何从。正法念处经。善巧画师取种种彩色。取白作白。取赤作赤。取黄作黄。取鸽作鸽。取黑作黑。心业画师缘白取白于天人成白色。欲等漏垢所不染污。取赤彩色于天人作赤色。所谓爱声味触香色。取黄彩色于畜生道作黄色。递互饮血噉肉贪欲嗔痴更相害故。取鸽彩色攀缘观察。于饿鬼道作鸽色。身犹火烧林树饥渴所恼种种苦逼。取黑彩色于地狱作黑色。以黑业故有黑铁壁被燃被缚得黑色身。乃至心业画师善治禅彩攀缘明净。如彼画师善治彩色画作好色。皆是自心非他所作。心业画师以纯净色画作净土亦复如是。般舟三昧。菩萨得是三昧。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如毗耶有婬女名婆利。舍卫婬女名曼那。王舍婬女名槃那。有三人各闻。昼夜专念心著不舍。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不往而事得办。一切法皆如是耶。往告䟦陀惒菩萨。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三人说。得不退转地。菩萨于是间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如人念乡里。梦归故乡。见家室亲属共语。觉为知识说之。菩萨如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如比丘观死人骨著前。有观青时。观白时。观赤时。观黑时。其骨无持来者。亦无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菩萨如是。欲见何方佛即见。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佛功德力。用是三事得见佛。如年少人端正姝好。以净器盛好麻油及净水。或新磨镜。或无瑕水精自照。以明净故自见其影。影不从中出。不从外入。菩萨以善清净心随意即见诸佛。见已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来。我身不去。即时便知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虗诳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以心性无外故。以一切十方三世诸法皆不在心外故。若达心外无法则魔界即佛界。以一如无二如故)。
第六称性门
夫一切贤圣称性而行。法性无边行海叵量。或刹那际行满三祇。或恒沙劫未成一念。飞空鸟迹辨地位之疆隅。泪日风花明过现之影像。无胫而走。舍阿弥以何之。不疾而速。识西方之非远。譬五色至玄而亡。万流以海为极者也。今约诸行入一行。略示五门。
- 一信心行
- 二止观行
- 三六度行
- 四悲愿行
- 五称法门
一信心行者
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暨至丛叶本是原竿。初心菩萨无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信阿弥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己无异。如大虗空日映则明。云来则翳。虗空本无是故。又云日即虗空故。二信阿弥陀佛那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带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三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土故。五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证果不移刹那。我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法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七往生门
夫究竟涅槃唯除如来。二乘破有执空。假名寂灭。菩萨发真无漏。分破无明。何况劣根浅解大海一滴。辄逞狂慧断无后有。以恣情为游戏。以修行为缠缚。自杀杀他。何异酖毒。佛世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罗汉。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现。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欺我。恶邪生故。四禅中阴灭。泥犁中阴生。即堕阿鼻。坐禅持戒之流。一念妄证遂沉黑狱。而今禅人得少为足。荡心逸轨。其恶报又当如何也。古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三祇途远。余门多有退堕。古今圣流皆主此门。今略示六种以定指南。
- 一切菩萨生人中者
- 二菩萨生兜率天者
- 三菩萨生长寿天者
- 四菩萨生三界外者
- 五菩萨初发心时生如来家者
- 六菩萨三祇行满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者
第八见网门
夫一切迷情依诸见起。履之则为稠林。溺之则为热海。如蚕作茧。住处为受缚之因。似蛾赴灯。光明作丧生之本。先达云。行起解绝。将趋圣室先入普贤之门。欲修正因首割邪见之网。今约诸家负堕。略分十则。无法可舍。是见必诃。抛家荡子惯怜羁旅之人。落第寒生备识穷途之苦。幸顺佛言。莫依魔教。
- 一断灭堕
- 二怯劣堕
- 三随语堕
- 四狂恣堕
- 五支离堕
- 六痴空堕
- 七随缘堕
- 八唯心堕
- 九顿悟堕
- 十圆实堕(唯心顿悟圆实皆名为堕。非真见理。那有此胆识)
一断灭堕者
诸儒滞现在身。疑未来断灭。新发意学人执空相。疑一切断灭。此等尚不信有后世。云何信往生及净土等事。今为略释。一释诸儒。楞严经。佛告匿王。汝伤面皱。面必皱于童年。今观恒河与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王言不也。佛言。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言此身死后全灭。智度论。问。人死但见其灭。不见更有出者受后身。答。若身灭便无云。何有先世所习忧喜怖畏等。小儿啼笑无人教而忧喜续生。犊生趣乳。猪羊之生便知牝牡之合。皆先习故。子同父母而好丑贫富聪明暗钝不同。若无先世因缘不应有异。又世间有法可闻。有法可嗅。有法可味。有法可触。有法可知。而此等法皆不可见。然有生有死之法亦可知亦可见。可见者汝肉眼不见。天眼了了见。如见人从一房出。入一房。见人舍此身至后身亦如是。汝与畜生同。见何能见。可知者。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而烦恼不尽故身情意相续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业不至后世。而由是因缘更生受后世果报。如乳中著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身亦如是。今世五众因缘更生后世五众行业。相续不异。故而受果报。如冬木未有华叶果实。时节会则次第而出。复次有知宿命者如梦觉。忆所经由。又一切圣人内外经书皆说后世。复次瞋恚嫉妒疑悔内恼。身则枯悴颜色不悦。若净信业因缘。心清净。身得轻輭颜色和悦。当知必有后世。但众生肉眼。智慧薄。生邪疑。是以虽修福事。所作浅薄。如医师为王疗病。王为起宅而医不知。归见之乃悔不加意治王。复次。圣人说现在事实可信。说后世事亦可信。如夜行险道。导师授手。知可信故。则便随逐。以上比智圣语皆有后世。汝肉眼比智薄。又不信圣语。云何得知身后。如宣圣言费隐则言鬼神德盛。明明说武周达孝在识鬼神之情状。事死如事生处。而考亭先生曲为解说。归之二气。何敢于诬先圣疑后来耶。稗官野史不足论。如彭生为豕。伯有为厉。刘聪为遮须。国王蒋济之子乞官于泰山令。则正史也。玄鸟生商。帝武肇周。正经也。雀化蛤。田鼠化𫛪。鹰化鸠。正令也。一微尘。识所知。几何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侮圣亵天。当得何罪。不过谓非人所经历及道理不可信者即不足凭。日月度数。五星往来。非人所经历也。何以推测皆验。天何为高。地何为卑。风起云行。春生秋杀。有何道理。胎中之根无知而转。字母之乳无因而出。有何道理。至于一毛一尘一草一木。若有毫头许道理。幸为指出。以常见故则常之。而此常见乃复无理如此。是故不应以不见而疑往生。二释学人执空相者。论曰。学人闻说空。于生死业因缘中生疑。谓一切法毕竟空。无来无去。无出无入。云何死而有生。现在眼前之法尚不应有。况死后复生余处。不知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祇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为微妙难知。若诸法都空。佛不应说往生。何有智者前后相违。但为除诸法中爱著邪见颠倒。说毕竟空。不为破后身。又为遮罪业因缘。故说种种往生。佛法不著有不著无。不著亦有无。不著非有无。亦不著不著。如是则不容难。如以刀斫空则无所伤。是为毕竟空相。毕竟空不遮生死业因缘。是故说往生。此疑甚浅。以世人此见最多。故首破之。是求往生之第一障难故。
第九修持门
夫积劫情尘多生爱海。似蚀劒之苔花。若吞珠之泥绣。无砺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空除非薉灭。悟者常须觉观。迷人勤加炼磨。其或爱锁贪枷。亦当恸年惜月。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摄亿万之程。岂麤见浮思结心尘口所能超越。不𢬵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堕魔罥。
- 一净悟门
- 二净信门
- 三净观门
- 四净念门
- 五净忏门
- 六净愿门
- 七净戒门
- 八净处门
- 九净侣门
- 十不定净门
一净悟者
欲生净土。当如法了悟。悟是迷途导师。如入暗当燃灯。炬是净国图引。如行远当识邮程。是诸行领首。如冲坚当随将帅。一者悟能了知即薉恒净。不舍净故。二闻净佛国土不可思议不怯弱故。三知毕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恶不更作故。四知彼土不去不来。此亦不去不来故。五悟佛身徧虗空。众生身亦徧虗空。如地狱业力。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六闻阿僧祇劫无量诸行。如说弹指顷事。不惊怖故。七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如觉忆梦事。不作有无解故。九如眼见故乡。信不信不可得故。十知法无我顺性利生。直至成佛无疲厌故。菩萨入此门成就白法。随意得生。故观经。上品深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疏云。第一义谓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安心不动名之为念。钞曰。第一义理。悉不为二边所动。通名为念。西域如韦提.善财.龙树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远公.智者.永明等。以证悟往生。经论广载不能具录。论中或有言生彼求悟。此为中下人说。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为十地菩萨以上说。若云悟第一义而结使未断者亦不求生。则龙树.永明等为揑目生花无事多事矣。
第十释异门
夫西方大旨经中自明。净土要门诸论具释。如天亲.智者.海东.越溪等皆抉发幽微。举扬宗趣。近则云栖和尚小本疏钞条分类析。诸师所发已无余蕴。但诸经随时立教。逗根说义。时有差别。致生学者疑畏。今略拈出。博采诸论。附以管见。会归一处。以便参攷。
- 一刹土远近释
- 二身城大小释
- 三寿量多少释
- 四花轮大小释
- 五日月有无释
- 六二乘有无释
- 七妇女有无释
- 八发心大小释
- 九疑城胎生释
- 十五逆往生释
一刹土远近者
大小弥陀经。西方去此十万亿刹。观经。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二说谁正。释以远近无定。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某方几城几刹。是从色身建立。身相虗故。所计方向道里亦皆不实。滇人言燕远。是从滇计。燕实无远。齐人言燕近。是从齐计。燕实无近。如十步之地。蚁即远。象即近。不应言远。是实是地不当从蚁计故。亦不应言近。是实是地不当从象计故。又十步亦非实。是地既不从蚁象。亦不当从人计故。蚁象人响。三根可知。智度论。随世俗故说有方。方实不可得。问。经说日初出处是东方。答。不然。须弥山在四洲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北俱芦日中即东胜神日出。俱芦于胜神则是东方。东胜神日中即南赡部日出。胜神于赡部则是东方。如是展转。一切方皆东皆南皆西皆北。而方实无初始之处。问。且说此国中方相非无初东。答。若此国中日初东出。必北有断处乃可为初。断则无常不能徧运。是故但有方名而无实。是则方所尚不可得。岂有程途。然亦不废方所程途。何故。以但有名。亦可随情说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