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此论。科分为三。初释论题。
△二释作人。
△三释正文。大师。讲此论时。已有分判。今依旧科。毫无所加。大科为二。初皈命述意。二依义立论。初中三。初稽首三宝三。初两土佛宝。
△次两土法宝。
△三两土僧宝二。初菩萨僧。
△次声闻僧(问曰此等诸师亦大菩萨云何以声闻称之答曰传持佛法现声闻相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
△次皈命求加。
△三述造论意。
△次依义立论二。初总列十门。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次别释十门。初二门明根圆融具。次八门明枝流妙即。初二门明根源融具二。初一门明理性本具。次一门明事造方融。初中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二依宗释义。西天祖师。凡有破立。必先说偈。以为论本。然后约义门。而解释之。今亦倣此。故先说偈。
△次依宗释义二。初正释。次料简。初中二。初详释胜义。二结成宗偈。初又二。初直指人心。
△次指心具德二。初列二义。
△次释二义二。初释具无量德二。初征德举要。
△次据德释义三。初正释三德。次指同三谛。三引楞严证。初中二。初次第释义。次融通其理。初中三。初释性体。
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
△次释性量。
云何性量。谓此心性。竖穷三际横徧十方。世界有边。虗空无边。虗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三释性具。
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次融通其理。
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徧。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徧。依报国土亦然。
△次指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三引楞严证二。初引果德文。次引因性文。意谓若无果德文证。则众生性具。同于流转。若无因性文证。则如来果德涉乎修证。二义善成。方悟一切诸佛。但证众生理本。一切众生。但迷诸佛圆成。今先引果德文三。初证性量真谛。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
△次证性具俗谛。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则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三证性体中谛。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
△次引因性文为二。初证性中三德。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次证具即三德。
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次释受无量名。二。初征名举要。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
△次融通名德。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真如佛性。乃至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菩提涅槃。
△次结成宗偈。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次料简二初难初后俱堕。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次释初后俱善二。初释。次结。初中二。初据难立义。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
△次依义释难二。初立义。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次引证二。初泛引。
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次的引。前泛引。亦是天台祖教。未明指人。故成泛引。今则明指法智大师妙宗钞文。故名的引。
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理蛣𧏙。名字乃至究竟蛣𧏙。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惟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
△次释后心是。方显初心是。
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尅论性德。岂可言无。
△次结。
△次一门明事造方融者。对前科而言。以由众生理性本具。故今事造方融也。然论本意。明求生净土。在于事造。而此事造。法体本融。乃生本无生。但事造属末。理具属本。本非末不显。末非本不融。二二相成。为论本意。故科之云。事造方融。文分为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诸法。二的明此宗。初中二。初明不变随缘。二明随缘不变。初又三。初释第一句以立根本。
△次释第二句显前功德三。初法。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
△次譬。
△三证二。初引经。
△次释义二。初释随缘变造。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
△次释能生所以二。初释。
△次证。
△三释三四句结成所由。
△次明随缘不变二。初释。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次证。
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次的明此宗二。初发明宗义。二结归显旨。初又二。初明不变随缘。
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次明随缘之变。
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
△次结归显旨。
△次八门明枝流妙即二。初二门明所生身土。次六门。明能生因果。初二明所生身土二。初一门。约依报论妙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明远三。初引经。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次释数。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三结成。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
△次释后二句不远二。初正释。次料简。初又三。初明不远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次明心之相状。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三明心土相即。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次料简二。初以小不包远。
△次依真妄不二释三。初法二。初略明。
△次释成。
△次譬。
△三合二。初正合。
△次结责。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上
论题六字。义具三重能所。所谓能生所生。能融所融。能论所论也。初能生所生者。净土二字为所生。生之一字为能生。所生净土。即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约其土体具有四种。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能生之人。即娑婆世界。念佛众生。体为二种。一分段身。二变易身。若分段生死之人。则四种净土。皆可求生。若变易生死之人。则惟求生上之三土。或二土一土。如韦提希。本是凡夫。厌同居秽。欣同居净。秪由随闻十六玅观。三惑一心顿破。即于当座。悟无生忍。不惟分见实报。亦乃分证寂光。非分段身。可求生四土乎。故约分段。收机则广。约变易。收机则狭。故我娑婆。具四土机。惟在进解与造行何如。又此二种。具四教机。及悠悠凡夫。虽具四教等。然皆回小向大。回徧向圆。总成一种圆顿之机尔。二能融所融者。净土生三字为所融。无生二字为能融。谓以无生。而融其生。以生而济其无生。所谓理因事济。虽一道不碍千差。事得理融。纵万殊无离一性是也。葢无生真如之理。苟无四种净土。与夫二种能生之机。则性具之理。终晦而不显。然而虽知有是事矣。苟不知事全即理。则四种净土。与夫二种能生之机。终离而不融。是故圆顿行人。修净土者。须以事而济乎理。炽然求生。以理而融乎事。生即无生。是则终日生。而未尝外乎无生。终日无生。而不妨乎生。岂与夫尚理者。触言而宾无。定谓无土可生。尚事者。触言而宗有。定谓有土可生。可同年而语哉。三能论所论者。净土生无生五字为所论。论之一字为能论。此论以析微为宗。断惑为趣。析微则无理不彰。断惑则无疑不破。可谓圆顿了义之指南。三身四土之心宗也。若以六字论广狭者。净土生三字。约事则狭。无生二字。约理则广。又净土生三字。事相繁多则广。无生二字。理一则狭。今以事而济乎理。理乃事中之理。以理而融乎事。事乃理中之事。会而归之。则非事非理。亦非广非狭也。又净土生无生五字。属所诠理事则广。论之一字。属能诠文字则狭。又论为能诠。包含所诠义理则广。上五字惟是所诠。所含则狭。若曰无离文字以说解脱。即文字以为总持。则非能诠非所诠。亦非广非狭也。若以论题。往收十门。则各有摄属。一真法界门。则冠一论。而净土生无生五字俱该。若身土缘起门。则净土二字之事。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亦净土生无生俱该。五法界为念。六境观相吞。七三观法尔。此之三门。则生无生三字。义两摄属。盖为念与境观。三观皆生字边事。若夫法界。与相吞法尔。则无生二字边事也。第八感应任运。第九彼此恒一。第十现未互在。此之三门。亦两摄属。如感应彼此现未六字。则生与净土三字边事。若夫任运恒一互在。则无生二字边事也。其不然者。则题目与论。两不相称。何以契贯散二华。总别之妙哉。至于五重释题。乃天台解经通轨。以之释论。终带牵强。况诸师业有私说。兹不繁用。大庄严论云。造论凡有五义。一者如金成器。令信解故。二者如华开敷。开示彼故。三者如食美膳。得法味故。四者如解文字。令修习故。五者如开宝箧。实证得故。今亦具含五义。采集诸经。以成一论。如金成器也。论立十门。门诠众妙。如华开敷也。理明性具。境会惟心。如食美膳也。既悟圆修。知土由心变。如解文字也。性中极乐。由修显发。如开宝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