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次约譬结。
△次释次二句。约性二而不二。初通明不二。二释成此宗。初又五。初性相对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二展转释成。本科既云展转释成。不须更引他文来释。二。初约迷悟释成。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三直据心性。
△四会合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
△五引果德证。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言众生心性有。凡心即佛心。己心即他心之力用。亦凡心即佛身佛土。己心即他身他土之力用也。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又三。初一门明全理起事。次一门明事事无碍。次一门明三观圆融初中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理事。二释成此宗。初中三。初明事中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余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次明事全是理。
△三证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次释成此宗五。初举劣况胜。
△次指示即理。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四约位释妨。
△五问答决疑。
问。余心是法界。何必念佛。答。余心是而逆。念佛是而顺。以顺翻逆。故须念佛。非法界有异也。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明偈意。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次出无碍之本。二初旁引。
△次正释。
葢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次释诸句正明相吞三。初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次释第四句。譬喻圆融。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三释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若观若境。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次释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次引证。
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鴈过长空。影沉寒水。鴈绝遗踪之意。水无流影之心。
△次一门明三观圆融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谛观。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牒前谛观。
△次别明谛观二。初明三谛。二明三观。初又三。初明三谛功能。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次明三谛相貌。
虗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三结谛非是观。
△次明三观二。初标本。
△次释成二。初别论。二总论。初中二。初释。次结。初又二。初次第。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次圆融三。初重指三谛圆融。
△次正释三观相即。
△三赞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结。
△次总论二。初次第。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虗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次释成此中二。初明总别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次证圆融三观。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次二门明时处不隔。初中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明天性。二明感应。初又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次引证。
△次明心精通㳷。
△次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
△次引譬。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合母子相忆二。初譬。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次结劝功由天性。
△次释成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已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勿疑。
△次劝立宗。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否。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三结显当具三要。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次一门约时论妙。初中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三。初约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彼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呪十万徧。愿生西方。一日寝疾。惟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次约心性以泯能所二。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葢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次明心无远近。
△三约果相以绝去来三。初释妨。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惟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三引证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二即性体明即。初中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虗。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三譬显。
△次即性体明即三。初标。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次证騐。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败。
△三结成。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下(终)
此门以迷悟为二。心性为不二。即心性而为迷悟。则不二而二。即迷悟而是心性。即二而不二。令知从本以为末。循末而返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