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70

云栖净土汇语

  • 像赞(广龠吴应宾)
  • 开示
    •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 普劝念佛(二章)
    • 示阅藏要语
    • 示在家二众
    • 示病人(二章)
    • 示耄年居士
    • 示临终善女人
    • 示大同(二章)
    • 示王智第
    • 示明宗大晓
    • 示吴大峻
    • 示于广慧
    • 示王广第
    • 示广耆
    • 示吴广绶
    • 示福建林荣
    • 示薛广阅
    • 示某居士
    • 示洞庭山翁门石氏
    • 示洞庭山许门石氏
    • 示学者
    • 警众
    •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𨱅
    •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二章)
    •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 答苏州远心远居士广绶
    • 答绍兴张居士
    • 答休宁居伯阳居士广侒
    •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 答吴居士大澈
    •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 答金居士广聚
    • 答檀林广元
    •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 答张百户广湉
    •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州
    •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五章)
    • 与王居士大琸
    • 与秦明中居士
    •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 答问
    • 答闻谷广印
    • 答钱养淳州守广霑
    • 答朱西宗居士
    • 答江广宥居士
    • 答吴广颕居士
    • 答余姚蒋居士
    • 答龚广淇居士
    • 答大镜
    • 答姜居士
    • 答广𫓱为母堕胎求忏
    • 劝修作福念佛图说
      •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
      • 作福
      • 念佛
      • 归戒图说
      • 六斋月斋图说
      • 念佛追荐亡灵往生图说
    •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 劝修净土代言
    •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 香光室奉安弥陀圣像记
    • 骷髅图记
  • 偈颂
    • 劝修四料简
    • 示广位
    • 示大闻
    • 示大琸
    •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 赞铭
    • 兰谷居士郁公像赞
    • 画像自赞
  • 诗歌
    • 义不可背
    • 恩不可忘
    • 情不可系
    • 怨不可藏
    • 驱乌叹
    • 次高瑞南韵
    • 沈居士广珊八十
    • 题涅槃堂(有序)
    • 次韵答王百谷居士
    • 拟首尾吟(四首)
    •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韵索偈者口占二首(选)
    • 一字至七字与长兄三洲分咏风花雪月(录花)
  • 记事
    • 净业堂对联
  • 竹窗随笔
    • 念佛鬼敬
    • 以苦为乐
    • 武夷图
    • 念佛
    • 礼忏僧
    • 念佛不专一
    • 想见昆仑
  • 竹窓二笔
    • 鴈荡山
    • 鲍勔
    • 结社会
    • 后身(三章)
    • 参究念佛
    • 净土难信之法(三章)
    • 念佛不碍参禅
    • 出世间大孝
    • 得悟人正宣往生净土
    • 净土不可言无
    • 随处净土
    • 出胎隔阴之迷
    • 愿力
    • 九品往生
  • 竹牕三笔
    • 昼夜弥陀十万声
    • 游名山不愿西方
    • 净土寿终
    • 不愿西方(二章)
    • 念佛不见悟人
    • 一蹉百蹉
    • 蔑视西方
    • 出世间大孝
    • 三难净土
    • 念荳佛
    • 念佛人惟一心不乱
    • 简藏炼磨
    • 云栖法彚(四十八问答录出)
    • 寿光禅师偈
    • 答虞德园
    • 共命鸟
    • 白鹤
    • 耳所未闻目所未见
    • 净土四十八问答后序(李阳春)
    • 净土疑辨序(陈所蕴)
    • 净土疑辨后䟦

云栖净土彚语

开示

警众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徧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儞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著实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要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賷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筭。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尔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儞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儞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儞们覩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䇿道大众。我与儞。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儞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儞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闭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间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栢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宣与高明议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返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说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悮大事。

答问

劝修作福念佛图说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据。以证不妄○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邱。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庐山远法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覩圣像。往生净土△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宏扬净土△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徧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著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慈受深禅师。大邦倩女因缘。一偈融通五教。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宏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中峰本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以上略举十大尊宿。其余尊宿。及法师。律师。修净土者。不可胜纪○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十六亲经△鼓音王经△天亲往生论。以上略举专说净土经论。其余经论带说净土者。不可胜纪○道安往生论△怀感群疑论△慈恩通赞△海东弥陀疏△四明妙宗钞△慈恩忏愿仪△草堂宝王论△孤山刊正记。西资钞△大智观经疏△优昙莲宗宝鉴△石资乐邦文类△天如净土或问△大佑净土指归△镜道二师念佛镜△道衍善人咏△西斋净土诗。以上略举最显数家。其余赞扬净土者。不可胜纪。愿一一考其人。阅其言。思其义。断疑决志。幸甚幸甚。

劝修净土代言

骷髅图说

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者也。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那一件是将得去者。如何是惟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嗔。痴。业。非礼奸婬。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都紧紧随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虗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徤。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聦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趂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诗歌

竹窗随笔

竹窓二笔

竹牕三笔

蔑视西方

居士鲍始者。日诵法华楞严。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论。答客问共三篇。初一篇犹谈正理。而稍稍带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则甚言愿生西方者之非。或劝予辟之。予忆空谷禅师。谓谬人之言。比于樵歌牧唱。不必与辩。今鲍所论。皆援禅门正理。易以入人。则因而疑悮众生。退失往生之愿。为害非细。不得终嘿矣。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为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所生之西方。二为远公永明等诸知识。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者。所生之西方。三为凡庸。恶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说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经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须待尔别为三等。一王创制。万国钦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约。可乎。其谬一也。佛明九品者。西方原无二土。而人机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鲍之说。是西方原说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与经不恊。其谬二也。又言永远诸知识。诸贤者往生。实非自利。纯是利他。夫求生彼国。正为亲近如来。冀求胜益。诸大菩萨。且置弗论。只如苏杨诸贤。岂皆菩萨地尽。特往极乐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愿品颂云。亲覩如来无量光。见前授我菩提记。求授记。非自利而何。其谬三也。又曰。圣凡同体。迷悟而优劣暂分。返照回光。反掌而圣凡逈别。既其返照。如何翻成逈别。又曰同体可乎。自语相违。其谬四也。又曰。毋执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顾叮咛告诫。劝发求生。是佛教人执我相耶。其谬五也。至于第二第三篇。弥加诋毁。其谬更甚。曰今主法者。惟以净土为事。惟以此事为真。则净土是假耶。佛说净土是诳语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严所呵也。鲍日诵楞严。而作此断见。其谬六也。又云。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念念专注之谓也。若说执持者有如云布。亲见数人。昼夜念佛。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印过。后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执持名号。佛说也。是佛悮此数人入魔罥耶。现见不念佛而参禅。亦有著魔者。何也。经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转。则必入圣流。佛许入圣流。鲍以为入魔罥。其谬七也。又云所谓一心者。乃当人本有之心。本自灵妙。本是具足。除是之外。更无别法。夫经文明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说一心。若无经文。空口高谈。如是说心亦无不可。此则金口所出真语实语。是佛差说。鲍为改正耶。法华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又如何解。其谬八也。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为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鲍禁也。其谬九也。又云。上古人先劝人得本。后劝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学而上达边事。先上达。后下学。于理通乎。宁有先状元及第。位登宰辅。方乃习读六经论孟学做举业文字者乎。其谬十也。又云。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弥陀经足矣。只靠此经。谁不可作人天师。谁不可称善知识。夫法华。楞严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无日不诵。无日不讲。有谁偏执弥陀一经。而扫灭诸经耶。虽然。秪恐不曾真实专靠一经耳。专靠一经得念佛三昧。称善知识。亦何忝乎。十一谬也。又云。佛刹无尽。若专教人求生一刹。其余佛刹。岂不冷静哉。宁知尽微尘众生皆生一刹。不见增多。尽微尘众生无一生彼刹者。亦不灭少。何冷何暖。何静何喧。而作儿童之见。邪僻之说。十二谬也。千经万论。赞叹西方。千圣万贤。求生彼国。独鲍一人重加毁訾。何其不惧口业也。居士初时信心䖍笃。吾甚爱之。今若此。吾甚忧之。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繇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繇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念佛人惟一心不乱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饮。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闻。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葢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净业弟子  (虞执西 严培西)仝敬录

云栖净土彚语(终)

No. 1170-A 附

No. 1170-B 后序

自西有国名极乐。一名安养。一名清泰。余意即西域。而馆甥长孺谓。是界外不思议之境。其主预十六王子。嗣五十三佛。感应玄对。忆念灵通。比磁石凑金。澄流见月。古圣存而不论。阐提疑而不生耳。为三藏者曰。香光空说庄严。龙门点额。孺曰。唯唯。菩萨往焉。如稻麻竹苇焉。观音证入佛慧。与势至同摄众生耶。否耶。学一先生者曰。举足诞登道岸。无取遐方。孺曰。唯唯。名流颂焉。如绮琳珪焉。孔称西方圣人。即释赞无量寿佛耶。否耶。(梁简文帝。徐陵。宗炳。谢灵运。刘孝仪。梁肃。苏颋。李白。柳宗元。权德兴。于邵。穆员。王维。刘禹锡。任华。白居易。韦臯。姚合。张𧏖。刘长卿。杨亿。宋白。苏易简。文彦博。王旦。苏轼。赵𫖯。先后赞颂西方之词。并载文苑诸书。伏羲。女娲。及侍郎庾诜。县尉马子云录事唐于昶辈。往生净土事。载正史并须弥像图诸书。余见往生集)沦七趣者曰。蓬来大有佳境。何必乐邦。孺曰。唯唯。羽士悟焉。如披砂值宝焉。金丹西是本乡。喻金僊身依此土耶。否耶。(紫阳悟真篇云。释氏教人修极乐。祇缘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惟兹实。余二非真。谩度量。序中则云。黄老悲其贪著。乃以长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若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达摩最上一乘之妙旨。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所谓中小者。金丹是也。古有受观经而焚仙经者。今反取其所焚之经。而徧诵之曰。吾师神鸾。将无中小之见乎)既而疑者日益进。因指[乳-孚+古]鬼。托之乎青莲。全真托之乎金莲。妖贼托之乎白莲。盖莲宗云。孺曰。唯唯。周子无赖。廼亦托之乎爱莲。汝犹不知红莲舌相近在云栖。吾为若强问之。而若强听之矣。于是云栖以无答答。强名曰答。一夕众疑与余同释也。曰良哉开士。无论[糸*牟]钵之王何宗门之游夏。殆珍域之三圣哉。请为三圣。流通此答。孺曰。唯唯。熙不胜大愿。

佛成道日。樗放居士李阳春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