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
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嗣黄龙祖心禅师)
师。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壮年出家。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措。经二年方领解。然尚于谈辩。一日堂遽曰。住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师趋出。他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履。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有乞末后句者。示偈曰。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平生爱骂人。只为长快活。师常作劝修净土语。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邓尉山汉月法藏禅师(嗣天童悟禅师)
师。梁溪苏氏子。年十五。依五牧山德庆庵披剃。受戒于云栖。见高峰语录。参万法归一话。会窗外有二僧。夹篱折大竹。声若迅雷。顿得心空。作偈曰。一口棺材三只钉。声声斧子送平生。自从薤露悲歌断。赢得朝朝暮栢青。闻天童悟和尚。出世金粟。师䇿杖从之。命师为第一座。童上堂。举僧问古德曰。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堦下汉。僧曰。请师接上堦。德曰。月落后相见。童乃顾师曰。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师便出法堂。童便下座。次日童上堂。师问。海众云从。慈霖天霔。现跃飞腾即不问。如何是驱雷掣电的句。童便喝。师曰。恁么则金粟华开。宝林果熟去也。童又喝。师礼拜归众。后开法于杭之安隐。后住玄墓圣恩禅寺。
师示众云。求生净土。法门最广。八万四千。无不该摄。不过仗求生两字。愿王所生。至于行门。则单取紧峭。无渗漏者为上。故持经次于持呪。持呪次于作观。作观次于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盖于持名减省。易于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拨珠课诵。又涉泛漾。虽念而宽。不得成就。须是极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虗空粉碎。五蕴冰消。谓之一心不乱。此便是净业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顶佛者。先当受此戒图。忏悔清净。故空心识。极力念去。方得成功。
曹洞宗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西蜀左绵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讲场。寻弃讲力禅。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顾。至沔汉。扣丹霞室。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对。霞曰。你閙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师直前曰。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霞曰。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师良久。霞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后住杭州臯亭山光孝寺。及温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几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门。兼以自修。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又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或曰。惟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当。反求之于十万亿刹之外耶。师答曰。若会得唯心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刹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贤菩萨。干一毛空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现。经曰。十方虗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问曰。既是圆通无碍。如何定指西方。师答曰。只为法界圆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乃作净土宗要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徧入千珠。虽珠珠互徧。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徧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一佛一国土。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师故专意西方。一日无病而化。
曹溪澄印德清禅师(嗣少室禅师)
师。别号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观音菩萨祈请生。师以重胞显。隣妪惊相告。知不凡矣。甫朞。风痁且死。母号呼菩萨。许舍出家。寻愈。送入长干报恩寺西林长老披剃。依云谷禅师。住天界。师拈念佛是谁公案。猛参十旬。疽发于背。乃自哀祷佛前。许诵华严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励。北游。参徧融啸𪨷大千之嵩山。谒初祖面壁处。郡守陈公。刻肇论属师校。师于不迁论。久疑旋岚偃岳。后忽从梵志非昔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诸法真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见舞叶。则无摇动相。撒溺。则无流动相。生来死去之疑。从此永释。乃书偈曰。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参妙峰见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了会。伏牛法光禅师。具宗门作用。师请益。曰。无奇特。只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学。师往憨山住。一日粥罢经行。介尔立定。不见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圆满。无边山河大地。影现其中。比觉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虗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湛然度日。一切声色无碍。知见顿空。师常以修西方法要示众。有云。
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禅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法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弥陀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至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华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为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覊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况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
福州皷山永觉元贤禅师(嗣寿昌经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