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78
东海若陆游登孟诸之阿。得二瓠焉。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蚘而实之。臭不可当也。窒以密石。举而投之海。逾时焉而过之曰。是故弃粪邪。
东海若呀然笑曰。怪矣。今夫大海。其东无东。其西无西。其北无北。其南无南。旦则浴日而出之。夜则滔列星。𣹢太阳扬阴火珠宝之光以为明。其尘霾之杂不处也。必汩之西澨。故其大也。深也。洁也。光明也。无我若者。
今汝海之弃滴也。而与粪壤同体。臭朽之与曹。蛲蚘之与居。其狭。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不亦羞而可怜哉。子欲之乎。吾将为汝抉石破瓠荡群秽于大荒之岛。而同子于向之所陈者可乎。
粪水泊然不说曰。我固同矣。吾又何求于若。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秽者自秽。不足以害吾洁。狭者自狭。不足以害吾广。幽者自幽。不足以害吾明。而秽亦海也。狭幽亦海也。突然而往。于然而来。孰非海者。子去矣。无乱我。
其一闻若之言。号而祈曰。吾毒是久矣。吾以为是固然不可异也。今于告我海之大。又目我以故海之弃粪也。吾愈急焉。涌吾洙。不足以发其窒。旋吾波。不足以穴瓠之腹也。就能之。穷岁月耳。愿若幸而哀我哉。
东海若乃抉石破瓠。投之孟诸之陆。荡其秽于大荒之岛而水复于海。尽得向之所陈者焉。
今有为佛者二人。同出于毗卢遮那之海。而泪于五浊之粪。而幽于三有之瓠。而窒于无明之石。杂于十二类之蛲蚘。人有问焉。其一人曰我佛也。毗卢遮那。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皆空也。一切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皆无焉。吾何求也。
问者曰。子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与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守一而定。则大患者至矣。其人曰。子去矣。无乱我。
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矣。吾尽我力。而不足以去无明。穷吾智。而不足以超三有离五浊。而异夫十二类也。就能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
问者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夫二人之相违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取一。甚矣(按下文当有其惑也三字)。
东海若解(终)
东海若。海神名喻宏法大士。盖海神主海。犹大士主法。故以此喻之也。陆游者。谓离净土海。到娑婆岸。犹海神离海而游陆也。孟诸。地名。曲阜曰阿。高下不平之处。以喻三界险道。谓自既出生死。复入三界度苦众生。故曰登孟诸之阿也。二瓠。喻信毁二机。众生五阴。名之为瓠。因缘会遇。故言得。刳而振其犀以嬉。谓大士游戏神通。不取众生相也。刳。空也。振。去也。犀。子也。言空去其子。以瓠𤬛为嬉。正喻离众生相。以度生为游戏也。取海水者。为说法也。杂粪壤者。众生闻法。智慧与无明杂也。粪壤。喻烦恼。蛲蚘。喻生死。烦恼因果。不出五浊。生死种类。不离十二。臭。犹苦也。生死烦恼。其苦难忍。故言臭不可当。密石。喻根本无明。一念不了。故曰窒。投海。喻入生死。众生过去。虽曾闻法。种少善根。但以无明所覆。长在生死。不得解脱。纵遇知识劝导。其根生熟不同。亦有发不发者。发则顺教修行。不发则违教执理。故取二瓠为喻也。然大士度生。如父母教子。不以孝子而偏教。不以逆子而置之。故虽不信。亦为说法。又常伺察其机而开发之。逾时焉而过之者。此伺机也。久经轮转。故曰逾时。夙缘相植。故名曰过。曰是故弃粪邪。此开发之辞也。谓汝于过去曾种善根。今犹遗弃生死邪。意欲令其发心念佛。故问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