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方境观
修净业者。持名之外。必兼观想。观想之法。具详观无量寿佛经。今不具录。但依慈云大师所明观法。出其大略云。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所修观门。略示二种。仍逐所宜。不必并用。一者普观。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剂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假即空即中。不一不异。非从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今绘接引见佛二图。以资观力。下用九莲分标九品。莲各四十八叶。以表所持佛名。一一流入如来愿海。此土发愿往生。彼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本。精进者华日荣。懈怠者华日悴。九品高下。于此可验。末总为一大圆图。以表九品总归一乘。故曰无不从兹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或有不乐修观者。专一持名。亦无不可。持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即观在其中矣。
五往生功行
往生正因。念佛为主。功行为助。何名功行。一诵读大乘。二勤行方便。大乘者。即前所列诸经。日诵一卷或数卷。周而复始。但须精熟。不必贪多。精熟后。尤贵博问先知。深解义趣。销归自性。方不枉费工夫。方便者。本莲池大师作福图说。条列如左。其四料简曰。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沈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其作福条目云。
如上所说诵经作福。俱可资助往生。尚有无始以来深重罪业。不加忏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居一。行者但勤行忏悔。临命终时。直往西方。更无障碍。今绘四图于左。首诵经。次忏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诵经礼忏。每一卷。加一点。如小阿弥陀经。三徧为一卷。心经二十一徧当一卷。忏用净土及大悲等。不能礼忏者。但称南无阿弥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忏一卷。须至诚恳恻。如对目前。不得散乱。作福一件。如前加一点。其施钱功德。须分三等。力饶者以千钱为一件。次以三百钱为一件。下者以百钱为一件。至求生净土。尤贵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觉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前所有行愿。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别列一图。运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净土。庶得冤亲等度。宏济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