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卓发之文学
无异禅师
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通。不言可喻。
问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所谓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参禅称为别传净土亦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耶。
横竖等论。钞云。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解脱。谓乐邦与苦域竝峙。故曰横也。此是一往之说。论一心者。横竖皆徧。弥陀经云。其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净土唯心。以界曰横。论心岂不圆具也。余门非单指观行。实乃具一切法门。参禅称为别传者。非五教之所诠。净土亦云径路。非三观之所及。今说观即是念。念即是观。举一念即具观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观行成就。然后往生。故知念不妨摄观。非观行能钝置念佛也。
问大本云。若有众生。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定生彼国。疏中尅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邪。又念性刹那生灭。此经七日定力乃生。则未得禅定者无分。若此一念如一称。成佛释作一心归命。则本不应系十念之后。若止作一念喜爱之心。则全无定力。亦得往生。其胜方便又当超越小本邪。
十念与此本互相通故。何分优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为劣。以十念即一念故。十念未必为优。是故说一念不妨十念。说十念不妨一念。又刹那际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刹那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或说一念。或说十念。或说七日。或说多劫。皆是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喜爱。但一心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更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已为天如所呵。今既属平时。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乱邪。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邪。若永不复乱。不应止名七日。若更乱者。则已经退转。何能感佛现前。
经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尅期往生。不论临终平时。一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不论。若未生者。在无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其执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何云七日后。复随散乱邪。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终身。如初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也。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但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仍是定观胜于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全属宗门。且当参话时不应有念。未免两处负堕义云何通。
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多散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境殊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乎观法。两处义成。何得云堕。若宗门参究。是逗机之法。不必与净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便属言语道断。又不可以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既是持名。复标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此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复何不侔。
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元谭云守约则唯事持名。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咸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则知专尚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明彻。如膏益火。则更增猛炽也。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利智头头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翁之善巧耳。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不待忆念。无量则不但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理一心也。觉于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闻名。皆得不退。则等闲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邪。
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者。此是就散乱而冀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迷。亦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止灭罪。盖论众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论理论事。论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陈决胜。贵在当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佛性。则后出涅槃为证。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一论宗旨。竟将安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不能折枣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两义其说云何。
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邪。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覩圣相等。所谓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求志求验。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现见。仅感临终邪。抑必现前见已。然后临终得见邪。
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虗弃之功也。远公三覩圣像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无论平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佛菩萨皆影现其中矣。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煑沙欲成嘉馔。今念佛心是攀缘心邪。非攀缘心耶。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灭心即不生灭心。何云煑沙。乃法华所云。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又非用此生灭心邪。
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前茅。论乎真性。何用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待别时。向居士一一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