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坚祖语奉行十念
昆初参学时。见出家人。修十念法。每轻之曰。此是阿弥陀佛。摄受俗人之事。因其终日忙忙。不能多念。故发此誓。若能依行。亦可往生。出家之人。从朝至暮。功课许多。何必重此十念。只要一时功课。亦能抵几回十念。此因不知净土之宗旨故也。在俗之人。终日忙忙。但修十念。佛必摄受往生。况出家之人。终日或诵经多少。或念佛多少。再能依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奉行十念。阿弥陀佛。岂不决定令其往生上品者哉。诸大祖师。奉行十念。盖为此也。昆那时真是愚痴之极。轻毁阿弥陀佛。如此大慈悲大愿力。三根普收之大根本法轮。若无此法。安能顿收十恶五逆。皆生净土。是故轻此法门。即是轻阿弥陀佛大慈悲愿。轻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即是轻自己常住不灭之大圆觉心耳。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法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此二圣祖。皆法门龙象。道德充足。远近皆知。尚且如是竭力奉行。故坚密大师云。此净业必不可少之行。即课佛多者。亦当行之。昆从此深思。忽然有省。始知十念法门。至要至切。故慈云忏主云。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聪明人。每每不肯行者。不知弥陀。有此大愿故也。或信不深愿不切故也。果能行之。必信愿坚固。所以定得往生。故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往生。临终十念。尚能往生。况毕世奉行。岂不决定往生。故我于癸亥年二月十九日。在佛顶山禅堂。立誓为始。遂劝诸友。而共行之。丁丑年春日识于法源庵之报恩关。因述偈云。
十念顿圆清净业。弥陀因地悲心切。观吾受苦不能休。特驾此航来迎接。
十念顿圆清净业。慈云常代弥陀说。劝人每早向西持。尽报定生极乐国。
十念顿圆清净业。楚公宗匠亦欣悦。毕生常念志无休。亲见佛身徧界塞。
十念顿圆清净业。幽溪圣祖方明彻。德招天乐每临空。此法修行终不缺。
因动嗔心立行忏悔
妙叶禅师云。念佛三昧。体性虽圆。宜尽微细条章。革诸猥弊。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况我实有嗔恚诸友。令其动恨之大过。若不生大怖畏。至心忏悔。非但不能往生。复恐后世受大恶报。无量寿经云。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可不惧乎。故于光绪二年中元日。敬然臂香九炷。以求忏悔。而述偈云。自惭垢重每生嗔。恼乱诸贤恨且深。为此臂然香九炷。忏除前罪学慈心。从此立誓。毕命为期。每月朔望。必然臂香三炷。至心忏悔发愿云。我今然臂香。供养弥陀佛。愿我众罪愆。决定皆消灭。愿我命终时。决定生彼国。愿早闻佛乘。愿早度一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每日六时礼想中。加读慈云忏主大忏悔文一徧。以䇿嗔恚学友。及毁骂道人之心。不敢复起。我久喜此文。因其忏仪太长。故未遵行。今蒙妙能净友。直言相告。而知嗔过。乃方读此。合论云。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诚哉此言也。我本违父出家。逆师行脚。今又每每嗔恚学友。及远来挂搭请示之人。乃至内覆过失。外现威仪。造种种罪。将来必堕三途。越想越惭。越思越愧。怖畏之心。越起越大。幸每读此文。从怖畏而生法喜。其中妙益。不可思议。越读越警。越读越切。自鞭之语。无过于斯。欲共有缘互相警䇿。故述数言。以志缘起云耳。恋西学人古昆稽首书于法源庵之报恩关。
No. 1188-B 净宗十集(附)
余惭愧障深学浅。文字不通。虽强持名。功又不熟。更加有病。焉能酬对。故将鄙见。净宗十集之名。开列于后。以便问者。自可寻阅。言浅理明。实行为要。欲现世往生。必不可轻忽。当知我。报佛恩亦在此。坏名声亦在此。故自叹云。为净宗。恨无力。集十书。苦已极。费了多少心。干了多少血。招了多少讥。受了多少折。傥能结著一人缘。吃尽千酸心也悦。(慈云大师云。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国)何故如斯强出头。总因净友多疑说。信我者当愍之。
丁丑夏告病比丘玉峰恋西稽首谨识
- 第一经律异相(先明因果方肯念佛)
- 第二莲宗必读
- 第三西方径路
- 第四净土自警
- 第五净土神珠
- 第六西归行仪
- 第七念佛开心
- 第八净土随学
- 第九上品资粮
- 第十净土必求(附净业痛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