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89-A 净土承恩集新刻序

承恩集者。乃妙能法师虗心为道。知恩报恩之言也。所以从始至终。无非赞极净土。信极恋公。以及自真信实行。直心发露等语。可谓醒愚蒙之痛䇿。渡苦海之慈航也。法师生来纯厚。信根天然。在儒教时。见佛必礼。逢僧喜拜。故得于净土法门。深信力行如此。因念净土。正被时机。遂发大心。极力阐扬。逢人必劝每晨十念。及记数持名。一时依教得往生者。不能尽举。有三人听法师之言。十念记数。尽报不倦。皆得往生。乃余亲闻亲见。一瑞邑常宁寺。超宗师。三日之前。预知时至。遂将衣服经书。分施亲友。至第三日。请众同念佛一枝香而逝。一平邑广慧寺。锦静师。七日之前。预知时至。遂请净友打七。自禁语。相随念佛。至第七日。端坐忻然而逝。一常𡩋寺之隣。黄茂森居士。临终之时赞曰。承妙能法师示云。若知西方好处。假使请作国王。必不肯去。果然果然。并诫妻子。精进念佛。遂称佛而逝。略记三人。以明净土之当机。持名之灵验。总由法师力宏斯道之大愿也。坚密大师示十念法门云。此净业必不可少之行。即课佛多者。亦当行之。藕益大师云。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虽多。记数最为稳当。真实操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今观三人。别无奇妙。只有十念记数而。故知十念记数。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余深惭下劣。常生忧疑。何幸闻斯切要之典。每读之。如云开月朗。庆快之至。遂发心募刻。以公净友。唯愿若见若闻。咸学法师信极恋公之志。必得死心念佛。早生西方。庶不负承恩集血滴滴之言也。

时维光绪二年四月佛降诞日净业弟子心永能奉敬然臂香十二炷稽首谨识

No. 1189

净土承恩集

净土随学新刻序

净土随学一书。乃恋西大师深念佛恩。剖心沥血之言。其中阐扬净土妙义。罄无不尽。非言真行实。令人易起深信。而且文简理明。令人易发大愿。信愿既备。则持名一行。不勇自勇。如礼想与入观。将二经之本旨。次第指陈。径路及开心。将净土之正宗。分明拈出。非善导亲承。坚密面授。岂有是哉。十一序文。或引初心。而别垂方便。或宏净要。而细剖幽微。皆依圣教发挥。慈心涌出。十篇发愿。或感深恩。而立誓上求。或忏重罪。而发心下化。可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至若有佛土颂。破心性无佛无土之偏邪。痛䇿依稀。救名号即佛即心之混滥。乃别出心裁。对病发药。且平常。且奇特。非透彻灵峰坚密之意。安有此作。以及深恩略赞。血畅怀。种种偈等。莫不为被时机。沥枯心血。幽玄之至。警䇿之极。夫此书者。真可谓救病神方。生西妙诀。故能令我障重之人。于持名法门。深起信愿。死尽偷心。自蒙晓法师。指我见师于佛顶山。至今十有余载。所承法恩。不可思议。非尽未来际。助师行化。安能酧报也哉。乙亥夏。有西舲上人。自涔阳远访至绍。一见此书。殷勤称赞。再四劝师流通结缘。遂题词于卷首。又净友本缘对余云。某甲得解魔缠仗随学力。遂出钱二十千。复行倡募。愿广流通。以报深德。书名随学随者谦也。学者信也。师具此谦信二德将来往生。必早见佛。唯愿净业之士。咸随此学。学到如师信愿切。定随师后见弥陀。随学二字。甚深甚深。可知吾师一生苦志。都回向在随学二字。故自序云。愿承此随学善根。早得见佛闻法。早能说法利生。即普贤菩萨。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之顺也。时光绪元年腊月望日弟子妙能芳慧在舜江旌教讲寺净土关内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并随学妙书稽首谨序。

西归行仪跋

佛说弥陀经者。圆中钞云。即是三德秘藏。圆该一切。舒之则弥纶法界。一即一切。卷之则摄在一经。一切即一。能如是了。则弥陀一经。充满法界可也。十方法界。皆具此经可也。受持之人。诸佛护念。其所护念。不在兹乎。求净土者。急须讽诵。以此功德。速往西方。读诵大乘。无过于此。十念门者。弥陀立誓以导奉持。可不遵乎。每晨称念。面必向西。楚禅师云。一方土净方方净。十念心真念念真。此深得面西十念之奥旨。故灵峰赞楚石。即是阿弥陀正觉也。为此持名人纵得一心不乱。此行切不可废。此行一废。则信愿不切。往生难矣。故要解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二仪者。运三业之至诚。向西方之妙境。则心佛宛然。自他不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明矣。苟能遵此。则信愿不深。而自深焉。莲宗必读序云。名号功德。自何而始。乃因六八大愿之所庄严。九品悲心之所成就也。是故专持名者。此二经文。应当熟读。坚固信愿。全赖于斯。恋西大师以至诚心。集此一书。可谓契理契机。尽美尽善。其自序一章。奇唱极谈。精详贯彻。非得三昧。定佛冥加。略引后文云。弥陀因果。始终不舍于我等苦恼众生。而依此持名。于念念中。必能圆具信愿行之三种资粮。诚哉此语。不得净宗之骨髓。必难如是。余初一读。便如得宝。越读越深。愈思愈妙。深惭垢重。何幸闻斯。得益良多。感恩不尽。乃觉从前持名。全无信愿。只是压捺妄想而。所以每每改换题目。别求深妙。故坚密大师云。未阶净信净愿。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担。唯愿修净业者。竭力遵此行仪。则信愿必坚。西归必稳。见佛非难。度生亦广。甲戌夏谂西学者芳慧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净土法门拜识。

读彻悟禅师语录有感序

同治丁卯冬。余在普陀法华洞。蒙恋公将彻祖语录数叚最切要处示余。余即另抄一纸。随身受持。语云。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倘佛祖现身。顺逆至极。尚不改其信愿。况其余乎。世间出世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待寻。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一念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见性作佛。难易相悬。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嗟乎。余惭垢重。虽得此至言。时常披阅。总不能放下世缘。一心念佛。故一回温郡。被业缘所牵。常逐利名。竞争人我。所造罪愆。非但九品难登。抑且三途难免。由是发心。往虞东明因寺。复亲恋公。幸藉慈力。而得掩关于旌教寺至。乙亥春将。彻祖之文。细心读之。始知此数叚文。说理圆顿之极。说事剀切之至。说信愿坚固。尽诠净土之玄关。说因果同时。极显净宗之奥旨。且净染判悟迷。明指为佛为生之缘起。禅净分难易。甚彰是佛作佛之纲宗。诚可谓彻骨之谈。剖心之语。设不遇恋公指提。安能于兹得益。此恩此德。剜肉以然千灯。未足酧报。遂即向佛前。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立誓每日持佛号六万声。庄诵弥陀经六卷。毕命为期永无改变。又印送彻祖语录四十八部。以结净。所愿承此功德。速舍苦命。速取乐邦。速回堪忍。速度含灵。始堪报彻祖之恩。并可酧恋公之德耶。今将前文。重述六偈。以自痛䇿。

倘置佛名(至)顿超多劫(赞曰说理圆顿之极)

十念能超多劫修。莲邦速入妙无俦。三乘圣行功虗弃。况起六凡生死谋。

于此不信(至)非狂即痴(赞曰说事剀切之至)

不信西方是极痴。如同木石实堪悲。愿从今日狂心歇。定课持名不改移。

倘佛祖现身(至)更念谁(赞曰说信愿坚固云云)

净土须凭信愿坚。岂因顺逆被他牵。纵然佛祖移吾志。决不更张最胜缘。

一声佛号(至)岂待寻(赞曰说因果同时云云)

净宗因果本同时。才念洪名达宝池。句句分明心佛判。自他不隔一丝丝。

一念悟(至)珍重乎(赞曰旦净染判悟迷云云)

迷悟从缘染净分。故知生佛有来因。现前一念当珍重。十界差殊在此根。

夫成佛(至)痛快也哉(赞曰禅净分难易云云)

禅净咸谓一理通。谁知难易非同。参禅虽是超群法。直捷还须让此宗。

血书阿弥陀经发愿缘起

大矣哉。弥陀妙典。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所以广长舌覆而同赞。诸余经尽而独留。坚密大师云。佛法之妙。莫要于净土。净土之妙。莫要于持名。持名之妙。莫要于小本弥陀。字字是行人真归。字字是行人妙观。恋西大师因此述礼想仪。奉为日课。并舌血。书写此经。以常供奉。可谓是真精进。是为真法供养如来者也。余蒙恋公面授此经大意。并礼想行仪。余即至诚礼诵。不敢懈倦。故得于此妙经。薄有所领。一日承师寄下血发愿文。细心读之。愈加欢喜。始知此经。直显众生久迷之自性。大畅诸佛普度之本怀。如此深恩。岂能酧报。是故亦发心刺血。书写此经。以便终身供奉遂发愿云。弟子芳慧。

无始造业
至于今日
受苦无量
未曾暂歇
今虽出家
生死不切
戒律多亏
威仪全缺
心浊志昏
语言唐突
见陋质愚
行为暗塞
幸遇法门
横超带业
赖佛冥加
方堪得入
可恨障深
每生退息
庆有宿缘
常逢知识
励我修持
䇿吾放逸
历赐忠言
恒常获益
欲报深恩
愧无道力
遂发诚心
学其
以血写经
聊表恳切
运此苦心
求彼乐国
愿命终时
佛来迎接
见佛意欣
众罪消灭
闻法心开
佛慧顿彻
得悟无生
神通莫测
回入娑婆
广化含识
同念弥陀
同生彼国
圆满菩提
一生补佛
方报佛恩
并酬祖德

覆恋公戒述书

叨蒙恩师。屡赐滴血之言。真是救苦良方。感恩不尽。仔细澄思。吾师每出忠言劝慧戒述。死心念佛。如今越作越多。不肯速改。真是悖逆之徒。师云。既知自呵。应当莫犯。自呵故犯。是甚么心行。真无惭愧之人也。又云。东攀西缘。其病虽重。死心念佛。可以调治。弃本逐末。乱作偈文之病。无药可救。我见魔入心。执药成病故也。蒙师如此指迷。令不肖昏昧锢蔽之人。不悔而悔。不戒而戒。吾师真有起死回生之术。不肖之病。虽落在膏。犹得圣药而治之。不肖之眼。虽多医膜。犹获金錍而刮之。庆幸之至惶恐之极。不肖业深障重。心浊志昏。是故一出言便糙气。一举笔便粗心。凡动作行为。不至尽头。必不肯休。实如痴钝之马。非仗智䇿。痛鞭出血。总不肯行。愧甚愧甚。吾师深慈大悲。忠言苦口。破我病源。言言沥血。化吾迷执。句句剖心。叶静觉居士所谓。若非柔软老婆婆。怎医嫡孩心里病。化执起懦。厥功伟哉。果然果然。不肖闻常精进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吾师今日指化不肖。亦复如是。安得不庆。安得不喜。此之恩德。粉骨碎身。难以酧报。故于监斋菩萨诞辰。敬然臂香九炷。立誓云。芳慧此生。再作偈文。必堕地狱。又然臂香六炷。供养两土教主。惟愿佛力加被。令我至死。不忘一句佛名。于一念顷。顿生彼国。方报佛恩。并酬师德。从今以后。决不再犯。兹特书寸楮。谨复吾师。临颕不胜惭惶之至。

八要赘言

呵弃欲盖

题血画弥陀像

彻悟禅师语录。有血画弥陀之诗。余阅之有感。故于辛未冬。发心血画像。吴决西居士见之。遂题诗十首。至心称赞。余读之大喜。亦和十则。以伸鄙怀。

悲伤多劫负吾师。众苦交煎不暂离。刺血[糸*写]真无别愿。但祈金臂早相垂。

每想慈尊两泪淋。多生离别恨难寻。剖身沥血描真像。惟愿早聆说法音。

血绘金容万德成。真身实相甚分明。愿吾速灭无边罪。舍此报身必往生。

血涂成金色躯。宛然真佛体无殊。至心皈命常如此。愿早脱离四大模。

火宅炎炎不可安。群灵暂处苦千端。血心缮佛超生死。免得阎王怒目看。

血图彼佛向东来。宛尔真身立宝台。稽首哀陈生死事。悲声痛切响如雷。

堪怜心主不惺惺。流落他乡昧灵。今日思归剖舌血。描成彼佛岂丹青。

血画弥陀色自新。俨然池上现金身。深惭久背天真父。谁识原来不隔尘。

多生业系甚难开。誓向珍池去培栽。剖破舌头流赤血。真诚画出古如来。

深愧愚痴不识真。弥陀救护过慈亲。今将一滴精诚血。画作莲池丈六身。

先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究其轻爱之本。莫过厌身。一念之原。莫过信佛。苟能深信于佛。则念不期一而自一。真厌其身。则爱不期轻而自轻。妙能净友。久怀此志。立行不休。复能舍身血。敬绘弥陀。并题佳句。以表欣厌。可见轻爱之心。弥坚弥勇。一念之功。愈切愈深。诚哉斯志。虽未脱秽邦。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宝所。是极乐之嘉宾也。同治壬申。古昆谨跋。

念佛十种功德颂

经云。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一。昼夜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诸佛昼夜护念。弥陀常放光明摄受。四。一切恶鬼不能害。毒蛇毒龙毒药不能中。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枷鎻横死。悉皆不受。六。先业消灭。冤命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见弥陀胜妙色像。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如敬佛。十。命终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弥陀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天如云。十种功德。经文具载。佛口所宣。现生来世。皆有利益。但当精进。不用怀疑。余于念佛法门。能安心无畏。全赖于此。且得逢㐫化吉之处甚多。是故述颂。以便讽诵。

若人专念佛名字。一切诸天尽守持。大力神祇并眷属。时时随后不相离。

若人专念佛名字。菩萨因斯常救迷。大等观音二十五。恒随守护长菩提。

若人专念佛名字。诸佛由兹常护持。况感弥陀恒摄受。光明常放破吾迷。

若人专念佛名字。恶鬼恶蛇尽远离。毒药毒龙咸不害。如斯利益少人知。

若人专念佛名字。水火贼冤悉解除。横死鎻枷皆不受。刀兵牢狱亦更移。

若人专念佛名字。先业宿愆尽灭之。杀命冤讐蒙解脱。便教执对永分离。

若人专念佛名字。夜梦吉祥绝险危。或见弥陀胜妙像。亲垂金臂来提擕。

若人专念佛名字。气力充盈利作为。颜色光明尘垢涤。心常欢喜绝纤疑。

若人专念佛名字。一切人民喜相随。恭敬归依并供养。钦承如佛又如师。

若人专念佛名字。怖畏消除念不迷。圣众弥陀同接引。未来受乐永无离。

梵网合注妙观直指摘录序

梵网合注者。乃灵峰大师极畅本怀之妙书也。故序云。梵网一经。奉为日课。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涌沸。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余幸有缘。得逢斯典。滥沾法味。如宿习焉。故屡逃兵难。此书不舍。并熟读梵网经。以修实行。愧宿障深重。有心无力于菩萨戒。仍多破犯噫。障深如此。若不发大誓愿。至心忏悔。安能现世脱苦也哉。是故于丁卯夏日。在普陀法华洞。敬然臂香三炷。供养千华台上。卢舍那佛。又然臂香三炷。供养千华上。千释迦佛。又然臂香三炷。供养千百亿释迦佛。又然臂香十炷。供养十重戒。又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四十八轻戒。以此功德。愿早生极乐。早见弥陀。早来秉菩萨戒。广度众生。尽未来际。无穷无。愿我今生破戒之罪。皆悉消除。摘录此文者。乃天台妙观一念三千之直指也。言虽至简。而义全备。可谓饮一滴。而知大海。烧一丸。而具众香。净业行者。苟能读此。不唯可以开圆解。而深知观自心。亦必悟西方。而愈肯称彼佛。解行兼修。理事圆具。上品资粮。无过于斯。复告现前净业诸友。梵网经菩萨戒者。释迦如来。尚且半月半月自诵。我等既为佛子。那可不读。勉而学之。当知乘戒俱急。生品最高。倘若有乘无戒。终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可不惜哉。同治巳秋恋西后学古昆敬然臂香九炷稽首序于旌教寺之天台教观。

满七自庆述怀告众

无量寿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昆恒于此言。喜彻骨髓。愧持念之功。未竭其力。由是发心。于光绪丙子秋月。在法源庵之报恩关。启建七七道场。惭愧数经七期。皆被障缘扰乱。虽功不虗弃。实不称怀。故今特请妙能法师。为众讲经。共相护七。以安内外。昆禁止语言。以绝外事。定十万弥陀。六时礼想为日课。以䇿懈倦。于起七日。敬然臂香三十八炷。供养六方三十八佛名号。又然臂香二十一炷。供养释迦弥陀观音势至及众菩萨。以求加护。令我内外诸障不起。每晨敬然臂香三炷发愿云。我今然臂香。供养弥陀佛。愿我众罪愆。决定皆消灭。愿我命终时。决定生彼国。愿早闻佛乘。愿早度一切。满七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佛说阿弥陀经。又然臂香十二炷。供养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众。以申回向。愿我承此道场功德。临命终时。决定得生极乐世界。早见弥陀。早度众生。又然臂香三炷告众云。

古昆深愧障重。妄想难除。七七完。并无祥瑞。只于第三七完养息。得一异梦。至险至善。堪为警䇿。可以对众说说。梦一人以一把凶刀。横驾我顶。手不能抵。心中怖急知必定死。忽忆弥陀。必能救护。即用毕命之力。勇称佛号几声遂醒。得一身大汗。欢喜异常。不能为喻。深思之。必佛力使然。真真实实。是持名之大切要。坚密大师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之旨。不外乎此。欲终身为警䇿。而述偈云。凶刀驾顶。命必难顾。勇心称佛。佛必救护。欲想临终。决定离苦。念念之间。应当如此。昆于持名之行。最喜坚密大师六字洪名。念念欣厌之言。依凭数载。犹未得旨。今获此梦。心安意悦。感恩难思矣。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愿我临终念佛。与此梦无异。

七越打。灵峰大师之恩越显。秘藏指南云。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此语真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令我垢重心乱无救之人。得知念佛。不用怕妄想。只要信深愿切。必定往生。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皆可度脱。此之谓也。我从此不管忘想多少。只顾持名。每日几万。愿早生下品。免受轮回。想我垢重心乱。病无可救。幸得遇此活命灵丹。粉骨碎身。岂能报其深恩也哉。故于今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灵峰蕅益大师。而发愿云。我今然臂香。供养灵峰祖。愿我速往生。早来击法皷。普化垢乱人。同生安乐所。唯愿大慈悲。证明摄受我。

四七完。承妙能法师八字赞云。谅此回七期。必定仗佛冥加。得成三昧。今不瞒丑。而对之曰。古人念佛。往生甚多。先得三昧。而后往生。能有几位。实为信深愿切。临终仗佛力冥加。暂得一心不乱。而往生者多。故普贤菩萨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若先得三昧。何用愿临欲命终。无诸障碍。灵峰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亦不说。先得一心不乱。成就三昧。方能往生。唯先得一心。成三昧者。可往上品上生耳。当知今时之人。垢心日炽。先得一心不乱。成就三昧。岂易言哉。我但求一不改变之志。亦千难矣。万难矣此番七期障缘不起。持名心安。且得日听法音。助起精进。信也信极。愿也愿极。行也尽力。深愧妄想。究竟难息。幸有弥陀慈誓收。信愿真深终得入。诸友齐心护七之功。无穷无尽法师讲经助道之功。亦无穷无尽。昆七七日中。蒙照获益。所受之恩。亦无穷无尽矣。愿我等今世。决定同生西方。同见弥陀。尽未来际。同化众生。

净土承恩集(终)

No. 1189-B 净土承恩集自跋

不肖愚僧芳慧。自惭宿障深重。学禅不就。习教不通。欲专念佛。志犹难决。甲子春。发心至鄮峰礼舍利。与晓柔法师谈及此。蒙指示云。汝念佛欲得其旨。必须请教恋西大师。遂赴佛顶山亲近。屡蒙慈诲。始定十念。及记数持名。闻师深赞十要。遂静心细阅。阅之数月。虽未深知其妙。而获益颇多。见序中云。像季久转。唯净土一门。契理契机。而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美尽善。遂往四处劝募重梓。以公同志。丁卯冬转南海。恰遇恋公在法华洞。编集莲宗必读。唤余较订。并命作序。余遂撰一纸。呈公琢削。公便自起一稿。余阅之优劣天渊。惭愧之至。遂将鄙序焚化。自此信入骨髓。中心诚服。复撰新刻缘起一笺。以附书后。乃此集所由起也。戊辰春至宁。较刻必读。与往生集。并募刻省祖彻祖语录毕。冬回温郡。孰料被业风一吹。名利心起。或讲经主七。或办戒上堂。呜呼。古人道德俱偹。尚不肯应世利人。今吾行解全无。何可妄为。返以思。真是一大罪人矣。壬申春。访问恋公在虞东明因寺。复往礼之。于夏月。将净土自警录。径路神珠等。细读深思。得益良多。遂述数序。以申慈意。腊月初至旌教寺。说发心掩关。蒙境泰和尚慈允。得满微愿。因宿习甚丑。虽在关内。多诸杂乱。恋公遂作掩关警䇿示余。余即述良医救苦四则。以自痛鞭。日积成编。名之曰净土承恩集。乃深承恋公慈悲指示之恩。而得成此鄙书。以为警䇿耳。

时维光绪元年季冬月佛成道日净业弟子妙能芳慧在舜江旌教讲寺净土关内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直心发露顶礼谨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