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
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
或问持经呪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呪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呪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呪念佛。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甞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之道。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当死沙弥恐甚。夜祷于佛。愿于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悉泣不胜。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堕妄语。
菩萨示陈定耑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
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邱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心猛烈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邱从此竟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沈沦长夜。悲哉众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罗网。不可不慎。汝今当知。由昔以见邪故。报获五漏。失正知故。复遇邪师。毒螫亲遭。岂得不生恐怖。今应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无朽为一友问。得寿几何。菩萨示偈曰。
复示曰。且莫为他问日期。到腊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脚乱在。(是友果以次年腊月三十日疾终)无朽闻说。遂求开示。菩萨曰。元柏当知。学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无基。渡水无筏。欲明心者。当微细观究。此身此心。从何而有。既四大虗幻。心将谁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尘。了无差别。目前万法。从何处生。从何处灭。若无生灭。则照与能照。两无所依。自见真如寂灭场地。
勾曲孔生。持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问死后云何。因泣下不已。菩萨曰。不须悲泪。但从我说。深信遵行。自有好处安身在。遂授偈曰。
沈文州以伤寒名家。适至作礼。菩萨问曰。寒入心包。当作何病。答曰。名中寒。因喻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于心。即为殒命之病矣。汝诸人但以身病为病。调之治之。至于心有大病。则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其患苦而莫之觉。哀哉。
陈大心奉教念佛。极其诚至。菩萨示偈曰。
又喻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孙中白好丹术。日久无效。因来会作礼。菩萨呵曰。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且问尔金丹几时可成。答曰。正尔求成。菩萨曰。若成了。千万留却几颗。莫都吃到肚子里去。俟汝见阎罗老子时。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儿。此事决无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孙拜谢。有顷。菩萨又曰。痴老儿知得你自己本等么。答曰。我求见性是我本等。菩萨曰汝知此性。为大为小。为青为黄。答曰。性无如是等相。菩萨曰。然则汝欲向甚处求见。孙无语。乃发信皈依。愿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
我今强为汝立名。可曰达本。汝此后光阴。不上七八年矣。莫负却八百年前三十六载苦行也。孙因问此身如何结局。菩萨曰。结局便结局。又问如何结局耶。孙乃问如何修持。菩萨曰。净土一门。能广摄群品。汝问修持。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无再惑。
菩萨又喻诸人曰。从古大圣大贤。阐微立教。皆至精至简。上士闻而悟。中下闻而修。皆归大道。乃后之著述。务为繁言隐说。使凡流揣摩成见。遂至以讹传讹。深入邪僻。抱暗没世。竟不自觉。如达本因读参同悟真诸书。不知法要。曲信讹传。谓为有得。执吝不舍。白首无成动诸烦恼。菩萨说为真可悯者。是故汝等既识前非。当崇正信。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耑。查定敏。恭谨颙𥩟。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皆欢喜。得未曾有。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邱。因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麓。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久以兵乱各散。我越后二载。示寂于武林天竺。后复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宜各谛听。
示无朽曰。汝向者虽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即是夙因。今宜速发深心精修净业。为诸人唱导。无空掷后。此□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
示常摄曰。汝常持大悲神呪。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呪。历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萨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嘱汝。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须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虗己请益。增长志气。莫只坐云雾中过日。源不达。复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源无语。乃令诵准提呪一徧。源随诵之。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偈曰。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呪。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呪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
问达本曰。汝将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萨曰。得无口头话否。当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刚般若。当知有七不持。所谓心昏散不持。有过犯不持。入不净处后不持。饮酒后不持。人扰不清净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记忆不持。若坚意受持。应离此七。诵至纯熟。即于观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有诚言。汝须保任。复与汝偈。
示陈定耑曰。小人之为恶也。惟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亦惟恐人知。汝当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验夙因。今为汝命名曰敏。敏有聪勤妙捷四义。聪以除汝暗。勤以励汝怠。妙以开汝慧。捷以发汝废。汝当顾名思义。莫谓菩萨徒与尔一个字也。复示汝偈。
是日陈大心后至。菩萨问曰。汝云何修持。答云。惟修净土。菩萨曰。舍此别无胜门矣。嘱汝一偈。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邱。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匄。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嗔恨否。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嗔。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嗔者。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著。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甞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甞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那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著。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嗔。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
孟冬二日。为菩萨诞生之辰。众设供称寿。菩萨曰。汝等以何物寿我。皆曰。心以为供。菩萨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菩萨曰。既言无物。谁知至诚。能知诚者。定有处所。可得举示。云何无物。答曰。实无所得。菩萨曰。汝言无得。为是暂无。为决定无。众拟议未对。菩萨曰。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一涉纤疑。毫𨤲千里。当知汝等言诚言妄。说有道无。皆是起灭计较推详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无所益。听我妙偈。
时诸弟子咸再拜愿更闻法要。菩萨曰。善哉善哉。汝等愿更闻法要。当诚解我语。善答我问。诸弟子。譬如有人谓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贵无比。是人闻言有志往否。咸曰愿往。菩萨曰。汝不识路径。当云何。咸曰有人指示。从之而行。菩萨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若不明辨竟从其言。则燕都远之又远矣。众曰。然则如何。菩萨曰。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须向北而往。便可直达帝所。诸弟子。此人所指。有错谬否。咸稽首曰。无谬。菩萨曰。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巅九层之顶。当如何教之。咸曰从卑至高。菩萨曰。然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方为正说。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处。为浪语矣。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愿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咸曰必愿为宰相。菩萨曰。然。又譬如有人。在于岐路。不知所从。有悯之者。指曰。是边极艰险。极曲折。不得便出头。是边极正大。极平坦。走去便得出头。其人受指。于此两边当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酬我所问。俱合正理。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咸再拜曰。唯垂开示。菩萨曰。善听。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而不识修行之要。趋向无据。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径者是。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则其人虽终日行。而茫无归宿。何由觐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弥陀净土。帝都也。信愿行三。勤加精进。终至往生。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若尔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墖顶。非尔所及矣。可胜悲痛哉。
众欲积田为修行计。菩萨曰。汝等欲矢志同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所从。不复为求人计。故发此议。以我观之。念头虽好。然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何以故。街头一饭。冢间一宿。先佛道范。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无其赀。将出自募化。更为不可。佛一代教。无此二字。盖自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诸人但执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无常恒。是虽聚而实散。苟明此意。止应随分随时。莫去闲思预计。
菩萨又告众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诸弟子欲造像供养。请示法相。菩萨曰。诸弟子欲造相供养。积诚已久。合当显示。但汝尘劳中。我妙明内。即今显现。汝等不能见也。又我随机感化。身相不一。今但从本起修。可画作大比邱相。面如满月形体丰伟。著袈裟坐莲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说法相。眉间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要须庄严相好。不得潦草。诸人闻已。皆拱立思维如是法相。菩萨乃言。诸弟子。人人有个觉明妙行。不即不离。在汝诸人摸索不著处。时时出现即今明白。更不须设像供养。愿见于他日也。
查定宏因丧子。欲弃家为僧。菩萨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断无益之事。绝无益之友。皈心大觉。愿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驱诸障缘。汝向畏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勿多言也。定宏乃问奉教持金刚经。但诸字句有不同者。当从何本。得无差谬。菩萨曰。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并无差谬。
沈天宇有疾。设供求示。菩萨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当息诸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念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从此拔出矣。汝今设供求示。不过望我有甚好方与汝。口诀传汝。可愈汝疾。岂知。菩萨无是等虗伪之法。但此实实数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还丹妙药也。付汝一偈。
菩萨示达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极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铅水火。本来面目。真空真净等话。实实塞却。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须将此一络索。抛向东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却□心。误却工夫矣。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弥陀佛。明心在是生。极乐在是。一举而两得。极是便宜也。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德。菩萨曰。此虽孝而有限。惟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但福及九祖。即历劫冤亲。俱蒙解脱。汝能专修净土。是为大孝。
定茂问。持呪云何明心。云何究竟。菩萨曰。心不离呪。呪不离心。是持之义。汝当于一切时观此呪体。与我心体是一是二。若云二者。云何心能持呪。呪能显心。若云一者。云何忘则呪无。忆则呪有。则知此呪与心。离诸名相。毕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无玅解。平等大慧云何显发。平等大慧不现。何由照生死之昏迷。达三界之实际乎。达本问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菩萨曰。汝一念佛。便云火发。何故汝终日向人说话。便没一毫火起耶。当知此火。乃汝无量劫来。无明烦恼之所积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烧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为大法故。于无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无上宝王。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犹嫌迟暮。尚乃恋著尘劳。希图丹药。以求延年益寿。汝不闻非非想天。尚有报尽。劫火洞烧。坏至三禅。况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法。而求其永无变灭耶。汝今闻我所言。当如梦初觉。如醉初醒。精修净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寿命。无穷无尽。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浅浅长生久视之术。可同日而论也。
查定宏问。持呪时。多生恐怖。求示方便。菩萨曰。谁来怖汝。谁是受怖者。由汝夙生习气不净。故从微想中忽现此相耳。汝但精诚诵持。自当除灭。得如意意顺。善能护伏烦恼。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陈定育为母疾致祷。问作何功德。可获全愈。菩萨示偈曰。
定茂欲舍持呪而念佛请问。菩萨曰。汝欲舍持呪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有年少僧四人进谒。菩萨曰。诸年少。众生无始时来。因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今尔等出家离俗。得为比邱。当知父母于尔。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两字。若复放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
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与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探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卓。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虗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菩萨示常摄曰。汝向持大悲神呪。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呪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呪。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呪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庶无虗縻岁月。可以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后。仍自目前行止。断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濶论。说牲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
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澁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千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虗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菩萨示陈大心曰。尔道念增矣。世念亦不减。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尔须要明白。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事。然汝亦太愚痴。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汝何不问头儿白了。面儿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将次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带锁去。这事汝何不问问。
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先来求示。菩萨曰。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专于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虗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难到外则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则依理修观。驯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为自己。为施主。亦莫管长久不长久。只要扫除习气。打荡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虽然次第但不是个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将万缘放下。一钵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为正修行法。若区区三载忏期。又夹杂世故。而欲成净业。出生死。譬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世上必无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冻馁而死也。
王师初下三吴湖𡨥突发。阖城奔窜。久之事定稍稍复集菩萨示曰。后六月十三之变。得无惊恐耶。汝等当知此皆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此旤如梁武皇时。八人以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险矣。三世业果。可惊可怖。汝等尚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菩萨示沈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呪。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菩萨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愆。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惟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士庶三十余人。未决心疑。咸来咨请菩萨悯兹众等。虽同禀诚心而不识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会。可谓有缘但若与尔等说佛法。非所习开。恐难信人。不若举一则世典儒书。与众等一话。或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今日看来。安与利且莫说起。即勉强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尔等自遇我之后亦曾发心勉强为善。乃有一旦弃捐。或渐至懈废者。其故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谓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耳。不知为善若果无功。何以古来圣贤之徒断不作些微小恶善则尽力尽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若果为恶有效。又何故古来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无功之事。且现见为恶之人。眼前虽得便宜。到头几个有好结局。好断送。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间数岁小儿。见说个好人便知赞美。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见说个恶人便要嗔怪。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此事极易晓。非是尔等不聪明。真不知得。但是不能实心向善。故一时不细察耳。所以平日间舍一钱。也要向人说一遍。有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都是从外边做手脚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处。觉得没滋味。便抛弃了。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之草木。可不痛哉。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一者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往往慎于斯须而变于顷刻。若是者谓之造就无地之流。难以入道非圣人之诲人或倦。而故绝之也。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却为自是之见所障不成大器。盖人一自是决不肯虗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称誉凡有所为不能面闻其过而德业殆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获。尚有命焉而况功名富贵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则苍苍者天。赫赫者神将无用乎。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合有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天悯而与之也。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僇身之祸。无利物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犹可追报也。试思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自利其妻子而不养。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报复如平人者。是皆禽兽所不若也。呜呼人而禽兽不若耶。可畏哉。众中有识者思之。
或欲求官问可得否。菩萨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须知得通经史之谓文。练韬略之谓武。膂力过人之谓勇。智能出众之谓才。汝自思量有一于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过图侥幸而已。要图侥幸。念头先已不正。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势。一味虐疲民而饱我腹。决不思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至积恶日深。不知改悔。来世定作牛马驼骡有力报人等畜。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皆夙世冐禄贪功。无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且报应之理。远近无期。或致祸于现世。或殃及于子孙。如目前一等罪犯囹圄。身受屠戮。继嗣不肖。或绝灭无传者是也。又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谓之不仁不义之物。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诸佛圣贤必为之堕泪。奉仁人有道。反为之生惭。即罪恶不极。而冤结相酬。后世定作一类羊猪鸡犬。无力报人之畜。及世间一等。贫穷下贱剧苦之人。又此图侥幸一辈。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谈势所心至。可不畏哉。
王定佑求子。菩萨曰。汝自今莫杀生命。勿食异物。勿多欲逞忿。何以故。杀生伤天地之慈。乖长养之道。食异物。必增淫秽。或致恶疾。多欲逞忿。则戕损寿命。暴折元和。又多犯阴阳之忌。汝当永戒此三。一意奉养老母。推惠行慈。济贫拔苦。广行阴德。积累不废。天必锡汝佳胤也。
菩萨示陆定息偈曰。
复示曰。回去向尔母亲。谆谆切切。劝他至心念佛。求生极乐。即不能素食。莫勉强他。但不可杀生。他若肯归向弥陀。自断血肉。此是世间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尔时菩萨化缘已终。因徧召诸弟子。各授以训。示定勉曰。汝名定勉。当号自开。勉力修行。自得开悟无上菩提。作善知识。续佛慧命。汝毋自弃。
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菩萨曰。台宗三观妙在圆心。圆心若知。其道尽矣。令与定勉并立。付偈曰。
示上德曰。
示耳之曰。
示陈大心曰。
示沈元辉曰。
示杜义见曰。
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病愈甚。念愈勤乃好也。若病到念不得的时节。却是错了也。
示无朽曰。
示常摄曰。
示常源曰。
示定茂曰。
示定随曰。
示查定宏曰。
示陈定耑曰。
示达本曰。
时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虗此会。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何以故。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涂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著力。无事悲哀。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所以者何。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当事。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即是大报恩处。时诸弟子虽闻法谕。犹故围绕不忍散去。菩萨又谕曰。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汝等具有大缘。从此虽不再降。然不得作远离想。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无一日废弛。自舍却觉明妙行也。少顷又谕曰。诸弟子。法会既终。宜各散去。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莫只呆呆守著菩萨。定不在一幅纸儿上也。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可矣。
西方确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