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客曰。好生得长寿。好杀致夭亡。定理也。奈何有好生而夭。好杀而寿者。
答曰。报有三。一者今生所为。今生受报。二者来生受报。三者多生多劫受报。好生而夭。宿世孽也。不好生。则寿愈短矣。好杀而寿。宿世福也。不好杀。则不止寿矣。
客曰。某某。亦尝戒杀放生。诵经持呪。今不见有报。何故。
答曰。报之迟速。视缘之熟不熟耳。缘未至。而求速报。犹甫下种。而望收获也。况不遭意外之祸。即是福。安知不有默佑之者乎。
客曰。现报示人。方知畏惧。迟至后世。皆谓渺茫。天何为不使人。速受其报耶。
答曰。报之迟速。因缘次第耳。非天也。必俟现报乃信。愚极矣。
(咸丰十年。余馆于吕四许庽有一乞丐。断去一足。向人言曰。我因昔年。遗肉于地。为狗所噉。我以刀砍其足。狗衔足至土地庙。号叫而死。一月后遂得脱骨疽。土人皆知之。此非天之显报耶。莲西居士附识)。
客曰。某某。未修福时。所求如意。作善以后。触处坎坷。何故。
答曰。此乃宿业。当受重报。因作善故。转重为轻耳。譬如大辟之囚。冬令方行就戮。未至其时。适遇大赦。改为笞杖而遣之也。
客曰。杀生之人。使物类不保其子。宜得绝嗣之报。而渔人杀业最重。何以子息偏多。
答曰。世间子女。有以福致者。有以孽致者。渔人业力所感。即有作恶眷属。分其衣食。使彼日夕劬劳。不足共用。子愈多。累愈重也。君不见天仙列宿。永不产育耶。
客曰。人生斯世。当学圣贤。致君泽民之道。因果之说。何关世道人心乎。
答曰。因果之说。即圣贤之道也。末世众生。恣行恶业。不畏王法。不顾廉耻。而清夜一思。犹不敢显然为恶者。惟恐死后受报耳。佛氏因果之说。正有补于圣教王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