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容有儀篇第八(謂斂束形儀敬道順俗內長信心外生物善故)。
序曰聖者立儀同法齊觀道宗乃異形敬畢通備列羣經無宜不用如有乖軌亂倫自招殃咎故違明誥罪深難宥。
今生居叔世代稱滓濁煩惑日增何時傾蕩如不篤課於何成濟所以寄此形駭澄練性識屈折柔軟慢我將摧必若縱緩憍高彌增故習此語繁矣無奈患深徒便攻擊膏肓難及如不信此言可試讀此文撿此心行鏗然不動可謂上智下愚中流之人義有向背。
故經云今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真用行供養佛人經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錄狠戾不信惡馬難調命盡計窮會思此告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倫致序心曲。
今明諸經所敘威儀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隨國行之以敬為本此乃初心非學不解故須委歷用曉未聞久行碩德固非所望。
然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遶多此則不遶而饒拜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巾屨備整而稱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等。
且自統詳儀節事有機緣容預朝覲則三業殷勤時序忽切則四支削略斯竝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盡衷彼我通意可也。
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家威儀大道人威儀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文證明知歸信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敘以命之。
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官斯非內教然禮貴從俗故也。
一曰稽首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為稽(計奚反)即久稽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如諸候相拜也即以頭叩地虗搖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頭至手所謂拜手者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戰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者謂拜而後稽顙謂齊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先作稽首拜後作稽顙顙是額也以額觸地無容儀也六曰凶拜者稽顙而後頓首拜謂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者謂先屈一膝即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說奇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讀為報報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拜於神與尸也九曰肅拜者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也亦指婦人拜。
又肅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
上竝俗禮正文鄭康成依位釋之如此。
佛法以心為其本身為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來歎為禮見法身華色初至寶階如來毀為拜於化佛故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想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佛約此而分身心敬也。
如能即色緣空觀境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絕今居凡地力極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得單行謂知無境是漸向真謂知唯識是漸背俗如此䇿脩長時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前已明訖數數須知。
經中明敬有眾位之差故先目錄後依具解(謂初識敬事之儀然後依之而隨接)。
南無 稽首 敷坐具 脫革屣 褊袒 五輪著地 頭面禮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繞 曲身膽仰。
初言南無者經中云那謨婆南等傳梵訛僻正音槃淡唐言我禮也。
或云歸禮歸亦我之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云歸命者此義立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
俗有重南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以和南諸佛迷生彌復大笑言和南者謂度我也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濟而得出也準此以言豈非和南先在尊師義通上聖念救拔也。
故經中來至佛所云南無無所著至真等正覺等是名口業稱讚如來德也且夫貴賤不同尊敬致異天竺設敬先以身禮後以頌歎如無量義經八萬菩薩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帀散華燒香以衣寶瓔珞并鉢器百味充滿盈溢色香具足又設幢幡軒葢眾玅妓樂處處安置鼓作眾器而供養佛即前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頌讚曰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如是等頌有三十餘章例諸大經竝有讚頌。
如唐境俗中天子以下美敦盛德其流極廣或以聲歎或以文頌時俗敬尚其風彌遠。
據其行事應在拜後因此稱揚遂及歎耳。
二明稽首者古文為稽今則為稽俗所常行不必從古白虎通云稽者至也首者頭也言下拜於前頭至地即說文云謂下首者為稽也三蒼云稽首頓首也謂以頭頓於地也。
然今行事頓首為輕謂長立頓首於空也故晉時釋慧遠與俗士書但云頓首而不揖也謂非是曲身而但立也故長揖司空不必身曲。
然頓首頓顙俗中恒度首頭之總名顙額之別目然古儀有稽首稽首頓顙頓顙上敬天子殷重之謂故重言之準此頓顙以額至地而拜也。
二明敷坐具四明脫革屣者中梵極敬合示三四初科中梵極敬者躡釋第四如上文云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
此土羣臣朝謁之儀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脫有時上殿則劒履皆捨此古法也。
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却自餘寒國隨有履之。
行事之時既脫足已可踐土地應在坐具尋討經律無敷坐具之文但云脫屣禮足。
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制坐具緣云為身為衣為僧臥具既為身衣明知前設。
又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文敷者故如來將坐如常自敷準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餘人為敷。
今見梵僧來至佛前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無坐具明矣。
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為敷坐具此乃行憍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設席方始禮者亦不可也如見尊長即須下拜安待覔席耶以事詳準隨時設禮不可待席有則從席無則從地可也如在清廟闕庭公衙之所何有設席以此準例則敬慢兩分。
五明褊袒右肩或云褊露右肩或褊露一膊者所言袒者謂肉袒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短右袂便於事是也。
今諸沙門通著衫襦少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為兩片號為襦袒此則名義俱失不可尋之故行事時但出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
故大莊嚴論云沙門釋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門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老乃褊袒之安以衣遮名為褊袒一何可歎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極也。
六明五輪著地者亦云五體投地者地持亦云當五輪著地而作禮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頂名為五輪輪為圓相五處皆圓今有梵僧禮拜者多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
今時行禮觀時進退若佛像尊師却坐垂足方可如上五輪接足如其加坐則隨時而已亦見有人聞有頂足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頂戴一何觸惱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設敬如是例知。
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如俗中重尊友者不斥其名字相名為足下者義類同也又如天子太子有所稱謂不敢及形或稱乘轝車駕或云陛下殿下皆敬儀一也。
然中邊行敬其家不同此土設敬遠拜為重天竺設敬近形接足拜乃為至極。
故經中陳如久不見佛來禮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則頭面禮足之相具也。
善見云辭佛法遶佛三帀已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頂上却行絕不見佛更作禮迴前而去。
智度論其禮有三初謂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而上禮。
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主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遜畏難故云恭也推其至德故云敬也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隨以一事至佛其功不可盡也。
八明右膝著地者經中多明胡跪互跪長跪斯竝天竺敬儀屈膝拄地之相也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地。
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謂有所啟請悔過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骨*委](退罪反)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處翹翹曲身前就故得心有專志請悔方極此謂心隨其身行慢失矣。
今行事者都無思審徑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骨*委]著地者兩膝竝坐者經中名為駱駞坐也此竝身既慢惰心亦從之來欲請福反收慢罪既乖禮意又增慢習一成苦業獸中報受可不思哉。
故律中請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跪者謂尻(苦高反)不至地斯量也。
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身而立者是也。
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左右兩膝交互而跪經中比丘亦有兩膝至地白佛者。
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其本緣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撿諸字書跽即天竺國屈膝之相也俗禮云授立不跪跪謂屈膝俗所諱之凡有所授膝須起立。
九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者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謂隨前緣而行事也莫不斂束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而心一也。
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事校量心堅硬而散亂也將欲反源更始須加功用當開指而合掌脩善行不得合指而開掌從惡習也。
又兩足據地多乖儀節敬俗不立況行道乎亦須準前十倍努力當斂指而開跟如敬俗流不得斂跟而開指作八字立令無識者笑也。
斯言苦楚斯事現行萬失不覺不狂濫也有心行者既覩斯文撫臆論心一何縱誕固當如上準酌漸漸依行心性調柔方可論道道在清通無繫無我如何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門門指掌庶或可觀。
十明右繞恭敬者經律之中制令右遶故左行繞塔為神所訶左遶麥𧂐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且述知之。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閱其蹤竝從西迴而名右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
然撿經中帀數無定或云一帀三帀七帀百帀千帀無數帀者斯何故耶皆謂隨務緩急致有不同。
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仰不能已已周旋敬重申己信重之心也故內外清信來至佛前禮而後遶遶已復禮加敬重沓無得恒準總而言之以敬為本。
故語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故知禮與其敬寧重重則隨心顯晦萬途其致一矣故孔門贊素王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
已前約相且列十條餘有曲身低頭注目瞻仰隨心機用何可備之然一以貫之多陷前列。
至於律制頗亦殊倫故下座之禮先備五法一褊袒二脫屣三禮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座於下座前悔則有四法除其禮足是知餘四通於尊卑禮足一法不行下位此謂懺罪故立四儀自餘常時四法都削(下座互跪亦據請悔之儀常途脩承理不行也)。
上總明禮相䇿撿心行文事備矣方便成矣禮儀既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加敬目不妄視視必瞻顏口不妄語語必歎德如前所顯甚易可知若至臨陣多負重責故論云佛世尊前無異言也可不思哉可不思哉。
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經懷無由鏡曉勿怪覼縷事義須之諺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言雖淺俗其喻深遠故阿難白首而迦葉呼為少年非謂歲積而為老也以不善教誨而非老也理固隱審觀行如何。
古德遺告云行者云何至心歸命常住法身所謂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處等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功德智慧微玅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安慰世間普覆一切無障無礙無所分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舉右手安接眾生放大光明除無明暗百福莊嚴萬德圓滿雨甘露雨轉正法輪濟益眾生出生死海是故號佛眾聖中尊無上法王我今歸命。
次又歸命十二部經上中下善義味清淨自然具足開現梵行最上第一度於彼岸甚深實相平等大慧自性清淨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而此正法境界無礙為眾生說不違實義由是無上出世良藥破滅眾生無始煩惱故我今日至心頂禮。
次又歸命三乘淨僧所行三慧是菩薩道披弘誓鎧䇿精進馬執忍辱弓放智慧箭殺煩惱賊直心深心決定正趣無上第一平等正道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受行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諸眾生常以四攝攝諸含識為尊為導為依為救定置眾生佛菩提道是故號僧明善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間是良福田真供養者故我頂禮清淨僧海。
今所撰集為始行人若不標顯起心無寄若語令念佛則落漠煩拏故曲示相起心標意如此專注永絕遲疑心性醒悟作業清白不爾順舊癡鈍無明雖加箴艾病深不覺。
有人聞余此告掉笑輕之余云不要必捉探收束聞名即禮作意䇿御方可及耳現見俗人禮佛拜拜不虧道人在道趂拜希有其人聞此猶故不信及禮五十三佛情露慢散都不聞之事竟乃悟方始慚恥余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當奈何當復奈何如怪此言對陣方委。
勒那三藏見此下凡悲心內充為出七種禮法文極周委鈔略出之。
謂依次位心無恭敬高尊自德無師仰意恥世下問諮受無所心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似禮內增慢惑猶如木人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輪不具。
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曜心相成就實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猒足。
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未是智心後多退沒。
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虗通無礙。
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禮一佛徧通一切。
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異故三乘名異解脫牀同故知一禮則一切禮一切禮則一禮。
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一拜一起為尊為勝。
行者想觀自己身心法從本已來不在法界佛法身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解冠達自身一切身徧滿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減清淨法門。
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於一佛一佛之身徧於法界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徧一切我身隨佛亦徧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身中具足莊嚴。
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緣徧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緣果報不離法界身隨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緣起一切事成。
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我供養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者見盲者不覩。
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是故行人常須緣觀所得功德不可校量。
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業耶。
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緣境他佛他身。
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解有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脫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許。
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己正法性故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
是故行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常猒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脩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
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
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禮敬禮不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遊真俗竝運心乃虗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
然以隨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計我見者莫說此經以聞不解重增謗毀不如不聞行凡事福。
釋威容有儀篇篇名中容止可觀謂之威容軌度格物謂之有儀戒本疏云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注中上二句釋篇名下二句示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