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大乘菩薩戒儀
大覺世尊一代時教。大小兩乘戒有五種。一者。五戒。二者。八戒。三者。十戒。四者。具戒。五者。菩薩戒。前二即被在家士女。次二即攝出家五眾。上之四戒。隨心廣狹。通大小乘。皆為方便。五.菩薩戒。純一大乘成佛之法。十方諸佛示生唱滅。種種方便。為令眾生自省己靈。本來清淨無諸垢染。本來平等無有高下。本來自在無諸罣礙。無始迷倒。枉受輪迴。因佛開示。始悟眾生與佛同等。既自悟已。立丈夫志。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修菩薩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證大涅槃。安住秘藏。是謂諸佛出世大事因緣。然菩薩戒凡有兩宗。一者。華嚴部。二者。法華部。梵網經云。若受菩薩戒者。國王.百官.比丘.比丘尼。乃至庶民.黃門.非人.畜生。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此即華嚴部。通漸頓受也。善戒經云。欲受菩薩戒。先受優婆塞五戒。次受沙彌十戒。次受比丘具戒。後受菩薩戒。譬如重樓四級。不由初級而至二級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而至三級無有是處。不由三級而至四級無有是處。此即法華部。唯從漸受也。今在家士女受者。則專依梵網。出家僧尼受者。則通稟二經。今且依梵網通攝道俗。世所盛行。廣明受法。略有四種。一曰戒法。二曰戒體。三曰戒行。四曰戒相。初.戒法者。天台疏云。最初妙海王子從盧舍那佛受菩薩戒。即為法身大士。制十重四十八輕。乃是心地一品耳。據梵網大本。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戒文下指八萬威儀品等。即知制法量等塵沙。由制心地。動心違理。徧眾生界。心無量故。制亦無量。眾生無盡。戒亦無盡。除十重已外。一切皆結輕垢罪。即知輕垢不可限量。遠古諸佛。同一楷模。佛佛相承。傳至今日。非獨寂場舍那始制。或云。佛立一切戒。戒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戒。故知但能對境。一切無心。何必受戒。答曰。若的無心。可容無戒。汝自審量。果無心不。且位階等覺。尚有無明。亦未無心。逮至妙覺。妄念永盡。具身口意三種不護。故知唯佛無一切心。而眾生界未盡。尚有大慈悲心。豈同木石。頑然無知。謂無心哉。是故諸佛果上起用。說法利生。悲智方便。善巧提誘。未始暫息。良由以無心。故無所不心。安有恣放作惡。不奉戒律。謂之無心哉。故戒經偈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皆共尊敬戒。則知三世界人證此戒已。尚皆尊敬。而具縛下凡自言無心不須戒者。昧心逐語。不知分量。若此之甚。是可憫也。或曰。了心即佛。豈假他求。本淨無瑕。何勞受戒。答。佛有三世。不可混同。遠古諸佛。過去佛也。十方剎土。現在佛也。法界眾生。當來佛也。故戒本偈舍那佛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又下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言佛是同。已成.未成則異。若謂凡夫即同果佛。頓廢進修。便生上慢。未得謂得。是大妄語。自陷陷他。為過不淺。涅槃云。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豈比醍醐。又圓覺中眾生覺性。如金在鑛。豈比精金。祇由心本是佛。故可發意勤求。祇由心本清淨。故須立誓受戒。當知菩薩戒者。直是識心達本。成佛菩提之要術。此謂戒法也。二明戒體。有三。初.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二所緣境。即發戒之處。三所發業。即無作之體。初.能受心者。即大菩提心。慈悲誓願。所謂斷惡.修善.度生三誓。攝一切願。無不具足。如普賢十大願.勝鬘十大受.藥師十二願.彌陀四十八願。皆即本時戒體矣。行願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若無誓願。即不發戒。則無體也。二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體從境發。境既無量。體亦無邊。行願經云。因於眾生。得成阿耨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淨行品云。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即獲一切勝玅功德。經中自問。云何用心。乃列一百四十一種當願眾生。即知一切眾生是諸菩薩因行果德所出生處。若非生境。戒則不發。何有體邪。三所發業。由菩提心。緣眾生境。起大誓願。剋志要期。攬法歸心。心與法合。發生無作。成善功德。為佛種子。由種熏心。有大力用。能起後習。直至成佛。究竟果滿。百福莊嚴。威神妙用。由茲為始。經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戒而得。即斯謂也。故南山云。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有心。名為戒體是也。或云。眾生本有佛性。即菩薩戒體。今謂不然。本有之性。蝡動翾飛一切皆具。菩薩戒體。受者方有。不受則無。此則因緣構造。修起之法。性雖本有。非修不發。如摩尼珠具足眾寶。不假緣求。終不出現。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南山云。熏本藏識。成善種子。此為戒體。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無作假色。即所發體。南山藏識。即所依處。善種子。即能依體。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此謂戒體也。三明戒行。既發此體。當起隨行。專精保守。如護明珠。一切時中不令忘失。恒憶.恒持.恒防一心三用。念念圓修。遠離諸惡。攝律儀戒也。修習諸善。攝善法戒也。將護眾生。饒益有情戒也。始發三誓。次行三戒。終獲三果。即法.報.應三佛身也。願行相副。目足更資。如車二輪。如鳥兩翅。此謂戒行也。四者戒相。此有二種。既奉圓戒。三業動止。莫非利物。自行化他。美德彰顯。香聞十方。眾生喜見。隨所化導。如風偃艸。無不伏從。經云。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此即約行為相也。梵網戒本十重四十八輕。名種條別。一一條中復有多相。皆須誦持。依師求學。體究持犯。方名清淨。故戒本中囑令善學。此即以法為相也。二皆可別。故總名相。此謂戒相也。凡欲受者。先須明曉。心境無昧。則奉持久固。若所受不明。此猶可恕。必能授暗託。受定不成。即戒本云。是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制法若此。凡為師授可不誡乎。今準天台所列六家儀式。并古今諸文參詳去取。且列十科。以備時用。
- 第一.求師授法
- 第二.請聖證明
- 第三.歸佛求加
- 第四.䇿導勸信
- 第五.露過求悔
- 第六.請師乞戒
- 第七.立誓問遮
- 第八.加法納體
- 第九.說於示誡
- 第十.歎德發願
剃髮儀式
(次第十科。其間䇿導教誡引用因緣。當隨機利鈍開解為先。至於臨事不必一定。今且作一途出法)。
受戒方便
薩婆多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故知必須智解明白。方可進受。今為六位。次第明之。
建明州開元寺戒壇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