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答欽師境想問
行宗殺戒境想句欽依止。立問作圖。刊以易之。後因宗師答而闢之。復板如舊。今於講次。略考諸說。欽老之作。固無可取。因師之答。亦多不明。世雖傳寫。莫詳是非。或依文讀句。意趣冥然。故不得已。又如答釋。并決彼圖。激發學者。小留心哉。并境想通相。亦出於後。幸為一覧。嘉熙己亥。台州日山敘。
欽師問 因師答 日山又答
一問。直疑為涉幾境。若唯一境。疑起無從。且如張作王疑。祇由張起王疑。心不涉張。如何得疑。若云涉張。則兼二境。與後互疑。為張為非。如何分異。
答。言直疑者。謂於一境。猶預莫分。心不異緣。故言直也。如云為張人耶。非張人耶。乃至杌木。作句例同。是以圖中。但云。張疑非疑畜疑杌疑。斯言謂矣。由此而知。則與互疑。逈然天別。
又答。直疑唯專一境。略如前答。或於本境起疑。或直於異境起疑。須知此圖。諸直疑句。並就異境。起疑作句。問家不曉。舊答不明。轉添昏暗。且如圖中。單缺張是本境。故有王疑等句。雙缺。王是本境。故有張疑等句。大漫雙缺。人非畜三。皆是本境。故有杌疑一句。並就異境。此義最明。若於本境起疑。如諸戒境想。第二句。事義分曉。不勞具出。問。單缺直疑。著張作字。雙缺直疑。何無王作非作等語。答。著無不著。皆亦無在。但單缺直疑。著張作者。為顯境定心差故。雙缺直疑。不著王作等語。為表心境俱差故。必竟此疑。皆就異作。在文可見。
二問。單缺直疑中。何故不立張。作張疑句者。若既不立互疑中。何立張疑句互疑。既得立直疑。何不立又單缺直疑。既不立雙缺。直疑何以立耶。
答。單缺張作王疑。心差境定。若標張姓。不應本題。由是張疑。逈不可立。雙缺疑之語。正是俱差。若改從王即為當境。故於二處。不可混同。又互疑作句。非獨互張。三趣當心。應須減半。豈得却將為張之語。例同張疑句耶。
又答。單缺直疑。不立張疑句者。蓋問家不曉。圖中直疑。盡就異境作句。故有此疑也。互疑心涉二境。為張等語。有何不可。雙缺直疑。張是異境。作句當然。問。單缺直疑。若立張作張疑句。有何過耶。答。此即境想第二句。立有何過。舊答不思。謂不可立者。非也。蓋此中直就異論。故無此句。如前已示。後當更說。
三問。單缺直疑中。既有王疑句。雙缺直疑中。何無王疑句耶。
答。單缺心差境定。王疑人類無殊。乃結重夷。自成根本。雙缺境差心轉。王疑又是相當。若起王疑。不成雙缺。是則前為心轉。可立王疑。後是雙差。不應稱境。
又答。單缺直疑。王是異境。故可以立雙缺直疑。王是本境。故不可立。餘如前說。舊答不明。未克再示。若爾非畜杌中。何得立耶。答如後可見。
四問。互疑中。何以不立為張為王句耶。若不立者。則攝境不盡。又若立者。句法則多。如何會通耶。
答。直疑則四境各辨。互疑乃四趣迭論。各辨須立。於王四境。方足迭論。四趣參作。方得互名。若更加王。則同人類。既非交雜。互義安成。是知直立互除。其義方顯。若或更加王句。又是心境相當。不唯句法仍多。抑亦不成於互。若云張王境別。殺戒悞犯錯開。既成重夷。豈不參雜。即知此句。定不可加。
又答。互疑。中為張為王。義亦可立。但疏中列句局(疏云疑有十句)。判罪定(疏云。一夷。九蘭)。若立為張為王。人境不殊。罪合是夷。應改疏云。二夷八蘭耶。若更添一句。應云十一句耶。二途有妨。故不可立。克心論境。張王自別。心緣二境。猶豫不決。豈非互義。但疏家別有深意。是故不立此句。記依疏出。不敢妄加。問。何為互疑。答。切詳互義。必緣二境。交互不決。故云互疑。如圖中諸互。皆立六句。前三就本異生疑。後三於異境起互。後三句中。若通本境。即涉三境。又究前後諸文。及思世間事。義多於一事不決。或緣二事不決。少有緣三而起疑者。設或有者。自歸後三句攝。問家列句。於互疑中。牒境重重。太成穿鑿。又無所據。復乃直疑與互相濫。並非可取。問。單雙二缺。互疑列句。上下一同。未審何意。答。缺心單雙雖殊。至於論互。無非四境交雜。且約本異互涉作句。故得上下一同。無別所以。
五問。雙缺中。王境來差。不立王疑句者。何以非畜杌來差。乃立非畜杌句耶。
答。若立王疑句。不成心境差。人類隨相應。還成究竟罪。三趣非人類。三境正未差。前心既緣人。後轉為非畜。不妨心境轉。方便結偷蘭。以故不立王。三趣應須列。
又答。雙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異。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雖有與本相當。句法須爾。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應疏中四十之數。又且無妨雙缺之義。非等來差。即境缺也。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記圖列句。深有其意。
六問。尅心雙缺直疑中。並以張本境立句。何故大漫雙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尅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設。其境至寬。三趣有心。杌為異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當。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圖中。唯存一句。尅心既局。四境當前。各趣生疑。應須別列。互疑心涉兩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則一境獨明。互則三趣交作。是顯上義明。若秋蟾前合後開。深有所以。
又答。此盖不曉記圖直疑就異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問。如前已決。非不了然。大漫。雙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異。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為人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問。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尅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張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簡張王。若或改張為人。正是有心當境。既云心差。境定不應。又作人疑。是則還依記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張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應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結蘭之句。但疏家前後。辨缺文中。恐濫心境相當。並不出此一句。欲使學者易曉。皆就本異互涉作句。如前盜戒。疏中小漫辨疑云。為人非人物。為人畜生物。為人無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記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記出互中三句。並就異境論互。如云為非為畜等。上引盜戒疏自作句。乃就本異論互。準此二文。則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圖準上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無人疑之句。設有此疑。則準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沒。作者通變。豈宜偏局耶。
八問。雙缺直疑中。並立張疑者。未審此疑。相狀如何耶。
答。相狀如初答中。既有準繩。無疑再惑。
又答。直中論疑。是張非張。其相易見。問家意欲妄作。故有此問。無足議也。
九問。文中直疑者。單就異境而立。何故疏文。盜戒立句。為人為非。此則本異兩兼。豈獨異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語小漫互疑。何就異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則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異俱得。異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後張疑。但不異緣。皆通作句。盜妄兩戒。俱是互疑。盜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論後三異趣。應知六句前後相成。若加直疑。恰為九句。則知疏記出沒互彰。不曉來由。張為妨難。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異。圖中就異作句。如前已明。盜妄立句。並就互論。如舊答就盜戒涉本異互論。(舊答云。盜戒但出本境者非)圖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異境論互。圖中後三句是也。準文立句。豈虗托乎。
十問。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與後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與此應同。但單缺互疑。通略人趣。記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順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現。製作常規。良由不曉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盜戒小漫想疑雙缺。但各立三。總有九句。亦應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師。不合立三。前後異同。以為無據耶。準彼驗此。人異互彰。一代雄詮。莫不皆爾。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餘諸戒。疑想並同。但是略之。無別所以。聖心明斷。豈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盜戒明云。小漫疑無直互之別。今此殺中。方標直四互六。據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復令準作。記家考覈諸文。詳究義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詳上圖中。一違祖教。二乖義意。且直疑為張為王等句。乃緣二境。互涉起疑。豈得云直。又詳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鑿太過。又小漫中。直疑濫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異論互。下半就異論互。與記何殊。豈特改作。公違師訓。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據何文義。疏云。餘大小漫。心境缺想。並准克論。句法多少。約義斟酌。直互大槩。須準繩規。設謂疏無明文。理義亦難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處。或直緣杌起疑。或緣非杌互起。機情萬別。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單雙二缺。唯論互三。至於作句。又濫於互。全成戲論。記圖所立。於教有憑。於義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為互。豈非義足。後紹興年中。有會稽定師。亦出圖相。大略與上欽師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與上為異。今但破欽師之義。定師所出。自然無取。學者亦不須傳從。費紙墨。請知之。
予因觀疏記具缺。初二兩緣。出義立句。無非本於諸戒之未。境想之文。學者討論。少懷通貫。又復諸戒境想句數。四五不定。如疏簡辨。且依轉想。皆具五句。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緣。收於境想五句。次以境想後四通收。缺想缺境。及單雙直互等疑。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殺戒。餘戒例此。正出小漫。克心大漫。亦隨決明。
上圖中。境想二五疑句。二就本境起。五從異境生。據是直疑。若唯依文。詮相不了。是故疏家。更分直互。歷境顯異。乃有多句。缺想亦爾。餘義見前答文。諸句之下。結罪輕重。並在記中。更不細出。
對境䇿持。為修行也。此中止持。正據隨對惡境。具緣持戒者。是也。與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名月義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