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仰宗
云门宗
法眼宗
法眼禅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得法于漳州罗汉桂琛禅师。初住抚州崇寿。次住建康清凉。大振雪峰.玄沙之道。周显德五年闰七月间示寂。江南李后主谥曰大法眼禅师。
法眼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惟心为宗。拂子明之。
眼初同绍修.洪进过地藏院。阻雪。值围炉次。藏问。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眼云。是别。藏竖两指。眼云。是同。藏亦竖两指。便起去。次日。送至门首。藏指庵前太古石问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住心外。眼云。在心内。藏云。行脚人著甚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无对。遂解包。依席决䇿。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恁么。眼云。某甲词穷理尽也。藏曰。若论佛法。(云云)眼于言下大悟。后因行脚话不知最亲切。始悟彻。作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不到耳声。眼触何色。耳声难成。眼色何立。色心不二。彼此无差。有人会得。腾焕吾家。乃立华严六相义。
附录
三身
三身。谓法.报.化身也。法身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报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化身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在众生身中。即寂.照.用也。寂即法身。照即报身。用即化身。金光明最胜经。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具足摄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来在昔修行地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意。随众生果。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应身者。谓诸如来为诸菩萨说于真谛。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智本愿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背圆光。是名应身。法身者。为除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惟有如如法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名假有。第三种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法无有别法。
复次。诸佛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又璎珞经云。五分法身。以识性别。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脱摄倒见。度知摄无明。是五分香璎珞其身。
三山来云。诸经解说。甚是分明。祖师门下。觉大远在。良久。云。唤作法身得么。振身云。唤作应身得么。顾视左右云。唤作化身得么。五分真香即不无。要问诸人鼻孔在甚么处。
三山来颂云。话到本来一物无。无生面目何曾殊。祇因者个婆心重。别相安名总一如。
○前五识转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转妙观察智
前五识谓眼.耳.鼻.舌.身。此乃四大和合而成。皆各司其用。云体本来无过。止因外有色.声.香.味.触之尘。内之根与外之尘相偶而识生焉。罪业所由起也。不转则为识。转则成所作之功而各效其用矣。第六意识乃意根。而意为六根中之头目。意识一动。则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起徧计之情。转则妙于观察。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香臭不分。甘苦不别。粗细一体而成自然之智矣。起信论云。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此则无六尘境界也。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即心是意。意即是识。祖师云。徧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谓之佛性。不会唤作精魂。虽然如是。蹉过者甚多。错会者不少。
三山来云。用会作么。虽然如是。蹉过即不可。具眼底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