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35

智证传(原本分十卷今合为一卷附宝镜三昧)

传曰。枣栢曰。此义如华严经所说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万法体真。无转变相。如维摩经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身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我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撤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迷自实法。反称为他。不知躬。本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伸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予以谓龙旁生。女有五障。八岁非久积功力。忽然之顷。非历尘劫。乃化而成佛者。超越诸趣。脱离业果。凌跨十世。猛利成就之象也。不欲正言。故以象示。意使学者自悟耳。便以为实法。较两经而优劣之。其可哉。然则方等深经。有正言之者乎。曰。首楞严曰。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华严曰。超诸方便成十力是也。

传曰。法华会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身服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香油涂身。又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至作是语。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后。其身乃尽者。离徧计执。证人空智之象也。作如是法供养。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乃至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曰。男子。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般涅槃。即以海此岸栴檀为𧂐。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于是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者。离依他执。得法空智之象也。故天台曰。身相既尽。法执亦亡。于时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是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曰。舍我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虗。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者。二执既尽。证圆成实智。然非灭绝身臂而证。故曰还复如故。盖尝深观之。尽身相则曰千二百岁。十二缘生所成之业趣也。尽法执则曰七万二千岁。七识染污。意所执持也。身相以生言之。法执以死言之。身相法执。不出于死生之域耳。

传曰。枣栢曰。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故经曰。佛子。汝应观察。刹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现。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于一刹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乃作偈曰。三世无有时。妄计三世法。以真无妄想。一念现三世。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计著三世法。总现无时中。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西域记曰。有隐士庐深山中。得神术。能黄金瓦砾。但未能驭风骑气耳。久之。有授以飞升法者。当𡎺坛使烈士抱长剑立坛隅。屏息达旦。隐士乃自诵秘呪。然后当仙去。隐士后得烈士。倾意待之。烈士愿效力为报。隐士曰。但欲汝为我一夕不语耳。烈士许诺曰。死且不辞。矧不语乎。于是依法行事。将晓矣。烈士忽大叫。空中火堕。烟𦦨蓬勃。隐士引之苍黄入水以避。让之曰。诫子无声。乃惊叫何也。烈士曰。受命之后。昏然如梦。见昔所事主人。责以不语。欲不利。我以受恩深厚。终不答。遂为所杀。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追惟厚恩。自少及壮。终以默然。俄生一子。其妻曰。汝若不语。即杀此儿。自念事隔生。不忍令杀。因止之。遂发言。隐士曰。魔所娆也。遂激恚而死。

传曰。洞山价禅师初游方。与密师伯者偕行。经长沙龙山之下(今灵山也)。见溪流菜叶。价回瞻峰峦深秀。谓密曰。个中必有隐者。乃并谿而进十许里。有老僧瘿甚。以手加额呼曰。此间无路。汝辈何自而至。价曰。无路且置。庵主自何而入。曰。我不曾云水。价曰。庵主住山几许时。曰。春秋不涉。价曰。庵主先住耶。此山先住耶。曰。不知。价曰。为什么不知。曰。我不曾人天来。价曰。得何道理。便住此山。曰。见两个泥牛鬬入海。直至而今无消息。价即班密之下而拜之。问。如何是主中宾。曰。青山覆白云。又问。如何是主中主。曰。长年不出户。又问。宾主相去几何。曰。长江水上波。又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曰。清风拂白月。价又再拜。老僧笑视而说偈曰。三间茆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于是自焚其庵。深入层峰。价曰。此老见江西马大师。而传失其名。价住新丰洞。从容问僧。何者是汝主人公。对曰。现祇对者。价仰而咨嗟。曰。此所谓马后驴前事。奈何认以为自乎。佛法平沈。此其兆也。客中主尚未明。况主中主哉。僧曰。如何是主中主。价曰。汝自道看。对曰。道得只是客中主。未审如何是主中主。价良久曰。不辞为汝道。相续也大难。予观龙山老僧之意。如萧何之识韩信。岂有法哉。又较洞山价公之语。如霍光之立朝。进止亦有律度。噫。后生之不见古人之大全也。审矣。价亦以主中主为惊异。可疑也。

破色心论曰。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色等诸入。皆是实有。何以故。以识能取外境界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虗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离色.香等实有否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否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否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虗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多微尘和合不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故。问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此偈明何义。若诸微尘从六方来。六尘和合。若如是者。尘有六方。若有六方。则有六相。又若微尘有处所者。不容余尘。是故偈曰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故。若六微尘唯一处者。一微尘处有六微尘。若如是相者。六尘一处。若一处者。则六尘不可得见。何以故。彼此微尘无差别故。若如是者。一切麤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见。是故言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故。一尘者无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见故。

传曰。云居膺禅师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将作等闲。这里是什么处所。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些子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驰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同学太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首尾。八十翁翁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又曰。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蚤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事。自余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于圆孔。多少𫍢讹。若无恁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亦无用处。未离识情在。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厘。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照于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识得光影门头。户底麤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升天底事。须对众扬却。十成底事。对众丢却。掷地作金声。不得回头顾著。自余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予味云居之语。知尊贵之旨须自悟。噫。垂衣裳而天下治者。尧舜也。

No. 1235-B 云岩宝镜三昧

合古辙上。

华严论曰。唯寂唯默。心造如来之样。不著不恋。入道合法之辙(一云是路入法界之辙)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

首标叙语。而为结语丁宁之词。何也。是古辙全提时节。法华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虗妄。舍利弗殷勤三请。而世尊方许说之。及其渴闻。便为结语。昔云岩深得此意。洞山辞去时。问曰。百年后。或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祇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这是。洞山沈吟。岩曰。价阇黎。承当这个大事。直须子细。洞山初无所言。后因过水覩影。方始顿悟。

银盘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云门问僧。佛法还有长短也无。自代云。这个师僧与么肥。那个师僧与么瘦。莲华峰问僧。佛法还有彼此也无。自代云。那里捣药。这里向火。风穴问念法华。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念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所以同安曰。枯木岩前蹉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者。以智眼多浊。不见古人不传之妙。巴陵以三转语。詶云门法乳之恩。非徒语也。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岩头曰。不用思。搭著昏昏地。才有所动。便成窠臼。古人唤作贴体衣病。最难治也。洞山云。拟心蚤差。况复有言耶。般若如火聚。触即被烧。背即非火。百丈云。但两头捉汝不著。免苦乐相形。明暗相詶。譬如卦兆。便被五行所管也。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百丈曰。从来是个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刈断两头句。刈断有无句。不无不有句。两头迹不现。两头捉汝不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圣。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系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何以问不以实语答。若为雕琢得虗空为佛相貌。若为道虗空是青黄赤白。所以维摩云。法无有比。不可喻故。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本无名目。谓之佛是染污。谓之法是染污。所以让公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沩山云。实际理中。本无是法。所以不欣取著。为物作则之时。要用便用。若于余时。无一尘系念。涅槃经云。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而药山又曰。第一不得绝却言语。他说个语。显个无语底。

如临宝镜。形影相覩。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但言汝是染污。故言汝不是渠。便尔休去。则成两句。故又言渠正是汝。故成三句也。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

涅槃经曰。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来语言。是名婴儿行。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是秘密。诸佛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

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

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
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
此之谓叠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
下兑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
此之谓变成五也。

正中来 偏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过 中孚 巽 兑 重离。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荎。五味子也。一草而具五味。金刚杵。首尾俱阔而中狭。又首尾俱虗而中实。原先圣之意。以重离五变三叠。世间法也。例婴儿不去.不来.不起.不住.不能正语。出世间法也。于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学者思之。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

妙挟。语忌十成。双举。语有清浊。通宗。自受用三昧机。不昧终始。通涂。他受用三昧。宾主音信相通。血脉不断。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此易离卦初爻之词。以火性上炎。当错然敬之。临济云。如金刚王宝剑。其锋不可触也。

同尘相下。

楞伽经曰。如楔出楔。本欲其离语。然必假语也。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默昭著。

南台偈曰。妙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如乐黄钟之管九寸。差一忽则音不应宫。故三祖曰。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赵州曰。一切但仍旧。方合古辙。莲华峰亦曰。但能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将知天真而妙。不属迷悟。日用皆证。特以依师寻求修习。便成顿渐。至其宗趣妙。极犹为理障。碍正知见。故名真常流注。玄沙云。第一句纲宗。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只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佛。只欠自承当。唤作开方便门。且要汝诸人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说法度人。然犹明前不明后。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

驹系不忘驰。鼠伏偷心在耳。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只此肯心。金锁玄路。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法华经曰。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花。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花。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谓之垂成。过十小劫。佛法方现前。如来世尊之意深妙而著。曹山曰。劫者滞也。只为未忘大果耳。虎一名李耳。凡虎食畜产不至耳。讳其名也。然每食一人。耳辄一缺。馵者。马后左脚里有白点处。如虎之缺。言不敢触讳也。如马之馵。言语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

下劣。凡情也。惊异。圣情也。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箭锋相直。则非巧力所及。

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同安曰。万古碧潭空界月。载三捞摝始应知。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香严曰。于此门。成孝义。贤子孙。密安置。洞山曰。此事如节度使符印。一路不通。即是不奉于君。

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僧问洞山。如何是主中主。洞山云。汝自道取。僧云。某道得只是客中主。请和尚道。山云。不辞向汝道。相续也大难。

智证传(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