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十门第十
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元源。
十门生起者。凡百修行。入道须悟谛理真实。然后观门得体。可以全性起修。能如是修。必得相应。苟不相应。则精进者有上慢之失。懈怠者堕疏懈之非。前出观体。言略意周。重出观体。义圆法备。广略相从。然后造修有路。求宝知方。复虑修心。前多歧迳。或执非以为是。或以是而为非。是非之中。最宜明识。一切义门。皆凭诠旨。诠旨有会。方契佛心。则一一行门无非圆通。若如是者。则左右逢缘。触迷成观。不执观以迷旨。不封言而惑理矣。
第一言其法尔者
法尔者。自然也。谓法法皆尔。性是天真。葢真如之理。法尔不变以随缘。一切诸法。法尔随缘而不变。
夫心性虗通。动静之源不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心性。即真如异其辞尔。虗通。言其体德。此心真如。于三际时。十方处。虗空了无一物。融通毫无窒碍。如大火聚。四边不可凑泊。烁破一切思虑缘影。故曰心性虗通。真如绝虑。然而现见众生有缘虑之心。举则动。息则静。与心性真如二之殊之者。皆迷而不自觉悟故也。云何谓之迷。又云何谓之悟。须知迷无别迷。祇于诸佛悟处而成迷。悟无别悟。亦祇于众生迷处而成悟。故一切动静。远寻其源。与心性虗通之源莫二。一切缘计。远寻其根。与真如绝虑之心非殊。楞严云。佛告文殊。十方如来与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静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则心性虗通。真如绝虑。其犹晴明之空。众生缘虑昏动。其犹揑目以见空花。方其揑目以成花时。果有花乎哉。果无花乎哉。果有起灭动静乎哉。果无起灭动静哉。然而花即空也。空即花也。其犹动静。即心性之虗通也。缘计即真如之绝虑也。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苟明此义。则其旨皎然矣。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
此以现事证成上义。苟动静之源与心性虗通有二。缘计之念与真如绝虑有殊。何以故。若惑见纷驰。用观法穷之究之。而此惑见。当处销融。唯是一寂真空。以是验之。断非虗也。
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
灵源者。即上所言心性真如之体也。虗通者。以其绝虑故也。故云不状。方其动静缘计未状之时。如镜台鉴物不差。莫逃其状。非以心性虗通真如绝虑而然乎。上句证念起元同。下句证离念廓照。
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著。
此以果德大用现前。以明全是众生因心本具。如果上法眼能鉴乎俗。全由因心灵源不状。鉴之以千差。慧眼能照乎真。全由因心惑见纷驰。穷之惟一寂。佛眼之功圆著者。全由因心一寂如理智。千差如量智。双消中得来。所谓因超果海。果彻因源者以此。
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元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
上文所说。固是得意元谈。又不若取质舍文。结归实际。此正事理不二。简示偏圆。正修止观中。深切旨归。三谛一境之法身。三智一心之般若。境智冥合之解脱也。葢圆伊之道。非纵非横者。正以所观之境属法身。当此三谛圆中之一谛也。譬彼圆𠁼最上一点。第此谛。举一即三故。直法身非法身。以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以此中谛。即真即俗故也。能观之观。属般若。当此三观真空之一观也。譬彼圆𠁼左边一点。第此一观。举一即三故。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以此空观即假即中故也。能所冥合。属解脱。当此三脱。属方便净解脱。譬彼圆𠁼右边一点。第此一脱。举一即三故。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以此解脱。即法身般若故也。若亲切指示。即当人现前一念。性具诸法。依正差殊。即解脱也。居于一念无有差别。即般若也。即一念而诸法。即诸法而一念。即法身也。此为所观。即是法身。能观此三。即是般若也。能所冥合。绝思绝议。即是解脱也。
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
一心深广者。则竖穷横亘。无心不三智也。无境不三德也。无尘不三解脱也。如是微妙。不可思议。逢缘对境。无非出生死之要。举足生心。何莫入菩提之路。
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众生从真起妄。如从源以出流。行人返妄归真。如从流以溯源。是故修行善入流者。正在即流得源。不远而复。其若舍流而别寻源。则愈求愈远。流者一念识心是也。源者。一念空假中是也。故曰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夫观非境不立。境非观不融。境观双冥。乃臻妙觉。故于将修三观之前。立事理不二之门。为全境发智之体。盖谛境虽三。不外事理。事理虽岐。不二为宗。故题事理不二以张其本。而此妙境。乃以中道融通为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宗。既以此为境。亦以此为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斯之谓欤。苟不以此置于三观之前。则无造修之路。故知古人编集。实暗大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