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44-I 百丈丛林清规元义
将为清规证义。先明五重元义。一。人喻法为名。二。权实相须为体。三。扶律内护为宗。四。依法办事为用。五。乳酪并用为教相。
初。人喻法为名者
(初释人。百丈二字。人也。百丈。本山名。俗呼大雄山。在洪州龙兴路。去郡治三百里。今属南昌府。奉新县。怀海大师。福州。长乐王氏子。〔卯〕岁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进具于衡山法朝律师。得法于江西马祖大寂禅师。乃南岳下二世正宗也。住此山大智寿圣禅寺。盛宏禅宗。兼崇律制。尝以梁朝光宅寺。法云奉诏所集僧制。未尽协用。遂重阅律藏。博约折衷。设规制范。务合时宜。又自维以身作则之义。于是每日力作。为众标榜。有劝止者。师曰。我无德以劳人。众阻之。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寂。寿九十五岁。以元和十三年。葬于兹山。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流通清规。宋大观元年。加谥觉照。塔曰慧聚。重刊清规。元。元统三年。加谥宏宗妙行禅师。敕僧德𪸩重修清规。颁行丛林。昔司马头陀。尝为百丈山铨记。内有法王居之。天下师表之句。师实应焉。按舆图。百丈为山名者数处。此洪州之百丈也。又自唐以来。百丈为人名。而显著者数人。此怀海老祖之称百丈也。略释人竟。)
(△次释喻。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之义。喻僧坊为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能生植道芽。趣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见经律。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也。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法华药草喻品。亦以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已上。乃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办事如水乳合。皆名丛林。推之比邱而称苾𫇴者。西域谓此草有五德。一体性柔软。喻僧定德。折伏身心。不致麤犷故。二。引蔓傍布。喻僧慧德。传法度人。绵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僧戒德。戒香芬芳。为众所重故。四。能疗疼痛。喻僧解脱德。能断烦恼。毒害不起故。五。不背日光。喻僧解脱知见德。常向佛日智慧光明。解脱一切邪见邪业故。故比邱称苾𫇴也。据此木草二喻。可见为僧者。全赖修行为本。所谓住持有道德。则丛林日安。无则丛林日危。众僧有五德。则名实皆得。无则名实尽丧。然则丛林岂易住。而苾𫇴岂易称哉。略释喻竟。)
(△次释法者。清规二字。法也。先约事释。谓以澄澈洁白之模范。布于日用。而护佛教法也。又清规。即法之制度品节也。根本有部百一羯磨第十卷。佛言。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遮。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四分律云。是佛所制者不应却。非佛所制者不应制。凡此皆清规之义。百丈重集之意也。又梵网经云。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云云。注曰。僧坊。即丛林也。知事人。即执事也。应次第请。即清规也。又四分戒本。第十尼萨耆波逸提云。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邱应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邱言。大德。有执事人否。须衣比邱。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邱执事人。常为诸比邱执事云云。注曰。不敢自持衣价。令执事人代收。待合时清净当受。守清规也。又药师经云。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注曰。梵语尸罗。此翻戒。轨则。即清规也。故知丛林清规。皆佛世已有。即我东土。汉明帝已来。聚集众僧。丛林也。如律行持。清规也。至唐世百丈时东土清规行世。已六百余年矣。法久弊生。祖适丁此。乃重加整顿。以惠后世。华严经回向品云。菩萨以法施为首。发生一切清净白法。摄受趣向一切智心。老祖之谓也。次约理释者。戒珠妙永云。清规者。乃吾心本具圆常之妙道也。夫心本圆明。良由迷悟之异。随成十界依正之别。然法性同也。具也。乃吾心之规也。具也者。包十界依正而无余也。同也者。感迷悟因果而无差也。规也者。成万法事理而无偏也。无偏者。中也。无余者。假也。无差者。空也。空也假也中也。即吾心之三观。三观者。乃能规之用也。空者。照真。绝纤尘。假者。照俗。该万有。中者。照二不住二。真则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俗则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中则一中一切中。无俗无真而不中。真也俗也中也。即吾心之三谛。三谛者。乃所规之体也。由斯本体之难复。故立法以绳之。在佛为之律藏。在儒谓之律例。在百丈则谓之清规也。虽世出世之不齐。其止恶生善。皆异其名。而同其义者也。是所谓清规者。法也。略释法竟。广见下大众章。护戒条说)。
祝𨤲章第一
述曰。人之所贵在明道。故自古圣君。崇吾西方圣人之教。不以世礼待吾徒。尊其道也。钦惟 国朝。优遇尤至。特蠲赋役。使安厥居。而期以悉力于道。 圣恩广博。莫可名言。为僧者。必也悟明佛性。谨守戒律。庶不负 盛朝隆重之至意。而又朝夕祝𨤲佛慈冥加。天心默眷。俾我 后。导民于无为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然后可以仰报万一也。其见诸日用者。谨恭录而存夫轨度焉。
圣节启建
钦遇 圣节。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几日。(长短随宜)僧不给假。示敬也。启建之先三日。客堂备纸。诣书记寮。知客触礼一拜。(白云)某日启建 圣节。烦制疏语。(书记缺。记录代。俱缺。用现成疏。见后)书记制毕。具单。呈住持阅已。亲送客堂。触礼一拜。答先礼也。知客用黄纸。书榜。并联额。及疏等。启建之先一日。客堂请维那。共商念诵僧众。以次轮流派定。呈住持看毕。即请住持。来早殿上。领众讽经祝 圣。当使殿主。洒扫殿上。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舖设庄严悬诸联额。榜文张山门之左。即挂牌。(牌云)某月某日。 恭逢 万寿圣诞。合院大众师。早课齐诣大殿。宣扬秘呪。持念诵药师佛号。伏愿 佛日洞明。 圣寿无疆 (余事。礼仪同上。但随改某事名)其念诵牌。每日多则二十四僧。少则十名。照次轮开。建首日。殿中陈设诸供物。上供黄纸证明疏。是日住持说法。或上堂。或小参。随宜而行(仪见下住持章)。
○(附证明疏。及额联句。又榜疏中六经一忏。随宜若干。当各书填数目)。
伏以。 景运宏开。 圣人作而万物覩。 湛恩普洽。 一人庆而兆民赖。 覆焘无私。乾坤孰测其高厚。 照临有赫。日月莫喻其光华。知赞仰之难穷。欲补报而无极。唯托 钧陶之内。义重四恩。故竭忠爱之心。虔恭三祝。 爰有一四天下。南赡部洲。 大清国。某省府县寺。(续入职员某。臣僧某)今于本年某月日。恭逢 天寿圣节。本寺预于本月某日。谨就 大佛宝殿。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几日。逐日轮僧上殿。披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大乘妙法莲华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仁正护国般若经 慈悲道场梁皇忏法。 于中加讽诸品真诠。宣持密号。所萃洪因。端为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伏愿 斗枢电绕龙象筵开。帝网百亿山河。咸归 圣量。华藏三千世界。益衍 丕图。更祈。 夔龙登用。 景星耀而泰阶平。玉烛常调。民气乐而邦本固。 右疏恭申 佛日洞明。 龙天昭格。 年月日 住持(臣)僧某甲具。(若当道官员。为请主。并宜一一具书姓名)。
△(此疏即作榜。交用。榜头加) 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又疏当于正节日。坛内上午供时。众齐念)南无无量寿佛(化疏。 圣节满日另有回向疏。当预供坛内)。
万寿无疆 金轮与法轮同转。福越三祇。
舜日与佛日齐辉。寿延亿劫。 (此一联额。悬大殿前轩中)
普天同庆 一人有庆。云戴日。星拱辰。照临海宇。
万寿无疆。龙负图。凤巢阁。永固邦基。 山门
遥瞻北极 八表来朝。同归化育。
万邦入贡。共乐升平。 经坛
证义曰 圣节亦名 万寿节。或称 天寿。以此日为 圣人诞降之佳节也。中峰本云。但生植于天地之间者。莫不被其泽。唯我释氏之流。乃被其泽之尤者也。何以为然。葢孤虗柔弱。而不能自立也。言孤则远离亲族。不营世家。言虗。则寄食檀门。凄迟林麓。言柔。则潜心空寂。守节循规。言弱则守护性真。不与物竞。自非圣人不忘佛嘱。曲垂外护。则僧园资具。安能永为常住。而不遭陵夺于他人之手乎。由是吾侪。安居暇食。一时一刻咸出圣恩。虽天覆地擎。不足云喻。使尽形求法。终身向道。至若忘躯毕命。亦不足以酬其万分之一。岂容懈怠懒惰。虗延白日。而更驰情于利欲者乎。故兹 圣节。理合如法启建照疏念诵。以报 国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