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44-B 百丈清规原序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阿阇黎等之谓也。即为教化主。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不立余殿。先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脇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具四威仪也。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其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者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间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斋粥随宜。二时均遍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务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集众公议行责。即以拄杖杖之。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大众同居。圣凡孰辨。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况今像末。岂得全无。但见一僧有过。便雷例讥诮。殊不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今禅门若稍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规式。量事区分。且立法防奸。不为贤士。然宁可有格无犯。不可有犯无教。惟大智禅师。护法之益。其大矣哉。禅门独行。自此老始。清规大要。遍示后学。令不忘本也。其诸轨度。集详备也亿。叨睿旨。删定传灯。成书图进。因为序引。

No. 1244-C 清规证义记序

国家治民。律及例也。佛祖范僧。戒律清规也。释律类儒律。唯佛说而无余说也。清规同世例。从祖述而取合宜也。然清规始于梁僧法云。住光宅寺。奉诏所制。今逸梁而著唐者。梁时禅教未盛。至唐。法备僧盛。百丈重集。故特彰其名也。全部九章。初祝厘。乃称庆摅诚之义。次报恩。皆裕民福国之心。次报本。饮水知源。次尊祖。承恩追远。次住持。明出令行止之重。次两序。列各执分任之宜。次大众。详六和止作共持。次节腊。遵佛制结解应时。末殿法器。人天号令。于是乎在。更缀水陆清规。会入仪轨。以广流通。大哉。天下师表。唯百丈大智一人而。本山阁记云。佛之道。以达磨而明。佛之事。以百丈而备。虽世殊事异。张弛不一。文质损益之间。或不能不变通以尽利。至于宏纲巨目未有不取法于兹规者。惜乎。流传既久。真伪杂糅。又以佛法秋衰。戒律寝废。嗟此清规。势将高搁。救时之弊。莫急于斯矣。(仪润)于是参阅诸本。唯此最妙。见其纲目。与藏本同。又与列祖提纲目录相合。文简而明。义微而著。事理圆融。既醇且备。询为利钝均益时地不碍者矣。然恐初学未详。复引古德成言。疏通而证明之。使文之要义愈显。名曰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其著述缘起。详凡例元义中。书成。蒙诸仁者。付梓流通。谨序简端。以告时贤云尔。

道光三年岁次癸未解夏自恣日苾𫇴仪润源洪书于苕上回龙真寂寺之耆旧寮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目录

  • 卷首
    • 原序
    • 证义序
    • 松序
    • 陈序
    • 沈序
    • 目录
    • 凡例
    • 五重元义(一。人喻法为名。二。权实相须为体。三。扶律内护为宗。四。依法办事为用。五。乳酪并用为教相)
  • 祝厘章卷第一(凡六事)
    • 圣节启建
    • 正节早祝
    • 圣节圆满
    • 皇后千秋
    • 受敕奉旨
    • 景命四斋
  • 报恩章卷第二(凡十三事)
    • 国忌
    • 供天
    • 护日护月
    • (附)中秋祀月
    • 祈晴
    • 祈雨
    • (附)祈雪
    • 遣蝗
    • 祈祷韦䭾
    • (附)韦天圣诞
    • (附)伽蓝诞
    • 祭灶
  • 报本章卷第三(凡十二事)
    • 释迦佛降诞
    • 佛成道
    • 佛涅槃
    • 药师佛诞
    • 弥陀佛诞
    • 弥勒佛诞
    • 准提圣诞
    • 文殊圣诞
    • 普贤圣诞
    • 观音圣诞
    • 势至圣诞
    • 地藏圣诞
  • 尊祖章卷第四(凡十二事)
    • 初祖达磨忌
    • 百丈祖师忌
    • 智者大师忌
    • 贤首法师忌
    • 道宣律祖忌
    • 慧远祖师忌
    • 开山祖忌
    • 嗣法师忌
    • (剃度授经)二师忌
    • (附)父母忌
    • 礼墖
    • 设斛普荐
    • 扫墖
  • 住持章卷第五(凡五十五事)
    • 上堂
    • 晚参小参
    • 朔望
    • 入室请益
    • 巡寮
    • 普说
    • 告香
    • 念诵(附念诵规约)
    • 设斛
    • 薰墖
    • 点药师墖灯
    • 普佛
    • 肃众
    • 训童行规诲
    • 为行者普说
    • 受法衣
    • 掩关
    • 启关
    • 迎待尊宿(六礼。迎待看单。升座。落堂。请斋。参堂巡寮。回山)
    • 护法至
    • 到宗刹诸山
    • 庆生
    • 饭僧
    • 施斋田
    • 供罗汉
    • 放生(附生所规约)
    • 供法衣
    • 受煎点
    • 通嗣书(法眷书。遗书等。附)
    • 请新住持(附请启式)
    • 入院
    • 住持出入
    • 退院
    • 板账
    • 迁化
    • 入棺
    • 停棺
    • 茶毗
    • 入墖
    • 估唱
    • 安牌
    • 装造佛像(附开光式)
    • 修整经典
    • 修造僧坊
  • 两序章卷第六(凡八十一执共九十四条)
    • 执事单
    • 西序
      • 一禅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维那。悦众。参头。清众。香灯。司水)
      • 二净业堂(规载大众章。执事同禅堂)
      • 三侍寮(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请客。侍者。圣僧侍者。行者。净人。此二列执。附前住持章)
    • 东序
      • 四库房(都监。监院。副寺。知事。库司。库头。米头。炭头兼炉头。印房。担运带贴库。库房规铭)
      • 五客堂(僧值。知众。知客。照客。茶头。行堂带碗头。门头。客堂规约)
      • 六厨房(典座。贴案。饭头。二饭。菜头。大火。小火。水头。磨头。杂务。香灯。厨房条规)
      • 七山寮(值岁。知山。巡山。柴头。山寮香灯。山寮规约)(知浴。浴堂规约。净头)(知屋。监修。化主)
      • 八收供寮(化饭。收供。收供寮规。或有田。设田房。即用庄主。监收等执)(园头。园房寮规)(下院执事约)
      • 九旦过堂(寮元。旦过堂规)(闲住。耆旧堂规)
      • 十香灯寮(殿主。法堂香灯。藏楼香灯。内塔主。外塔主。祖堂香灯△巡照分日夜。打扫)
    • 请两序执
    • 班首秉拂(分二。一新请受执。二八节奉命)
    • 请斋茶
    • 两序辞执
  • 大众章卷第七(凡七十五事。分上下两卷)上卷
    • 剃度正范(分四)(一。遵律十例。即分十则)(二。崇正辩譌)(三。五戒元基。又分十。导引。启白。请师。开导。请圣。忏悔。问遮难。授皈戒。发愿。诫嘱回向)(四十支正范又分为十则。通白敷座集众请师。遣求度者出。和僧羯磨。召求度者入。开导。辞谢君亲。剃发。授沙弥戒。劝诫回向。附剃度规约。上供疏式)
    • 付戒(贴报单。预备礼物。预请诸执。预习佛事。酌定戒期。右师白。受戒堂规)
    • 布萨节要(分十。纲目十节。忏悔羯磨。僧法诵戒。略诵戒式。对首诵戒。心念诵戒。比邱律显是明非。菩萨僧众诵戒。菩萨律显是明非。居家布萨)
    • 五篇六聚
    • 护戒
    • 道具
    • (附)式叉摩那辩
    • (附)尼八敬法(上卷竟。下卷起)
    • 挂单
    • 安单
    • 普请
    • 日用轨范(内分总别共十一则)
    • 修身十事
    • 戒不祥事
    • 共住规约
    • 净业堂规约
    • 佛七规约(附回向疏)
    • 分卫
    • 拾遗
    • 省行堂规约
    • (附)看病执
    • 龟镜文
    • 付法(南岳三支。青原一支。附天台一支。贤首一支。南山一支)
  • 节腊章卷第八(凡二十八事)
    • 安居
    • 夏中(念佛)
    • 讲经
    • 讲堂规约
    • 座主条约
    • 兰盆仪轨摘要(开启坛仪。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兰盆会约)
    • 解夏
    • 坐禅恒规(分六。早课第一。上午第二。下午第三。晚课第四。夜香第五。禅堂规约第六)
    • 孟冬贴单
    • 结冬
    • 起禅七
    • 解禅七
    • 解冬
    • 月分须知(元旦。上普供。五月端阳。冬至。除夕)
  • 法器章卷第九(凡六事)
    • 木鱼
    • 犍椎
    • (附)地舆名目

(附)列祖提纲录总目(四十二卷)

  • 卷首
    • 缘起
    • 凡例
  • 祝厘
    • 圣节启建
    • 正节日
    • 圣节满散
    • 景命四斋
    • 改元
    • 登极
    • 千秋节
    • 受敕
    • 奉旨
    • 降香到
    • 受师号并紫衣
    • 圣主请升座
    • 天眷请升座
    • 宗藩请升座
    • 诏汰
    • 诏复
  • 报恩
    • 圣忌
    • 圣后忌
    • 祈晴
    • 祈雨
    • 谢雨
    • 祈雪
    • 谢雪
  • 报本
    • 佛降诞
    • 佛成道
    • 佛涅槃
    • 涅槃日先期率众财
  • 尊祖
    • 初祖忌拈香
    • 百丈忌
    • 开山忌
    • 嗣法师忌
    • 嗣法师翁忌
    • 扫历代祖墖拈香
    • 受业忌
    • 父母忌
  • 住持日用
    • 上堂
    • 晚参
    • 小参。有结制。解制。冬夜。岁夜。对灵之别
    • 普说。有告香。夏前。中夏。特请之异
    • 念诵
    • 水陆会
    • 肃众
    • 训童行
    • 为行者普说
    • 受法衣
    • 病起
    • 掩关
    • 启关
    • 迎待尊宿。分引座叙谢两种
    • 护法至叙谢
    • 到宗刹诸山
    • 施主请升座
    • 庆生
    • 祈嗣
    • 饭僧
    • 施斋田
    • 供罗汉
    • 放生
    • 供法衣
    • 供法帔
    • 供宝葢
    • 资冥
    • 受煎点
    • 通嗣书至
    • 法眷书至
    • 嗣法师遗书至
    • 二亲遗书至
    • 归省受业
    • △受请升座
      • 拈衣
      • 拈敕黄
      • 拈护法疏
      • 拈公帖
      • 指法座
      • 登座
      • 受请
      • 当晚小参
      • 辞众
      • 头首受请
      • 住持引座
      • 头首受请借座升座
      • 当晚小参
      • 借座辞众
    • △入院炷香佛事
      • 三门
      • 佛殿
      • 伽蓝
      • 祖堂
      • 据室
      • 到院上堂
    • △开堂祝圣佛事
      • 拈敕黄
      • 捧御香
      • 拈劄付
      • 拈公帖
      • 拈护法疏
      • 拈方外交疏
      • 拈山门疏
      • 拈诸山疏
      • 拈三宗疏
      • 拈宗刹疏
      • 拈江湖疏
      • 指法座
      • 拈祝太上皇皇太后等香
      • 拈祝圣香
      • 拈护法香
      • 拈报谢香
      • 烧怀香
      • 白椎后垂语
      • 请就别刹开堂
      • 入院后请开堂
      • 入院日请开堂
      • 再住入院
      • 当晚小参
      • 为建寺檀越升座
      • 管待专使
      • 留请两序
      • 报谢出入
      • 报谢回寺
      • 白众出队
      • 出队归
      • 立圣像胎骨
      • 入腹脏
      • 开光明
      • 圣像成
      • 请藏经
      • 舍经函
      • 迎经
      • 开经
      • 焙经
      • 补经
      • 营建劈草
      • 开基
      • 立磉
      • 竖柱
      • 上梁
      • 挂寺额
      • 落成
      • 铸镬
      • 结灶
      • 进火
      • 法座成
      • 建宝墖
      • 上墖珠宝索
      • 相轮
      • 合尖
      • 建寿墖
      • 定基
      • 开基
      • 立石
      • 开闭
      • 请行桥并谢
      • 开田并谢看
      • 退院辞众
      • 退院再归
    • △为住持迁化佛事
      • 入龛
      • 移龛
      • 锁龛
      • 法堂挂真
      • 举哀
      • 奠茶汤
      • 大夜对灵小参
      • 起龛
      • 全身入墖
      • 阇维奠茶汤
      • 秉炬
      • 安骨
      • 起骨
      • 转骨
      • 煅骨
      • 灵骨入墖
      • 撒骨
      • 入祖堂安牌
      • 估唱
      • 下遗书
      • 尊宿讣至
  • 两序
    • 请西序头首
    • 请两堂首座
    • 留首座
    • 请藏主侍者
    • 请东序知事
    • 请监寺
    • 提点
    • 请典座
    • 请修造
    • 请化主
    • 发化主
    • 请监收
    • 举名德兼法嗣立僧
    • 立僧后秉命普说
    • 秉命入室后普说
    • 两序进退
    • 挂钵时请知事
    • 请两序
    • 谢西序头首
    • 谢两堂首座
    • 谢书记藏主
    • 谢知殿侍者
    • 谢东序知事
    • 谢都监监院
    • 谢维那
    • 谢典座
    • 谢化主
    • 谢庄主
    • 谢诸庄监收
    • 谢两序
  • 大众
    • 剃发执刀垂示
    • 付衣垂示
    • 度僧
    • 付戒
    • 办道具
    • 大挂搭归堂
    • 名胜挂搭
    • 普请
    • 为亡僧锁龛
    • 起龛
    • 奠茶汤
    • 住持为亡僧秉炬
    • 起骨
    • 煅骨
    • 入塔
    • 撒骨
    • 为尼起龛
    • 秉炬
    • 入塔
    • 为优婆塞起棺
    • 秉炬
    • 起骨
    • 入圹撒土
    • 点主
    • 为优婆夷起棺
    • 秉炬
    • 煅骨
    • 入塔
    • 撒骨
    • 点主
  • 节腊
    • 建楞严会
    • 结制
    • 中夏
    • 建兰盆会
    • 解制
    • 头首四节秉拂
    • 住持谢四节秉拂
    • 元旦
    • 立春
    • 元宵
    • 寒食
    • 舖帐簟
    • 端午
    • 建青苗会
    • 散青苗会
    • 炙茄会
    • 立秋
    • 开旦过
    • 中秋
    • 重阳
    • 开𬬻
    • 冬至
  • 法器
    • 铸法钟
    • 挂法钟
    • 鸣法钟
    • 施法钟
    • 挂板
    • 挂钟板
    • 挂木鱼
    • 制法鼓

(按此之列祖提纲一书。备录历代宗师法语。其名目校清规为详。第无事仪耳。今此目后。复附其目录者。备是书未备之事目也。此书系康熙初年。武林理安。杲翁悦和尚所辑。彼葢广搜诸祖遗集而成。故极详备。其凡例云。是书大要。以清规诸事为纲。列祖提纲作目。又云。诸祖俱有圣节满散语。恐至元以前。古清规内。有此成式。不敢遽遗云云。据此。则清规本中。所遗多矣。辛得呆翁一番搜索。虽褐有法语而无作法。然因此。犹得见老祖遗规。详细若此。顾目思义。重有赖焉。是呆翁之功也。爰备录总目。用资观览。提纲又云。一以使后学。知法门有此大体。以待后来好古者补行。亮哉言矣)

凡例(十三条)

  • 清规。自唐迄今。时相去者。千余年。僧例有古今之殊。乡风有南北之异。是以未能尽合时机。规之增减。行之通塞。有自来也。然今流通诸本。非失于太繁。即失于太简。太繁。则不暇静修。太简。则不能治务。惟兹本。繁简得中。仪文周备。而条理井然。便于行持。又甚合时宜。𠃔堪垂范。
  • 百丈至今。时代既遥。清规原本。无从考核。即今藏本。颇多后世事迹。可知百丈手订原本。失传久矣。然不可谓兹本中。遂无百丈乎。订之规。但不能确指耳。其参以近代事者。系历代知识。随时随地而为更易。盖礼应从宜。变而通之。以尽利也。故曰言无古今。合理者胜。恐阅者。见有近代事。疑非百丈原本。而生轻忽。特发明于此。
  • 清规。原本九章。今依次列卷。唯水陆一种。原在住持章内。以文太富。今分本另行。
  • 清规名目。有古今不同者。如古称头首。今名首座。或号座元。古称监寺。今名监院。以及书状。改名书记。僧堂。改名禅堂之类。俱改其名。而不改其义。又规条中。古有而今无者。如点茶抛香之类。古无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水陆增云栖等。及不许吃烟之类。
  • 清规流传既久。不无以譌传譌。如执事之执。历考内典。无职宇者。盖执者。执持之义。执其事而谨其行也。虽如列职之各守其职。然以执为职。终属牵强。其他如三衣之谬。施食之舛等。兹皆更正。
  • 集中义无不备。而文有详略。如祝厘详于首章。即略于四节。祈祷详于元旦。即略于朔望之类。又于平日所常行者。即不悉载。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人之善会而
  • 丛林佛事虽多。不出四种。所谓止持。(即诸规戒)作持。(即诸行仪)念诵。(即转法轮)说法。(示第一义)或唯以一事。或兼二兼三。或一事并具四种。唯在住持随宜设施。两序和衷共济。古贤轨则。不难再见于今矣。
  • 此书。自方丈以至执事。固无人不当备阅。而初学为尤要。果能熟记行持。不惟临事无疑。又且得以束其形仪。熏其心识。现在可免放逸之咎。他日可作轨范之师。其益大矣。诚宜人奉一编。以备观览。
  • 此书。三根普被。利钝均沾。一往观之。似文浅易明。再四参详。寔义深难晓。粗心浮气。于斯懵焉。兹集于义深难晓处。则以证义引申而畅明之。以便初参学者会取。
  • 证义之作。或随文释题。或即事显理。(如祀月净头等)或补其要义。或推广衍说。阅者皆宜留意。
  • 证义虽出润手。而言多引古。良以即古证今。人易生信。故所引某人某书。必先载其名目。若断章取义。不便录其名目者。则佚之。非敢掠美。
  • 集中一切文疏。似非百丈所述。故他本或有不录者。然吾释子。虽不当以词藻为工。分心习学。而据事命辞。不能不期于妥适。故兹仍照原本录出。俾用者得其现成。不复皷弄意识。亦不无小补耳。
  • 清规。除藏本外。世鲜刻本。致钞录者。或无心舛误。或任意增减。以譌传譌。渐失本真。关系老祖遗规。丛林体制。甚非细故。润获此编。较之藏本。似为妥贴。而大旨则不相违背。因思有此善本。急宜流通。遂不揣谫陋。各缀一说于下。以证明之。俾阅者开卷了然。无复疑义。复请诸老宿。再三校正。乃敢刻行。倘蒙诸方知识。深体祖意。妙合时机。而教正之。则更幸甚。

No. 1244-I 百丈丛林清规元义

将为清规证义。先明五重元义。一。人喻法为名。二。权实相须为体。三。扶律内护为宗。四。依法办事为用。五。乳酪并用为教相。

初。人喻法为名者

(初释人。百丈二字。人也。百丈。本山名。俗呼大雄山。在洪州龙兴路。去郡治三百里。今属南昌府。奉新县。怀海大师。福州。长乐王氏子。〔卯〕岁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进具于衡山法朝律师。得法于江西马祖大寂禅师。乃南岳下二世正宗也。住此山大智寿圣禅寺。盛宏禅宗。兼崇律制。尝以梁朝光宅寺。法云奉诏所集僧制。未尽协用。遂重阅律藏。博约折衷。设规制范。务合时宜。又自维以身作则之义。于是每日力作。为众标榜。有劝止者。师曰。我无德以劳人。众阻之。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寂。寿九十五岁。以元和十三年。葬于兹山。长庆元年。敕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流通清规。宋大观元年。加谥觉照。塔曰慧聚。重刊清规。元。元统三年。加宏宗妙行禅师。敕僧德𪸩重修清规。颁行丛林。昔司马头陀。尝为百丈山铨记。内有法王居之。天下师表之句。师实应焉。按舆图。百丈为山名者数处。此洪州之百丈也。又自唐以来。百丈为人名。而显著者数人。此怀海老祖之称百丈也。略释人竟。)

(△次释喻。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之义。喻僧坊为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能生植道芽。趣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见经律。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也。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法华药草喻品。亦以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上。乃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办事如水乳合。皆名丛林。推之比邱而称苾𫇴者。西域谓此草有五德。一体性柔软。喻僧定德。折伏身心。不致麤犷故。二。引蔓傍布。喻僧慧德。传法度人。绵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僧戒德。戒香芬芳。为众所重故。四。能疗疼痛。喻僧解脱德。能断烦恼。毒害不起故。五。不背日光。喻僧解脱知见德。常向佛日智慧光明。解脱一切邪见邪业故。故比邱称苾𫇴也。据此木草二喻。可见为僧者。全赖修行为本。所谓住持有道德。则丛林日安。无则丛林日危。众僧有五德。则名实皆得。无则名实尽丧。然则丛林岂易住。而苾𫇴岂易称哉。略释喻竟。)

(△次释法者。清规二字。法也。先约事释。谓以澄澈洁白之模范。布于日用。而护佛教法也。又清规。即法之制度品节也。根本有部百一羯磨第十卷。佛言。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遮。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四分律云。是佛所制者不应却。非佛所制者不应制。凡此皆清规之义。百丈重集之意也。又梵网经云。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云云。注曰。僧坊。即丛林也。知事人。即执事也。应次第请。即清规也。又四分戒本。第十尼萨耆波逸提云。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邱应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邱言。大德。有执事人否。须衣比邱。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邱执事人。常为诸比邱执事云云。注曰。不敢自持衣价。令执事人代收。待合时清净当受。守清规也。又药师经云。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注曰。梵语尸罗。此翻戒。轨则。即清规也。故知丛林清规。皆佛世有。即我东土。汉明帝来。聚集众僧。丛林也。如律行持。清规也。至唐世百丈时东土清规行世。六百余年矣。法久弊生。祖适丁此。乃重加整顿。以惠后世。华严经回向品云。菩萨以法施为首。发生一切清净白法。摄受趣向一切智心。老祖之谓也。次约理释者。戒珠妙永云。清规者。乃吾心本具圆常之妙道也。夫心本圆明。良由迷悟之异。随成十界依正之别。然法性同也。具也。乃吾心之规也。具也者。包十界依正而无余也。同也者。感迷悟因果而无差也。规也者。成万法事理而无偏也。无偏者。中也。无余者。假也。无差者。空也。空也假也中也。即吾心之三观。三观者。乃能规之用也。空者。照真。绝纤尘。假者。照俗。该万有。中者。照二不住二。真则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俗则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中则一中一切中。无俗无真而不中。真也俗也中也。即吾心之三谛。三谛者。乃所规之体也。由斯本体之难复。故立法以绳之。在佛为之律藏。在儒谓之律例。在百丈则谓之清规也。虽世出世之不齐。其止恶生善。皆异其名。而同其义者也。是所谓清规者。法也。略释法竟。广见下大众章。护戒条说)

No. 1244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一

祝𨤲章第一

述曰。人之所贵在明道。故自古圣君。崇吾西方圣人之教。不以世礼待吾徒。尊其道也。钦惟 国朝。优遇尤至。特蠲赋役。使安厥居。而期以悉力于道。  圣恩广博。莫可名言。为僧者。必也悟明佛性。谨守戒律。庶不负 盛朝隆重之至意。而又朝夕祝𨤲佛慈冥加。天心默眷。俾我  后。导民于无为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然后可以仰报万一也。其见诸日用者。谨恭录而存夫轨度焉。

圣节启建

钦遇  圣节。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几日。(长短随宜)僧不给假。示敬也。启建之先三日。客堂备纸。诣书记寮。知客触礼一拜。(白云)某日启建 圣节。烦制疏语。(书记缺。记录代。俱缺。用现成疏。见后)书记制毕。具单。呈住持阅。亲送客堂。触礼一拜。答先礼也。知客用黄纸。书榜。并联额。及疏等。启建之先一日。客堂请维那。共商念诵僧众。以次轮流派定。呈住持看毕。即请住持。来早殿上。领众讽经祝  圣。当使殿主。洒扫殿上。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舖设庄严悬诸联额。榜文张山门之左。即挂牌。(牌云)某月某日。 恭逢  万寿圣诞。合院大众师。早课齐诣大殿。宣扬秘呪。持念诵药师佛号。伏愿 佛日洞明。  圣寿无疆 (余事。礼仪同上。但随改某事名)其念诵牌。每日多则二十四僧。少则十名。照次轮开。建首日。殿中陈设诸供物。上供黄纸证明疏。是日住持说法。或上堂。或小参。随宜而行(仪见下住持章)

(附证明疏。及额联句。又榜疏中六经一忏。随宜若干。当各书填数目)

伏以。 景运宏开。  圣人作而万物覩。  湛恩普洽。  一人庆而兆民赖。  覆焘无私。乾坤孰测其高厚。  照临有赫。日月莫喻其光华。知赞仰之难穷。欲补报而无极。唯托 钧陶之内。义重四恩。故竭忠爱之心。虔恭三祝。 爰有一四天下。南赡部洲。 大清国。某省府县寺。(续入职员某。臣僧某)今于本年某月日。恭逢  天寿圣节。本寺预于本月某日。谨就  大佛宝殿。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几日。逐日轮僧上殿。披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大乘妙法莲华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仁正护国般若经 慈悲道场梁皇忏法。 于中加讽诸品真诠。宣持密号。所萃洪因。端为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伏愿 斗枢电绕龙象筵开。帝网百亿山河。咸归  圣量。华藏三千世界。益衍 丕图。更祈。 夔龙登用。 景星耀而泰阶平。玉烛常调。民气乐而邦本固。 右疏恭申 佛日洞明。 龙天昭格。 年月日 住持(臣)僧某甲具。(若当道官员。为请主。并宜一一具书姓名)

(此疏即作榜。交用。榜头加)  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又疏当于正节日。坛内上午供时。众齐念)南无无量寿佛(化疏。  圣节满日另有回向疏。当预供坛内)

万寿无疆 金轮与法轮同转。福越三祇。

舜日与佛日齐辉。寿延亿劫。 (此一联额。悬大殿前轩中)

普天同庆 一人有庆。云戴日。星拱辰。照临海宇。

万寿无疆。龙负图。凤巢阁。永固邦基。 山门

遥瞻北极 八表来朝。同归化育。

万邦入贡。共乐升平。 经坛

证义曰  圣节亦名  万寿节。或称  天寿。以此日为  圣人诞降之佳节也。中峰本云。但生植于天地之间者。莫不被其泽。唯我释氏之流。乃被其泽之尤者也。何以为然。葢孤虗柔弱。而不能自立也。言孤则远离亲族。不营世家。言虗。则寄食檀门。凄迟林麓。言柔。则潜心空寂。守节循规。言弱则守护性真。不与物竞。自非圣人不忘佛嘱。曲垂外护。则僧园资具。安能永为常住。而不遭陵夺于他人之手乎。由是吾侪。安居暇食。一时一刻咸出圣恩。虽天覆地擎。不足云喻。使尽形求法。终身向道。至若忘躯毕命。亦不足以酬其万分之一。岂容懈怠懒惰。虗延白日。而更驰情于利欲者乎。故兹  圣节。理合如法启建照疏念诵。以报 国恩矣。

正节早祝

正节日。(早课。烧香侍者传炉。大众云集。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云)宝鼎𦶟名香。普遍十方。䖍(下众和)诚奉献法中王。端为  皇王祝  圣寿。地久天长。(后二句。重一遍)南无香云葢菩萨摩诃萨。(三称。住持礼佛。赞完。维那押磬。悦众鸣引磬。齐念)圣无量寿光明呪。(三遍。其引磬。一二遍慢板。第三遍快板。念毕煞下引磬。维那押磬。慢举云)药师如来。(左班同称)药师如来。  皇帝万岁。(念完左默) 药师。(右班齐称。维那押磬出班。悦众代执磬椎)。如来。(维那居中问讯。长跪)药师如来。(拈香三派。起立。问讯。转身展大半具。唱云)  皇帝万岁。(一拜)药师如来。(左右同。和。维那第二拜)药师如来。(维那。第三拜)  皇帝万岁。(问讯。长跪。合掌。监院随住持后长跪。合掌。维那高声祝云)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心包太虗。量周沙界。一四天下。南赡部洲。 大清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宏法沙门某甲。监院比邱某甲等。兹当某年某月某日。恭逢  天寿圣节。(余节随改)良辰。云集现前僧众。登临大雄宝殿。讽演秘章。称扬嘉号。所集洪因。端为祝延今上  皇帝圣躬。(下三句。左右一齐合掌。同祝云)  万岁万岁。万万岁。(维那。同监院一叩首。此处悦众鸣引磬两下。左右对面一问讯。悦众又押磬。维那抬头再祝云)  皇后齐年。 太子千秋。文武官僚。高增禄位。(悦众打引磬一下。又一押)伏愿。 尧风永扇。 舜日长清。八方歌有道之  君。四海乐无为之 化。仰劳大众。同念金刚无量寿。(鸣大鱼子。大众接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此下接念楞严呪。从)萨怛他苏伽多耶云云。(维那监院起立。三拜。起具。归位。念至)檀信皈依增福慧。(句。接药师偈云)药师如来琉璃光。𦦨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随所求皆不退。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绕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千声。归位展具。左右唱和礼拜)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拜)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药师海会佛菩萨。(各三拜。拜毕。三归依。祝护法竟。鸣大钟三下。维那云)大众师。齐上法堂。(或方丈。众至肃立。左右排列次第。侍者通白住持。住持出。升座。拈香。维那举香赞。赞毕。喝)展具。尚答随具。(维那云)顶礼和尚三拜。(尚云)一拜。(礼毕。起具。仍归位对面立。左右悦众。次第鸣引磬三阵。待住持说小参竟。维那云)礼谢和尚三拜。(尚云)一拜。(礼毕。回堂)是日轮次念诵。仍如常仪。上午上堂。并上供。宣证明疏。午斋腐饭(俱载住持章)

证义曰。清规首冠祝  圣者。钦遵佛敕而报 国恩也。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说 国恩。彰有十 德。今吾僧众。恭逢 清平盛世。幸值  英明圣君。  恩如日月照临。  德同天地覆载。要而言之。更有十大  恩护。一。隆重三宝。不忘佛嘱故。二。修建佛刹。为大檀护故。三。印行藏典。流通佛法故。四。给僧戒牒。参学无阻故。五。蠲免度牒。出家得便故。六  钦赐墨宝。庄严佛刹故。七。追  封古德。褒崇真修故。八。年  赐香灯。永作福田故。九。另设僧官。俗不辱僧故。十。不使僧役。专心办道故。有此十  恩。理宜知报。佛言。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得为帝主。是为一切圣人罗汉。来生其国。作大利益。我使五大力菩萨。五大士。五千大神王。往护其国。是故我今三宝。付嘱一切国王云云。如大涅槃经等。俱有佛敕外护之文。故首举也。

圣节圆满

圣节圆满日。(客堂预先一日。白住持。及请当道宰官拈香。正圆满日。轮次念诵。仍照常仪)上午住持上堂。(至念诵经忏竟。宰官到。众集。维那举香赞。宰官住持。次第拈香。众合掌。跪诵晚课内之)大忏悔支(诵毕。起立合掌。维那举回向偈云)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  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永不竭。狮子窟内产狻。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尽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喻若众星拱明月。故今宣畅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祝𨤲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此偈。维那两句一拜。众随和。共十拜一问讯。鸣乐器。众齐念)南无大乘常住三宝。(三称。维那长跪。宣回向疏云)天上无双日。阎浮一  至尊。万年松不老  圣寿等干。坤爰有  圣节圆满回向文疏。对 佛披宣。仰望慈悲。俯垂证鉴。 伏以。优钵罗华。瑞世同佛降生。阎浮提树。连阴与天齐寿。故毓夙成之  睿质。克承丕显之  圣谟。大哉元至哉元体元居正。会其极。归其极。建极立中。今据(续入乡贯寺名。人名以及起首年月日)启建祝𨤲道场。至今某月日。圆满回向。于中䖍诵诸经。顶礼忏法。伏愿  垂拱无为。天地位而万物育。 钧陶有象。阴阳理而四时平。  寿考万年  本支百世。更祈吾道之大同。有俾  圣时之至治。山林钟鼓。乐 化日之舒长。草木昆虫。被  膏泽之沾濡。祥开震旦。颂祝华封。 右疏恭申 佛日洞明。 龙天昭格。年月日。住持(臣)僧某甲具疏(若当道官员为请主。并宜一一具书姓名)

(宣毕。鸣诸法器。齐诵)南无无量寿佛(化疏。化毕维那举赞云) 普贤行愿。功德周圆。普资恩有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无边。同愿礼金仙。南无圆满藏菩萨摩诃萨(三称。向佛举三归依。众又三拜竟。各回本处。殿主收拾庄严等物。各还原处。少顷。维那领众搭衣持具。上方丈顶礼住持三拜。回堂。大众谢维那。普礼一拜)

证义曰。祝𨤲者是为  皇飨佛之辞。以此悦佛神。而报  皇恩也。按仁王梵网等经。佛遥鉴未来。虑僧家之微弱。恐佛法衰残。是以金口嘱累。教海仗  皇以流通。玉手抚摩。僧轮凭  帝而炽盛。若  帝王臣宰。少金汤之志。则真教陵夷。惠风掩扇。人怀侮慢。法雨难施矣。是知城壍当时。津梁后进者。莫尚 王臣拥护。葢  皇以覆护恩德被僧。僧以明道熏修报答。此乃法门第一要事。故须日日祝延  圣寿。事事祝延  圣寿。方尽衲子报恩之诚。今正殿佛前。常供  万岁牌。即是此意。故首举之。昔后宋僧昙宗。在灵味寺。尝为武帝行菩萨五悔法。帝曰。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宗对曰。昔虞舜至圣。犹云。予违汝弼。汤武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圣主引咎。葢以轨世。陛下齐圣往古。履道思冲。宁得独异。武帝善之。噫。昙宗之语。可谓报恩师表也。然僧又当知。各为本分事重。努力熏修。庶几佛恩 国恩。两无所忝。不可徒崇虗文。而有荒实践也。

受  敕奉  旨

凡 朝廷  旨临山。先差能执六人。(即监院。知客。衣钵等)预备 龙亭。出寺五里迎接。时至。住持领众山门外。两边立定。不得参差失仪。殿上设香案。鸣钟鼓。候  旨到。齐跪俯伏  旨过。一齐起立。随后。 龙亭供奉殿中。众僧于殿前丹墀。两序排定。(知客高声呼云)  皇恩御诏临山。大众顶礼三拜  万岁。拜。一齐俯伏。书记捧  诏。向东边高立。宣读毕。仍供  龙亭。住持至亭前。拈香三拜。再同众僧谢  恩九拜。问讯。齐鸣法器。及大钟鼓。诵南无无量寿佛。捧  诏登  御书楼。藏供。维那收佛号。(随举赞云)  天龙圣主。护世周全。  皇恩深重莫名言。奉报在心田。众僧䖍䖍。顶戴  万德诠。

南无吉祥王菩萨摩诃萨。(三称。众向上问讯。各回本处)住持陪官(见下住持章说)或当日。或隔宿。住持上堂谢  恩祝𨤲。

证义曰。受  敕奉  旨。如  降香  赐衣  赐号  赐诗文  诏升座等。并附祝𨤲者。皆谢  恩祝  圣故。按元大德七年八月二日。护持圣旨到山。住持元叟端禅师。领众望阙谢恩罢。上堂云。平生抱愚拙。心意安林丘。磐陀一片石。松下聊优游。回鸾五色诏。瞥尔来岩幽。天恩浃肌骨。浅薄将何酬。愿君为尧舜。愿臣为伊周。金枝与玉叶。光耀千千秋。万民赡秔稌。四海销戈矛。竺仙正法眼。如水常东流。又明太祖皇帝。赐元极顶禅师紫衣。师谢恩上堂云。内使传宣出紫宸。赐衣何幸及微臣。金襕照耀天人喜。白㲲鲜明雨露新。光宠山林同佛日。暖除霜雪布阳春。余生受用流传远。万岁宗门沐至仁。

景命四斋

月旦。月望。初八。念三。名景命四斋日。隔宿客堂挂讽经牌。(朔望诵梵网。遵佛敕也。初八念三诵仁王。护国裕民也)正日早课先祝  圣。(维那白云。某月日良辰。某省府县寺。住持传法臣僧。谨集僧众。恭趋宝殿。讽诵秘典。称扬圣号。所萃宏因。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安。仰劳大众。同念金刚无量寿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云云)课毕。住持说小参。朔望粥后。斋堂集众。诵(四分戒本)。饭后诵(梵网。仪详下布萨条)行堂师先于案上。中供一佛。香烛齐备。两边桌上。备律本鱼磬等。候开小静。鸣钟三下。侍者传炉。众集。展具拜。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住持拜毕登座。两序亦挨次撩衣而坐。维那鸣磬开经乃至诵竟回向。下座。众展具三拜。各回本处。若值冬月在禅堂内者免诵。侍寮收诵戒牌。初八念三诵仁王般若同此。又古规。朔望日早粥二板后。斋堂用普茶。宣规约。今禅宗权开非时食戒。普茶移在晚二板。见下住持章朔望条说(即此朔望诵戒。亦禅宗之权宜所开。若依律制。当于黑白月之尽日为正。又古规。每日斋粥二时下堂僧众登殿。维那举无量寿呪三遍。回向祝延  圣寿。又每月。有四斋日。六斋日。十斋日。每年正五九为善月。俱念诵祝圣。于每日早课。至心经毕。赐大祝延赞)

证义曰。四斋称景命者。始于隋开皇三年。诏天下正五九。并四斋日。各寺建祈祷道场。不得杀生命。取藏经中有毗沙门天王。每岁巡按四大部洲。正五九月。治南洲。故禁屠宰。而唐之藩镇。每上任。必犒士卒。须大烹宰。故以正五九不上官。为禁杀也。今误为忌者非。即四斋念诵。亦遵佛教敕。令人解义。照自心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非但为诵经释愆报 恩也。噫。念诵释愆报 恩。虽未解义。犹存其礼。今有绝弃不行。违背甚矣。按续高僧传。及云栖崇行录。释僧云者。住宝明寺。以讲演著名。四月十五日。临诵戒时。白众云。戒乃人人诵得。何劳数闻。可令一僧竖义。使后进开悟。众无敢抗。遂废诵戒。七月十五日众集。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覔。乃于古冢中得之。流血被体。问其故。则云有猛士执大刀。厉声呵云。僧云。尔何人斯。敢废诵戒。妄充竖义。即以刀刽我身。痛毒难忍。因扶掖还寺。竭诚忏悔。经于十年。至心尽敬。依式诵戒。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时咸嘉其即世惩革云。云栖莲池云。今时尚经论。而轻戒律。二千年来。半月诵戒。无复有举行者。予不揣。与废坠于山中。人犹未之信也。果报炳然。于云公有征。愿覧者思之。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