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章第五
述曰。住持者。主持佛法之名也。丛林立住持者。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灭也。夫法者。大圣之道也。戒定慧者。持法之本也。僧园众务者。持法之事也。本立而事乃治。事治而本愈固。故住持之人。其关系最重大也。粤稽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舍利弗主之。自佛教入中国肆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其时唯以道相授受。虽与众同居。而规则简略。仪文未备。未有禅宗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王臣。下而士庶。皆向风问道。统宗会元。势不能不专于一人。而此一人者。苟不称其位。则道不明。不崇其体。则法不立。于是始奉出类拔萃之一人。为禅宗住持。而称之曰长老。以齿德俱尊也。复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以分其执。而制度粲然矣。然住持之体虽尊。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贤如百丈。而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节。则住持之义可知。故当其时。由众所推。或命之官。而犹有辞聘。举而不赴者。诚重其任。而无所希慕于其间也。至于今。则庾廪之富。舆仆之安。皆住持私之。无怪乎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矣。呜呼。住持苟非其人。一寺废荡。且遗害于后世。至于数十百年。而不可复。岂细故哉。后之举其人者。幸审之。处其位者。宜慎之。诚得其人。以居其位。则明道立法。分执莅事。一切成办。
上堂
凡上堂。预日下午挂牌。(牌云)启请。
△或晚课下殿。或晚二板。或开小静。客堂鸣序板三阵。集众。预俻序𫎪。知客令请主向上。拜众僧三拜已。知客白众云。(今某省某府。某县某姓名护法来寺。特请两序。恭诣方丈。启请和尚。明日上堂)白已。悦众鸣引磬二下。众问讯。两序先至方丈。左右排立。次使照客捧香仪。置方丈法座上。次知客领请主执香。至方丈。侍者通白住持。持临座。众僧随具一拜。仍两傍站定。知客令请主中央拜已。退后。知客居中一触礼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今有某省某府某县。某甲护法。为某事来山饭僧。谨同两序大众。恳请和尚。明日上堂。为众说法。惟愿和尚。不吝慈悲。默然允许。恳祷之至)白已。一拜。知客归本位立。请主再上香。设拜。住持默允。礼毕。维那云。两序大众师。顶礼和尚。众随具一礼。礼毕。末后先行。回客堂。请主谢毕众回堂。 次日早粥二板。(再鸣序板。集众上方丈。请主上香与前同。请后。堂师回堂)当值侍者。搭衣持具。传上堂牌。至禅堂门外。鸣小板二下。暂立。待堂师齐站班。侍者进堂。捧牌立中。上举已。香灯师接牌。供于禅堂佛前。侍者行十方礼。出堂。维那令香灯师。捧牌送法堂前。(或大殿前)正中悬挂。即舖设法座。午梆开静。香灯师徐徐鸣七星钟。大众齐至法堂。方可结椎。烧香侍者传炉。置法座上。排檀香三瓣在案上。俟住持拈香用。复转下。行十方礼。礼圆。鸣钟擂鼓。大众分左右班走。鸣引磬上方丈迎请。众集请主上香。设拜。以及两序礼毕。维那呼(末后先行)。客堂预请二位为末首领。众行不可参差。其引磬。在执拂侍者之前。次捧炉。次执具。记录。共四人。次请主执香。次住持执如意。而拄杖随住持后。余人俱随后。众至法堂。(或殿上)左右排立。知客与请主。侧立于下。住持至中间问讯。登座。侍者立左右。维那鸣磬一下。钟鼓齐歇。唱香赞。知客领请主上香。设拜。住持拈香。侍者接香插炉。唱奈麻云来集菩萨摩诃萨。至第三遍上。加海会二字。唱毕。维那呼展具。(顶礼和尚)尚答(不展具)。众随具一拜。礼毕。起具。照位对立。左右悦众轮次。鸣引磬三阵。烧香侍者拈香三派。展大具。三拜。次众侍者齐展具三拜。起具问讯。归位已。维那鸣磬三下。又压磬已。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鸣磬一下。住持垂示。随机开导。座下欲叩问。须诚谨真实参究者。出众。向座随具一拜。起具。合掌问之。语首须清朗和雅。问答毕。住持说法。或住持不垂钓。即不出问。待上座说法竟。维那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鸣磬一下。即呼(展具顶礼和尚。尚答不展具)众随具一拜。礼毕。呼(末后先行)众出。炉。杖。拂。如前随后。至方丈。知客领请主礼谢和尚。及两序已。众僧向上。维那呼(展具。顶礼和尚。尚答不展具)众随具一拜。礼毕回堂。侍者齐出班。顶礼和尚。或免礼。上供等事。见下饭僧仪轨 圣节。元旦。佛诞成道。结冬。解夏。无斋亦上堂。监院为请主。事仪同上。唯无香信序𫎪斋𫎪公𫎪等。凡上堂等佛事。冬月众去帽(施主请升座。仪同此)。
迎待尊宿(六礼)
迎待看单第一
凡别刹尊宿至。守门人即报客堂。客堂白方丈。知会禅堂。维那白云。(某寺和尚到。众位搭衣持具迎接)外鸣钟出堂至山门。候客至。维那云。(大众师。顶礼某和尚)礼毕。住持陪尊宿至方丈。住持拈香。设拜毕。维那呼众云。(展具。顶礼某和尚)礼毕。复云。(顶礼方丈和尚)礼毕。回堂值日侍者上茶果。衣钵照应尊宿寮房。被帐床褥。及说法座已。次知会客堂送单。知客至。合掌向住持云。送单。请某和尚。住持随送。礼毕各相安坐。晚课挂牌(牌云)闻钟声。看某和尚单。各带具上殿。
○晚课毕。鸣钟。诣尊宿座前。候住持。座前拈香。礼毕。维那呼众展具云。看某和尚单。礼毕。仍立定。或住持方便请尊宿开导。如不请开导。即回堂。侍者排班拜毕。次上茶点。凡宾主晤谈法门中事。侍者澄心敬听。可记者即录之。
证义曰。自迎请至送回。皆敬师友。重道德之礼仪也。标称尊宿者。其道德可尊也。虽其道德不可知。而既系尊客有主宾义礼当敬故。且令学人。习惯敬长之道。离狂傲故。愚庵摭古云。雪岩满禅师。与胜默为参友。尝跪受呵斥。或怪问之。师曰。今诸方或师资法属。诤讼招讥。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可悲也。予思以激劝之耳。噫。古人事友。如是高风千古。则于他方尊宿。其可慢乎至所甞受业之尊宿。不更重乎。
供罗汉
接待斋主。同饭僧例。预日客堂挂牌。(牌云)明日早粥后。斋供罗汉。香灯师五人。上供十人。列名于左。(某某)师(某某)师(以上五人为香灯)(某某)师(某某)师(以上十人候上供)。
△库房预备烛台二百五十对。香炉二百五十个。小碗一千五百个。竹筯五百双。茶钟五百只。饭菜水菓齐备。至正日清晨。厨房人齐相帮。烧菜一大锅。可盛小碗五百。煑饭一大锅。可盛小碗五百。天明时。香灯五人。先往库房取水菓取碗取短烛五百枝。(即四两头)烛台二百五十对。香炉二百五十个。每人管一百位罗汉。每位前一茶。一双筯。一果。一菜。一枝烛。香炉两位合一个。茶。筯。果。俱供周已。方点香烛。次茶。次饭。又堂之正中面前。置大方桌。两张横[打-丁+品]。可供十六大罗汉等牌位。设香花灯涂果。并用十菜。每一牌位。一茶。一双筯。一饭。又面前离三尺许。用长桌三张并摆。上供疏牌十三位。见下上供中。亦置香烛。及供罗汉科仪十部。每部用经葢覆之。手炉十把。俱齐备已。时至。知客先请上供师。搭衣持具。进罗汉堂。次请斋主拈香。到已。十师展具三拜。斋主先至中间普供位前拈香。(众唱香赞云)香才𦶟。云腾宝鼎中。旃檀沉乳真堪供。香云缭遶莲花动。十方诸佛下天宫。天台山罗汉。来受人间供。
奈麻香云葢菩萨摩诃萨。(三称。维那举云)一切恭敬(众齐执香炉。作梵唱云)。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已。维那按磬白云)。
伏以。人分七方便。自加行至于停心。位列四沙门。由无学讫于见道。是皆知苦断集。带果行因。为析法之权根。会人空之真理。至若证已办地。入大乘门。其所学般。若同。是故与菩萨共。内秘大心之行。外闻佛道之声。既皆为贤圣之僧。故应受人天之供。惟愿妙堪佛嘱。熟此方震旦之缘。允副凡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慧照。俯运悲怀。冀普度于迷流俾咸登于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虔诚奉请(白已。众僧施主一拜)。
一心奉请。尽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诸佛法僧。
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文佛。
一心奉请。尽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 (以下尼位。俱上加一心奉请。未结并诸眷属句。同此)。
常随佛后。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罗汉。
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后须䟦陀罗诸阿罗汉。
世尊高弟。大迦叶。阿难陀等。十大弟子。
灵山闻法。大比丘众万二千大阿罗汉。
灵山得记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
五时闻法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
世尊灭后。结集三藏。阿难陀等诸阿罗汉。
世尊灭后。正像法中。历祖所度诸阿罗汉。
住世十六大阿罗汉。万六千九百弟子众。
某州某县。(即本处地名)某寺(即本寺名)住世。五百大阿罗汉。
惟愿不违本誓。哀悯有情。是日今时。降临法会(请毕一拜。三请时。维那想一切罗汉。皆以天眼照见。大耳遥闻。他心悉知。严肃威议。从空而至。○他本未加慧俱。通教二位。即前十位之别出。似不必加。必请毕唱赞偈)。
初度五人僧宝始 世尊高弟饮光伦 灵山一会实多徒 万二千人无学侣 须䟦陀罗居最后 五时闻法数难知 涅槃已过众声闻 三藏遗言俱结集 十六真人亲受嘱 未来为世福田师 十方常住圣贤僧 于此一时俱奉供(赞毕。煞下鼓钹一阵。维那举缓腔。悦众鸣小鱼。众齐声缓缓念)。
奈麻本师释迦牟尼佛(众师。施主。俱向上一问讯。徐徐缓行。将合堂罗汉前。右遶经行一匝。施主每炉中。上香一炷。一问讯。香灯师持香。随施主后。待上香毕。俱归位立定。收佛号。煞下鼓钹一阵。施主再拈香。设拜。长跪。合掌。悦众鸣引磬。一字一击。齐声上供云)。
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奈麻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尽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奈麻常随佛。后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罗汉。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后须䟦陀罗诸阿罗汉。奈麻世尊高弟大迦叶。阿难陀等。大阿罗汉。奈麻灵山闻法大比丘众。万二千大阿罗汉。奈麻灵山得记。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奈麻五时闻法。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奈麻世尊灭后。结集三藏。阿难陀等。诸阿罗汉。奈麻世尊灭后。正像法中。历祖所度。诸阿罗汉。奈麻住世十六大阿罗汉万六千九百弟子罗汉。奈麻本寺堂内。住世五百。大阿罗汉(三遍。次举变食呪。二十一遍。甘露呪。普供养呪。各七遍即举)。
奈麻十方常住三宝(三称。维那宣疏云)。
伏以。栴檀林里。元无异嗅之香。狮子窟中。尽是惊群之吼。敢通诚款。仰吁慈悲。今据大清国云云居住。奉佛营斋。供呈罗汉。祈恩锡庆弟子(某甲)。端肃投诚。至心上叩。中天至圣。牟尼世尊。常随圣众。诸大罗汉。金莲座下。恭通情旨(年庚及所求事)切念。智超无漏。道契真空。神通来往。示瞬息于天上人间。秘现幽深。忘优劣于声闻大乘。欣逢胜事。瞻圣相以登堂。敬洁香馐。迎宝旛而赴供。希垂慧眼。允纳虔衷。由是涓今年月日。恭诣某寺。敬输净资。仗凭僧众。严净斋厨。诚修禅悦。上供佛法僧常住三宝。本寺堂中半千应供罗汉。应化大士。证圣尊者。总此香斋。普同供养。伏愿。法门挺异。祖𦦨添辉。檀那衍庆。海众安和。冀副凡情。总凭慈力。右疏恭请三宝证明。供奉罗汉文疏 年 月 日(某甲)谨疏(宣毕。结回向赞云)。
△(若施主别有祈求心愿于疏中加入)。
福田应供。行德汪洋。内秘外现永流芳。代佛广宣扬。受敕难忘。住世作舟航。 奈麻诸大阿罗汉尊者(三称已。三拜。各回本处。知客领斋主到客堂用茶。香灯五人。即速收供菜。回厨房。以应午斋大众用。水菓归库房。候设斋时。散供大众。其余仍照饭僧仪轨。所说。小食后。上供十人。徃罗汉堂中礼罗汉。每时一百。第一时。先总礼共十二位。见前上供巾。次礼十六住世罗汉)。
一心顶礼。宾度罗(翻不动。字也)䟦啰惰阇(翻㨗疾。姓也)尊者(以下每位。上加一心顶礼。下添尊者。同此)。
△(此尊者。与千阿罗汉。多分住西瞿耶尼洲 一)迦诺迦伐蹉。(与五百罗汉。多住北方迦湿弥罗国 二)。迦诺迦䟦厘惰阇。(与六百罗汉。多住东胜洲 三)苏频陀。(与七百罗汉。住北俱卢洲 四)诺讵罗。(翻鼠狼山。与八百罗汉住南赡部洲 五)䟦陀罗。(翻好质。与九百罗汉。多住躭没罗洲 六)迦哩迦。(与千罗汉。住僧伽茶洲。七)伐阇罗弗多罗。(与千一百罗汉。住钵剌拏洲。八)戍博迦。(与九百罗汉。住香醉山。九)半托迦。(与千三百罗汉。住三十三天。十)啰怙罗。(翻执日。与千一百罗汉。住毕利𩗺瞿洲 十一)那伽犀那。(与千二百罗汉。住半度波山 十二)因揭陀。(与一千三百罗汉。住广胁山中。十三)伐那婆斯。(与千四百罗汉。住可住山。十四)阿氏多。(与千五百罗汉住鹫峰山。十五)注茶半托迦(与千六百罗汉住持轴山。十六)。
证义曰。凡登座说法。须至心听记。不可作难会想。生退屈心。亦不可作串闻想。生容易心。须虗怀闻思。必有机发。不得随学语者。但取口辩。所谓蛇饮水成毒。牛饮水成乳。信学成菩提。戏学成生死。是也。即主法非其人。亦不得于彼生轻薄想。反障自心。所谓依法不依人也。故闻法时。静耳目而听。摄根尘而会。倘有疑情。咨询不厌。以道为怀。扫除习气。打并一心。勤修而观力转深。炼磨而行门益净。如是久久。定慧发。可见自心性矣。至说法者。须提纲要。学者请益。遂形问答。总为生死事大。直截决疑。不可以盲引盲。误人误己倘自谅非其人。不妨转烦能者。请一贤明首座。以代可也。又禅客发问。切须虔诚。真实吐露。倘卖才弄巧。必招恶报。禅宗秘要云。按禅书。天台韶国师座下。兴教明和尚问曰。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在鸡足山。候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应量恰好。祇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耶。衣解长耶。师云。汝却会。明拂袖便出去。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不是。当有因果。汝若不是。吾当见之。明归七日。吐血。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明乃至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忏悔。师云。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明复曰。若许忏悔。某当终身给侍。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据此。可见发问不易。暂时弄巧。斧在口中。可不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