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章第九
述曰。上古之世。有化而无教。化不足。而礼乐作焉。击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洼樽之饮。不若五齐之醇。固已。然文生于质。当思其本。吾天竺圣人。最初示化。谓人人妙觉。本无凡圣。物物全真。宁有净秽。无假修证。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有若聋瞽。于是随机设教。击犍椎以集众。演之为三藏。修之为禅定。迄于四十九年。而化仪终矣。梵语犍椎。凡瓦木铜铁之有声者。若钟磬铙鼓。椎板螺呗。丛林至今。倣其制而用之。于以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应。大用常寂。闻非有闻觉亦非觉。以考以击。元风载扬。无思无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寿之域。清泰之都矣。
钟
钟。有小。大。报。之别。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鸣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紧缓各一十八椎。总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与大鼓。报钟。互相照应。凡鸣钟。先默诵愿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诵竟。方执椎。执椎已。诵云。洪钟初扣。(二通三通。随改二扣三扣)宝偈高吟。上通天堂。下彻地府(击第一椎)。
○上祝当今 皇帝。大统乾坤。文武官僚高僧禄位(二椎)。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有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三椎)。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沾尧舜之日(四椎)。
○战马休征。地利人和。阵败伤亡。俱生净土(五椎)。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孙早还乡籍(六椎)。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七椎)。
○沙门兴盛。佛法长升。土地龙神。安僧护法(八椎)。
○父母师长。存亡并利。历代祖祢。同登彼岸(九椎)。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十椎)。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十一椎)。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椎)。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三椎)。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四椎)。
○南无五台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十五椎)。
○南无峨嵋山。大行普贤菩萨(十六椎)。
○南无九华山。大慈地藏王菩萨(十七椎)。
○南无普陀山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八椎)。
○(次诵紧十八偈。一字一椎。即十八椎)所愿。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如是紧缓二通共成一百八椎)。
(△或在报钟前后。随各家准定)若为度亡。撞幽冥钟。须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亦须念佛。或念菩萨。或诵经呪。随诵随扣。其利甚大。故钟头为度生妙执也。凡集众。各家鸣法。随其准定。如礼祖。普佛。并戒期佛事等。俱三下。堂司主之。如接送尊宿住持官员。不以数限。库司主之上堂与大鼓相宜。亦不定数限。亦堂司主之。其余佛事。随各家鸣法。但须各有准则。不得违乱。报钟。见前禅堂恒规中说。小钟。凡唱赞念佛等用。须划定正板。不得参差乱击。
No. 1244-J 地舆名目(一十九省)
述曰。是书之录。有四缘也。一行脚安单。易寻贯籍。二新戒牒录。可无谬舛。三披阅坟典。了知处所。四每。临书札。不致譌错然此就今名而言。其中古目。传写稍有互异末知孰是。
证义曰。大钟。晨昏每一百八者。即事显理。由是百八愚痴。声声唤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声须缓长者。昔志公借梁武道眼。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止之。志曰。唯闻钟声。其苦暂息。帝遂诏天下寺院。凡击钟。令舒徐其声也。鸣时念诵者。增一阿含经云。若打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佛呪。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阴司。见五木缧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卒千余。人致此。每闻钟暂息吾苦。仗汝归。白嗣君。为吾造钟。民还。具闻后主。因造大钟于清凉寺。镌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又云栖崇行录云。隋僧智兴。居大庄严寺。执掌钟头。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云。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皮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或以此故。能冥感护所祝愿耳。又钟者。聚也。故凡集众。须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