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53

初学记

此是记主之衘位也。总别三重。一西京是总。宝应寺是别。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宝应寺是总沙门释是别。寺容四众人故。三沙门释是总。祖师尊讳是别。释子非一故。述字。通于能所。祖师是能述。记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阳即周公之所营者。后汉建都于此。汉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阳。有唐仍旧号。令属河南府。宝应寺依龙门山住。山在洛阳之西。今不言山名而举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称。余杭亦有龙门山故。宝应寺。即记主受经之处。记主于熈宁二年。礼海慧大师。出家受具。后海慧说偈。劝发游方。元祐八年。挂锡于古杭灵隐寺。僧俗问法者。纷纷而来。住持懒庵童和尚。请师驻锡于寺后白云庵焉。师初诞日。有白云满室。因以白云自称。兹庵之名。默与心契。从而居焉。由是白云之名。流芳益著。且白为众色之本。洁净无瑕之谓。云者。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润法雨。益济万物。重重无尽。有云像焉。广说法喻。如华严经。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响颁人天。良有以也。沙门。是出家之通号。释字。是本师之姓氏。绍隆继踵。宜其具称。上清下觉。记主尊讳也。字本然。号白云。姓孔氏。即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世孙也。其宗人孔宣义。有真赞可考。进士孔璿。集宋朝朝士。与诸禅讲赞文数十篇。刊刊于世。其余始末。具在本传。述而不作。谦之至也。

南山大普宁寺嗣孙 (道安) 注

此示十地三乘之位也。自第六远行地。至第九法云地。是菩萨乘。次前第五果。是缘觉乘。四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三二一三。进未能至声闻。退不可居凡位。故云诸漏未有神通。当是声闻乘。向见修二位也。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者。声闻有二位。初凡二圣。凡位又二。外凡内凡。外凡自分为三。初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此三俱属外凡。亦名资粮位。人天二乘。创心入道。修此三门。对治凡习。内凡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二凡共七。通名七方便位。文云。般若悟心见性者。人天外凡。于三法中。淘练久。悟般若心。见真如性。䇿勤加行。趣于圣果。即入见道位也。其次圣位。亦分为三。一见道。当于初果。二修道。当于第二第三。三无学道。当于第四声闻乘位。方究竟也。问文云十地称呼菩萨。今此何云六至九耶。答第九法云地。即他经中第十地名。今云十地。犹约他经说也。问顿教妙觉佛乘。应不在十地三乘之数耶。答此位正是所修之果。三乘十地是能修之因。由历三乘十地次第渐修。因行圆。顿证妙觉。故此特云。顿教由渐入顿。即渐修顿悟之衡量也。问既云由渐入顿。只合自小之大。先说一果二果次第。至于佛乘。文中何得倒置耶。答此顺佛经。从本起末。要令学者返本还源。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十地三乘。是谁建立。有二义。前九位是渐教。二乘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顿教。大乘佛及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问下文多依法华所立。法华宗于会三归一。今但说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顿教大乘。即一乘也。会前三乘。归一佛乘。故经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则为顺经文。二则所宗三乘故。问此顿教大乘。即一乘者。为在十地之外。为在十地之内。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十地之内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据今现文。即在十地之内。虽云一佛乘。即是会三所归之一。亦是对三显一也。若据证宗论说。妙觉大乘。当第十一位。三乘十地。总会归于顿教大乘。即是会渐归顿之意也。记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须陀洹果者。即声闻乘中第一果也。此当菩萨十地中第二离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萨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觉地。则在菩萨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欢喜地。却以二地为初。乃至十地为九。却以妙觉。揍成十数耶。答自有深意。初欢喜地是见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萨依此。修于三学。三学之内。戒㝡在初。二离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从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为初位也。又况初欢喜地。表于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当以戒行为先。问大品中说干慧十地第九菩萨地十名佛地。谓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将菩萨十地。增减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刚十八住中。第十七证道住。配欢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国土净具足。方以第二离垢为第一。乃至以法云为第九。等觉地为第十。与此例同。又菩萨十地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故得引用。圣师立教。据自所证而说。不可拘其出处也。

初学记(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