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物于此。从本以来昭昭灵灵。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
强立种种名字。或心或佛或众生。不可守名而生解。当躰便是。动念即乖。
世尊三处传心者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
是故若人失之于口。则拈花微笑皆是教迹。得之于心。则世间麁言细语皆是教外别传禅旨。
然诸佛说经。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祖师示句。迹绝于意地。理显于心源。
诸佛说弓。祖师说弦。佛说无碍之法方皈一味。拂此一味之迹。方现祖师所示一心。故云庭前栢树子话。龙藏所未有底。
故学者先以如实言教委辨不变随缘二义。是自心之性相。顿悟渐修两门是自行之始终。然后放下教义。但将自心现前一念参详禅旨。则必有所得。所谓出身活路。
凡本参公案上切心做工夫。如鸡抱卵。如猫捕鼠。如饥思食。如渴思水。如儿忆母。必有透彻之期。
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情。苟阙其一。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日用应缘处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举来举去疑来疑去。觉得没理路没义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亦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话头不得举起处承当。不得思量卜度。又不得将迷待悟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又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迁流底是识情。怕怖慞惶底是识情。今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此事如蚊子上铁牛。更不问如何若何。下嘴不得处弃命。一攒和身透入。
工夫如调弦之法。紧缓得其中。勤则近执著。忘则落无明。惶惶历历。密密绵绵。
工夫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当此之时。八万四千魔军在六根门头伺候随心生设。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然我正法中本无如是事。
工夫若打成一片。则纵今生透不得。眼光落地之时。不为恶业所率。
大抵参禅者还知四恩深厚么。还知四大丑身念念衰朽么。还知人命在呼吸么。生来值遇佛祖么。及闻无上法生希有心么。不离僧堂守节么。不与邻单杂话么。切忌皷扇是非么。话头十二时中明明不昧么。对人接话时无间断么。见闻觉知时打成一片么。返观自己捉败佛祖么。今生决定续佛慧命么。起坐便宜时还思地狱苦么。此一报身定脱轮回么。当八风境心不动么。此是参禅人日用中点捡底道理。古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带婬修禅如蒸沙作饭。带杀修禅如塞耳呌声。带偷修禅如漏巵求满。带妄修禅如刻粪为香。纵有多智皆成魔道。
无德之人不依佛戒不护三业。放逸懈怠轻慢佗人。轻量是非而为根本。
若不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清净菩提果可冀乎。
修道证灭是亦非真也。心法本寂乃真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有人来害。当自摄心勿生嗔恨。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学未至于道。衒耀见闻徒以口舌辨利相胜者。如厕屋涂丹雘。
出家为僧岂细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温饱也。非求利名也。为生死也。为断烦恼也。为续佛慧命也。为出三界度众生也。
佛云。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又云。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又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道人宜自警悟。如救头燃。
於戏。佛子一衣一食。莫非农夫之血织女苦。道眼未明。如何消得。
故曰要识披毛戴角底么。即今虗受信施者是。有人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是诚何心哉。都不思目前之乐。便是身后之苦也。
故曰。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宁以铁鑵投身。不受信心人房舍等。
故曰。道人进食如进毒。受施如受箭。弊厚言甘。道人所畏。
故曰。修道之人如一块磨刀之石。张三也来磨。李四也来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快而自家石渐消。然有人更嫌佗人不来我石上磨。实为可惜。
故古语亦有之曰。三途苦未是苦。袈裟下失人身始是苦也。
咄哉此身。九孔常流百千痈疽一片薄皮。又云革囊盛粪脓血之聚。臭秽可鄙。无贪惜之。何况百年将养一息背恩。
有罪即忏悔。发业即惭愧有丈夫气象。又改过自新罪随心灭。
凡人临命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生。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抅系。便是出世自由人也。若见诸佛无心随去。若见地狱无心怖畏。但自无心同于法界。此即是要节也。然则平常是因。临终是果。道人须著眼看。
凡人临命终时。若一毫毛凡圣情量不尽。思虑未忘。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犂镬汤中煑煠。乃至依前再为蝼蚁蚊虻。
禅学者本地风光若未发明。则孤峭玄关拟从何透。往往断灭空以为禅。无记空以为道。一切俱无以为高见。此冥然顽空受病幽矣。今天下之言禅者多坐在此病。
宗师亦有多病。病在耳目者以[目*当]眉努目侧耳点头为禅。病在口舌者以颠言倒语胡喝乱喝为禅。病在手足者以进前退后指东画西为禅。病在心腹者以穷玄究玅超情离见为禅。据实而论。无非是病。
本分宗师全提此句。如木人唱拍红炉点雪。亦如石火电光。学者实不可拟议也。故古人知师恩曰。不重先师道德。只重先师不为我说破。
一物者何物。古人颂云。古佛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未会。迦叶岂能传。此一物之所以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也。六祖告众云。吾有一物无名无字。诸人还识否。神会禅师即出曰。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此所以为六祖之孽子也。怀让禅师自嵩山来。六祖问曰。什么物。伊么来。师罔措。至八年方自肯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此所以为六祖之嫡子也。 三教圣人从此句出。谁是举者。惜取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