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疑情发得起警语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见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便欲承当个事。不肯撒手。坐在法身量边。由此命根不断。于法身中似有见地。似有受用。殊不知全是子想。古人唤作隔身句。既命根不断。通身是病。非禅也。到这里。只须全身拶入。承当个大事。亦不知有承当者。古德云。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命根不断。全是生灭心。若命根断去。不知转身吐气。唤作堕身死汉。非究竟耶。这些子道理不难会。自是行者不肯见人。若遇著善知识。磕著痛处。当下知归。其或未然。则伏尸万里也。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搅浑世界。得波翻浪涌一段受用。行人躭著此受用。推不向前。约不退后。由此不得全身拶入。如贫人遇著座黄金山相似。了了明明知得是金。不能随手得用。古人唤作守宝汉。通身是病。非禅也。到这里。只须不顾危亡。始得与法相应。天童所谓普周法界浑成饭。鼻孔累垂信饱参。若不得鼻累垂。如坐在饭箩边饿杀。大海里渴杀。济得甚么边事。所以道。悟后只须见人。如古德悟后见善知识。大有样子。若自承当个事。不肯遇人抽钉拔楔。皆唤作自欺底汉耳。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尽大地畐塞塞地。无纤毫空缺处。忽生一个度量心似。障了面前。障了身心。提亦不起。扑亦不破。提起似有。放下似无。开口吐气不得。移身换步不得。正恁么时亦不得。到这里。通身是病。非禅也。殊不知古人用心纯一。疑情发得起。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生度量心。不起别念。硬硬逼拶去。忽朝打破疑团。通身是眼。看山依旧山。见水依旧水。山河大地从甚么处得来。求纤毫悟迹了不可得。到恁么田地。只须见人。若不见人。枯木岩前。岐路中更有岐路。到此不蹉蛇。不被枯木桩绊倒者。博山与他结个同参。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便沉沉寂寂去.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将疑情钝置法身理中。不得受用。一向死去无回互。无管带。没气息。全被死水里浸杀。自谓之极则。通身是病。非禅也。石霜会下如此用工者极多。纵坐脱立亡。不得受用。若受得钳锤。知得痛痒。转得身。吐得气。便是人。若不知痛痒。虽会得法身句。只饶坐断十方。有甚用处。天童所谓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古人大有警语为人处。大有葛藤相委悉。自是人不肯打彻。欲学善知识在人丛马踏之中千自由。百自在。得不难乎。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坐到湛不摇处。净躶躶。赤洒洒。没可把。便放身去。不识得转位就机。向这里强立主宰。滞在法身边。通身是病。非禅也。洞山云。峰峦挺异。鹤不停机。灵木迢然。凤无依倚。当知峰峦灵木四个字太煞玄奥。不是干爆爆地。不停无依四个字太煞活泼。不是死獦狚地。若不究到玄奥处。则不知入理之深。若不到活泼处。则不识旋机之玅。道人用心。用到无可用处。正好见人打飜漆桶。得个彻处。岂可抱愚守株。滞在一隅。甘心做笼中之鹤。退毛之凤哉。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面前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将此隐隐地疑来疑去。桩定个前境。便自谓入得法身理。见得法界性。不知此等揑目所成。通身是病。非禅也。若真个入理之人。世界𤄃一丈。古镜𤄃一丈。横身当宇宙。求其根尘器界了不可得。又将何为身。将何为境。将何为物。将何为隐隐地。云门亦指出此病。尚有多文。若明得此一种病。则下之三种病涣然氷释矣。博山甞谓学者曰。法身中病最多。只须大病一场。始识得病根。假饶尽大地人参禅。未有一个不受法身病者。惟除盲聋瘖哑者不在此限。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见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自己一点灵光。尽大地在自己一点灵光里。又引教中道一尘中含无边法界真理。便向这里领略去。不肯求进益。生不得。死不得。将此解路谓之悟门。通身是病。非禅也。殊不知纵与理相应。若打不脱。全是理障。堕在法身边。何况被解心牵引。不能入理之深。这个猕猴子揑不死。既死不去。又安得绝后再苏耶。当知㝡初发疑情。便要与理相应。既与理相应。要得个深入。既得个深入。须向万仞岩头飜觔斗。打将下来。摆手出漳江。始是大人用心也。不然尽是掠虗汉。非当家种草也。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行住坐卧如在日色里。如在灯影里。淡淡地没滋味。或更全身放下。坐到水澄珠莹之际。风清月白之时。正恁么时。依正报中都成一片境去。清清净净。伶伶俐俐。自谓之究竟。不得转身吐气。不得入廛垂手。又不肯求人决择。或向净白界中别生出异念。谓之悟门。通身是病。非禅也。天童所谓清光照眼似迷家。明白转身犹堕位。良以清光照眼。岂非水澄珠莹。风清月白乎。明白转身。更进得一步。只消似迷堕位四个字一印印定。行人到此。又作么生区处。只须有大转变。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未为分外。不然是钉桩摇橹。渔父栖巢。唤作没血气汉。打死千个万个有甚么罪过。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于法身边生奇特想。见光见华。见种种异相。便作圣解。将此殊异之事衒惑于人。自谓得大悟门。殊不知通身是病。非禅也。当知此等殊异境像。或是自己妄心凝结而成。或是魔境乘隙而入。或是帝释天人变化试现。妄心凝结者。如修净土人。观想不移念。忽见佛像.菩萨像等。如十六观经中说。悉与净土理合。非参禅要门。乘隙而入者。如楞严经中五蕴空时。行人心有所著。魔即随意而现。变化试现者。如菩萨修行时。帝释化身现无头鬼.无五脏鬼。菩萨无怖畏心。复现美女身。菩萨无爱染心。复现帝释身礼拜云。太山可崩。海水可竭。彼上人者难动其心。故云野人伎俩有尽。老僧不见不闻无穷。若真参学人。纵白刃交加于前。无暇动念。何况静定中不实境相耶。既与理相应。则心外无境。能观心.所现境。又安在甚么处。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觉得身心轻安。动转施为不相留碍。此是正偏道交。四大调适。瞥尔如是。非究竟耶。彼无知者。便放下疑情。不肯参究。自谓得大悟门。殊不知命根不断。纵能入理。全是识心。以识心卜度。通身是病。非禅也。为入理不深。转身太早。虽有深知。不得实用。纵得活句。正好向水边林下保养含蓄。切不可躁进便欲为人。妄自尊大。当知㝡初用心。疑情发得起。结任一团时。只待渠自己迸开。始得受用。不然。稍有理致。便放下疑情。这里定是死不去。定是打不彻。一生虗过。有参禅之名。无参禅之实。只饶入廛垂手。不妨更见大善知识。彼善知识者。是大医王。能疗重病。是大施主。能施如意。切不可生自足想。不欲见人。当知不肯见人。为执己见。禅中大病。无过此者。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下
首座 成正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