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大士录卷第三

独自诗二十章

独自山。茅茨草屋安。熊罴撩人戏。飞鸟共来飡。

独自居。何意此勤劬。翘心寻本性。志节服真如。

独自眠。寂寞好思玄。休息攀缘境。不著有无边。

独自坐。静思观无我。调直个身心。慈悲成萨埵。

独自处。本誓如应与。示道在经中。扣破无明主。

独自行。见色恰如盲。轻躯同类化。蠕动未曾惊。

独自戏。问我心中有何为。若见无记在心中。急断令还般若义。

独自往。触处随缘皆妄想。妄想心内逼驰求。即此驰求亦非往。

独自归。登山度岭何所依。比至所依无定实。熟观此境竟何为。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

独自语。问我心中何所取。照了巧说竝皆空。咽喉唇舌谁为主。

独自情。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离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

独自美。迢迢弃朝市。追昔本愿证无生。不得无生终不止。

独自佳。禅味朝飡不用虾。弊此揣食如应与。假借五阴以为家。

独自乐。且欲求无学。急断三界绳。得免泥犂恶。

独自好。决求菩萨道。万行为众生。未取泥洹宝。

独自观。试取世缘看。捉此无常境。一理向心观。

独自奇。正是学无为。回思多许念。运向涅槃池。

独自足。愿心无限跼。怨亲法界语圆真。始得应身化群育。

独自宿。意里心储蓄。为作良友系衣珠。历劫弥生根会熟。

尔时大士与诸弟子。昼夜思惟观察行人。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入法相。即是为解脱也。乃作五章词曰。

一更始。擎香佛龛里。敬礼无上尊。心心

二更至。加趺静禅思。通达无彼我。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观法空不空。无起无生灭。体一真如同。

四更前。观法缘无缘。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虗。

行路难二十篇(并)

夫心性虗凝。量同法界。随如绝相。无作无缘。湛尔常存而无住。法流满世界而实理不迁。玅道归空而普同万有。法王御此而说金坚。故昔言。欲显其相。而复不为言之所诠。然触事该罗。而事之不摄。性非解脱。本无十缠。缘所不起。呼之为玅。言方不及。故号自然。常与世和。而世法不染。俗是其体。而亦不为俗之所牵。尔乃虗玄绝玅。空号坦荡。心无状而现形。虽有形而无象。散合无方。而非还非往。由聚而不促。设开舒而不广。斯非物而有音。具大音而稀响。性寂虗冲。非一非两。广照分明。徒自明而自朗。未曾暂有。而全体现前。虽复现前。而难习难倣。细于毫末而不微。生遍三千而不长。理无决定。无听无闻。无而怳晃。生死坦然。非因育养。识类含生。同斯法纲。就悟名为涅槃。而不知者说为忆想。斯则真实无疑。能柔能强。广望则世界不容。息念则举体皆同。乃是无色之色。恬静渊洪。止之。即为无量无穷之体。合之。则非只非双。一起普周万国。无迟无疾。而容不容。非凡非圣。非智非愚。唯有无心质士。合此虗宗。会之者。豁冥昧。照之者。朗迷蒙。遮那湛然。无增无减。四生三有。闻尔还空。若乃幽微寂寞。难见难知。若立一名相。而不合不离。非断非常。而二边俱会。无明无暗。非慧非痴。此非世间智辨照之所能及。是无生慧者之所深思。斯乃自悟虗心。即长生而不灭。见而非见。无著无依。世有九十六种外道。亦所不及。唯是无上佛法。要切良基。余既瞥闻。不能默。抱愚竭智。聊述拙辞。虽不会玅理。然其语意大指。终归自然。烦愦性迷。制斯遣虑。愿高明正士见者不嗤。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体。空佛本来同。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无作。持经不动口。坐禅终日卧。

无生无处所。无处是无生。若覔无生处。无生无处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无心真解脱。自性任纵横。

菩提无处所。无处是菩提。若覔菩提处。终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虗。善恶无分别。此则是真如。

有无皆解脱。累息在无生。菩提是颠倒。生死最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语。修道不须师。

东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行路易。路易人不识。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剧。

猛风不动树。打鼓不闻声。日出树无影。牛从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长伸两脚眠。

佛心与众生。是三终不移。虗空合真理。人我在无为。行路易。路易真难测。寄语行路人。大应须努力。

人道行路难。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长伸两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刹那心不二。终日是天堂。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平地。烧氷将煑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觉。

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心总无。欲覔如来真佛处。看石牛生象儿。行路易。路易须及早。不用学多闻。无言真是道。

无用是无作。无作是无心。无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达时遍境是。不悟永乖踈。行路易。路易真可乐。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无事真无事。无事少人知。无为无处所。无处是无为。行路易。路易人莫惊。无有无为事。空有无为名。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鬀发染袈裟。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谛听。无觉无菩提。无垢亦无净。

碑文

夫至人无。屈体申教。圣人无名。显用藏迹。故维摩诘降同长者之仪。文殊师利或现儒生之像。提河献供之旅。王城迾众之端。抑号居士。时为善宿。大经所说。当转法轮大品之言。皆绍尊位。斯则神通应化。不可思议者乎。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傅大士者。即其县人也。昔岩谿蕴德。渭浦程祥。天赐殷宗。诞兴元相。景侯佐命。樊胜是埒。介子扬名。甘陈为伍。东京世载。西晋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所托。若如本生.本行。或示缘起。子长.子云自叙元系。则云。补处菩萨。仰嗣释迦法王真子。是号弥勒。虽三会济济。华林之道未孚。千尺岩岩。穰佉之化犹远。但分身世界。济度群生。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按停水经云。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亦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种种示现。利益众生。故其本迹。难得而详言者也。尔其蒸蒸大孝。肃肃惟恭。厥行以礼教为宗。其言以忠信为本。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诤。岂惟更盈毁璧。宜僚下丸而哉。至于王戎吏部.邓禹司徒。同此时年。有怀栖遁。仍隐居松山双林寺。弃舍恩爱。非梁鸿之竝游。拜辞亲老。如苏躭之永别。自修禅远壑。绝粒长斋。非服流霞。若飡朝沅。太守王烋言其诡诈。乃使邦佐。幽诸后曹。迄至兼旬。曾无段食。于是州乡媿伏。远迩归依。逃迹山林。肆行兰若。又自叙云。七佛如来。十方竝现。释尊摩顶。愿受深法。每至犍槌应节。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时有信安县比丘僧朔。与其同类远来观化。未及祗肃。忽见大士身长丈余。朔等惊慙。相趍礼拜。虔恭既毕。更覩常形。又有比丘智勰.优婆夷钱满愿等。伏膺累载。频覩异仪。或见脚长二尺。指长五寸余。两眼光明。双瞳照燿。皆为金色。竝若金钱。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状。姜嫄所履天步可以为俦河流。大戾神足宜其相比。支郎之彦既耻黄精。瞿昙之师有慙青目。既而四空玅定薰修。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竝知回向。或立舍须发。如闻善来。大倾财宝。同修净福。大士薰禅所憩。独在高岩。爰挺嘉木。是名捣树。擢本相对。似双槐于侠门。合干成阴。类双桐于空井。厥体贞劲。无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葸-十+夕]翠。信可以方诸坚固。譬彼娑罗。既见守于神龙。将为疑于变鹤。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矣。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甞以聚沙画地。皆成圆果。芥子庵罗。无疑褊陋。乃起九层塼塔。形相岿然。六时虔拜。巡绕斯托。又以大乘方等.灵药宝珠。眷言山谷。希得传写龙乡。思其晓照象驾。乏其流通。复造五时经典。千有余卷。与夫鬻子而塟。同其至诚。嫁妻而隐。无殊高节。若寄搏[麸-夫+少]。如因卖花。共指菩提。方成亲眷。至如一相无相之怀虗已。虗心之德。化鸡在臂。方推理于自然。毒蛇伤体。终无扰于深定。门徒肃肃。学侣诜诜。通被慈悲。义无偏党。大通元年。县中长宿傅普通等一百人。诣县令范胥。连名荐述。又以中大通四年。县中豪杰傅德宣等道俗三百人。诣县令萧诩。具陈德业。夫以连城之宝。照庑之珍。野老恠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识。胥等体有流俗。才无鉴真。亟欲腾闻。终成亏怠。梁高祖武皇帝。绍隆三宝。弘济四生。迹冠优填。神高仙豫。夫以陈蕃静室。犹怀天下之心。伊尹躬耕。思弘圣王之道。况我有慧日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沈舟。能升彼岸。固宜光宜正法影响人王者乎。于是以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出都。致书高祖。其辞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虗怀为本。不著为宗。妄想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夫以四海之君。万邦之主。预居王士。莫不祇肃。尔时国师智者法师与名德诸众僧等。言辞谨敬。多乖释远之书。文牒卑恭。翻豫山公之启。大士年非长老。位匪沙门。通疏乘舆。过无虔恪。京都道俗莫不嗟疑。暀至都。投太乐令何昌。并有弘誓。誓在御路。烧其左手。以此因缘。希当闻达。昌以此书呈同泰寺僧皓法师。师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见书随喜。劝以呈奏。

皇心懽悦。遽遣招迎。来谒宸围。亟论经典。同泰寺前临北阙。密迩南宫。仍请安居。备诸资给。后徙居钟山之下定林寺。游岩倚树。宴坐经行。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袟。问慧[言*恣]禅。居荫高松。卧依盘石。于是四彻之中。恒泫甘露。六旬之内。常雨天酒。岂非神仙影响。示现祯祥者乎。

帝于华林园重云殿自开讲三慧.般若经。穷须真之所问。御法胜之高堂。百千龙象围绕飡听。黑貂朱纹王侯满筵。国华民秀公卿连席。乃令大士独榻。对扬天扆。并遣传诏及宣传左右四人接受言论。尔时纳揆之于台内。司隷之在殿中。杜预还朝。马防亲贵。旧仪悬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其殊礼矣。及王辇升殿。云跸在堦。宴然箕坐。曾不山立。宪司讥问。愈见凝跱。但答云。法地若动。则一切法不安。应对言语。皆为爽异。昔汉皇受道。栾大不臣。魏祖优贤。扬敻如客。河上之老。轻举临于孝文。严子之高。闲卧加于光武。方其古烈。信可为俦。帝又于寿光殿独延大士。讲论玄赜。言无重颂。句备伽陀。音会宫商。义兼华藻。岂惟宝积献盇。文成七言。释子弹琴。歌为千偈而。固非论经于白虎之殿。应诏于金马之门。说义云台。受𨤲宣室。可同年而语哉。自火运将终。民无先觉。虽复五湖内赑。苍鵞之兆未萌。四海横流。夷羊之祓匪现。大士天眼所照。预覩未来摩掌之明。夙鉴时祸。哀群生之版荡。泣世道之崩沦。救苦为怀。大悲为病。誓欲虗中闭气。识食为斋。非服名香。但资禅悦。方乃烧其苦器。制造华灯。愿以此一光明。遍照十方佛土。劝请调御。常住世间。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于是学众悲号。山门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输命。愿代宗师。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烧手。善财童子重覩知识。忍辱仙人是冯相辈。大士乃延其教化。更住阎浮。弘训门人。备行众善。于是弟子居士范难陀.弟子比丘法旷.弟子优婆夷严比丘。各在山林烧身现灭。次有比丘宝月等二人。穷身系索。挂锭为灯。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烧指供养。次有比丘尼昙展.慧光.法纤等四十九人。行不食斋法。次有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师教。竝载在碑阴。书其名品。夫二仪大德所贵曰生。六趣含灵所重唯命。虽复梦幻影响。同归磨灭。爱使迷情。唯贪长久。自非善巧方便。沤和舍罗。照以慈灯。沽其玅药。岂或舍不赀之体。而能行希有之事。若令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卖髓祠天。能供养于般若。理当匏心。靡吝擢骨无疑者乎。大士小学之年。不游黉舍。大成之德。自通坟典。安禅合掌。说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前后讲维摩.思益经等。比丘智瓒传习受持。所应度者。化缘既毕。以太建元年。朱明始献。奄然右卧。将归大空。二旬初满。三心是灭。尔时隆暑便赫曦。屈伸如常。温暖无异。洗浴究竟。扶坐著衣。色貌敷渝。光彩鲜洁。爰经信次。宛若平生。乌伤县令陈钟耆即往临赴。犹复反手传香。皆如畴昔。若此神变无闻前古。虽复青牛道士.白马先生。便遁形骸。本慙希企。若其灭定无想。弹指而石壁开。法王在殡。申足而金棺犹启。非斯类矣。莫与为俦。遗诫于双林山顶。如法烧身。一分舍利起塔于冢。一分舍利起塔在山。又造弥勒像二躯置此双塔。莫移我眠床。当取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永安床上。寄此尊仪。以标形相也。于是门徒巨痛。遂爽遗言。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四部皆集。悲同白车。七众攀号。哀逾青树。弟子比丘法璿.菩提.智瓒等。以为伯阳之德贞。桓纪于赖卿。仲尼之道高。碑书于鲁县。亦有杨雄弟子.郑玄门人。俱述清猷。载刊玄石。于是祈闻两观。[曰/月]涉三江。爰降丝纶。克成丰晱。陵虽不敏。夙仰高风。轻课庸音。乃为铭曰。

大矣权迹
劳哉赴时
或现商主
聊为国师
卑同巧匠
屈示良医
猗欤开士
类此难思
当来解脱
克绍迦维
玅道犹秘
机缘未适
弗降鸡头
宁开狼迹
北地爰徙
东山所宅
族贵泥阳
宗分兰石
莫测其本
徒观其迹
邈有蒲塞
心冥世雄
明宣苦苦
玅鉴空空
汲引三界
行藏六通
爰初隐逸
宴处林丛
食等飡露
斋疑服风
敬礼珍塔
归依灵像
未若天尊
躬临方丈
慧炬常照
慈灯斯朗
释梵天僊
晨昏来往
济济行法
诜诜谈讲
德秀臧丈
风高广成
来仪上国
抗礼承明
玅辩无相
深言不生
撞钟比说
击鼓慙英
乐论天口
谁其与京
乍现仙掌
爰标神足
色艶浮檀
香逾薝卜
我有边际
随机延促
誓毁身城
当开心狱
忽示泡影
俄如风烛
噭噭门人
承师若亲
宁焚輭叠
弗燎香薪
合窟为窆
方坟以堙
须弥据海
变炭扬尘
净土无坏
灵仪自真
何时涌塔
复覩全身

维陈太建五年太岁癸巳七月五日都下白山造

还珠留书记

梁陈以上。号婺州义乌县为东阳乌伤县。县民傅翕。字玄风。娶留玅光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犹为渔。因异僧嵩谓曰。尔弥勒化身。何为渔。遂令自鉴于水。廼见圆光异状。夫西人所谓为佛者。始自异。一旦。入松山。坐两大树下。自号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久之。卖妻子以充僧施。远近多归之。梁大通中。移书 武帝。召至都下。闻其多诡异。因勅诸城吏。翕至。辄扃[𨳲其门户。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测。至是挝一门。而诸门尽启。

帝异之。他日。坐法榻上。

帝至不起。翕不知书。而言语辩论皆可奇。

帝甞赐大珠。能出水火于日月。陈太建初。卒于双林寺。寺在翕所坐两大树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异变现。若佛书之所云不可思议者。前进士楼颕为之实录。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为文于碑。翕卒后。弟子菩提等。多请王公大臣为护法檀越。陈后主为王时。亦甞益其请。而司空侯安都。以至有唐卢熈。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勤愿言。宝历中。余莅越婺。余所郡。因出教义乌索其事实。双林僧挈梁陈以来书诏洎碑录十三轴。与水火珠.扣门椎.织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萧陈二主书。洎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装剪。异日将广之于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遗事于天下也。与夫委弃残烂于空山。盇不侔矣。固无让于义。取焉而又偿以束帛。且为书其事于寺石。以相当之。取其复还之最重者为名。故曰还珠留书记。二年十月二十日。

开成三年十二月内供奉大德慧元清涔令弘深禅师及永庆送归

善慧大士录卷第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