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铭
中顺大夫秘书少监致仕黄溍撰
菩提达磨。以摩诃迦叶所得。无上正法。来止中土。直接上根。其后支分为二。心印独付于曹谿。派别为五。而宗风大振于临济。至大慧。而东南禅门之盛。遂冠绝于一时。故其子孙。最为蕃衍。
径山元叟禅师。大慧四世孙也。师讳行端。元叟盖其字。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母王氏。能通五经。师生而秀拔。幼不茹荤。超然有厌薄尘纷之意。六岁母教以论语孟子。辄能成诵。雅不欲汩没于世儒章句之学。十二从族叔父茂上人。得度于余杭之化城院。十八受具戒。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而其器识渊䆳。夙负大志。以斯道自任。宴坐思惟。至忘寝食。
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叟问。汝是甚处人。师云台州。叟便喝。师展坐具。叟又喝。师收坐具。叟云。放汝三十棒。参堂去。师于言下。豁然顿悟。一日侍次。叟云。我泉南无僧。师云。和尚𫆏。叟便棒。师接住云。莫道无僧好。叟颔之。即延入侍司。是时众满万指。莫有契其机者。
叟既告寂。师至净慈。依石林巩公。即处以记室。相与激扬此事。与虗谷陵。东屿海。晦机熈。东州永。竹阁真。为莫逆交。
寻以灵隐山水清胜。往挂锡焉。师尝自称寒拾里人。
横川珙公。在育王。以偈招之曰。寥寥天地间。独有寒山子。师竟不渡江。而谒觉庵真公于承天。
复参雪岩钦公于仰山。岩问何处来。师云两淛。岩云。因甚语音不同。师云。合取臭口。岩云。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书记在。师拍手云。鸭吞螺蛳。眼睛突出。岩笑顾谓。侍者点好茶来。即送师归蒙堂。
居三岁。而岩逝。乃还淛右。虎岩伏公。时住径山。请师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拟寒山子诗百余篇。皆真乘流注。四方衲子。多传诵之。
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伏公加盛礼。觊师唱其道。师微笑而不答。瓣香酬恩。卒归之藏叟焉。学徒奔凑。名闻京国。后三年癸卯。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
中书平章政事张闾公。任行宣政使。首举师。主中天竺。开堂之日。公率僚属。亲临座下。寺当久废之余。师为树门榜。而正邻刹之侵疆。治殿宇。而还丛林之旧观。皆出公外护之力。
皇庆壬子。迁灵隐。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师升座说法。竣事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上衷。加赐佛日普照之号。陛辞南归。即拂衣去。养高于良陼之西庵。
至治壬戌。径山虗席。三宗四众。咸谓非师莫能荷负其任。相率白于宣政行院。请师补其处。泰定甲子。用使院阖词奏请。为降玺书。作大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袈裟之赐。二十年间。足不越阃。而慕其道者。鳞萃蚁聚。至无所容。岁饥。皆裹粮而来。以得见为幸。径山自大慧中兴后。代有名德。得师而其道愈光。
师尝勘一新到僧云。何方圣者。甚处灵祗。僧云临朕碪。师云。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参堂去。
又勘一僧云。棋槃石。斫破你脑门。钵盂池。浸烂你脚板。僧拟答。师便喝。
又勘一僧云。擘开华岳连天秀。放出黄河彻底清。即且置。平实地上。道将一句来。僧拟开口。师便打。其机锋峭峻。多此类。
师以呵叱怒骂。为门弟子慈切之诲。以不近人情。行天下大公之道。为藏叟之的传。一人而已。师之利他。皆阴为之。没齿不言。而其道德闻望。为朝野所推服。荐膺命赐。人以为荣。而师未始自衒。意漠如也。暇日以余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石田林先生。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师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于前辈如此。
师生于宋宝祐乙卯。佛涅槃后一日。以至正辛巳。八月四日。终于径山之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六。其先五日。示微疾。问侍僧云。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寄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侍僧无语。师良久云。后五日看。越四日夜分。沐浴更衣。别众趺坐。书偈云。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华开。投笔垂一足而化。龛留七日。颜貌如生。以是月十一日。奉全身。窆于寂照塔院。而分爪发。建塔于化城幻有精舍。四会说法语。有录行于世。所度弟子。若干人。嗣其法。而同时阐化于吴楚闽粤蜀汉间者。若干人。
其上首灵隐法林。本觉梵琦。中天竺祖铭等。状师行业。俾溍书之兹碑。溍忝从章甫逢掖之后。未能于宗门中。齅薝卜之香。甞醍醐之味。罔知所以措其颂美之辞。庸备著状所述。为之序而铭诸。庶几不失其实。来学得以究极夫旨趣云尔。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