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21-B 塔铭
前翰林学士承 旨嘉议大夫知 制诰兼修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 撰
浙河之西。山川清妍。其所毓人物。性多敏慧。学禅那者。以攻辞翰。辨器物。为尚。虽据位称大师。亦莫不然。
自宋季。以迄于今。提唱达摩正传。追配先哲者。惟明辨正宗广慧禅师。一人而已。
师讳智及。字以中。苏之吴县。顾氏子。父茂卿。母周氏。师之始生。灵梦发祥。及入海云院为童子。智光日显。释书与儒典。竝进。其师嘉之。同见闽国王清献公都中公大赏异。留居外馆。抚之如己子。使其祝发。受具足戒。
师闻贤首家。讲法界观。往听之。未及终章。莞尔而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虗。但涉言辞。即成賸法。纵获天雨宝华。于我奚益哉。
遂走建业。见广智䜣公于大龙翔集庆寺。广智以文章道德。倾动一世。如张文穆公起岩。张潞公翥。危左丞素。皆与之游。以声诗倡醻。为乐。师微露文采。珠洁璧光。广智及群公。见之大惊。交相延誉。唯恐后。
师之同袍屿上人。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师舌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逾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机用彰明。触目无障。师虽自庆幸。然不取正有道恐涉偏执。于是杖䇿。游虎林。升双径山。谒寂照端公。自列其所证甚悉。初寂照尝以法器期师。闻其言喜甚。因勘辨之。师随机而答。隼落秋空。而兔走荒原也。精神参会。不间一发。
未几。命执侍左右。以便咨叩。俄迁主藏室。师取三乘十二分教。益温绎之。宗通说贯。衮衮如悬江河。声光炜烨。顿超诸老上。
元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举师。出世昌国之隆教。海濵之民。暨清净四众。手持香华。百里驩迎。如见诸佛。师为升座说法。不翅大将树建旗鼓。申令发号。闻者。靡不畏服。
乙酉。转隣刹普慈。其激扬诱掖。如隆教时。
戊戌江淛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穆尔。兼领院事。延师。主杭之净慈。兵燹之余。囏窘危厉。人所不能堪。师运量有方。轨范峻整。绰有承平之遗风。较之普慈。君子恒谓过之。
丞相犹谓。未尽尊师之道。辛丑之秋。复请住持径山。补寂照故处。师亦不辞而往。风动四方。考德者愈众。
亡赖男子瞿范日饕盘飧。主庖者。厌之。瞿衔而去。赴部使者诉。院之僚属受赇。诬师为通衷私。使者。摄师问状。师了无惧色。癸卯省宪二府。白其冤。强师复还径山。缁素骏奔。如戴父母。至有乐极而悲泣者。
皇明龙兴。洪武癸丑 诏有道。浮屠十余人。集 京师大天界寺。而师实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对。
乙卯赐还穹窿山。山即海云所在也。
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索笔书偈而逝。九日行茶毗法。火𦦨化成五色。有气袭人。如沈水香。齿牙数珠不坏。遗骨绀泽。类青流离色。室利罗。交缀于上。是日。其徒大均士龙等。藏于所居之山阴。宝盈分爪发。归径山。卜于无等才公塔右。瘗焉。世寿六十八年。为僧五十一夏。度弟子若干人。嗣其法者。若干人。
师长身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威令严肃。其下无敢方命。故所至百废具兴。然处事达变。接引后进。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使人不自知。元帝师以为贤。为锡今号云。
师在天界时。濂颇获闻其绪论。于其殁也。上首弟子普庆。住持道衍藉是之故。自状其行。来请铭。夫圆明妙性。实具三千。四圣六凡。悉从中现。诸佛不得已而说经。雷动蛰惊。风行草偃者。为明此性也。诸祖不得已。而忘经。绝其枝末。直探本根者。亦明此性也。性在是。则道在是矣。柰何道丧性乖。非惟学徒为然。至于师表当世者。壹从事于末学曲蓻之间。以资清玩。其去佛祖之道。盖亦远矣。有如师者。可不表之。以为东南龟镜哉。
师出世时。穹窿山石夜走。及涖普慈。神降于人。述师清严之状。天之生师。殆不偶然。四会语有录。其机缘。已备载之。兹不敢勦入也。铭曰。
秋叶之零
飘堕庭[一/(尸@巳)]
仰视青天
一碧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