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答响一
参悟品第一
刘胤平弘昞太史问。宗教二门是一是二。今云。参悟是第一义。一切教乘。可尽废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终不悟者。作何究竟。又复一种熟读公案。谬认当机。此云证否。更复教中多明了者。此于悟门。为有差别。为无差别。
师云。释迦大师坐道场四十九载。末后拈花示众。故有教外别传之旨。果教外别有传乎。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祗知理目。而不识其纲者。是不知宗教之道合一之旨。所谓岐路中。又有岐路也。肯就岐路。径循其纲者。诸教中皆有宗旨。得其旨。则一言一字。皆最上之机。如不识其旨。泥于文字。则宗亦教矣。
华严经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覩。多闻亦如是。又云。如贫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法华经云。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贪著于名利。多游族姓家。楞严经云。纵能宣说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圆觉经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此教自料拣。而不知宗者。在人非在教也。良以教有千差。宗归一致。教在博通文义。宗贵直下真参。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参无顷刻之间。非一日之功。寻其流也。无顷刻之间。得其源也。寻流而得其源者有之。得源而弃其流者亦有之。此又在人不在教也。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颂云。如世有良医。以玅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惟心。既是以心为宗。当勘破文字。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大凡地前众生。日用中无非心念。如不真参实究。其心念何能了之。动止思惟。莫非心念。究竟坚固。终不得矣。是故当知。宗衍于教。一而二也。教归于宗。二而一也。其真参实究捷经。名第一义。教中具载。非废教也。高峰大师云。无量玅法门。参禅第一义。若真狮子儿。不入他群队。法华未开口时。入无量义定。无量义者。非第一而何。至舍利弗三请说法。佛云。吾今为汝分别说法。文中云。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本文翻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即此非思量九个字。作么生领会。若不真参实究。是谓入海算沙。非究竟也。繇此观之。教不可废。要在得其纲领。果得其纲领。教则为指。为筏。为导引。为开辟。为助缘。又安可废乎。
又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若果为生死心切者。安得不疑。如不疑。是生死心不切耳。如云一口气不来。毕竟向甚么处去。不究心时。被善恶业牵引去。既不随善恶业牵引。毕竟向甚么处去。既不知去处。安得不疑。如不疑者。是不堪共语人。又何必别求开发耶。若果发真疑者。纵不悟。站定脚跟。不起第二念。此即成佛作祖底基本。如别求究竟。即非究竟也。熟读公案。谬认当机者。千圣出头。救渠不得。安敢曰证。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非细事也。近时妄称知识者。行棒行喝。入门便打。入门便骂。不论初心晚进。妄立个门庭。皆是窃号之徒。鼓动学者一片识心。妄兴问答。竖指擎拳。翻筋斗踢飞脚。大似弄傀儡相似。使旁观者相袭成风。殊不知。古之所是。今之所非。将来镬汤炉炭。决定少他不得。是谓之善因恶果。良可痛欤。若于教中多明了者。与悟门中。较其优劣。实霄坏也。虽不能与悟门较其优劣。而代佛扬化。非世间功德之可比。书写读诵。尚不可思议。况说法乎。此皆诣实之语。学者可善而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