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戒杀生
杀生之戒。佛家首重之。此非佛家之私言也。葢缘人物之情。所最爱者莫如生。所最苦者莫如死。故恶之最大。罪之最重者。莫如杀。又闻之。天地之大德曰生。则知。人之大恶曰杀生矣。上帝好生。则知上帝所恶在杀生矣。元善之长也。则知。杀生为恶之长矣。仁人心也。则知杀生非人心矣。杀戒可弗重欤。且人既以仁为心。则量包虗空。宁有痿痺之处。机贯终始。宁有歇灭之时。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者。此心也。此仁也。故儒家圣人。致中和。必极于天地位万物育。至诚尽性。必极于能尽物之性。非迂也诞也。一体之仁。本如是也。一体之仁既本如是。而圣人之治天下。乃不免于鲜食者何也。则圣人之不得已也。吾甞考之佛经矣。劫初生民。淳朴无伪。故天生地肥及粳米。以资其日用。厥后机心渐长。则地肥及粳米俱弗生。而民乃艰食。繇是饥火所逼。杀机妄动。以强凌弱。以智凌愚。受禽兽而食之。亦犹禽兽之相食而已。然初计在塞其饥馁。卒乃贪其腥味。日甚一日。屠戮肆行。圣人起而哀之。乃立礼以为之防。曰仲春不许破巢毁卵矣。鱼不盈尺不鬻矣。祭必以礼。有常供矣。宴必以礼。有常数矣。大夫无故。不杀牛羊矣。士无故。不杀犬豕矣。此岂圣人之本意哉。不能止其所趋。聊以防其所滥。故曰此圣人之不得已也。夫物之与我。形躯虽隔。知觉实同。贪生怖死。与人何异。今乃加彼无穷之极苦。资我一刻之微甘。于情安乎。于理当乎。取彼至切之身命。享我闲泛之人情。于情安乎。于理当乎。杀彼命而冀延我之命。杀彼身而冀养我之身。杀彼父母妻子。而冀保我之父母妻子。于情安乎。于理当乎。即不待反己而推。试思。其生上刀砧。活投汤镬。恐怖呼号之状。疾痛怨恨之情。可忍乎。可食乎。如以为可忍可食。则其心已非人心耳。孟子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岂姑息之私情哉。至于晚近之世。尤有不忍言者。世风薄恶。竞尚浮靡。穷极口腹之欲。罗尽水陆之珍。一飧之馔。至杀生灵数百命。其尤可痛者。居父母之丧。饮酒食肉。宛同吉宴。所杀生命。尤为无数。祇此一节。远违古圣之礼。近犯 天朝之律。外结怨恨之仇。内灭仁孝之脉。为儒乎。非儒乎。为善乎。非善乎。每有规之者。輙以世俗讥嫌为辞。夫不惧圣制。不惧王法。不惧不仁不孝之实恶。而独惧世俗之浮议。果何见哉。果何见哉。呜呼凡愚之民。固宜随俗而趋。豪杰之士。岂可习而弗察乎。昔黄山谷作颂曰。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是隔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揣看何如。戒杀之意。斯颂尽之矣。至于因果感应之说。理所必然。决难逃避。非独佛经详之。史传载之。即耳目覩闻。昭然不诬。但君子止恶。非为畏罚。为仁。岂为贪报。不过自完其人心而已。高明者幸鉴之。
考
三玄考
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从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又因曹洞而得临济。近因诸师大起三玄之诤。后学莫知适从。予不忍傍观。聊出一手。岂曰好辩哉。
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中须具三要路。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此三玄之始也。既曰一句具三玄。一玄具三要。岂可如古塔主洪觉范之逐句分别乎。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三玄三要。总不出此。
汾阳曰。凡一句语。须具三玄门。每一玄门。须具三要路。有照有用。或先照后用。或先用后照。或照用同时。或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先用后照。你也须是个人始得。照用同时。你作么生当抵。照用不同时。你又作么生凑泊。
玄要之旨。又被汾阳开通发扬之。快会取好。昔天台韶国师答彦明之问。以三要。为照要用要照用同时要。失其旨矣。
僧问汾阳。如何是学人著力处。师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陕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辩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汾阳三句。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背之非火。若能会取三玄。无剩旨矣。然犹云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何也。汾阳不云乎。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若未忘言。难契此旨。
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所以南泉曰。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僧便问。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计。未审。作个什么活计。师曰。两只水牯牛。双角无拦卷。复云。若要于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家庆快。以畅平生。大丈夫汉。莫教自辜。触事不通。彼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颂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
汾阳云。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即此观之。临济之全体大用。一三玄尽之矣。有祇作大机大用看者。非是。汾阳三颂。虽分为三。乃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三颂虽止云第一玄第二玄第三玄。其实首一颂。即明体中玄。第二颂即明句中玄。第三颂即明意中玄。达者详之。
僧问古塔主曰。三玄三要之名。愿为标出。古曰。三玄者。一体中玄。二句中玄。三玄中玄。(有云意中玄)此三玄门。是佛祖正见。学人但随入得一玄。已具正见。入得诸佛阃奥。
昔临济大师。但云。一句须具三玄。一玄须具三要。未闻有体中玄等名目。汾阳颂亦祇云第一玄等。故洪觉范非古塔主妄立。然浮山远公有云。意中玄者。非意识之意。远曾亲见汾阳。且久依之者。则是三玄之名。其来已久。非古塔主所立也。后来见诸师语录。率皆承用。如圆悟碧岩集中。亦云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意中玄。圆悟既如是释。则三玄之名。殆未可非也。
古塔主释汾阳颂曰。三玄三要事难分。总颂三玄也。下三句别列。得意忘言道易亲。此玄中玄也。一句明明该万象。此体中玄也。重阳九日菊花新。此句中玄也。
据汾阳颂。明言玄要难分。但得意而忘言。则一句之中。无所不包。如云重阳九日菊花新一句。三玄三要。皆可冥会。今塔主乃逐句。分释三玄。则三要又将何分释乎。
僧问。如何是体中玄。塔主曰。如肇法师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世间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如此等。方是正见。才缺纤毫。即成邪见。便有剩法。不了唯心。僧又问。何等语是体中玄。塔主曰。如佛以手指地曰。此处宜建梵刹。天帝释将一茎草。插其处曰。建梵刹竟。佛乃微笑。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起曰。万象森罗。百千妙义。祇向一毫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僧问赵州。如何是学人自己。州曰。山河大地。此等所谓合头语。直明体中玄。正是泼恶水。自无出身之路。僧进曰。有何言句。明出身之路。塔主曰。如杏山问石室。曾到五台否。对曰。曾到。曰见文殊否。对曰。见。曰文殊与汝道什么。对曰。道和尚父母抛在荒草里。僧问甘泉。维摩以手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意旨如何。曰。填满沟壑。僧曰。一句道尽时如何。曰百杂碎。云门问僧。甚处来。曰南岳来。又问。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僧无对。云门代曰。谢和尚降尊就卑。此等语。虽赴来机。亦有出身之路。要且未得脱洒洁净。更须知有句中玄。
古明体中玄。所引言句。姑未论其是否。但其意祇是认平常理性。未出格量。岂临济体中玄哉。
僧又问。既悟体中玄。凡有言句。事理俱备。何须句中玄。塔主曰。体中玄。临机须看时节分宾主。又认法身法性。能卷舒万象。纵夺圣凡。彼此见解所缠。不得脱洒。所以须明句中玄。若明得。谓之透脱一路向上关棙。又谓之本分事祗对。更不答话。僧曰。何等语是句中玄。塔主曰。如比丘问佛说甚法。佛曰。说定法。又问。明日说甚法。佛曰。不定法。曰今日为甚定。明日为甚不定。佛曰。今日定。明日不定。僧问思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庐陵米作么价。又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曰。镇州出大萝卜头。又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谭。门曰。糊饼。如何是向上关棙。门曰。东山西岭青。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曰。蔴三斤。若于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总通。所以体中玄见解。一时净尽。从此已后。总无佛法知见。便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更不依倚一物。然但脱得知见。见解犹在。于生死不得自在。何以故。为未悟道故。于他分上所有言句。谓之不答话。今世以此为极则。天下大行。祖风歇灭。为有言句在。若要不涉言句。须明玄中玄。
古曰。透向上关棙。无佛法知见是也。又曰。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不依倚一物是也。但曰。脱得知见。见解犹在。且曰。未悟道。既未悟道。则所谓见解。何能透向上关棙乎。自己之钉楔未拔。笼头未脱。何能为人去钉楔。脱笼头乎。是知古之所谓句中玄。但是学解之流。说出许多玄言妙句而已。岂临济之句中玄哉。
僧问。何等语是玄中玄。塔主曰。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曰。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又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无心绪。但问取智藏。僧问藏。藏曰。我今日头痛。问取海兄。僧问海。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又临济问黄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问三被打。此等因缘。方便门中。以为玄极。惟悟者方知。若望上祖初宗。即未可也。
古所引因缘。皆是不涉言句者。谓之玄中玄。惟悟者方知。诚如是。则前所引。庐陵米。蔴三斤。云门饼等。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又如汾阳。所谓嘉州打大像。陕府灌铁牛。西河弄师子等。亦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其谬甚矣。是知。古之所谓玄中玄。尽属妄想。岂临济之玄中玄哉。
僧曰。三玄须得一时圆备。若见未圆备。有何过。塔主曰。但得体中玄。未了句中玄。此人长有佛法知见。所出言句。一一要会三乘对答。句中须依时节具理事分宾主。方谓之圆。不然。谓之偏枯。此人以不忘知见。故道眼未明。如眼中有金屑。须更悟句中玄乃可也。若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然反为此知见奴使。竝无实行。有僧爱人我。以心外有境。未明体中玄也。云门临济下儿孙。多如此。凡学道人。纵能悟得二种玄门。又须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始得平稳。脚踏实地。
既悟体中玄。而曰不忘知见。道眼未明。则此体全妄。未得为玄也。既曰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而犹曰未明体中玄。何也。夫体中玄。正是法身边事。岂有透法身之人。尚不明法身者乎。是知古所认体中玄。非明法身。句中玄非透法身。总之。妄生拟议而已。大抵三玄。须是一句具三。一时圆备。不可以前后浅深分。一若有缺。则二皆渗漏。亦不得名玄也。至觉范。好论古之失。而不能深明其失。但诋其不合以玄沙三句。判三玄而已。夫玄沙三句。其语具在。彼第一句有云。若知出格之量。则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见。今古所云长有佛法知见等语。正未出格量。坐平常见者也。拟之玄沙第一句。不大迳庭哉。玄沙第二句有云。出生入死。广利一切。逈脱色欲爱见之境。今古云。为知见奴使。竝无实行。有爱憎人我。拟之玄沙第二句。不大迳庭哉。玄沙第三句有云。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今古但云不涉语言。乃取世尊良久。马祖答离四句。临济三次吃棒等证。谓其不涉语言。拟之玄沙第三句。不大迳庭哉。是知古固不识玄沙。而觉范非特不识玄沙。亦竝不识古也。轻呵妄引。觉范之过甚矣。
觉范曰。此方教体。以音闻应机。故明道者。假以语言。发其智用。以言遣言。以理辩理。则妙精圆明。未甞间断。谓之流注真如。此汾阳所谓。一句明明该万象者也。得之者神而明之。不死于句下。故其应机而用。皆脱略窠臼。使不滞影迹。谓之有语中无语。此汾阳所谓。重阳九日菊花新者也。三玄之说。本由遣病。故达法者。贵知其意。知意则索尔虗闲。随缘任运。谓之不遗时。此汾阳所谓。得意忘言道易亲者也。
此觉范之所谓三玄也。自此方教体。至一句明明该万象。明体中玄也。自得之者。至重阳九日菊花新。明句中玄也。自三玄之说。至得意忘言道易亲。明意中玄也。昔古塔主。以汾阳颂。分配三玄。大乖汾阳之旨。今觉范亦从而分之何耶。又觉范每呵古塔主。不合妄立体中玄等名目。今亦暗承而用之何耶。且其释义。前二玄。亦祇是玄沙古塔主之说。惟后一玄不同耳。是知觉范所论。多任一时之快。矛盾若是。人每爱其才。而遂信其说。其遗害可胜道哉。
觉范曰。非特临济喜论三玄。石头所作参同契。备具此旨。甞深观之。但易玄要之语。为明暗耳。文止四十余句。而以明暗论者半之。篇首便标曰。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又开通发扬之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在暗则必合上中。在明则须明清浊。此体中玄也。至指其宗而示其意。则曰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故下广叙明暗之句。奕奕联连不已。此句中玄也。及其辞尽也。则又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虗度。道人日用能不遗时失候。则是真报佛恩。此意中玄也。
以参同之明暗。为玄要。复以三玄。分判参同。大失两家之旨。文字禅中亦有一篇。与此大同小异。又谓参同即临济之句中玄。夫同一参同。亦同一觉范也。所判之不同若此。将何以取信于人乎。吾观觉范之谬妄。视古塔主。殆似过之。彼一生屡经祸患。跉𨂲终身。葢有以取之也。岂曰无妄之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