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庵稿(卷二)

宝福语录

柘浦吴尚卿居士请示众。师云。三世诸佛只是个无心的凡夫。大地众生只是个多事的诸佛。须知众生原无事。即非众生。诸佛本无心。亦非诸佛。老僧今日拂子头上一串称来。一个八两一个半斤。无欠无剩不重不轻。水不洗水金不博金。有个汉向这里直下信得及见得彻荷担得去。则知旷劫来事觌体圆明。一切诸佛与大地众生威音王前一时成佛竟。既非劫石所能算数。亦岂心识所能较量哉。正当恁么时。生佛未形前一旬作么生。良久云。吴尚卿居士父子昆仲登山请法。远来不易。下座。

示众。举中峰禅师示禅人云。要学佛么。要学祖么。要学善知识么。一大藏教诸灯语录遗言往行皆是学佛学祖学善知识之张本。不妨向此真履实践一回。但行之不移。守之不易。久之纯熟。所谓佛祖善知识不待学而成矣。或者谓丈夫自有冲霄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成佛作祖到善知识地位。会须先将一大藏教诸灯语录遗言往行拈向他方世界之外。单提一把吹毛利劒。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直教一物不得当其前。一法莫能随其后。久之和手中个杷柄子一齐拈却。扬身物外。独步大方。自然头头合辙。处处逢原。虽然。当知此二说总是窠臼语。你若瞥生一念向此垛跟。则落窠臼了也。要成佛成祖成善知识。未知其可也。且舍此二途毕竟依何标准而至佛祖善知识田地。幻住到此直得结舌有分。诸方大有老尊宿。不妨一一持此话以扣之。师曰。上三条乃中峰老人平生经过之大路。出入往来得大自在。归家稳坐。更复何言。故令持此话扣问诸方。即此三条大路还在那一条路上履践。诸人试自检点看。虽然如是。也不得躐等。须一一经历过始得。如或不然。只是个掠虗汉。有什么共语处。

庚申除夕大雪示众云。老僧在宝福山中扫除劫灰。剪开荆棘。架起几间草屋。几个慕道兄弟相从。长年口吧吧地谈宗说教。葛藤满地。看来也是嚼饭𫗪婴儿。逗到今朝。不觉腊月三十日到来。冷冰冰地。雨又下。雪又来。大家团𪢮头吃脱粟。咬菜根。乐欣欣地。又说几句淡话。以当分岁。似这般穷趣味。走遍大清国恐不多见也。记得昔日筦山凝禅师住山。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乱蔴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古德住山清况可想见也。老僧效颦。亦有一偈。不免举似大众。无柴无炭过三冬。雨雪纷纷落不穷。冻杀法身赤骨𩪸。三更幸有日头红。且道与古人相去几何。试甄别看。良久云。大众。无事归堂好。珍重。

辛酉元旦示众。师云。新年原是旧年人。虽换衣衫不换身。祝圣贺正相唱惹。山中礼乐亦堪陈。大众。且道是佛法是世谛。相逢休下马。各自奔前程。

除夕示众。师云。住山年久。舌上长青苔。今宵逢岁尽。一句为君开。且道是那一句。春风方解冻。明日是新年。

壬戌元旦大雪示众。师云。岁朝白雪和阳春。一曲冷然越㨾新。大地山河同一色。更于何处著纤尘。虽然如是。只如日出后作么生。散为人世真甘露。三草二木尽滋荣。

除夕示众。师云。一年三百六十日。流水茫茫去不回。惟有青山常不动。千古万古自巍巍。所以昔日僧问兴善禅师。如何是道。善云大好山。寿昌师翁初入道时。向这里大起疑情。穷参力究。一日因开田搬石大悟。乃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大众。兴善道好。师翁道不好。且道节文在什么处。知么。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癸亥元旦示众。师云。昨日举出一座大好山。无奈天下人推不动攀不上。即古人道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也。是望崖而退。到这里。教老僧说个什么。虽然。也不可缄却口去。不免与诸人葛藤一上。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昨日旧年尾。今日新年头。有头更有尾。学道更何愁。所以昔疎山参石霜诸禅师。问如何是头。霜曰只须知有。曰如何是尾。霜曰尽却今时。曰有头无尾时如何。霜曰吐得黄金堪作什么。曰有尾无头时如何。霜曰犹有依倚在。曰只得头尾相称时如何。霜曰。渠不作个解会。亦未许渠在。古人只为慈悲之故。于无渐次中立渐次。没规矩中立规矩。譬如空中鸟迹。海底鱼踪。虽则不可撮摩。也须一一经历过始得。只如经历过底毕竟是什么人。良久云。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珍重。

举华严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颂曰。

尘刹如来之长子。克担家法曰普贤。愿周法界真因满。德遍尘方觉果圆。位后位前同一际。即缘即性总无边。一毛孔内深深处。智行何曾有间然。

举觉经四节颂(示恒涛禅人)

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颂曰。

心体离念。起不可得。随念漂流。凡夫著贼。

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颂曰。

虗妄之心。性本寂灭。见妄可息。二乘智劣。

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颂曰。

妄境即真。住无所住。有真可知。尚堕缘虑。

经云。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颂曰。

无了知处。即真实相。能所未亡。青天吃棒。

总颂。

井底泥牛方作梦。火中木马正初惺。林间石虎啸白月。门前刍犬吠天明。

举楞伽经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颂曰。

妄机不息。生死根深。始于无始。今而又今。胎卵湿化。往复升沉。知妄无性。圆证一心。

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颂曰。

拈出当年漆钵盂。个中非实亦非虗。包含万有浑无物。今古何人识得渠。

举古德云。惟有春风无厚薄。贫家桃李也成阴。师别云。惟有秋风无厚薄。富家桃李也凋零。毕竟如何折合去。乃云。石上无根树。枯荣各不知。颂曰。

富者实贫人尽晓。贫家真富且难知。花开花谢非他物。劫外灵葩也大奇。

举。观身不净。颂曰。

诳惑迷心一片皮。莹如美玉滑如脂。若云里许是何物。九孔流来自得知。

纪贤传

鼓山纯一阿阇黎传

公讳道悟。字纯一。湖广长沙归善县人。姓刘氏。年二十余出家。于南岳无碍和尚会下执劳办事。行业惟谨。众皆推誉。后至博山值閴然谧禅师。乃署今名。崇祯庚辰春由柘浦天心逦迤至鼓山。一见先师老和尚大惬宿怀。遂倾心师事之。乃以尽形寿自期。时丛林方兴。备历诸职。靡不踊跃担荷。虽神疲力竭不以为难。丁酉冬先师迁化。余忝继席。一住十四载。时上下两院工役繁兴。皆公与脉公递为监寺。互相股肱。不以前后二其心。时难易其志。惟期于有成而后。以故若缁若素人人德之。称鼓山老监院矣。庚申冬公与脉公同至宝福。请余还山不果。今壬戌四月八日复约脉公持众护法绅士书。远来重申前请。以谓山门典型废坠殆尽。稽首叩地痛哭流涕者弥月。奈余老死空山之志决。不能曲顺彼情。公乃抱病郁郁而去。脉公亦得疾不及同还。至七月二日卒于宝福。弟子正平等捧灵骨还山。以念八日到塔所。合山大众鸣钟出迎。而公亦于前三日卒。茶毗方竟。大众捧灵骨同时上供。寄寓权厝。俟大寒节入塔焉。呜呼。公与脉公三四十年同志同行。荷负丛林。而死生以之。死之后一具骨石虽远隔谿山。乃不期而会。讵非平生行愿真诚所感耶。余离山十余载。历观丛林知事如两公者。殊不多见。岂宿有重愿来兴兹山耶。抑亦应真大士但有利益无不兴崇耶。不然何其精诚不倦若此。公平生禅净圆修而尤勤于持诵。每为病者持呪輙多灵应。衣钵之外不畜一钱。有施之者随得随散。世寿八十有一。僧腊六十。

鼓山一脉阇黎归真感应记

壬戌之夏四月八日。脉公同纯公到宝福。脉公朝暮礼诵甚勤。余劝其节劳。公曰去日无几矣。安敢自缓。至五月十日忽感冒风寒。凡十余日而愈。既而起居弗常。复感者再。遂至不起。忆公始卧疾时。即为余叙平生。语后事。又请举火偈曰。吾终于此山得和尚一炬火。志愿足矣。余复何事。余曰。当此之时。正宜放下万缘。一心系念摩诃般若。回向净土可也。公曰。摩诃般若云何念乎。余曰。当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无我无人。当体空寂。一性圆明。古今不坏。了无生灭去来之相。公默契点首合掌谢之。余又曰。大地众生未证无为。总居有漏。皆有托生处。惟西方净土是归宿之地。切宜注意。十六观经云。阿弥陀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念佛时。是心即是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解脱长者云。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公还信否。曰。平生所学何事。安有不信之理。余曰。若然。则公之根本深矣。愿加勉旃。自是以来。公于病中了无一事。惟一心系念净土。后其病日见沉笃。余谓之曰。公当即于病中受用。曰如何受用。余曰。岂不见昔日维摩诘居士卧疾毗耶离城。室中空诸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诸来问疾者即以病说法曰。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可厌患。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所以昔日洞山病中惟看不病者。果能如是看不病者。则见法身。即不见有病也。又涅槃经五行中有病行。是菩萨所修。故云病者众生之良药。然以病为药者。良由众生血气刚强。恣心造业。难以理化。可以病治。葢病者知身有苦。然后知求所以出苦之法。岂非病者反为众生之良药乎。故古人有不求无病无愿。以是故耳。公卧疾月余。余日往说法。公闻之。未尝不爽然大快霍然。病至七月初二日公求大众晚课以助往生。是夜公身心安乐。如无病然。次日余仍依华严经临终劝念佛。示尊像。令瞻敬之语。乃请西方三圣像焚香燃灯供于榻前。令其一心注念。公瞪目而视。合掌微笑。良久泊然而化。无怠禅人及徒子德安始终给侍左右。无怠亲为薙发沐浴。更以新衣。肢体柔软。顶门如炙。面目若生。益光润焉。既入龛。以暑气炎蒸不能久留。明日刻即送茶毗。将至窑所。有庆元县善信张太朗吴兴善同望见窑中有西方三圣像。高三尺许。金光射人。龛既到山。而印经善人张玄卿亲于窑中见之。乃炷香礼拜。以谓是常日供养其中者。既举火遂失所在。三人各述所见。共相叹讶。以为希有。乃向众说之不。余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念佛众生往生净土。万修万去。古今感应不一而足。脉公一瞻圣像即失沉疴。一归茶毗三圣现于窑中。为清信善男子三人共见。何足疑哉。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公可谓多善根。多福德因缘者。何也。公髫年出家。白首抱道。置身丛林。荷负大众。三十余年如一日。未尝少懈。平生矢志净业。礼诵勤劳。其善根不亦多乎。又广募众缘。铸造西方三圣像。大悲千手眼像。及造桥铺路种种功德。一一回向净土。是多福德也。今当临终。感三圣接引往生净土。为众所目覩。则知其平日所修诸功德实心实行。故末后灵应昭著若是。佛言不妄。事有可征。故特记之以示诸来者。公三山人。出于何氏。幼师智光耆德。披剃受戒于博山无异老和尚。闻法于先师云。

头陀山素安坦公寿塔铭(有序)

夫山以头陀名者。志苦行也。父老相传。宋季铁关枢禅师尝隐居是山。修杜多之行。后为众物色逼请出世。开法天宝。得其嗣逆川顺公。其道遂大行于天下。故山以是得名。今住山素安坦公者。南山之白眉也。年四十余。值清明交际。人心世道皆失其常。深厌浮幻。乃舍诸徒众。一杖一笠飘然入山。当其时。草莾荒秽虎狼纵横。拨烟霞而进影。乃即其址缚屋以居。人无知者久之。诸孙曾辈若启钥郁文等。踪迹得之。众络绎而来。各效其力。辟土开山刀耕火种。遂成兰若。金像晃耀。殿阁参差。时果名花芳馨浮于深谷。青松菉竹苍翠暎于群峦。居其中者心旷神怡。不知有人间世也。公则修般若以安心。仰普贤以练行。日课华严为业。以净土是归。三十余年如一日。未尝少懈。其诸孙则能一遵公训。修六和之敬。履八正之道。晨昏禅诵。佛号经声震动林野。当兹末法。人乐放逸安于怠惰。若公不出户庭。家教严密。二利成就。顾可易得耶。公讳元坦。素安其字也。建阳游氏子。宋大儒廌山先生之裔。八岁入光孝礼仲晏灿公为师。授诸经业若宿习然。禀戒于掌石老人。闻经于演门法师。今年七十有八。鹤发飞霜精神康王。不减少壮时。启钥等为公营寿藏于本山之阳。坐某向某。工既竣。特怀香入山请铭于余。余忝与公为忘年交。屈指五十余年。形迹虽疎而心神洞照殊无间然。公数访余。山中共话畴昔。而余年来驻锡东和。以道路相左。不克一造头陀谒公。公不以我为慢。况启钥佐余建开元大殿。造多宝佛塔。刊刻金刚般若。有同志同修之谊。铭。余曷敢辞。于是谨焚香洗砚。铨次其始末而为之铭。但愧不文。无以发扬公盛德耳。铭曰。南山峩峩。公实钟秀。德腊俱高。福慧竝茂。早求戒法。终隐岩阿。超然物外。莲出菉波。不出户庭。教化成就。兰孙竞出。光前启后。巍巍堵。兹山之阳。灵光洞彻。千载弥光。

同安察禅师十玄谈提纲著语(有序)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