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法语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能觉知。主人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柄耳。葢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生死。不是离此。别有𢆯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闲忙动静应酬忽遽中。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氷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氷消。全不用力。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可作𢆯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闲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证穷法界。名为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门。乃诸佛自证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卷。众生本具性德也。隐而不现。谓众生日用而不知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证穷。此法开示众生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闲。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证此大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闲。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般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来际。无闲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闲歇。此乃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闲也。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婬。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瞋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氷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筯。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襍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沈无记。惺惺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沈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𢆯妙知见。但凡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认著。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今人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永无疑矣。

示昭凡庸禅人

庸禅人。往参老人于五羊。尝示以无生之旨。顷来谒匡山。见其为道之志弥笃。而参究工夫未纯。以未把作一件真实大事耳。老人因示之曰。古人学道。第一要为生死心切。不是要求𢆯妙道理也。所言生死者何。即吾人日用现前。种种尘劳境界中。遇境逢缘。若逆若顺。内心习气。引发现行。起爱憎取舍等。种种妄想分别心也。以念念攀缘。起善恶等种种业行。都作未来生死根株。以妄想无涯。故生死无际。所以众生长劫流转。生死苦海。无出头时。良由不知自心之过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古今学道人。有志出生死者。单要求明自心耳。以此心一向麤浮。如沸汤烈𦦨。未常一念清冷。故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的是谁。即此一无字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劒也。然此参究审实。只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者一念起落处。要见起灭根源。若参到极则处。将一念生灭妄想迸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到此便将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手中。从此识得本来人。更不疑张三李四。恰元来是自本命元辰。如是有何𢆯妙可求。又何必向他家屋里求耶。然此一著。若不是最初发心。为生死切。任你做尽伎俩。都是鬼家活计。纵有一知半见。都是魔说。凡有所作。皆是魔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一段大事因缘也。禅人果有志此事。直须将自胸中从前世谛。伶俐聦明知见。及种种妄想。一齐折合。归向到一念上做。将一句话头。作横空宝劒。斩断从前妄想。如斩乱丝。果能如是下毒手。做苦切工夫。若无真实悟处。则从上佛祖。皆堕妄语矣。所最忌者。唯是无真实心。只将参禅做面皮说好看话耳。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长豫章。素有向上志。闻老人逸老匡山。遂弃世谛缘。洁心来参。因留入众。随时入室。久之。察其多软暖之习。而骨气不刚。故入道之心不猛。居常䇿其不逮。一日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有向道之志。而无振拔之气者。以心力不纯。故骨不劲。骨不劲。故无刚毅勇猛之志。所谓中无主不立耳。所以中无主者。以第一无真实为生死心故。无决定久远不退之志。既无决定之志。则一切趋操。无特达之行。所以因循旧习。悠悠日月。但守闲散。任意以为自在无拘。于心既不知捡。而于四大幻身。亦无支持之力。故日用现前。全无真实工夫。亦无真实受用耳。从今日去。先要发一片真实为生死心。立一定久远不退之志。尽此形寿。决定要究明躬下一段大事。毕竟要齐古人。方不负此生平。要如古人。必以一则公案。为参究话头。如永明大师。念佛审实的公案。最为稳当。即将心中。从前一切夙习知见妄想思筭。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即看此念起处审实者念佛的是谁。且念且审。又审又念。靠定一念。审实得力处。便觉心如墙壁。究到究不得处。便是得力时节。如此久久参究。参到心无用处。如老鼠入牛角时。忽然一念迸裂。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子能如是用心。如此著力。自然骨刚气猛。名为挺特丈夫。视前软暖之状。真日劫相倍矣。子其勉之。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率同辈归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闲。及余归隐匡庐。公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自信。但于参究生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瞋痴慢。皆以我见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见不拔。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解。执为𢆯妙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悮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妙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世界。而沈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证法身之极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以因念有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瞋烦恼之病根浅。唯独见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上靠定。深锥痛劄。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知见。以资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知不是自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𢆯妙。只是肯将凡情圣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闲隔时也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示慧𢆯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瞋痴爱。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干干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樐。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譌。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覰。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覰井。覰来覰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銕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𢆯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𢆯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