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

法语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问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如何南岳谓马祖曰。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此二说若为是非。

答。祖师门下。不论坐禅作佛。只贵见性。若见自性。了了分明。自无取舍。才有取舍。便落是非。

问圆觉经云。我今四大。所谓坚湿煖动。各还地水风火。故曰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未审此身未死各离耶。抑死后各离耶。

答。要未死前撇得下。故临行不被他累。及至临时。要离如生龟脱壳。难之难矣。古人道。闲时做下忙时用。正谓此耳。

问棱严经云。阿难白佛言。本发心路。从何摄伏。入佛知见。佛言。汝等若欲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未审即今为出生死。参禅学道。是生灭心否。

答。学人参禅。先断生灭心。及发明时。乃见不生灭性。若以生灭心参。但逐妄想流转。非参究也。

问百丈海禅师曰。参见善知识。求觅一知半解。是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生尽。然后成佛。是菩萨法智魔。誓愿不相舍故。若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成正等觉。度恒沙数人。尽证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贪著故。若于诸法。都无贪染。禅理独存。甚深禅定。更不升进。是三昧魔。久耽玩故。今参禅学道者。如何出得此魔。入正修行路。

答。诸修行人。只为心见不忘。故动随魔网。若心见消忘。则佛亦不立。

问破四大五阴执。有先后否。

答。教说五阴渐破。必先破色阴。若参禅打破漆桶。则先破识阴。识阴既破。则四大无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触。

问金刚四句。古今未有明言者。或指色声香等为四句。或指眼耳鼻舌四句。或指诸相非相等。或指有谛无谛等。至天亲则曰。吾升兜率陀天。请益慈氏。则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则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双林大士又曰。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惟真。自古迄今。不曾有定辞何也。

答。佛说般若。如雪山众草。件件是药。拈来便用。必定除疾。故古人指出何为四句者。各拈雪山一茎草耳。

问古人云。直得纯清绝点。犹是真常流注。直得无一法当情。犹遭仰山检点。直得通身是照。犹在衲僧家垂手。直得七佛前。威音那畔荐取。犹是话会在。今之学者。果到此境界否。

答。古人垂语。只是怕人落在途路边。学人纵到此。亦是途路边事。况未到此。便开口说禅。总是欺心。

问圜悟大师曰。有祖以来。唯务单传直指。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支分派别。各擅家风。须是向上根器。有绍隆佛祖志。然后能深入阃奥。始可印证。舍此切宜宝秘。勿作容易。今见学者。多不审自根器。便要参究向上事。果不论根器否。

答。祖师取人论根器。即教中佛论种性。若不是者般种性。终是粘皮搭骨。今人根器不净。定与此事绝分。若肯留心此事。从此不退。久久可许造进。此在不定性摄。

王芥庵朱白民请益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

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法门。此佛之顿法也。然此顿法。惟被地上一类大根众生。于中行布四十二位。是即顿之渐也。其余劣根在座。如盲如聋。绝然无分。此则法虽大。而摄机不广。所谓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如此。岂佛说法。独为一人哉。所以现应化身。随三根施设。说三乘法。初从渐修证。所谓教之渐也。后至棱伽法华涅槃。顿示佛性种子。是为由渐而顿也。此乃教分顿渐也。其禅一门。教中处处说。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判教菩萨。由二度开止观二门。为修行之本。此教中用顿而渐修。是禅为顿中之渐也。其达磨之禅。乃世尊末后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为教外别传之旨。西域二十八传。达磨东来。六传曹谿。而下传灯所载诸祖。乃单传直指一心之禅。又非六度之禅可比。以此单示一心。更无别法。直下顿见自心。不属修证迷悟因果。特显佛未出世一著。是谓向上一路。名为顿教大乘。此禅之顿也。至若历代祖师。顿悟此心者。虽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下。直捷了悟。此葢多世修习。般若根深。因缘时至。今日成熟。亦有今生参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后得悟。如此。虽顿亦从渐来。至如沩山云。学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识得自本有。是名为悟。尚有无始无明。微细流注。即将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非此外别有修也。以此观之。顿中未尝无渐也。予尝观棱伽。分顿渐四门。一顿顿。二顿渐。三渐顿。四渐渐。知此不可执一而论。虽顿悟。而不废渐修。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诸经。俱是称性之谭。了义之旨。何谓达磨频赞棱伽云。此经是我心要。至黄梅则指金刚。余经有何差别耶。

答。佛说诸大乘经。虽是称性了义之谭。即其建化门头。不离迷悟。性相对待。定要返妄归真。皆有和会。方显一真。至若棱伽一经。直指一心。虽有真妄。以示识藏即如来藏。不必和会。单显自觉圣智境界。但了自心现妄想无性。即是圣智。不用更转。即其修行。但直观自心流注。妄想现量。顿达自心。亦不立地位阶级。故判教者。名为顿教法门。是故达磨。以为心印。以此经示禅宗要诀。以此经难明。劣解难入。传至黄梅。则以金刚印心。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文有六百卷。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正如棱严所说。菩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实智。正是不生灭心也。此经以无住为宗。断疑为用。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种种住著。重重起疑。此经尽拔疑根。直到不疑之地。知见消亡。不立一法。遣尽住著之心。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相同。斩断意言分别。正是宗门不许拟议。不著思惟。识情干枯。透法身向上。故黄梅以此印心。良有以也。诸经都有些黏带。独此经斩截。参禅了此。则易入耳。

问云有如来禅。祖师禅。二禅果有同异否。香严击竹有省。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山云。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依此语。则见有如来禅。祖师禅异也。若从迦叶。传至初祖西来。祖祖相承。诸宗始祖。即是释迦。何得有异也。

答。如来禅。祖师禅。本来无二。如来禅。就迷中说悟。要修而后入。祖师禅。直指不属迷悟一著。不假修为。要人直下顿了自心。凡落迷悟关头。便是第二义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无。其如染污何。是故宗门向上一路。须是个里人始得。棱伽四种禅中。最上一乘禅。即祖师禅。其实本无异也。若根器不净。妄逞聪明知见。把作会祖师禅。如此连如来禅。亦未梦见在。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示萧玄圃宗伯(天启癸亥冬十月初六日从此绝笔)

入道先要了悟当人心体。本来光明广大。包含无外。弥满清净。圣凡不立。不为身心世界之所拘碍。此即向上一路。西来心印。唯此而。既能悟彻此心。则于日用应缘。一切境界。如镜现像。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如此则凡所施作。皆从真心实际中流出。一一皆真实不朽之事业。不与日月争光也。较彼区区迷夫妄想。机械所为者。岂可同日而语耶。此段光明。人人具足。本无欠阙。但以我见坚固。凡有所作。必以为功。执所见为必是。是非交错。终无一定之论。所以然者。以无廓然大公之心。而欲建千秋不朽之业。难矣。

又。

吾人心体。本来圆满光明。即今不能顿悟。不得现前受用者。葢因无量劫来。贪瞋痴爱。种种烦恼。障蔽自心。故渐修之功。不可少耳。沩山云。学人有能一念顿悟自心。但将所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不是此外别有修也。若学道人。但求顿悟便了。将谓无功可用。此则习气深潜。遇境窃发。久则流入魔界矣。然渐修之功。亦非有次第。但日用中。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于一念起处。即追审此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

示周子寅(以下海印槁附)

山居今日大众结制。海印据座。说法华经。尔时足下手书至。且有佳果。足占足下。亦法会中人。乃先得道果者。此非瓦卜也。前书云云。日业正此不爽。亦可渐入不二法门。但其中日用。头头念念。皆生灭心行。安能寂灭为乐。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气潜流处。烦恼无故生起处。著实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何物。向何处起灭。追到扫踪绝迹处。如沸汤锅里点片雪相似。如此日用。念念不得放舍。才有丝毫一念懒堕懈怠。偷安图快活受用之心生时。此正是病根发作。便向者里。猛然剔起眉毛。不可被他缠缚住。才见缠缚。切不可和身放倒。与之打交滚也。切忌切忌。大段一声菩萨。或一声佛。死急靠定。与之厮挨。若遇种种恶习起时。即将此话头奋力提起。望空一挥。不管是魔是佛。是烦恼习气。是善恶思量。一切情尘。一齐顿断。如斩乱丝。如此做工夫。不妨读书。不妨作文。读书处。看此书读向何处寄著。作文。就看此文从何处流出。也不妨迎宾待客。吃茶吃饭。疴矢放尿。一切处。无用纤毫缝罅。如此安心。再与永嘉所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是一般。不是一般。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不虗诳否。请自试看。足下傥见信不谬。始知颜子心斋三月。大为可笑。圆觉经一部。足下读熟。每日早晚。以当功课。俟来春面时。相与决择。寻常与足下书。不免稍带情识。自愧为足下未彻。非不彻。恐足下信心未彻耳。今见足下。信心渐增。日近清净。此时若不将此赤心。剜与足下。何时得彻。若足下因循不彻。则海印自彻去也。何如何如。人世可悲。斯道可悲。望足下心。更可悲耳。

又。

来书请益。甚是真切。但足下于空幻二字。未得谛当。故于心境。不无其碍。所以工夫难做。今为足下说破。则了然无复疑虑矣。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高举著眼中。不有其人耳。所谓幻者。非变怪之幻。乃有而不实之谓也。譬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许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无所有。而忽然有之。虽有而非真实也。既非真实。即是本无。由本无故说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岂不是空耶。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诚恐世人沦于断灭。复说幻字。以遣其断灭之见。是则一切身心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说如幻耳。此二字相须而观。则顿见其妙。所言空。即幻有以观空。名曰真空。所谓有。乃本无之幻有。名曰妙有。由真空故。心非断灭。由妙有故。境是无生。境既无生。则心何取著。心既非断。则妄念何存。妄念不存。将何心而取境。境本是幻。将何境而牵心。斯但心不取境。而心非断灭。境不牵心。而境自如如。心境如如。于何不乐。此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者。但只看破如幻不实。名曰若无。而灵心独照。妄心顿歇。名曰亦无耳。是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何以为妄心耶。境执著不化者是。何以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之相。了了常知。灵然寂照者是。如此用心。有何罣碍。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正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爱憎何由起。斯则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物既不能碍人。人又何碍于物耶。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唯其不达心境无生。如幻不实耳。若了达一念无生如幻。则一切苦乐忧患。得失爱憎。取舍情状。当下瓦解冰消矣。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所谓一念顿到佛家。非虗语也。足下但观一切妄念起灭处。一切境界起灭处。无非是幻化不实。则心自然不奔境。境自然不牵心矣。往来应缘。则一念虗明。灵然独照。照见现前身心。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空中云。如野马阳𦦨。如此把定。金刚眼睛。再莫动转。任他一切境界。触之即消。凭他甚么妄心。一觑便灭。如此用心。又有何妄。心可以自扰。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此番说话。乃海印极力。为足下通身吐露。彻底掀翻。足下更莫怀疑。切不得思前筭后。种种思量。皆恶觉恶习。俱是障道因缘也。必若老人此语。目前即是极乐人矣。信手呵笔。不觉郎当。如许婆心。漏逗如此。珍重。

又。

一别恍忽数月。流光迅速。日月欺人。每闻足下。精进倍常。欢喜沃灌心田也。初意拟尊人行后。必得入山一晤。相与印证既往工夫。而决择之。此想实真。不觉形诸梦事。可笑道人。亦堕情见乃尔。来书所云。因坐以求静。因静以求心。此乃入道初门。最为切当。但坐中未明肯綮。所以坐久而疲。由不达心体之妙。故静久而欲有闻。且又疑泛然。若无所归。良以能求之心。未得秘诀。所以求之一念。返觉为劳。是以心觅心。正如渴鹿逐阳𦦨耳。传曰。知止而后有定。以足下心未知止。故不得定。承索所以治心条目。如四勿三省者。引此心而入。持此心而定。此足下精心苦切处。乃鄙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今既肯心自许。返乃秘吝乎。第恐足下。始于吾佛法中。未得多闻。至于名言之中。多分转为昔日见闻之陈习。致使甘露之药。不能近取还颜之効耳。从上佛祖。教人之法。门路虽多。不出戒定慧三学。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其节目之详。经不过棱严。至若祖语。无如永嘉集一书。足下熟读玩味。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诀。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又云。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此用心之神符也。如四勿三省者。正乃戒耳。此中具悉。其实修心工夫条目。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此集中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观也。优毕叉。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姑以此塞请。集中红圈者。留神消息。如不解者。不嫌数数寄问。至于止观捷径之法。容再书一纸。以偿今日之欠耳。

又。

此段因缘。乃至易至难之事。以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襍染流转。习之深且厚矣。即今一念信心。始发斩于旦夕。而欲遏永劫之长流。其势诚不易易。即此一念回头之心。亦深难发。此是积劫善根灵苗。遇时而萌芽始抽。而开华敷实。全在时时栽培。而保护之。否则顿见枯焦矣。遇境遇缘。以事处事。久久纯熟。更加止观之功。则可渐臻解脱。然以吾人本自解脱。所以烦恼不解脱者。非法之咎。乃自心缚著。不解脱耳。良以向来。世情浓厚。习染纯熟。熟处难忘。故触之便发。故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若以彼易此。则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生则疎。疎则远。远则澹。澹则忘。忘则不暇求脱。而自不缚矣。久之而此心泰定。则目前千态万状。视之若空华水月。阳𦦨冰河。本无可缚著。又何求脱耶。云肇公物不迁语得力。此非足下大根器。不能入此老门阃。独于日月丽天句不彻。若此不彻。则知肇公不彻。不彻。则非真得力也。此语老人疑之数年。毕竟于吾心中。独然自省。自尔以来。应缘得力处。多借此老之语。足下出门即见信。诚非小缘。老人不惜为说破。第恐足下。后日骂老僧也。足下但将此句。横之在心。于一切动作云为处。一切声色货利处。一切逆顺境缘处。一切喜怒哀乐处。一切爱憎取舍处。凡系流动之境。即便以此印。一印印定。看他如何是不迁处。如何是常静处。如何是不流处。如何是不动处。如何是不周处。如此看来看去。忽然爆地看破此语。则知老人不欺足下。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

示黄惟恒

足下虽云向道。而此中眼目。未得明彻。往往将世法佛法。与宗与教。不免话作两橛。若此处话作两橛。则一切憎爱逆顺。取舍好恶。穷达动静等。宜乎一一皆作两橛也。海印频频为足下道。佛祖元无实法与人。但只为人说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宗镜云。以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故佛说教以指之。吾人不能见自心。故祖假禅以示之。二者皆不得也。足下今云。习教不免精神疲倦。由宗如乘顺风。此足下多生般若习气之深。如此大段。海印分上。二皆虗诳。总无难易之说。苟足下不达自心。则宗为邪解邪染。皆堕识情窠臼。而教亦妄知妄见。尽落言说话柄。皆非究竟真实处。殊不知教乃佛眼。禅乃佛心。二非两般。岂有彼此。海印教人看教参禅。皆不是者等知见。足下今日作此解。不独辜负海印。抑且辜负灵耳。曾记古人有问者云。古人饥时吃饭。困时打眠。便是道。今人饥时吃饭。困来打眠。为什么不是道。答曰。古人吃饭只吃饭。打眠只打眠。所以是道。今人吃饭不吃饭。打眠不打眠。胡思乱筭。所以背道耳。由此看来。足下日用。只将眉毛剔起。叱咤一声。只教神惊鬼怕。天魔胆碎。阴鬼魂消。一喝喝退。落得本地静静悄悄。寸丝不挂。赤力力。净裸裸。将此一段家风。要读书便读书。不读则拈向一边。不许挂一字。要作文。便作文。不作便拈向一边。不许胡思筭。乃至吃茶吃饭。就吃茶吃饭。要打眠。便打眠。要疴矢放尿。便疴矢放尿。撞著便了。更不许过后思量。如游魂鬼子一般。干干净净。洁洁白白。亦不许坐在干净洁白里。如此单刀直入。一念向前。则读书亲见古人。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更无前后。涵畜时。便是吐露时。吐露时。便是涵畜时。如此不为动静明暗所转。不为种种伎俩所移。此之谓挺特大人。没量汉也。足下信然之乎。若果见信。便撩起。向者里入。珍重珍重。

示王牧长周世父

尝谓天生万物。唯人最灵。此古语也。予则谓之不然。何也。葢人与万物。皆具灵觉之性。此性均赋而同禀者也。曷尝有人物之闲。毕竟所以异于物者。以其物具而不知。人则知其所具者耳。知其本具而尽之者谓之圣。知其当尽而不能顿尽谓之贤。知而肯求其尽者谓之智。知而不肯返求者谓之愚。知而不真。而求之太过者谓之狂。知而不明。执一介为必当者谓之狷。至若不知而妄求者谓之怪。与夫不知而不求。则物而矣。嗟乎。此人与物殊。惟知与不知。求与不求之闲。虽相去毫厘。其失则千里矣。窃观三齐之君子。孰不心愤愤口悱悱。眇视千古。咳唾风云。虽伊周事业。犹不足观。及扣其心性。则瞠目结舌。及与谈心之妙。亦未尝不謦欬击节。及与之言佛。则望望然不顾。噫。知有心而不知有佛。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是以道术不明。而英明豪杰之士。亦不免坐蔽于此。此非知之过。其实不知之过也。又非不知之过。其实不信心之过也。予窃谓非真不信心。葢未有以真心告之者。假而朝夕以真心实语。熏陶渐染之。虽不能自信。抑将与之俱化矣。世之君子。生而闻见。乃耳目之常。即天纵之聪明。且将亦与彼俱化。故曰。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斯言可畏哉。嗟乎。长夜之叹。为谁而兴。余今置身东海。空山大泽之闲。冐险阻。履危机。几不免虎口者。葢亦数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所以抱长夜之叹。而饮泣与东海竞流也。虽然一管灰飞。而大地春生。一叶辞柯。而满空秋至。第感之不深。故应之不至耳。年来兹土二三君子。具丈夫骨。见信自心者。津津汗浃两腋。而阳和之调。将见。予将骨化长波。又复何憾。王生牧长。周生世父。以癸巳冬日。来入海叩。其道味天然。略无毫发。拘拘俗习。予深叹其为奇男子矣。虽然。牧长牧长。世文世文。皆知其本有。而肯求之者矣。予则有望于二子。不望子作佛。而愿其现宰官居士身而说法。将见般若根深。习俗浓厚。熏蒸变化。此土群蒙。若人若物。皆位之育之。而生极乐之乡也。子其勉之。子其勉之。何以称子。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