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四

书问

与庐山圆通寺大众

曹谿粪埽头陀。敬白庐山圆通合山大众。惟吾曹谿六祖大师法道。由南岳马祖大唱于江西。至有宋时。最盛于庐岳。而圆通甲于诸刹。为第一弘法之所。讷师峻节。大觉高风。迄今五百余年。水鸟树林。谿声山色。不异当年诸老升堂入室时也。况殿宇巍峩。钟鼓交参。向来无恙。惜乎圣人远。此道无闻。汝等诸人。堕于流俗。但知粥饭气息。不知有从前佛祖向上事黑业更深。心光埋没。以致龙天见怒。回禄生瞋。一旦遂为煨烬。使琳宫梵宇。委为荒榛。是虽五运使然。寔由汝等业火所烧。变净土而为火宅也。汝等能知及此乎。所幸佛祖有灵。先得总持。作汝等依归。心忘人我。力合异同。令汝等各舍贪痴。共为一命。从前法道盛时。不过合千万人如一身耳。今既如此。又何患丛林不重兴。祖道不再振耶。苟从兹以往。心心不退。念念专精。一直向前。至死不二。即可化秽邦成净土。变火宅为莲池。况片瓦根椽。咸出十方之力。复何难哉。所大患者。心不等。誓不坚耳。总持长老来曹谿。具述大众恳意。欲老夫权为汝等作导师。此虽法门所当为吾徒分内事。但老夫夙业未消。罪根未拔。安敢率意妄为。重为法门笑具。傥蒙佛祖冥资 圣恩浩荡。使老夫头颅。光烁此时。第一瓣香。以祝吾 皇圣寿。第二瓣香。以醻佛祖深恩。第三瓣香。则当供养南岳庐山诸大知识。定当熏及圆通。是时汝等闻香。悉知憨山老人。降生出胎时节也。汝等勉力。幸勿迟疑。珍重珍重。

答愽山无异禅师

老朽自愧。道不胜习。无补法门。向为业力迁譌于海外者。二十年所。远托异国。若无闻见。即令师大建法幢。竟未一通消息。丙辰夏。避暑匡山。因顽石。乃能悉其道妙一班。且恨未及见也。顷闻令师入灭。伤嗟乎。法门薄怙。哀悼久之。比知座下开法于愽山。喜不自胜。辱书币远及。以令师塔铭见委。喜惧交心。义且不敢固让。因念我 明二百年来。禅道寥寥。传灯阙典。何幸得令师蹶起一代之衰。所系匪细。苟不能开正眼纲宗。则使后学无以接响。此再四郑重。而不敢轻举者也。然老朽自信。不谓非令师之知。故深入其三昧。而略其麤迹。况为文之体。亦不能冗载。铭中举其正令。其余实行。别作一录可也。深愧不文。聊足以写万一。其中无一字敢苟且。恐将来为传灯所。自有具眼者。幸谕诸弟子。不可妄意增换。不唯伤文体。且减令师之光明。是可惧也。幸心谅之。在老朽为法门义当赞扬。辱来仪斖叠。增愧多矣。敬为庄严三宝以重法乳之诚不尽。

又。

咫尺相望。如在眉睫。音声相及。不隔一毫。乃辱惠问勤勤。复承慧炬远照。破我暗冥。相对灰心。益我三昧。法爱之厚。无逾此者。念兹末法。宗门寥落。正赖维持。所悲后辈浇薄。真实者少。多恣黠慧。偷心更甚。非大冶红炉。不能镕此陋习。更愿不倦津梁。益加钳锤。是所至望。所云若而人者。以老朽为法门故。曾有口业。无怪尔尔。普贤以虗空舌。称赞诸佛。固其本行。岂在报乎。公当默然。再不必以此置唇吻也。

与关主修六逸公

昨来一塲惑乱。想平贴。此事不是挟带做得的。要须斩断命根处下手。一直做将去。更不当佗如何。我又如何。才有丝毫存在胸中。便被佗掉弄矣。今日此段因缘。乃百千劫求不得的。若是早有今日之缘。则不流浪到今日矣。今日幸有此大因缘。岂可轻易放过。百年光阴顷刻耳。偷此三年工夫。眨眼便过。咬定牙关。转头便是。得做且做。待三年后。凭佗如何。纵不悟道。也了此学道初心。乃是出生死第一步。又岂可出门便打退鼓也。从此著实放下。更莫管佗如何。就是刀鎗劒戟中。也须放身命。况平地白日见鬼作颠倒想耶。切莫狐疑。直须斩断。快著精彩。不可被佗缠绕也。

又。

久雨苦人。不能遣讯。此心未常一念放下也。知公安居寂静。身心泰然。妄念久自销落矣。但当妄念销落之中。自一轻安快活。不可以轻安为受用也。若以此为得。则从此堕于任病。只图幽幽绵绵。以无事为妙。殊不知此病最毒。久久抱守。则毫无增进。潜长无明。流注业识。命根不断。终是以唾擦死水银。绝无用处。当此妄念销落时。正好著力提持话头。切切参究。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靠定话头。昼夜审究。愈究愈深。终有冷灰爆豆之时。若认定无事。不起疑情。终非真实工夫也。高峰语录。正好为师。且不作玄妙道理会也。勉之勉之。

上山东德王

伏惟贤王殿下。聪明天纵。善果夙培。慈德内融。仁恩外著。深居宫壶。存想山林。此实般若因深。诚福慧两足者也。切念贫道云外野人。屡荷垂慈。眷顾殷勤。驰情再四。感激甚深。惭愧无地。昨幸亲觐威光。仰劳玉体。问道谈心。超尘脱俗。此实千载奇逢。三生庆幸。虽瞬息片时。胜多劫矣。且感信心弥笃。纳不疑。句句投机。心心在道。况以有限生死为惧。无常病苦为怀。此在富贵所不留心者。贤王令所刻意。斯实迥出浊世之表。归依净土之门。若非多生善根。何能如此。伏承问日用工夫。敬陈如左。

戒杀生可以延年寿。寡婬欲可以却疾病。息妄想可以明真心。断烦恼可以出苦趣。念佛可以生净土。宽仁可以治国家。忏悔可以灭罪障。慈悲可以养臣民。歌唱盈耳。不如念佛千声。嬉游终朝。不如静坐一日。此上功德。乃却病延年。多嗣永祚之妙法也。真心本来清净。因妄想染污。而苦恼旋生。佛身元是自心。因无明障蔽。而光明不现。即心是佛。自心作佛。念佛念心。观心观佛。一念妄心起。佛做众生。一念恶心起。佛即造业。一念觉心起。众生即化佛。一念善心起。地狱即变天堂。所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佛土秽。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是故心想秽浊。则夜梦梦颠倒。心想净。则梦游胜景。然而生死如夜旦。境界如梦幻。皆从自心之所变现。若人心心念佛。念念净土。则现前观想成就。过去罪业消除。临终病苦不缠。一念往生净土。即得见佛闻法。亲近弥陀。与安养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同游莲池海会。将来垂悲愿力。转去十方度生。不被生死拘留。往来得大自在。此修行直捷法门。除此心外。皆是邪魔邪法也。故曰惟有径路修行。念阿弥陀佛。切不可错认秽浊五欲之乐。遮障本有清净真心。失却本有清净极乐也。

与蒲州山阴王

忆念往昔。乞食人闲。持钵大檀之门。即辱法眼相看。忘形屈势。使野人区区。自不知其固陋。出朱户。侧傍玉颜。若游蓬荜。而狎鸥鹭。自非达人。深证无生。两忘物我者。不能如此德香薰人。不觉点染心骨。别来十载。端若须臾。纵居冷地彻髓冰霜时。或隐隐妄想潜兴。妙音色相。俨然现我心镜也。自入台山。深赖妙师硺磨之力。然虽上愧古人。要且不失初心。颇有自信之地。未敢有负知。自尔云散清凉。妙师振迹芦芽。山野潜形东海。亦复数年。日坐海印光中。安居澂平世界。尘境幽然。身心日远。是于大檀音问。竟归寂灭矣。适万固老衲。随缘海上。入我堀中。询及大檀所证法门。且云日深如幻三昧诸有并空。寸心无住。山野喜不自胜。尝闻轻拱璧驷马。而重坐进此道。至有善入尘劳而作佛事者。未见其人。是今见之大檀。足不负我辈知者耳。然虽山川幽邈。且心光炤明。纤毫不隔。第恐情生故自隔耳。嗟乎。此生矣。言笑无期。惟愿大檀。安心一境。平视死生。是则把臂寂场。至无尽际。岂直千里同风者比哉。未遂接足。故托此寂音。以扣玄默。冀神珠朗炤。不在多言。

又。

不觐光相。屈指十五秋矣。人生悠悠梦幻。顾如此耶。惟妙契忘言。真俗不二。若檀越之于贫道兄弟者。法亲骨肉。两闲属目。难再其人。每妄想一兴。心光瞥尔。顿现法身。是知三千里外。不隔寸丝。殆非虗语。龙华谭上人来。得奉法言。手之三复。足见深入无量义处。但贫道黄杨木禅。进寸退尺。乃不自知量。偶落语人闲。遂为好事揭露。不意遥尘天眼。实增惭愧。何敢更辱印证。过誉如此。傥不吝法爱。并流无穷。使千载之下。想见同风。岂直音声相和耶。妙师赍藏往鸡足此诚一椎两当。但万里云游。此心不无县县。向未有问。达师当代师子也。向云游目三秦。嘱过门下一会。未审至否。然此师风骨。真横空宝劒。使人一傍。则爱根永断。岂但能轻万户耶。尝谓像代。可无临济德山。而末法不可无此老也。

又。

数年不通音问。想檀越发无遗墨矣。人生梦幻如此。岂不重增悲慨耶。妙师造无缝塔。呈其样。必收檀越秘密藏中。他日傥至借观。不识如何拈出。山野住那罗堀中。修行无力。被山鬼搬弄。直嚷动三十三天。致惊天王震怒。掷于大鞴炉中。通身锻炼一番。且使身心俱化。骨肉全销。以至家破人亡。迄今投之瘴海。孤征万里。且喜火枷脱卸。庆快行脚。将补三十年前未完公案。意檀越闻之。必心生痛痒耳。今长发就道。恐檀越爱心不断。必作天南地北。梦想颠倒。挠乱禅悦。特此问讯。乃报喜非报忧也。惟檀越与妙师。眉闲光明。炤万八千土。然此万里。犹在眉睫闲。不知何以摄受我也。

又。

一往梦事。前书具见。既皆颠倒。夫复何言。第在世相有成亏于法性无加损。智眼明炤。谅不以之挠泰定耳。山野以幻化空身。投之蛮烟毒雾中。如坐千尺寒岩。万年冰雪。即有骨未融。而亦为之销烁也。不审异日贤王。于何处索空生耶。山野近在五羊。得奉法旨。读之深委慈念眷注之切。细披诸作。皆精心中出。自当光耀千古。比于邸报。见断发表诫疏此。实贤王历劫菩提习气。于此感发。亦乃负荷众生愿力所持。山野以为贤王。果能亲生死如一发。则必能以一发引千钧。以此上为社稷。下为苍生。致君尧舜。夫复何难。是不待越三界。而取菩提。傥或习发于忠。以忠资习。是不免于徉狂。虽博名高。难收实效。而世出世法。两皆失之。意贤王必有所以自处矣。便当幸以教我。翘首德音。慰此县切。

又。

塞北天南。相县万里。在智眼圆观。曾无间隔。而妄情自蔽。宁无去来之思乎。不审比来檀越。以法自娱。能无衰恼耶。尝闻佛为波斯匿王。指不迁之见。以观河印之。惟我贤王。终日临流。赌逝者如斯。而见未尝往者乎。昔者每聆谈者。谓四大无常。而佛性真常。则以为秘印。今则谓之不然。何也。以法性徧在无情。而法法皆真。是则五蕴元虗。四大又何加损。观佛骨金刚舍利之光。是以无生之念。薰有漏之躯。而成佛性常住不坏者。比瞻六祖全身。信乎佛言不妄矣。贤王以此视幻躯。如水月镜像乎。果于是中。觅之而不得。回视目前。皆曰幻化。而忧恼之情。亦无地可寄矣。钝根未入此番炉鞴。未免堕半生半灭之见。今入楞伽法性海中。则洞达昔之知见。正若贵鱼目耳。由是知古人不肯轻易可人。必到穷原绝迹之地。殆非以知见凌物。殊非把住放行之说。此皆戏论。观永嘉之见六祖。则一切狐疑。顿然冰释矣。贤王智炤。以此为何如耶楞伽笔记。皆钝根年来忏悔公案。寄上贤王。同妙师判之。若此中有容针地。则钝根又当贬入铁围矣。

又。

计与老居士一别。几三十年。瞬息顷耳。信乎念劫同一时也。第恐人生浮世。幻影几何。良友胜缘。不能再得。况参复商异路。宛如隔世。纵精神洞达。而形迹靡从。言之令人悲慨耳。前大义自河中。持法旨来。今忽屈指又三年矣。日月欺人。亦至于此。读札语知法体耐老。筋骨益强。此老居士。多劫以般若薰蒸。金刚种子。以为胚胎。况为造物迁流者而作真宰。于何不健。深以为慰。山野幻躯入此炉冶。所赖 天恩陶镕。渣滓渐见消落。抚心感愧。无以报称。虽坐瘴乡。不敢一念忘 君恩佛慈也。

又。

人生天地闲。忽如远行客。况以一息余生。持浮脆之躯。而为客中之客。当此炎荒瘴海。毒气薰蒸者乎。知贤王以此念我。而不知我以此念贤王也。自入罪乡。三接法音。琅琅在耳。回想旧游。不隔纤毫。是知古人不迁之旨。即在当人日用中也。山野年来。此中法味不浅。但不得与知共之耳。昨某来。具悉贤王起居状。备审长殿下。仁孝纯至。此自般若种性中来。况今得入圣胎。又得滋培长养之力。何虑不臻其妙。且又喜以贫养志。以恬养知。此又从愿力而得。𦦨燄火宅中。求此清凉人物。岂易见哉。惟贤王幻游浮世。百无可心。可心者。惟此淡薄滋味耳。妙师无缝塔。一手托出其样子。又在贤王幞头角边。即今如从地涌。而分身之众。未知集否。又不知谁为弹指。开宝塔户。普集人天。尽见多宝全身也。又不知幽暗众生。可能尽睹此段光明否。

与曾见斋太常

惟公信心笃厚。念道情真。殊非声音色相者比。至若冥二利之行。蕴护法之心。而以斯道为任。若公与二三君子者。无多让。末法之幸。何幸如之。鄙人私念。尘中作主。最难得人。以其现处五浊烦恼深坑。今欲就路还家。不离当处而证菩提。非勇猛丈夫。不敢自视。若果真为生死大事者。第一要具金刚正眼。觑破目前种种幻化。不为五欲技儿之所引弄。不为是非人我之所障蔽。不为功名富贵之所惑乱。不为身心世界之所笼罩。不为妄想憎爱之所牵缠。如是则处世如空。居尘不染。可谓善入无碍大解脱门。所以庆喜示溺。世尊独以如幻三昧示之。正谓此耳。惟公特为生死事切。愿试入此三昧。若入得其真。则如大火聚。触处洞然。彼何物而敢撄傍耶。世人学道。举皆舍却目前。别求玄妙。不知妙在目前。往往多作障碍。不得真实受用。且又别生无量臆见。横谈竖说。殊不知即在见闻觉知之闲。但只识破虗伪。不被其瞒昧耳。佛祖说法。如猜谜之技。止以空拳示人。昧者不知。谓将果有奇特之物。生无量图度之想。若智者看破。殊发一笑。由是观之。则佛祖亦无奇特。止是不为诸幻诱惑之人耳。故云。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是同。所以无欣厌。看破则无欣厌。无欣厌则无取著。无取著则无障碍。无障碍则得解脱。得解脱则无法无缚。无法无缚。则不被生死拘留。如此可称具金刚眼大智人矣。不出生死而证真常。不涉程途而登佛。地。岂非雄猛大丈夫哉。鄙人忆昔。偶以无碍大解脱门。一语突出公前。然公著意扣之。鄙人常数举其玦。观公眼目动定。似未全身担荷。故虽去百余城。而法爱之心扑落不下。不惜遥伸一手。再为举之。殊不觉舌长拖地也。

又。

缅惟道谊真期。顿超色相。妙契忘言。初无彼此。良以独居幽眇。寂寞情深。心境寥寥。岂不依依法中骨肉。顷月清上人来。承动定胜常。知善于日用工夫。渐增绵密。逆顺境缘。无非佛事。第恐于佛事中。增益知见。以为病耳。看来此事。原一平等真际。任运现前。了无遮障。吾人所以不得真实受用者。诚所谓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者也。悲夫末法。五欲炽盛。尽被烧然。孰肯留心冷地。惟公力荷担之。自非般若缘深。何能笃信如此。更冀顺时勉图。志登彼岸。庶不负法门知所望也。那延僻处东鄙。为蔑戾车众。埋没倒置久矣。鄙人不自量。适当其冲。非敢振起名山。抑愿度诸难度。自非内恃寸心。外仗诸大知识神力所被。则所不敢留影石室也。

又。

十月得接西来法音。俨如色相临我石室。不独忆念精真。抑及道心浓厚。皎然彻见高抱矣。忻跃何如。悲夫世道交丧。人心汩溺。火驰而不返。槩不知其谁为有也。岂得挂齿于生死大事哉。惟公所云以此事为大。且痛切如此。实雄猛丈夫之所能者。但不知于日用一切顺逆境缘。能炤破否。于一切烦恼习气。能消磨否。然此事鄙人早年。切切用志。将谓万分奇特。只今十五年中。穷历冰雪。冷地看来。原无异样。愿公只于此身心世界。圆观一念炤破。如镜中像。来无所黏。去无踪迹。直令此智现前。如大冶红炉。一切境界。烦恼习气妄想。触之如片雪轻霜。不可依傍。又如太阿当空。谁敢撄其锋者。此则名为大自在人矣。何者。良以吾人本体。原是妙明真心。圆炤法界。本无身心我人世界生死之相。因最初一念妄动而有生。因生有灭。既有生灭。即名生死。既有生死。则有身心世界虗妄之相。宛然具足。被其笼罩。所谓迷本圆明。是生虗妄者也。由是吾人认以为实。不能炤破。故为生死拘留。故于一切境界。若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喜怒哀乐。妄想情虑。儿女眷属。种种意态。诸生死业。皆在目前。念念与之打交滚矣。安有一念暂息哉。一念暂息且不能。又安能圆观洞炤。当下消灭。如片雪红炉者乎。是则虽为生死。而不知生死之根本也。由其不能于此炤破。加之求道之志。与之角立。便起无量欣厌思算之念。思算日深。则厌离日切。苦恼日重。将谓必待舍离而后能。若终身不能。则终身于此绝分矣。岂不虗生浪死哉。此盖世有志者之通弊也。至若有志于尘劳境缘上作工夫者。又以见闻觉知昭昭灵灵。缘尘对境生灭之念。认为真实。都谓即此便是。此又病中之病。最难治者也。良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正所谓识神之影明。妄想之机关。生死之堀穴。所知之大障。此尚非真。况彼缘尘扰扰者乎。由其无真知见人。与之决择。大都流入此弊。见之不明。炤之不破。若是则虽为生死。而实重增生死。岂不谓病中之病也。惟公既为生死痛切。则愿不可坐在此中。亦不可思算厌离等待将来。但只日用工夫。将一切境缘烦恼身心世界。一一炤破。目前无有一法当情单单的的。于一念妄想未生以前。一觑觑定。任他种种变幻起灭。切不可追随。譬如明镜当台。虽现色相。而无去来之迹。如此鉴炤。久自圆明。圆明则生灭无寄。生灭无寄。则生死何从而寄之耶。此则虽非要妙。乃初心第一步之要紧处也。惟公以道相看。即道中骨肉。既为生死痛切。就当随处下手。更不可思算等待。虗抛日月也。信口不知所裁。愿公朗炤而力图之。

与张守庵

尝闻佛说学般若菩萨。即为担荷如来。今见我公。如是用心。求无上菩提。诚信世尊言不虗也。切念末法。法门衰替。若非我公全身担荷。何得慈尊光炤十方。且如天人多受欲乐。不省发菩提心。又非我公天鼓音声。无思说法。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耶。是则公为真报佛恩者。不知谁为报公之恩耳。尝念常不轻菩萨。授记人人成佛。即有以恶骂捶打。菩萨皆悉能忍。此乃吾佛观此末法众生。多刚强难化。若菩萨愿于此时。弘通佛法者。须具坚忍力。精进力。大慈悲力。方能善入尘劳。而作佛事。若此三力不充。但生一念退堕之心。则不能顿超五浊矣。鄙人自谓世尊现身东方。安坐海印道场。日每讽诵华严。六时不断。且又善巧说法。而以种种譬喻因缘。演说诸法。顿使天龙欣悦。顽石点头。十方云集。菩萨推拥不开。但毗耶室内。多有小乘。每于斋时。见钵中无水。灶里断烟。人人皆生疲厌望食之想。鄙人虽善谈不二。愧无维摩神通。遣人前往香积请饭。以解大众之饥耳。承慈恩重会普光明殿。昨构木南方。今登彼岸。其法海无涯。全仗神运耳。喜不可言。鄙思再得。充满三千。则可三展净土。可容十方分身诸佛矣。若少一毫端。则不免又劳弹指也。

又。

昔人多为法忘身。未见实事。今于公见之矣。今目前谁不强口高谈。向佛门中做地狱种子。及拔一毛。皆生死相关。何人能似公生平解脱。视生死如游戏。一切祸患了然不动于心。古偁大力量人。便是此等样子也。尝闻菩萨。为一切众生。甘受三途之苦。公为大地众生。舍此身命。犹是本少利多也。记得与公别时语云愿老和尚。说法利生。我安心欢喜。为法门死。只此一言。入在贫道金刚心中。穷劫不坏。直至成佛。亦不能昧。此非大菩萨人安能如是。贫道自入瘴乡。因此一言。不能倾刻怠惰。专以度生为事。以佛法为命也。今将三年内所著诸书。皆发明佛祖心印。究明大教旨趣。以此祝 圣寿无疆。报护法之德。万分之一也。但愿公仗此法力。早蒙解脱。尚冀未尽之年。广作无边佛事耳。

答龚修吾

寻绎所问三则。皆从山僧无念一语中来。然非公真切工夫于本分事者。究论不能至此大段。今人作工夫。多堕识情窠臼。错认光影门头。以昭昭灵灵为妙悟。却不知昭昭灵灵者。正熠熠妄想耳。且又将心待悟。以谓此中实实有个光景。为所得之地。此皆未达究竟心原。而以有思维心。图度无思维境界也。然山僧所言。无念如空者。非是断灭无知豁达空也。论云。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以其吾人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虗寂。本无纤毫妄想情虑。清净光明。了无一法。永离诸见。本无身心世界之相。但有一念妄见。即是生死根本。何况种种思算计较耶。吾人做工夫。第一要谛信自心。本来清净光明广大。而观此现在身心世界。皆是幻化不实。如梦中事。如太虗浮云。倐起倐灭。起灭自彼。而吾心体寂灭。湛然不动。虽有种种分别计较之心。总是妄想。以清净心中本无此事。由其心本无生。所以山僧说无念耳。是则所无者。但无一切分别妄念耳。岂是断灭顽然无知耶。故老庞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是以山僧示人作工夫。先有的的信得自心。如此而于一切时中。但任运观之。凡有一念起处。即是妄想。当下一覰覰定。勘此念毕竟向何处起。不知起处。莫道不疑。疑至极处。当自了知。不知亦不许思算。亦不得相续攀缘。如此看来。久久纯熟。自然心体灵明寂灭。现前一切妄想情虑。如汤消冰。应念化为真心矣。到此方信自心。真个如此广大灵明寂灭。始信心佛众生。本来平等。了然不疑。无复他念耳。若果无他念。不妨念念而竟何念哉。至此亦无光景可得。即此便是工夫。不用别求主宰。然此段工夫。切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向光影门头。把作实事。亦不可将他古人言句。存在胸中。当作自知见。亦不可作道理玄会。亦不得除去目前。别寻好处。心境本来一如。不可话作两橛。亦不可说心在腔子里黑漫漫地。古人目为黑山鬼。堀若堕此中。最难出头。若心体离念。即是常寂光土。何用别求净土。若一念圆明。心体离念。触处逢原。可谓大自在人耳。公果的信山僧此说。则前来三疑顿断。不必分星擘两也。若一一搜求差排。更增驰求妄想耳。惟公为道真切。但愿从今以去。将前一切伎俩知见放下。再将求玄寻妙。佛法知见一切放下。若一切圣凡情尽。非真而何。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耳。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