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九

杂说

滚滚红尘。漫漫世路。多少英雄。尽被担误。赏心乐事。诗酒忘忧。琴书虽雅。犹让一筹。金谷兰亭。于今荒矣。纵有虗名。与人俱。竹下逢僧。目中何有。岂但偷闲。徒为借口。是知出世。最上一著。可惜时人。昧而不觉。五欲场中种种恶缘。如沸汤裂火。能发一念为生死心。如火中生莲。甚得也。苟不深生厌惧。求出离道。难免烧煑。

世之聪明之士。生来但知世闲功名富贵。妻子爱恋之乐。以为人生在世。止此而。不知大有过于此者。古之豪杰之士。直出生死者无他。特看破此耳。

佛言。我于然灯佛所。实无授记。若有授记。即为著我。作佛犹恐著我。况生死事业乎。

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此语不独为老庞家传之秘。佛祖皆然。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若妄有性。则佛祖无出头处。刹那刹那。生灭之称也。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此语疑杀天下人。

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此法神速若是。仰山梦升兜率天白槌。与文殊贬入铁围山公案。是同是别。世尊偏向魔王宫中。说心地法门。可笑别无净土耶。

一切诸病。从痴爱生。痴爱不生。颠倒想灭。名为涅槃。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当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是可与愚者说耶。

梦幻泡影。露电阳𦦨。镜像水月。干城芭蕉。此十种喻为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妄想兴而涅槃现。烦恼起而佛道成。此法唯五眼圆明。方许知见。

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漫虗名。此语。如来二十年破执之谈。无以过之。

真歇了禅师卧病诗云。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诚哉是言也。

性本非水火。寒热自然生。此予昔居海上时。病中诗也。今寄居海外。故病忽作。宛若旧态。盖病不因地异。情不为境迁。而趣味自别。难以语人。

东坡云。凡有所好。必有所蔽。余读居儋耳集。觉范后至海外。就旧馆访其遗事。有老妪答曰。苏相公无奈好作诗。何老妪尚知其好。岂非蔽耶。

东坡初被放。至岭外。食茘枝美。因云。日啖茘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余始诵之。将谓其矫。余居此几六年矣。每遇时新一度。不觉诵此什伯过。

余平生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犹未经思。及被放海外。每想东坡居儋耳时。桄榔葊中风味。不觉书法近之。献之云。外人那得知此语。殊有味也。书法之妙。实未易言。古来临书者多。皆非究竟语。独余有云。如雁度长空。影沈秋水。此若禅家所说。彻底掀翻一句也。学者于此透得。可参书法上乘。

昔人论诗。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丘乙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王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岂非禅耶。特文字禅耳。非若陶李。造乎文字之外。

余少时。读陈思王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只作形容洛神语。常私谓惊鸿可睹。游龙则未知也。昔居海上时。一日侵晨。朝霞在空。日未出红。万里无云。海空一色。忽见太虗片云乍兴。海水倒流上天。如银河挂九天之状。大以为奇。顷见一龙。婉蜒云中。头角鳞甲。分明如掌中物。自空落海。其婉蜒之态。妙不可言。世闲之物。无可喻者。始知古人言非苟发。因回思非特龙也。佛之利生。威仪具足。故称大人行履。如龙象云。

觉梦说

幻人方乘一叶。而泊幻海之𨽗。将与窈淼之众。居广漠以休焉。适有浮游先生者。触而问曰。嘻。异哉。吾覩子之难穷也。望其形也飘若云。目其容也凄若氷。叩其中也空空。即之也温。绎之而渊且深。缄乎若闷。泛乎若乘。拟之而似人非人。何居何事。而至此乎。幻人无以应。唯唯默默。无知无识。无示无说。与之寝息。坐卧饮食。起居寤寐。无闲者旬日。先生心烁意消。而将与之俱化。先生且行。有请于幻人曰。予风波之民也。愿假舟楫。即浮游而之彼岸者以凭。师无意乎。曰居。是何说也。子独不见梦人乎。方其长夜之寝也。必沈酣颠瞑。精神惛瞀。魂虑变慴。形若尸解。而心若魍魉。居不移席。而百怪生焉。时不加顷。而千载邈焉。至其冥冥漠漠。徬徨四顾。或登无极之颠。或临不测之渊。毒龙在前。猛兕在后。进之而履危。却之而迫险。入之而无罅。升之而若坠。且将攀枯枝而挹朽藤。加以蜂䘍攒眸。蛇蝎系足。当是时也。穷心困智。出之而无方。脱之而无术。救之而无人。呼之而谁与为亲。是何惶惶业业。现诸形色。而发乎呻吟。即有觉者。竟何以宁。惟其猛然叱咤。跃然而起。一觉而大寤之。回视梦事。若依稀仿佛。然求之而不得。语之而不及也。是必将与觉者。一笑而释之矣。噫。岂独梦人哉。世尽然也。先生试将持此自觉。以觉诸梦者。

医说赠李高士

余被放之八年。癸卯冬。偶自曹溪。随缘乞食于凌江水西。适有丈人。庞眉皓髯。访余于旅泊。覩其状貌伟然。知为隐者也。扣其业。则曰岐黄。余是知为达士也。或曰。昔人有言。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余谓不然。葢达为医。而不达为相耳。何者。夫相之任。燮阴阳而葆元气。剂众物而仁群生。致人君于泰定。措天下于又安。此其职也。而未必尽。即尽而功未必忘。以其先后物。因利输忠。且必外假人主之权。资众多之手。以济其事。况兢兢于得失是非荣辱之场。终身卒业。而道未必光。日夜营营。劳神焦思。以至戕生伤性。老死而不悟者众矣。奚其达。若夫医则反是。其职也。以命为任。以仁为心。以义为质。以物为。以去邪为务。以正气为理。以经为度。以权为用。故其治也。必致心君于晏然。措四肢于调适。凡遇危履困。运独断之智。持特立之操。不惑于众口。不避其群邪。多方缓急。进退合宜。以大中为准。以至静为先。及其奏效也。不计其利。不伐其功。斯岂为而不宰。功而不居者耶。非天下之至达者。又何以与于此。由是观之。忘之功大。忘利之名高。不忘者。显报而幽罚。兼忘者。先微而后著。足知忘功者。后必大也。嗟乎人者。苟能操良医之心以治国。则何国不治。持忘之心以御物。则何物不容。物容则并包。国治则兼善。此圣人之成功。丈夫之能事也。斯则术异而功一。名异而实同。又何以显晦计其等差。贵贱拟其神明者哉。以丈人高其行而神其医。余因论医之秘。以赘丈人之行李。冀观者。不独知丈人之医。且因医以进君子之业。将施之于天下国家。共覩轩黄之化也。丈人。达者也。知丈人之心。则无往而不达矣。

无情佛性义说

予养疴匡山。闭关谢缘。空一子扣关而请曰。某甲乞食人闲。闻士君子谈佛性义。有不信无情说法者。有谓众生佛性。各各分具。如大海沤。不信圆满具足者。愿请大师为决所疑。予曰。固哉。此义甚深。难解难入。非夙具上根种子者。未易信也。即其所见。亦佛所说。但非了义之谈耳。苟不证信了义大乘。参请明眼知识。未悟唯心之旨者。则鲜有不作如是解也。无情说法。教有明言。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辟如诸天。有大法鼓。名为觉悟。若诸天子。行放逸时。于虗空中出声告言。汝等当知。一切欲乐。皆悉无常。虗妄颠倒。须臾变坏。但诳愚夫。令其恋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陊诸恶趣。后悔无及。诸天闻。生大忧怖。惭愧改悔。且天鼓音岂有情耶。而能说法觉悟诸天。至若光明云台宝网。各出妙音。说偈赞佛。乃至尘说。刹说。此又谁为舌相耶。即光音天人。全无觉观语言。但以光中出音。各各办事。且光中之音。岂从口出耶。是皆无情说法之实证也。又若宗门。香严闻击竹以明心。灵云覩桃花而悟道。又从何善知识口门而入耶。又云。众生佛性。各各分具。此亦教中有说。但为三乘劣机。覆相之谈。非究竟一乘极则语也。即如华严经云。我今普见于一切身中成等正觉。且毗卢遮那一佛也。一切众生非一人也。若众生佛性。各各分具。则一切众生各成一佛。是则齐成有多佛矣。若止一佛。且是各具。又何言一切众生。身中成正觉耶。又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然如来德相。法身全体也。众生具有。岂分具耶。三祖云。圆同太虗。无欠无余。此言人人与佛同体。非但言佛也。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非特具也。故阿难云。我与如来。宝觉明心各各圆满。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室千灯。光光交映。如此圆满广大法门。昔二乘在座。如盲如聋。宜乎曲见。惊怖其言而不信也。惜乎俗谛。学佛法者。多习口耳知见。未有真参实究工夫。未悟广大圆明之体。即有所见。但认昭昭灵灵识神影子。把作实事。且又执定血肉之躯。封为我相。其实未开只眼。故生种种分别。以权说为了义。以见为究竟耳。今不必论无情说法不说法。佛性各具不各具。岂不闻法界观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徧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但将此偈蕴在胸中。一切日用六根门头。见色闻声处。一印印定。久久纯熟。自然内外一如。有情无情。打成一片。一旦豁然了悟。是时方知山河大地。共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到此方信赵州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古德示众云。大众见么。即今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一齐向老僧拂子头放光动地。斯乃禀明于心。不假外也。又何向含元殿里觅长安耶。空一子闻说。欢喜踊跃。作礼而退。

四愿斋说

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凡夫。于尘劳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须下化众生。欲化众生。必先志断烦恼。欲断烦恼。必先广学法门。故此四事相与而有。众生乃佛之对也。烦恼者。众生之本也。法门者。治烦恼之药也。以众生无边者。因烦恼无尽也。以烦恼无尽。故法门亦无量也。难度者愿度。难断者愿断。难学者愿学。三者既能。则佛道虽无上。亦可成矣。是所谓四弘誓愿。有大心者。方能发此大愿。具大愿者。方能建大业。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资愿。非虗愿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诸矣。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来是佛。与众生原无二体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则敌我者皆人。人又一我。众我聚而众生成矣。众生所本。本乎烦恼。烦恼坚执。则我相益固。我相固。则人不亡。我丧则人不立。人不立。则烦恼空。是则我心烦恼若尽。则返观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则觅众生。若邀空花而结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所谓烦恼尽。而众生空。斯则不度而自度矣。是相与而无也。然举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烦恼。烦恼用事。非真心也。然烦恼者。情也。若断烦恼。而以烦恼之心断之。是借贼兵而赍盗粮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断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学法门耳。法门者。乃出情之法。为消烦恼之具。所谓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学佛者。以吾人之心。体佛之心。以日用之事。効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学自心之佛行。断自心之烦恼。度自心之众生。则如汤消冰。不劳余力矣。是则四愿固难。若返求之。吾心中无不具足。自不假于外也。若知不假于外。则吾人现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远而天下国家生民物类。皆众生也。返求自心现前日用。若以烦恼之心而为之。然于自身六凿相攘。况家齐而国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现前。以空法而用事。则念念烦恼转为智光。照了众生。同归自性。则与佛同体。此则烦恼空而众生尽。众生尽而佛道成。民胞物与。浩然大均。又岂愿为徒设哉。由是观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往。凡所作为。无论致君泽民。未尝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愿。无非成佛之行。岂特为操虗尚事。耳目寄与而哉。某以此见志。其有得于此乎。

感应说

佛说一切世闲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毫不可爽。而世人不信者。谓为虗谈。孔圣安命之说。世有信者。每每推算。但求福利胜事则喜。而恶闻其灾患。此惑之甚也。殊不知死生昼夜。三世轮回。如昨日今朝之事耳。请以近事喻之。譬夫请客。凡设席之物。无论精麤丰俭。色色预备现成。则临时陈列。一一具足。若少有欠阙。必不全美。此一定之事也。人生一世。正报身命延促。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秋毫皆是前生修定。今生所受用者。不从外来。尽是自作自受耳。故曰。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世人自恃智能才技。可以致功名富贵。殊不知功名富贵。非才智可致。以吾前世修定。今世偶因才智会合而然。故得之而喜者。惑也。又吾固有之富贵功名。而为人之所破坏者。则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破坏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以为忧者则反怨天尤人。以致结冤而不解者。过也。是知孔圣之安命。即吾佛之因果。若知安命。则贫富得失。一切委之前定。皆我自造。则穷达寿夭。皆吾命之固然。若明信因果。则今生受用一切。皆我前世修成。原非他人之可与。亦非智力之可能。即有才智而致之者。亦是我分之固有也。如此。又何计较得失。而劳苦心虑。妄积恩怨于其闲哉。若明智之士。的信因果报应。不必计其前之得失。称今生现前所有。以种未来之福田。如世之农者。择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种及时。则秋成所获。一以什伯计。此又明白皎然者。但在所种之田。有肥瘠之不同耳。佛说供养佛法僧三宝为胜田。孝事父母为敬田。济贫拔苦为心田。吾愿世之智士。不必计往之得失。但种未来之福田。苟能省无益过度之费。节身口侈靡之财。种之于三田之中。不惟增长未来福德庄严。则将现世。亦身安心乐。为第一福人也。若能种福于三田。再能留心于佛法。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转贪瞋。以软和而化强暴。以谦光而折我慢。如此则是大心菩萨之行也。居士果能信此。当称最胜勇猛丈夫。

张孝子甘露说

余尝读方外志。谓混沌初分。而人始生。体有光明。蜚行自在。吸风饮露。不产五谷。泉涌露降。凝结如脂。名曰地肥。味若醍醐。人食之甘。嗜而无厌。其体渐重。不能自举。故地肥薄而五谷生。五谷生而地肥绝矣。人始谷食而情窦凿。欲火生。故醇气浇而露不甘。泉不醴。俟圣帝明王出。天德合而醇气守者。故甘露降。醴泉涌。时则为祯为祥。为灵为瑞。感于人而应于天。由是观之。今之瑞。古之常也。尧舜之世数致焉。三代无纪。春秋不载。至西汉武帝降。始以为年。嗣是代有之。我明洪武八年。 圣祖诣斋宫。祀上帝。甘露降于圜丘之松杪。凝枝垂悬。其状如珠。其甘若饴。乃敕群臣采而啖之。命为诗歌制论以纪之 世庙亦然。是知甘露之瑞。皆见于王者之德。而未闻降于野。今龙山张子鸣球。以笃孝。感甘露降庭槐。香美异常。经旬不散。其故何哉。尝试论之。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德至而中和之气育。中和育而醇气守。醇气守而天德合。天德合而祯祥应。故甘露降。醴泉涌也。夫孝一也。自天子以至庶人。本无二致。第心圆而气足者。应之速。久近亦然。余故谓张子之孝。自有所不知。故祯祥应之如此久。而说之者。犹有所未至也。嗟乎。人心之溺也久矣。然靡不有此形。有此形。靡不有此性。性既尽而孝德全。而祯祥应。而人有若张子者。一孝兴于家。百孝兴于乡。千万亿兆兴于国。以及于天下。则人不减圣。事不减古。而天下国家可登于太上。混茫均享华胥之乐。吾将必谓露皆甘。泉皆醴而饮啖随宜。不俟讴歌鼓腹。又何以瑞应为哉。

聂应如字说

聂生游于达观禅师之门。师字曰应如。予观其字。因知师所以授生者。最上法门也。乃为之说。夫如非相似之说。葢直指吾人本体而言。所谓真如者。乃一心之异称也。然真则不妄。如则不变。故名真如。以其心光明广大。湛若虗空。其体寂然。乃至日往月来。昏明相代。云行鸟飞。风动尘起。四时循环。日夜无隙。种种变幻。起灭不停。而空体凝然寂然不动。吾人禀此真如之性。赖以成形。而为妄想迁流。荣辱忧喜好恶喜怒疾病祸患。乃至死生代谢。种种变幻而为遮障。是则自体本如。而今不如矣。故禅师因其固有而导之曰。子应当如。故曰应如。谓本来自如。而今不如。欲复本有。不必外求。但当如耳。苟如其本如。更何如哉。是知吾人圣凡不隔。端在迷悟如与不如之间。不如则凡。如则圣矣。般若云。所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由是观之。不独心体本如。而一切诸法。近取诸身。则四大六根。细而披剥。则三十六物。内外皆如。远取诸物。则山河大地。鳞介羽毛。草木微尘。极尽世闲一切相状。靡不皆如。故曰。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以此而观。则诸法本自如如。诸法既如。又何好恶当情取舍。而为生死之业所留碍哉。所谓万境本闲。而人自闹。若人转物即同如来。物转则心境皆如。物我兼忘。圣凡平等。生死去来。如梦如幻。与吾灵觉之体。有何交涉。是故吾人有志出生死者。应当如也。故曰应如。子其识之。

自性说

尝谓人生而主之者性。性一而品不一。至有圣贤之分者。以有生知学知困知之不同。由夫习之厚薄。故成有难易。生知之圣。故不世见。学困之知。正在习之厚薄耳。故曰。性近习远。其是之谓乎。吾人多在学地。其用力之功。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主。于此著力。不能顿见自性。当验习气厚薄。切磋琢磨。于根本处著力。譬如磨镜。尘垢若除。光明自现。吾人日用工夫。最简最切。无过于此。故曰。学道之要但治习。习尽而性自尽耳。以其自性本明。更无增益。唯在人欲障蔽。贪瞋痴爱而为种子。沈湎其中。故为所困。是知困非穷困之困。盖为恶习所困耳。孔子曰。不为酒困。此特被困之一端。凡厥有生。所困非一。不为诸障困。便称大力量人。故学道人。第一先具勇猛根骨。如一人与万人敌。大似李广单骑。出入虏庭。吾人果于声色货利物欲场中。单刀出入。足称雄猛丈夫。以此言学。但于不困处便见自性。非是离困之外。别求学知之功也。所以禅家言立地成佛者。乃顿见自性而。非是别有一佛可成。佛者觉也。即自本有光明觉性。能见此性。立地便是圣人。到此则不见有生学困知之异。始是尽性工夫。此性一尽。则以之事君为真忠。以之事亲为真孝。以之交友为真信。以之于夫妇为真和。施之于天下国家。凡有所作。一事一法。皆为不朽之功业。所谓功大名显者无他术。由夫真耳。己酉冬暮。予舟次芙蓉江上。章含黎子见访。覩其光仪莹然冰玉。温厚和雅。是其多生游心性地。习气消磨。故发现于形仪之表者如此。即从此增进用力不。直至私欲净尽之地。圣贤不期至而自至耳。若夫功名事业。如响应声。似影随形。犹欬唾之余耳。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国家。是皆自性之真光。非分外事也。君其志之。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