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序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暎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著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橛。朕于肇法师语录序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暎。如大圆镜。万有虗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虗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佛所罣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 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而长芦.北磵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著云栖法彚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合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著鼻孔。如其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御选云栖莲池[示*宏]大师语录

净土问答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诸度。不重训诂精进二字。况既云精进。乃能不退。今念佛之人永不退堕。则念佛即成精进。不必更求精进矣。如所问。乃是精进念佛。非念佛即精进。

问。世人闻念佛念心。心净土净之语。因胶执内心。拂拭令净。偏空自喜。拨无西方。及语心土一如。则曰我心非石。怀土奚为。蚓实含泥。黄壤岂侔金界。鳌诚戴岳。持地何若抟空。盖亦喻似丹台。象比莲蕚。四十脉络。以当宝网交罗。一灵内朗。以况弥陀安住。近肺约西。通舌为池。法譬而。无论实境。则有引风水之凶吉。致子孙之兴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机感之靡忒。此犹未委正因。未穷十妙。更求 明诲。倾此恶见。

答。心净土净。语则诚然。但语有二义。一者约理。谓心即是土。净心之外无净土也。二者约事。谓心为土。因其心净者。其土净也。若执理而废事。世谓清闲即是仙。果清闲之外无真仙乎。至如揽身分而言净土。此则邪见尤甚。苦报弥深。盖吾佛唯明一心。而谬人恒执四大。是故认肉络为宝罗。指妄想为真佛。肺属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号华池。鄙伪千途。莫可枚举。岂知革囊不净。幻质非真。徒费辛勤。终成败坏。而复迷醉无知。窃附于心净土净之说。不但愚夫愚妇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叹也。

问。或谓佛逼众生。抛离骨肉。弃舍形骸。近别家乡。远投外国。魂爽幽幽。入此梦境。梦中获宝。色色非真。闻之惨然。有何极乐。又云在生亦是梦境。既全是梦。益复可悲。将谓菩萨先醒。却行如梦六波罗密。则实报庄严。更成恍忽矣。我其归常寂光乎。寂光无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梦间。一任献吉憎恶。

答。虗浮界内是梦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梦。世人以梦为真。以真为梦。颠倒如斯。良可悲矣。岂知骨肉之即讐冤。形骸之为桎梏。得生净土。是则脱沈疴而再获天年。释狴犴而荣归故里。名之极乐。讵不然乎。若夫菩萨行门。虽云如梦。譬之大喜将临。夜现吉祥之境。岂比重昏失晓。魂招凶恶之征。盖菩萨在梦而将苏。凡夫由梦而入梦。至于寂光则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问。世之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礼念时。佛现其前。引之西往。必辞以化缘未周。婚嫁未毕。幸少须臾无死耳。复有一人异于前人。力修三昧。无间六时。虑后倦勤。失此机会。便乃投身自毙。纵火自焚。既匪舍报安详。如入禅定。佛怜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答。智人之修净土也。在生则自净其心。报满则任缘而往。不欲生而恋著世缘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残躯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轻则摄入魔群。重则沈于恶趣。日光普照。不及覆盆。佛虽大慈。莫之能救。

问。王臣往生。是不舍国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舍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无他碍。若王臣之劳于王事。当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杨无为诸君亦何尝被鳏官之而竟致化佛之迎。岂军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与实相不背乎。

答。达心之士。万机万变。而国政非繁。执境之流。一夫一妇。而家缘尚累。譬之明镜。照物。终日照而无劳。空谷传声。多众传而不困。如是则大君不异世尊。百辟何非海众。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庆赏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何净土之难生耶。

问。今之迷者。犹背烛而坐。回首无不见烛者。彼一念缘佛。便应见佛。如必念之熟而后见。将回首见烛者。亦必瞪目熟视。久而后见哉。向令佛设善权。念佛时随念见佛。停心绝念及与杂念时便尔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阐提耶。

答。太阳日日当天。而戴盆不觉。明镜时时对面。而瞽目无知。念佛之人。念念与弥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异于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现。众生自咎。于佛何尤。且明烛在背。回首几人。指点徒劳。坚然强项。乃责佛之难见。亦独何欤。

问。黄帝内经明大惑之病。谓目中无端。忽有所见是也。今学人于本无中忽有所见。与见鬼何别。又云将死之时乃得接引。所谓时衰鬼弄人。舍身而随之。不亦大惑欤。

答。无故而忽见。安得非邪。昔观而今成。安得非正。盖因果之常理也。净业学人应须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细。至于临终所见。魔佛显然。谁足为惑。如观立佛。而现坐佛者。魔也。正报依报。不与经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观空而隐者。魔也。苟为不然。则净心成就。净境现前。接引往生。训垂金口。安得与无故忽见比耶。

问。或云。西乃天倾物老之方。人死念绝乃得生。彼又云。天倾之处。地为有余。有余则能广容往生之众。又云。庚辛属金。金不变坏。以示不退转之义。又云。万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实于秋。行人东方行因。西方证果。窃为往生。乃是生机。何不入东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肃杀之地。若标第一义谛。何不直于中央摄人耶。无乃但论一时当机。所谓西者。无所取义欤。

答。如来一语。多义攸含。邪正殊途。理应拣择。若云念绝。则谁生念。若云地容。则地容有限。金性不变。秋位司成。二义为近。据实而论。亦不尽然。盖虗空无尽。世界何穷。今此极乐之邦。东观则西。西观则东。南北二方亦复类是。释迦劝往。故说西方。别佛赞生。必标他向。那得执西立义。胶固不融。不然。童子遍参。何复南为正位。药师示现。乃令东亦净方。但归心一处。专念斯成已耳。

问。兜率弥勒宫也。昔人往往发愿求生。具有仪法。至唐道昂专修西方。而临终兜率来迎。夫兜率可不愿而致。西方似亦可不愿而致矣。又或誓取铜轮。反得铁轮。誓取金台。反得银台。则誓取西方净土。反得东方净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发愿回向。净土之正因。故生天者。容有不资于愿。而生净土者。无愿则不成。盖净土非无善力。而愿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为之主。世有初修天业。后一意西方。是以殁现玉京。俄隐迹。而重彰佛国。正专求之所感。岂漫修而可成。至如铜铁未符。金银稍隔。则是求上仅得其中。然而终竟必如其愿。志西方而功未就。要于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纯一用心。坚诚发愿。西则必西。何东生之足虑。

问。忏中所礼佛。乃尽三世。而所念佛。独一弥陀。固谓三世诸佛无称名之愿耳。然弥陀亦有多名。具在经中。随取一名。持之得否。据小弥陀经。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而观经独称无量寿者。岂能观之智。所观之光。即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无量寿者。即是此佛自赞否耶。

答。如来名号。诚曰多端。但取偏熟众生耳根。于中实无差别。惟彼弥陀之号。普遍十方。故令称念之人皆归一致。且无量寿是唐言。阿弥陀乃梵语。而寿量现等虗空。光明自徧宇宙。举体该用。但云无量寿足矣。若夫十方诸佛。核之历有同名。释迦尊称多之至于无算。极乐教主何独不然。非佛自赞。亦无疑矣。今时有人执念释迦而不念弥陀者。自以为是拗众称高。噫。释迦使汝师弥陀。而汝不从教。譬之子违父命而不就明师。虽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问。极乐之乐。从情识生。三禅而上。不耽乐。九品之内。顾复求乐。何也。若云寂灭为乐之乐。岂必缘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而得名乎。若云净土唯心。心体常乐。何为又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极乐虽接凡情。其实有二。一者对苦说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二者称性说乐。无苦无乐。故名极乐。此之真乐。岂情识之拟耶。又声闻以寂灭为乐。大圣以慈悲为乐。则大慈悲心非即常乐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问。一人作佛事。诸佛应尽知。十方佛来迎。是人何所向。诸佛本同.迹同。种种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诸佛同来接引。此独一方三圣往迎。必其念时所见偏浅。

答。诸佛虽能徧知。而赴机不乱。一佛既勤专念。而感应自符。修净土者。就使诸佛齐彰。亦必有主有伴。弥陀独显。化佛云从。因果法尔如然。非是偏浅所致。

问。涅槃云。释迦亦有净土。本我导师。在彼末法。最后诚言。可无信受。便尔六时。但念迦文。生难胜国。岂不当机耶。释迦极赞弥陀。合如其愿。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弥陀。亦复何碍。

答。诸佛谁无净土。弥陀亦有秽邦。良繇土土交资。佛佛互赞。如世易子而教。犹花接干而生。妙用微权。不可思议。恶知难胜。非即清泰之乡。安辨瞿昙得无法藏之后。但遵现教。毋用他求。

问。有云大彻大悟人。不妨更见弥陀。既不历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见佛。犹以知知知。此一见为是参。为是证。意者权示榜样。又或理既顿超。身犹凡下。往获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见处与佛相齐。菩萨行实。无边功能。去佛犹远。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闻。且证且参。何穷何尽。昔人谓离师太早。不能尽其妙。况离佛乎。若执三祇薰炼。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飞。失利多矣。可不慎诸。

问。即净即秽。即秽即净。西方此土。不逾分寸。生而即无生。去则实不去。今弹指一念顷。屈伸臂。此约时。便似举足移步。虽云极速。犹是两途。

答。执谢惑销。纵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关识锁。就令速超弹指。而判隔弥深。今学人唯图句语尖新。喜谈即秽即净。不知头没九渊之下。谓天壤无殊。身沈鲍厕之中。谓薰莸不别。良可哀夫。

问。执途之人而问之。皆曰念佛乃口称。非心念。诘之。则曰心口相应。夫心口相应斯成声。因心而动斯为念。安得以声为念乎。或谓万法唯心。何声之非心耶。然则钟鼓琴瑟之鸣亦是念乎。几矫乱矣。

答。钟鼓虽含洪韵。非叩不鸣。琴瑟虽具妙音。无指不发。钟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张。若击若弹。似心念之内动。如其绝念。从何发声。是以寐语喃喃。亦由梦想。岂得佛声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运称呼。不专不切。初则藉念。成声顷则随声乱念。名曰相应。实不相应耳。天如有言。口与心声声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如是念佛。其庶几乎。

问。善财之参德云。始知念佛法门。及南过百城。五十四参而见阿弥陀佛。则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现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弥陀佛。夫以善则位殝十信。文殊何不径指弥陀。而顾使周历百城。彼学人未南询而辄议西归者。太早计乎。

答。始参而教念佛。则从源以及流。周历而见弥陀。则由末而归本。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故南询而西返。岂曰迟还。往生而徧游。何云早计。医王发药。标本随宜。操纵微机。凡情靡测。

问。总摄六根而念佛。此势至语也。念既从心。则凡发愿回向礼忏者。一念蔽之矣。世无心外之愿。与心外之回向礼忏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发之菩提。即愿也。专向是佛。即回向也。南无。即礼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忏也。余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纷纷使心乱哉。

答。一心清净。是为理观内明。五体翘勤。乃曰事忏外助。直观本心。非不径要。而末法众生慧薄垢重。须假理观事忏。内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脱。但今人惟存事忏。理观全荒。何况外饰虗文。中无实悔。反令清信男女纷纷乱心。背普贤之愿王。乖慈云之本制。嗟乎。伤哉。弊也久矣。

问。观经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杀。仁民爱物。以至九类众生皆灭度之而不作灭度想。遂与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违释迦观心之训。柰何取观身与称名之麤迹。而反以佛心为助缘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缘。身名岂云麤迹。今五部六册之徒。借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

问。空花巾兔之类。世所谓幻妄也。一切依正之报。世所谓实事也。佛言实事俱是幻妄。则空花巾兔又当何名。藉令彼之实事果为幻妄。其形状了了虗伪。一空花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净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秽土。即同居净土。同居净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花巾兔。全体虗无。肉兔树花。从来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与如幻无殊。实妄与似妄何别。同居净土。即幻即如。即真即中。统而论之。即秽即净。即一即三。毕竟空寂。有何阶限。然虽如是。情见未破。欣厌犹存。应须消除幻妄。证入真常。捐弃秽邦。求生净国。若夫舍垢取净是生死业。何净土之有。

问。人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脱。不敢暂息也。一闻横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说。念佛消罪之文。十声往生之愿。便谓有佛可凭。无业足惧。以致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阎老手者多矣。则莲宗误之也。彼宗教二门。参究甚难。又不许疾见功效。生死二字常系于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闻难则止。闻易则行者。有闻难则勤。闻易则惰者。古圣施教。各顺时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极。故启斯门。若夫怠荒成弊。众生自误。非佛误众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圣斯成。圣非遥远。是亦以易误人乎。若夫一言顿悟。立地成佛。宗门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谓之误。

问。丰干。弥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贤也。弥陀之现。不领观音.势至。而挟文殊.普贤以游。至所属词。又多宗门语。将无以念佛观佛为局。而转如来禅成祖师禅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由接乎。

答。观音.势至固称日侍导师。文殊.普贤何曾暂离安养。故释迦乃娑婆化主。会有观音。黄非儒教宗师。席延斐相。融通摄化。宁有定乎。至谓语涉宗门。似乎更翻净业。殊不知九莲华蕊。枝枝开迦叶之颜。七宝栏楯。步步入善财之阁。八棱毫相。棱棱观中道真诠。六字名称。字字示西来密意。何待转小为大。变局为通。然后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吃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麤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

答曹鲁川(附原书)

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时时获翻刻教。迪我孔多。慰谢。慰谢。南企法云。殊切瞻依。适敝郡断凡悟上人祇趋坛下。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缪迂。近守东鲁。远宗西竺。乃于儒释之书为蠧鱼者。四十年于兹矣。亦尝奉教于诸达者。有所蓄积。冀正之于大善知识。兹因断凡之来布之也。夫释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谓于广大海。张众多网。又所谓大囷小囷也者。祇宜谈大以该小。讵可举一而废多。比吾党中有倡为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者。夫渐亦圣说。未尝不是。而以渐废顿。左矣。尊者内秘顿圆。而外显净土法门。诸佛有然。无足疑者。岂近来听众不无如法华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者。直欲以弥陀一圣而尽废十五王子。以净土一经而尽废三藏十二部。则不侫之所不愿闻者也。 时虽末法。而斯人之机岂无巧钝。有如释尊为迦叶。为憍陈如其说如此。为善财。为龙女其说如彼。二十五圣各证圆通。文殊所称又如彼。正所谓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且不是空。说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为善无常主。活泼泼地。如水上按葫芦。然非死煞法也。倘钉桩守窟。焉利人天。所愿尊者为大众衍净教。遇利根。指上乘。圆融通达。不滞方隅。俾鹏鷃并适。不亦尽美尽善乎哉。 又佛华严。乃无上一乘圆教。如来称性之极。谈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无垢无净。是在法华。犹较一筹。若余乘。似难与之絜长比短也者。尊者乃与弥陀经并称。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论腾之。驾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朱紫递淆之谓何。鹿马互指。又何说也。此而无人言之。天下后世必有秦无人焉之嗤。亦愿尊者为净土根人说净土。为华严根人说华严。毋相诮。亦毋相滥。乃为流通佛乘。乃为五教并陈。三根尽摄。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剑。且弹雀而走鹞也。 若夫华严一经。有信解行证四法。善说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覆也。爰有清凉。人号为华严菩萨。而实不会华严义旨。草草将全经裂为四分。以隷四法。舍那妙义委之草莽矣。亦愿尊者辨黑白。分泾渭。扬杲日于义天。嗟。嗟。今之时。缁素中高流日就雕谢。不佞之所仰重于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赞而以规。知尊者无我。而不佞亦非为我。故谆谆言之。惟尊者亮之。

久闻居士精意华严。极怀敬仰。兹接手教。殷勤直欲尽法界众生而纳之一乘性海。是普贤大愿也。然不肖虽崇尚净土。而实则崇尚华严。不异于居士。夫华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就时之机。盖由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此一门而废华严也。 又来谕谓不肖以弥陀与华严并称。因此遂有著论。驾净土于华严之上者。此论谁作乎。华严如天子。谁有驾诸侯王大臣百官于天子之上者乎。然不肖亦未甞并称也。疏钞中特谓华严圆极。弥陀经得圆少分。是华严之眷属流类。非并也。古称华严之与余经。喻如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夫焉有并之者。此不待论也。 又来谕谓宜随机演教。为宜净土人说净土。宜华严人说华严。此意甚妙。然中有二义。一者千机并育。乃如来出世事。非不肖所能。故曹溪专直指之禅。岂其不通余教。远公擅东林之社。亦非止接钝根。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别。门庭施设。理自应尔。无足怪者。况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无师承。变乱不一。名曰利人。实误人矣。何以故。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平民自号国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说华严则该净土。说净土亦通华严。是以说华严者自说华严。说净土者自说净土。固并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华严广于极乐。而不知弥陀即是遮那也。 又来谕清凉不会华严义旨。而裂全经为四分。以属四法。夫信解行证虽贯彻全经。而经文从始至终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凉强为割截也。其贯彻也。所谓圆融。其次第也。所谓行布。即行布而圆融。四分何害。使无行布。圆融何物。必去行布。而圆融则不圆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裂全经为五十二段乎。何不将五十二段一句说尽。而为此多卷之文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未甞不同时。而亦未甞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执八十卷经束作一块。都卢是个无孔铁锤。而后谓之圆融乎。定执一块。不许分开。即死煞法。即钉桩。即守窟。安在其为活泼泼也。 方山之论。自是千古雄谈。而论有论体。疏有疏体。统明大义则方山专美于前。极深探赜。穷微尽玄。则方山得清凉。而始为大备。岂独方山。即杜顺而至贤首诸祖。亦复得清凉而大备。岂独华严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家论疏。亦复得清凉而大备。温陵解华严。以方山为主。清凉为助。为失宜。而居士顾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龙树于龙宫而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居士将提唱华严以风四方。而与文殊.普贤.龙树违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况方山列十种净土。极乐虽曰是权。而华严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淫房杀地无非清净道场。而况七宝庄严之极乐乎。婆须无厌。皆是古佛作用。而况万德具足之弥陀乎。居士游戏于华严无碍门中而碍净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 不肖与居士同为华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区区之心。复欲拉居士为莲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爱我。不赞而规。今妄有所规。亦犹居士之爱我也。病笔略申梗槩。殊未尽意。惟鉴之谅之。

敝郡断凡上人索书上谒。附致悃素。顾承来翰。规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谢谢。来翰云华严具无量门。求生净土。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就时之机。由此一门而入华严。非举一门而废华严。又谓华严圆极。无可驾于其上者。并为确论。第华严是法身佛说。一乘妙义迥异诸经。而人多与释迦经一目之。故疏此经者。贤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清凉则择焉而弗精。在温陵则语焉而未详。至有譔为纶贯者。抑末矣。 温陵云。方山为正。清凉为助。此见最卓。而尊者以为失宜。似未知温陵。亦未知方山者。诸不了义经论及别行普贤行愿品与起信等论。皆称说净土。此岂无因。然华严经中未甞及之。即方山所第十净土更晰也。法华鳞差十六王子。内有弥陀。未甞定为一尊。其赞持经功德。旁授安乐。实说女人因果。首楞严二十五圣证圆通。文殊无所轩轾。但云方便有多门。又云顺逆皆方便。然继以迟速不同伦。则于无轩轾中又未甞无所指归也者。故要极于普门而不推诩。夫势至更加贬剥。曰无常。曰生灭。若夫释尊祇说大小弥陀。不啻足矣。胡为乎纷纷然三藏十二部为乎。 贤首.清凉诸师。亟标小.始.终.顿.圆五教。佥以为允。而未尝品及净土。心宗家流。尤所荡扫。大鉴之言。且未及诠。更拈一二。如志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如齐禅师曰。惟有径路修行。依旧打之遶。念阿弥陀佛。念得不济事。又曰。你诸人日夕在径路中往来。因甚么当面蹉过阿弥陀佛。又曰。其或准前舍父逃去。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此之三言。或以为苛。然岂无谓。而彼言之亦必有道矣。 古德云。一切众生自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云。直下顿了此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祇怕一念有。与道隔矣。又有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当。何处更拟佛拟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达者亟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又道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况毋论三乘一乘。要之无我我所。今之往生净土也者。我为能生。土为所生。自他历然。生灭宛然。欣厌纷然。所未及悉。顾从来谈莲乘者。必曰华开见佛悟无生。盖必待往生而见弥陀。始从观音。若势至。抑或弥陀。诲以无生。此时方悟。岂其上品绝少。中下滋多。滞在祇劫。似为迂迟。矧欲修净土。亦须先修有无等四四十六观门。试问所观者是何轨则。能观者还有几人。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之。自有余佛在也。 彼寒山之勖丰干。谓往五台礼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达佛道者。出辞吐气自别。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刚.般若为入门。以佛华严为究竟。金刚则曰。实无少法可得。而佛华严所称佛地二愚。一则曰微细所知愚。一则曰极微细所知愚。所以阿难自道不历僧祇获法身。识者犹且呵之。故或曰佛疮。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见。未免贬向二铁围。嗟。嗟。见河能香象。智主不受功德。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故不历权乘。独秉一乘。此则不佞之所为惓惓者也。彼诸佛诸祖为一分执著我识。下劣众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识。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依者。悯其四大既离。一灵无归。如失水鱼。踯躅就毙。故不得不将错净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类也。传有之。若能悟法性身.法性土。要归于无物。是真佛土。若华严性海。所现全身如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东药师。西弥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说法度生。人若涣毛孔。彻全身。未甞不可。倘抛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沤倒置。而蝇投窗纸。其谓之何。 昨不佞手疏所云为宜净土人说净土。为宜华严人说华严。自谓不悖诸佛法门。亦是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𢹂我莲胎。则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与夫弃金担草之谓矣。更稽之古人有云。若欲究竟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若闺阁中软煖物舍不得。有甚么用处。又有云。诸经所称无瞋恨行。此之瞋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福相而不自觉。瞋者。瞋吾度脱之未至也。以故自觉觉他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出世间上上智。举以语人。得无违拒。庶几能利益于人。溯昔三教圣人出兴于世。无不为一大事。且观时节因缘。偏者补之。弊者救之。微者显之。要以心性开示于人耳。 以今天下拘儒株。守传注。旷士溺意虗玄。余之手木槵而口弥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穷村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从而和之。非所谓顺世情之教。波随而风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无疑。而来翰乃称虽崇净土。实尚华严。又云由此净土一门而入华严。此如古德所云但为弘实而众生不信。须为实施权。以浅助深。又云用与适时。口虽说权。内不违实。但使含生得权实诸益也者。则不佞诚契之。祇领之。且羡且慰矣。 乃会下听众。自杭过苏者。时时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间与之言。稍涉上乘则骇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过在弟子耶。在师耶。大丈夫气宇冲天。而度生为急。若出世矣。开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忽被伶俐人问著。或明眼人拶著。拟向北斗里潜身耶。抑铁围山里潜身耶。不见道。若是大鹏金翅鸟。奋迅百千由旬。蹑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断不取次啗啄。亦不随便埋身。且总不依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愿尊者重厝意焉。 来翰又云弥陀不异遮那。是也。第化境化仪。各各差殊。盖诸佛教义。通宗因缘。既堕因缘。岂无大小。定有深浅。故谓诸佛为异。则千佛一佛不可谓异。谓诸佛为同。则徧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为一切诸法同异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异。不可以全同作全异。不可以全异作全同。迷此同异二门。则智不自在。如云。拟向白雪芦花处觅。则以温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云。夫为宗师。须具择法眼始得。所以古来有拈古.颂古。又有别古.憋古。如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又云至道最难。须要拣择。所以华严第八地曰寂灭真境现前矣。犹云应起无量差别智。又云观察分别诸法门。此非作而致其情也。我之鉴觉自性。本自圆明。如大宝镜。胡汉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黄不异而异。若是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甞离却拣择。别求明白者些道理。便是拣择不拣择。所谓善巧分别清净智非耶。方山为论。清凉为疏。皆综佛乘。共阐圆宗。虽论有论体。疏有疏体。然惟其义。不惟其文。文或殊而义则一耳。如以其义。则见地迥别。清凉演说诸经。真善知识。惟于华严其句训而字释。岂无补于舍那。其挈领而引维。实弗逮夫枣柏。清凉枣柏之区别弗明。则卢舍那经之旨要终晦。所谓信解行证四法。裂全经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余更多。不佞谓之择焉弗精。非无以也。倘以为未然。请更质之于枣柏大士。

辱惠书。累累及二千言。玄词妙辨。汪濊层叠。诚羡之仰之。然窃以为爱我深。而辞太费也。果欲扬禅宗。抑净土。不消多语。曷不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弥陀。又曷不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寸土皆无。何方更有极乐国。只此二语来谕二千言。摄无不尽矣。兹拟一一酬对。则恐犯鬬争。不对。则大道所关。终不可默。敢略陈之。 来谕谓清凉择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凉择华严未精耶。抑亦居士择清凉未精耶。又来谕谓不了义经。乃谈说净土。而以行愿品.起信论当之。起信且止。行愿以一品而摄八十卷之全经。自古及今。谁敢议其不了义者。居士独尚华严而非行愿。行愿不了义。则华严亦不了义矣。又来谕谓法华记往生净土为女人因果。则龙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谓弥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则毗卢遮那亦止是二十重华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独尊毗卢。奈何毗卢与弥陀等也。又来谕谓楞严取观音。遗势至。复贬为无常生灭。则憍陈如悟客尘二字可谓达无常。契不生灭矣。何不入圆通之选。诚曰观音登科。势至下第。岂不闻龙门点额之喻为齐东野人之语耶。 又来谕谓齐禅师将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语。其曰惟有径路修行。则著云依旧打之遶。其曰但念阿弥陀佛。则著云念得不济事。居士达禅宗。何不知此是宗师家直下为人解粘去缚。乃作实法会。而死在句下耶。果尔。古人有言。踏毗卢顶上行。则不但弥陀不济事。毗卢亦不济事耶。此等语言.语录.传纪中。百千万亿。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笔劄。后知惭愧。不敢复然。至于今犹赧赧也。又齐谓求西方者。舍父逃逝。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往应之曰。即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且道此语与齐所说相去多少。 又来谕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居士得无生法忍否。如得。则不应以我为能生。以土为所生。何则。即心是土。谁为能生。即土是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乃所以为真无生也。必不许生而后谓之无生。是断灭空也。非无生之旨也。 又来谕谓必待华开见佛。方悟无生。则为迂迟。居士达禅宗。岂不知从迷得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念佛人有现生见性者。是华开顷刻。也有生后见性者。是华开久远也。机有利钝。功有勤怠。故华开有迟速。安得槩以为迂迟耶。又来谕谓遮那与弥陀不同。而喻华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为海沤倒置。夫大小之喻则然矣。第居士通华严宗。奈何止许小入大。不许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华严十玄门之一玄耳。举华藏不可说不可说无尽世界而入极乐国一莲华中。尚不盈华之一叶。叶之一芥子地。则何伤乎全身之入毛孔也。 又来谕谓荒山僧但问以上乘。便骇心瞠目。居士向谓宜华严者语以华严。宜净土者语以净土。今此钝根辈正宜净土。何为不与应病之药。而强聒之耶。又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里潜身耶。铁围里潜身耶。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且斋公斋婆庸呆下劣。而谨守规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聪明才辨。妄谈般若。吃得肉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无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至于所称伶俐人.明眼人者。来问著拶著。则彼斋公斋婆不须高登北斗。远觅铁围。只就伶俐汉咽喉处安单。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暂闭口头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华严而力诋净土。老朽业净土而极赞华严。居士静中试一思之。是果何为而然乎。又来谕谓劝求生净土。喻如弃金担麻。是颠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亲切。今代作一喻。如农人投于大富长者之门。延之入彼田舍。闻者皆笑之。农人不知进退。更扫径。谋重请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责。幸矣。欲为冯妇乎。农人曰。吾见诸富室。有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贫者。有未富而先骄者。有典库于富人之门而自以为富者。且金谷郿坞于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乐。故忘之卑。怜而为此。今知过矣。于是相与大笑散去。

答戒问

高谈无佛之世。直指当人之心。则不但老瞿昙绝口毗尼。优波离羞称羯磨。即使束五部置之高阁。褫三衣悬之树端。未足为过。如或不然。法林惟恐不稠。正见惟恐不应耳。何纷纷之足厌。

空有二。契真空则万法俱备。何须更习毗尼。堕顽空则众善皆堕。岂不有伤戒品。执莽荡。轻轨仪。其失大矣。

总观心地本体。则体惟一念。本自圆成。细析心地法门。则门有万殊。不妨分属。故云三十心者。皆一毫头也。复以一二分属戒相者。毛头之上更出毛头也。譬天王虽名天主。亦应列任六曹。六曹犹未徧周。岂不重开百职。经始标某心。某心者。六曹之谓也。今复增某心。某心者。百职之谓也。姑取义之相近。亦令余可例推。便初学易知简行。在智者神融意会而

非常大器。过量圆人。既不拘夏前夏后。自相应即小即大。才持戒品。达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禅宗妙旨。建立则繁兴万法。不碍六时。扫荡则屏绝纤尘。奚存一念。远公常礼有定。永明自行不亏。岂彼小根故为细事。凡我后学。愿各深思。

此梵网经以心地为宗。无一法不从心地中流。无一法不还归心地。菩萨万行若非出自一心。还归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华出舍那心地。表菩萨从自心中出无量因行。还以此华供养彼佛。表还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据华严。因该果彻。不离因果。不落因果。拈来无一物不可供佛。举起无一法不可为因。若执华必表因。非圆教义。何以故。有时华表因。实表果。开华后乃结实故。有时实表因。华表果。种核后乃生华故。有时定因慧果。净极光通故。有时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乌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论乎。

如来妙定。非动非静。而常动静。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号体性虗空。虗对实。故使体性不空。当如山不纳山。石不容石。一顽定耳。体本虗空。故华光任现。岂以既入三昧便应灰灭不生。圆觉经如来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现净土。与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万亿等名。不是一味寂静。故有三昧。二乘尚不闻其名。菩萨犹未解其义。而执泥寂静。则狮子奋迅嚬呻。皆成喧閙矣。 又问。诸三昧各有出入。何独此中而说出入。 答。出入非难。自在为难。三乘敛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随心自在。乃称妙定也。据华严。即入即出。依报正报交互圆融。不可思议。此特其小小者耳。何足为异。

颂古拈古(二)

或曰。子其谦乎。盖能而示之以不能乎。 曰。非谦也。是真语.实语也。楞伽示宗说二通。而教多显义。宗多密义。故又云无义味语。予于教之深玄者。犹未能尽通也。而况于宗门中语乎。复次。宗门问答机缘。虽云无义味语。然有犹存少分义路可思议者。有绝无义路。似无孔铁槌不可钻者。有似太虗空不可捉摸者。有似铁蒺藜不可咬嚼者。有似大火聚不可近傍者。有似赫日轮不可著眼者。有似砒霜鸩羽不可沾唇者。安得妄议。 略举古人一二。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我今能冥会佛心如迦叶否。客诵金刚。六祖即时契悟。我今能顿了深经如六祖否。临济见大愚而曰黄檗佛法无多子。我今能实见得无多子否。赵州八十行脚。曰祇为心头未悄然。我今能心头悄然否。香岩击竹有声。而曰一击忘所知。我今能忘所知否。灵云见桃花而曰直至如今更不疑。我今能的的到不疑之地否。高峰被雪岩问正睡著无梦时主人。不能答。我今能答斯问否。又三年而于枕子落地处大悟。我今能有此大悟否。 如此类者。不可胜举。倘有一未明。其余皆未必明。如兜率悦公之谓张无尽是也。非惟古人。即今人所作。亦不敢轻评其是非而漫为之贬驳也。何也。人坐于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又未曾系籍圣贤故也。嗟乎。错答一转语。堕野狐身百劫。笑明眼人答话。倒屙三十年。覆辙昭然。可弗慎诸。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足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驱驰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 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 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 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大鉴大通

大鉴能禅师。世称南宗。大通秀禅师。世称北宗。然黄梅衣钵不付时时勤拂拭之大通。而独付本来无一物之大鉴。何宗镜录谓大鉴止具一只眼。大通则双眼圆明。信如是。何以不得衣钵。夫曹溪亲接黄梅。远承达摩。又远之承迦叶。又远之承释迦。乃永明传道于天台韶国师而为此说者。何也。抑随时救弊之说也。昔人言晋宋以来。竞以禅观相高。而不复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故初祖西来。至永明时。又或以为一悟即了。故宗镜及万善同归等书。力赞修持。则似乎南宗专于顿悟。而北宗顿悟渐修。智行双备。故有只眼双眼之喻。 万松老人独奋笔曰。此一只眼。是之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也。是之谓把定乾坤眼也。是之谓顶门金刚眼也。倘新学辈诸浅见者。执宗镜所云。作实法会。则大鉴止是空谛。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义谛。可乎。 或曰。曹溪六代传衣。举世靡不知之。而当是时。何为惟见两京法主。二帝门师。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 曰。曹溪既承印记。秘其衣钵。为猎人守网。潜光匿彩。至于一十八年。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显也。迨风旛之对。而后道播万世矣。曹溪潜龙深渊。不自炫耀。大通见龙在田。不自满盈。其言曰。彼亲传吾师衣钵者也。盖善知识之相与。以有成也如是。

诗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